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EjKtAj9H6KpuRlWAfoLYSA
导读
本文以 MySQL 8.0.35 的代码为例,尝试对 MySQL 中的并发访问控制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
前言
最开始学习数据库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数据库系统相比与文件系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具体的优势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数据库系统能够进行更好的并发访问控制。那么,数据库系统到底是怎么进行并发访问控制的?本文以 MySQL 8.0.35 的代码为例,尝试对 MySQL 中的并发访问控制进行一个整体的介绍。
总体介绍
按照近些年流行的概念来讲,MySQL 是一个典型的存储计算分离的架构,MySQL Server 作为计算层,Storage Engine 作为存储层。所以并发访问的控制也需要在计算层和存储层分别进行处理。这里多说一句,MySQL 在设计之初就支持多存储引擎,这也是 MySQL 快速流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是随着 MySQL 的发展,到 MySQL 8.0 时代,基本变成了 InnoDB 一家独大的情况。所以本文后续的分析,主要都是围绕 InnoDB 引擎展开。
从数据访问的角度,用户视角下,MySQL 的数据分为:表、行、列。MySQL 内部视角下则包括了:表、表空间、索引、B+tree、页、行、列等。在 MySQL 8.0 中,默认情况下一个表独占一个表空间,所以为了描述简单,本文后续内容对表和表空间不做区分。
回到主题,MySQL 中的并发访问控制也是基于 MySQL 内部的数据结构来进行设计的,具体包括:
- 表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包括 Server 层和 Engine 层上的表;
- 页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包括 Index 和 Page 上的并发访问;
- 行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
本文后续内容将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分别展开。
表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
我的 DDL 会锁表吗?
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操作就是 DDL,特别是在线上运行的库上直接进行 DDL 操作。MySQL 的用户经常会疑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个 DDL 会不会锁表啊?别把业务搞挂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早期的 MySQL 版本中(5.6 之前),DDL 期间是无法进行 DML 操作的,这就导致如果是对一个大表进行 DDL 操作的话,业务会长期无法进行数据写入。为了减少 DDL 期间对业务的应用,衍生出了很多三方的 DDL 工具,其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是 pt-online-schema-change。
实际上,从 MySQL 5.6 版本开始,MySQL 已经支持 Online DDL 操作;到 5.7 版本,Online DDL 的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 8.0 版本,MySQL 官方进一步支持了 Instant DDL 功能,在 MySQL 上执行 DDL 基本上不会造成业务影响。
关于 Online DDL 的详细介绍,可以直接阅读官方文档[1],想看精简版的同学,可以参考笔者之前整理的一篇文章[2]。
MDL 锁
DDL 是否会锁表其实就是表级别并发访问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MySQL 中实现 DDL、DML、DQL 并发访问最重要的结构就是 MDL 锁。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CREATE TABLE `t1` ( `id` int NOT NULL, `c1` int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10);INSERT INTO t1 VALUES (2, 20);INSERT INTO t1 VALUES (3, 30);
在上述例子中:
- session 1 上模拟了一个慢查询;
- session 2 上执行了一个添加的 DDL,因为查询没有结束,所以 DDL 被阻塞;
- session 3 上继续进行了查询,查询也会被阻塞,用户觉得“锁表”了;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这里结合 performance_schema 下的 metadata_locks 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等待关系:
可以看到:
- session 1(THREAD_ID = 57)持有了表上的 SHARED_READ 锁;
- session 2(THREAD_ID = 58)持有了表上的 SHARED_UPGRADABLE 锁,需要申请表上的 EXCLUSIVE 锁,被阻塞;
- session 3(THREAD_ID = 59)需要申请表上的 SHARED_READ 锁,被阻塞;
从代码路径上,MDL 的加锁逻辑在打开表的过程中,具体的入口函数为:
open_and_process_table,具体的函数堆栈如下:
|--> open_and_process_table| |--> open_table| | |--> mdl_request.is_write_lock_request| | |--> thd->mdl_context.acquire_lock // 请求 global MDL 锁| | || | |--> open_table_get_mdl_lock| | | |--> thd->mdl_context.acquire_lock // 请求 table MDL 锁
DDL 过程中升级 MDL 锁逻辑的入口函数为mysql_alter_table,具体的函数堆栈如下:
|--> mysql_alter_table| |--> mysql_inplace_alter_table| | |--> wait_while_table_is_used| | | |--> thd->mdl_context.upgrade_shared_lock // 升级 MDL 锁| | | | |--> acquire_lock // 请求 table MDL EXCLUSIVE 锁
通过上面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了 MDL 锁的基本概念,也知道了所谓的 DDL 导致“锁表”的原因,严格的说,MDL 锁并不是表锁,而是元数据锁,关于 MDL 更深入的介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3],本文不再过多展开。MySQL 在 5.6 版本中引入了 MDL 锁,那么是不是有了 MDL 锁之后,其他的表锁就不需要了?
Server 层的表锁
回答上面的问题前,先看一下 MySQL Server 层处理表锁的基本过程。MySQL 中任意表上的操作都需要加表锁,具体的入口函数为lock_tables,具体的函数堆栈如下:
|--> lock_tables| |--> mysql_lock_tables| | |--> lock_tables_check // 判断是否需要加锁| | |--> get_lock_data // 计算有多少张表需要加锁,初始化 MYSQL_LOCK 结构| | | |--> file->lock_count| | || | |--> lock_external| | | |--> ha_external_lock // 调用 engine handler 接口| | || | |--> thr_multi_lock| | | |--> sort_locks| | | |--> // 遍历加锁| | | |--> thr_lock // 加锁 or 等待| | | | |--> wait_for_lock // 锁等待,Waiting for table level lock
通过上面的堆栈可以看到,整个加锁的过程包括了以下步骤:
- 加锁前需要先判断对应的表是否需要加锁;
- 加锁时,需要先调用 Engine 层的 handler 接口加锁;
- 如果需要,再在 Server 层进行加锁;
对于 InnoDB 引擎,lock_count接口直接返回 0,表示 InnoDB 引擎的表不需要 Server 层后续再加表锁,直接在 external_lock接口中完成所有的处理,这部分后面展开。对于其他引擎,以 CSV 引擎为例,lock_count接口返回 1,所以需要进入到后续的 thr_lock加锁逻辑中。关于 thr_lock加锁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锁的冲突关系,此处不再做展开。
狭义上来说,thr_lock接口加的锁就是 Server 层的表锁,具体的加锁逻辑、锁类型的互斥关系、锁等待的逻辑此处不再展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结合代码进行查看。
InnoDB 中的表锁
前面提到,Server 层的lock_tables接口会调用 Engine 层的 Handler 接口,具体的会调用external_lock接口,那么 InnoDB 在该接口内会去加表锁吗?先看一下函数调用堆栈:
|--> ha_innobase::external_lock| |--> // lock_type == F_WRLCK| |--> m_prebuilt->select_lock_type = LOCK_X| || |--> // lock_type == F_RDLCK && trx->isolation_level == TRX_ISO_SERIALIZABLE | |--> m_prebuilt->select_lock_type = LOCK_S| || |--> // others| |--> m_prebuilt->select_lock_type == LOCK_NONE
|--> row_search_mvcc| |--> lock_table(..., prebuilt->select_lock_type == LOCK_S ? LOCK_IS : LOCK_IX, ...)
通过上面的堆栈可以看到,进入到 InnoDB 层的加锁逻辑时:
- 只会先设置后续查询需要的锁类型;
- 普通的查询操作设置为 LOCK_NONE,后续查询过程无需上锁;
- 更新操作设置为 LOCK_X,后续查询过程中需要加表上的 IX 锁;
关于 InnoDB 层表锁的具体类型,以及不同类型锁的冲突关系,此处不再做展开。Engine 层的表锁情况,可以在 performance_schema 下的 data_locks 表中进行查看:
LOCK TABLES 操作
前面已经介绍了 MySQL 中的 MDL 锁以及 Server 层和 InnoDB 层的表锁,那么对应到 LOCK TABLES 操作上,到底加的是什么锁?先看一下 LOCK TABLES 操作的执行路径:
|--> mysql_execute_command| |--> // switch (lex->sql_command)| |--> // SQLCOM_LOCK_TABLES| |--> trans_commit_implicit // 隐式提交之前的事务| |--> thd->locked_tables_list.unlock_locked_tables // 释放之前的表锁| |--> thd->mdl_context.release_transactional_locks // 释放之前的 MDL 锁| || |--> lock_tables_precheck| |--> lock_tables_open_and_lock_tables| | |--> open_tables| | | |--> lock_table_names // 根据表名加锁(此时还没有打开表)| | | | |--> mdl_requests.push_front| | | | |--> thd->mdl_context.acquire_locks| | | || | | |--> open_and_process_table| | || | |--> lock_tables
从上面的堆栈可以看到,对于显式的 LOCK TABLES 操作:
- 会首先隐式提交之前的事务,并且释放掉之前所有的表锁和 MDL 锁;
- 在打开表之前,直接根据表名进行加锁(如果有其他事务未提交,可能会卡在这里);
- 然后进入到正常的打开表和加锁的逻辑;
用一个表格总结一下不同的 LOCK TABLES 操作的加锁情况(InnoDB 表):
典型线上问题
关于 MySQL 中由于表锁导致的问题,举两个线上常见的案例:
-
DDL 操作导致的 MDL 锁等待。也就是前面在介绍 MDL 锁时举到的例子。其实这类是比较好发现的,直接执行 show processlist 就能看到大量的 MDL 锁等待,这里主要是说明一下如何处理此类问题。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
- 借助performance_schema下的metadata_locks表,找到具体的 MDL 等待关系,然后进行处理(例如:kill 掉慢查询);
- 但是线上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开启 performance_schema(担心有性能影响),所以也无法从 metadata_locks 表中查询到 MDL 等待关系。此时可以采用另一个方法:直接根据 Time 列进行排序(逆序),然后依次 kill 连接,直到锁等待关系解除。当然,也可以直接 kill 掉所有连接。
\2. Server 层表锁导致的性能问题。典型的场景就是开启了 general_log,并且设置输出格式为 TABLE。由于 genelog_log 表是 CSV 引擎,所以需要通过 Server 层的表锁来控制并发插入,当写入量很大时,CSV 表的写入会出现性能瓶颈。从现象上看,就是大量的连接等待表锁“Waiting for table level lock”。CSV 表的写性能问题暂时没有好的优化方式,所以遇到之后最好的处理手段就是直接关闭 general_log。
表级别的加锁过程总结
以上就是表级别的加锁过程,做一个总结:
-
最先加的是 MDL 锁,在打开表时(open_and_process_table接口)就需要根据操作的类型确定 MDL 的锁类型(实际上,大部分请求在词法解析阶段就已经完成了 MDL 请求的初始化);
-
在实际的 SQL 操作时,会根据操作的类型,在不同的位置调用 lock_tables接口加表锁,表锁又分为 Server 层的表锁和 Engine 层的表锁:
-
- 对于 InnoDB 引擎,直接调用 Engine 层的 external_lock接口去加 Engine 层的表锁(通过前面的代码堆栈知道,其实只是确定后续需要加锁的类型,加锁动作是后置的),不需要再在 Server 层加表锁;
- 对于 CSV 引擎,Engine 层并没有实现 external_lock接口,所以需要在 Server 层加表锁;
页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
B+tree 的基本结构
InnoDB 引擎通过 B+tree 来保存数据,关于 B+tree 介绍的文章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询学习。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 B+tree 的基本结构,方便后续的描述。
上图所示是一个典型的三层结构的 B+tree,其中:
- 最上层的为根节点(ROOT),每个 B+tree 都只会有一个根节点;
- 最下层的为叶子节点(LEAF),叶子节点也是实际保存数据的节点;
- 中间层为非叶子节点(根节点也其实也是非叶子节点),保存索引数据,根据 B+tree 本身的大小,可能有 0 到多个中间层;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层与层之间有一个单向的指针(上层到下层),层之间不同节点间有一个双向的指针。B+tree 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数据页(Page),页也是 InnoDB 中数据读写的最小单元,InnoDB 中默认的页大小为 16KB。
对于 InnoDB 表,经常听到一个概念叫做“索引组织树”,笔者理解的意思就是每张 InnoDB 表的每一个索引都是一棵 B+tree,数据就保存在 B+tree 上。关于 InnoDB 中更多索引的概念,包括:主键索引、二级索引、聚簇索引、覆盖索引等等,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以此处不再展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询学习。
B+tree 的加锁过程
页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主要通过 index 和 page 上的锁来实现,其实也就是 B+tree 的加锁过程。在介绍加锁过程前,先结合数据看一下 B+tree 的访问路径。
在之前的 B+tree 结构上补充了主键信息(ID),假设现在需要访问的数据是 ID = 400 的行,那么 B+tree 上的访问路径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根据主键找到下一层的非叶子节点,然后继续向下找到对应的叶子节点,读取数据。
事实上,B+tree 的加锁过程其实也是按照上述访问路径进行的。还是以上述的查询为例,B+tree 上加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步骤如下:
- 加 index 上的 S 锁;
- 加根节点上的 S 锁;
- 加非叶子节点上的 S 锁;
- 加叶子节点上的 S 锁;
- 释放 index 和所有非叶子节点上的 S 锁;
类似的,如果是页上的乐观更新(或者是页内的插入),那么 B+tree 上加锁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步骤如下:
- 加 index 上的 S 锁;
- 加根节点上的 S 锁;
- 加非叶子节点上的 S 锁;
- 加叶子节点上的 X 锁;
- 释放 index 和所有非叶子节点上的 S 锁;
可以看到,如果是页内的修改,其实加锁的逻辑和读过程的加锁类似很像,只是最后在叶子节点上加锁的类型不一样。
SMO 问题
上面介绍了查询过程和发生页内修改时 B+tree 上的加锁过程,如果更新的数据无法在页内完成,或者说修改动作会造成 B+tree 结构的变化(SMO, Structure Modify Operation),又应该如何进行加锁?
InnDB 在执行数据更新操作时,会首先尝试使用乐观更新(MODIFY LEAF),如果乐观更新失败,那么会 进入到悲观更新(MODIFY TREE)的逻辑,悲观更新的加锁过程如下图所示:
具体的步骤如下:
- 加 index 上的 SX 锁;
- 根节点不加锁
- 非叶子节点上不加锁,但是会搜索所有经过的节点;
- 判断可能修改的非叶子节点加 X 锁,根节点加 SX 锁;
- 叶子节点,包括前后叶子节点加 X 锁;
可以看到,和前面不同的是,进入到悲观更新的逻辑时,会直接对 index 加 SX 锁(在 5.7 之前的版本中是直接加 X 锁,5.7 版本引入了 SX 锁,SX 锁和 S 锁不互斥,所以此时还可以读),所以在后续 B+tree 遍历的过程中,只是先收集索引经过的节点,并没有直接上锁。只有到了要修改的叶子节点时,才会去判断哪些非叶子节点也可能会修改,从而加上 X 锁。
所以在整个 SMO 期间,除了可能会被修改的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加的是 X 锁之外,其他的节点都没有加锁(index 和根节点是 SX 锁),非修改节点上的读操作可以正常进行。但是一棵 B+tree 上同时只能有一个 SMO 操作。
一个写入过程中的 B+tree 加锁过程
整个 B+tree 加锁的过程比较复杂,这里以一个主键上的插入过程对主要的代码堆栈进行说明: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_low(..., BTR_MODIFY_LEAF, ...) // 乐观| | |--> pcur.open(index, ...)| | | |--> btr_cur_search_to_nth_level // 遍历 b+tree| | | | |--> // switch (latch_mode)| | | | |--> // default| | | | |--> mtr_s_lock(dict_index_get_lock(index), ...) // index 上加 S 锁| | | | |--> btr_cur_latch_for_root_leaf| | | | || | | | |--> // search_loop| | | | |--> // retry_page_get| | | | |--> buf_page_get_gen(..., rw_latch, ...)| | | | | |--> mtr_add_page // 按类型对 page 加锁| ||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_low(..., BTR_MODIFY_TREE, ...) // 悲观| | |--> pcur.open(index, ...)| | | |--> btr_cur_search_to_nth_level // 遍历 b+tree| | | | |--> // switch (latch_mode)| | | | |--> // BTR_MODIFY_TREE| | | | |--> mtr_sx_lock(dict_index_get_lock(index), ...) // index 上加 SX 锁| | | | |--> btr_cur_latch_for_root_leaf| | | | || | | | |--> // search_loop| | | | |--> // retry_page_get| | | | |--> buf_page_get_gen(..., rw_latch, ...)| | | | | |--> mtr_add_page // 按类型对 page 加锁
以上只是 B+tree 加锁过程的一个入口介绍,详细的加锁逻辑可以通过上述入口自行进行展开,再此不做进一步的展开。
B+tree 加锁过程总结
以上就是 B+tree 的加锁过程,做一个总结:
- 页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发生在 B+tree 的遍历过程,也就是 B+tree 的加锁过程;
- 加锁的对象包括了 index 和 page;
- 加锁的类型包括了 S,SX 和 X,其中 S 锁和 SX 锁不互斥;
- 查询过程只加 S 锁;
- 修改过程,根据修改的类型加锁过程有所区别。如果是页内的数据修改,走乐观更新的逻辑,只有被修改的叶子节点加 X 锁;如果是悲观更新的逻辑,index 和根节点要加 SX 锁,索引可能被修改的节点都要加 X 锁;
行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
一个有趣的死锁问题
在介绍行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前,先一起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CREATE TABLE `t1` ( `id` int NOT NULL, `c1` int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10);INSERT INTO t1 VALUES (2, 20);INSERT INTO t1 VALUES (3, 30);
在上面的例子中,事务隔离级别默认是 RC(READ-COMMITTED,读已提交)。session 1 开启了一个事务,然后插入了一行数据,并且没有提交。session 2 和 session 3 随后插入了相同的数据,但是都会被阻塞。最后 session 1 进行了回滚操作,那么 session 2 和 session 3 分别会发生什么?
了解 MySQL 行锁原理的同学可能会给出下面的答案:session 2 插入成功,session 3 报错,错误类型是 'Duplicate key'。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笔者这里直接贴出在 MySQL 8.0.35 上的执行结果。
[session 2] 执行结果:
[session 3] 执行结果:
可以看到,session 2 确实插入成功了,session 3 也报错了,但是这个报错怎么看上去不太符合我们一般的认知,为什么是死锁(Deadlock found),死锁从何而来?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笔者关闭 MySQL 上的死锁检查逻辑(innodb_deadlock_detect设置为 OFF),然后再次尝试了上述的操作。结果发现,session 2 和 session 3 确实卡住了,结果前面提到的 performance_schema 下的 data_locks 表进行查看:
通过 data_locks 表中的锁等待关系发现,session 2(THREAD_ID = 69)和 session 3(THREAD_ID = 70)都在等待意向锁,隐含的语义是都持有了 Gap 锁,所以造成了死锁。
所以,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即使是 RC 隔离级别下简单的主键插入,也并不只是对单行记录加锁,并且还可能造成死锁。
行锁的基本概念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InnoDB 中的行锁并不只是单行记录上的锁,实际上 InnoDB 内部对行锁分为了以下几种:
- 记录锁(Rec Lock),即对单行记录上加的锁,官方代码中的名字是 LOCK_REC_NOT_GAP;从加锁类型上来说,记录锁优又可以分为记录读锁(S 锁)和记录写锁(X)锁;
- 间隙锁(Gap Lock),对行记录的间隙加的锁,官方代码中的名字是 LOCK_GAP;(补充一句,网上有很多文章都说 Gap 锁是为了解决 RR (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隔离级别写的幻读问题,其实并不完全是,前面的插入死锁的例子也能说明。关于事务隔离级别的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不再展开。)
- 下键锁(Next-Key Lock),可以简单的理解就是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组合(记录前的间隙),官方代码中的名字是 LOCK_ORDINARY;
- 插入意向锁(Insert Intention Lock),如果插入的位置已经被别的事务加了 Gap 锁,那么当前插入就需要进行等待,这个时候就会生成一个插入意向锁,官方代码中的名字是 LOCK_INSERT_INTENTION;
以上就是 InnoDB 中行锁的基本概念,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真正理解并不容易,所以后文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个写入过程中的加锁过程
在进入案例分析前,还是以一个写入过程为例,结合代码进行一个主要逻辑的说明,主要的代码堆栈如下:
|--> ha_innobase::write_row| |--> row_insert_for_mysql| | |--> row_insert_for_mysql_using_ins_graph| | | |--> // run_again| | | |--> row_ins_step| | | | |--> row_ins| | | | | |--> row_ins_index_entry_step| | | | | | |--> row_ins_index_entry| | | | | | |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 // 插入主键| | | | | | | |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_low| | | | | | | || | | | | | | |--> row_ins_sec_index_entry // 插入二级索引| | | || | | |--> row_mysql_handle_errors| | | | |--> lock_wait_suspend_thread // 锁等待,唤醒后进入 run_again
|--> row_ins_clust_index_entry_low| |--> btr_pcur_t::open // 遍历 b+tree| || |--> row_ins_duplicate_error_in_clust // 第一次插入不会进入(隐式锁)| | |--> row_ins_set_rec_lock| | | |--> lock_clust_rec_read_check_and_lock| | | | |--> lock_rec_convert_impl_to_expl // 隐式锁转显式锁| | | | | |--> lock_rec_convert_impl_to_expl_for_trx| | | | | | |--> lock_rec_add_to_queue| | | | | | | |--> rec_lock.create // RecLock::create| | | | | | | | |--> lock_alloc| | | | | | | | |--> lock_add| | | | | | | | | |--> // 不等待| | | | | | | | | |--> lock_rec_insert_to_granted| | | | | | | | | |--> locksys::add_to_trx_locks| | | | |--> lock_rec_lock // 构造锁等待| | | | | |--> lock_rec_lock_fast| | | | | | |--> rec_lock.create // RecLock::create| | | | | |--> lock_rec_lock_slow| | | | | | |--> lock_rec_has_expl| | | | | | |--> lock_rec_other_has_conflicting // 检查冲突| | | | | | |--> rec_lock.add_to_waitq| | | | | | | |--> create // RecLock::create| | | | | | | | |--> lock_alloc| | | | | | | | |--> lock_add| | | | | | | | | |--> // 等待| | | | | | | | | |--> lock_rec_insert_to_waiting| | | | | | | | | |--> locksys::add_to_trx_locks| | | | | | | | | |--> lock_set_lock_and_trx_wait| || |--> btr_cur_optimistic_insert // 乐观插入| | |--> btr_cur_ins_lock_and_undo| | | |--> lock_rec_insert_check_and_lock // 插入前的锁冲突检查| | | | |--> lock_rec_other_has_conflicting| | | | |--> rec_lock.add_to_waitq| | | |--> trx_undo_report_row_operation| |--> btr_cur_pessimistic_insert // 悲观插入
从上述代码来看,最开始的例子中的插入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
session 1 进行插入时,因为是第一次插入,所以不需显式的创建锁,直接插入;
-
session 2 进行插入时,在:
row_ins_duplicate_error_in_clust函数中进行冲突检查时:
-
- 发现记录已经存在,并且对应的事务是一个活跃事务,这个时候会触发隐式锁转显示锁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 session 2 为 session 1(准确的说是 trx 1)创建一个 Rec X Lock,因为这个时候还不存在任何等到关系,所以可以直接获取到锁;
- 继续为自己创建一个 Rec S Lock,由于和前面的 Rec X Lock 冲突,所以会加入到等待队列,跳过后续的插入操作,最后进入到lock_wait_suspend_thread函数中进行等待;
-
session 3 进行插入时,基本过程和 session 2 是一样的,只是发现 Rec X Lock 已经存在了,不需要再触发隐式锁转显示锁的逻辑,直接为自己创建一个 Rec S Lock,进入等待;
至此,session 2 和 session 3 的等待逻辑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为什么 session 1 回滚之后,session 2 和 session 3 会形成死锁?按照前面的分析,session 1 回滚释放了 Rec X Lock,session 2 和 session 3 被唤醒,那么应该是哪个线程先进入到插入逻辑,哪个线程插入成功,另一个线程失败。另外,前面提到的,session 2 和 session 3 最终等待在插入意向锁上,理论上这个锁的出现必须要有其他线程持有 Gap 锁,这个等待关系是如何出现的?
这个问题笔者也思考了很长的时间,最后还得通过源码调试的方式找到答案。简单的来说就是:
-
session 1 在回滚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释放 Rec X Lock,然后唤醒 session 2 和 session 3;
-
session 1 的回滚逻辑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lock_rec_inherit_to_gap,该函数会把 session 2 和 session 3 上的 Rec Lock 转换为 Gap Lock;
-
session 2 和 session 3 被唤醒后,不论是哪个线程先进入到插入逻辑,都会在插入前的锁冲突检查中:
(lock_rec_insert_check_and_lock)发现对方的 Gap 锁,然后生成插入意向锁;
关于写入过程中的加锁过程,上面只是借助 insert 导致死锁的案例进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介绍,重点还是说清楚插入过程中行锁的产生以及锁等待产生的基本逻辑,InnoDB 行锁的内容非常丰富,此处不再继续展开,后面有时间可以单独再进行介绍。
典型死锁问题
注:以下场景主要来源于:
https://www.modb.pro/db/1703591734429175808,各个场景中使用的表结构如下:
DROP TABLE IF EXISTS `t1`;
CREATE TABLE `t1` ( `id` int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a` int DEFAULT NULL, `b` int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uk_a` (`a`))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10, 0);INSERT INTO t1 values (2, 20, 0);INSERT INTO t1 values (3, 30, 0);INSERT INTO t1 values (4, 40, 0);INSERT INTO t1 values (5, 50, 0);
注:需关闭 MySQL 上的死锁检查逻辑(innodb_deadlock_detect设置为 OFF)。
场景 1
T1:session 1 第一次插入,不显式的创建锁;
T2:session 2 插入重复的行,首先为 session 1(trx 1) 创建 UK 上 (30, 35] 的下键锁(X),然后需要为自己创建 UK 上 (30, 35] 的下键锁(S),此时 Gap 锁不冲突,所以 session 最中是等在 35 上的记录锁(S);
T3:session 1 再次插入,由于插入的区间还是 (30, 35),和 session 2 持有的区间锁冲突,所以产生一个插入意向锁,最终导致死锁;
场景 2
T1:session 1 更新时,检测到 UK 冲突,创建 UK 上 (30, 40] 和 (40, 50] 上的下键锁(X);
T2:session 2 更新时,也检测到 UK 冲突,需要创建 UK 上 (20, 30] 和 (30, 40] 上的下键锁(X),由于 session 1 已经持有了 40 上的记录锁(X),所以 session 2 只能等到 40 上的记录锁(X);
T3:session 3 更新时,也检测到 UK 冲突,需要创建 UK 上 (30, 40] 和 (40, 50] 上的下键锁(X),由于 session 1 已经持有了 40 上的记录锁(X),所以 session 3 只能等到 40 上的记录锁(X),此时还未开始处理 (40, 50] 上的下键锁(X);
T4:session 1 回滚,释放锁;session 2 获得 40 上的记录锁(X),但是由于插入的区间是(20,40),且 session 3 已经持有了 (30, 40) 上的 Gap 锁,所以需要产生一个插入意向锁,最终导致死锁;
注意:这里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 UK 上的更新需要加两个下键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这篇文章[4]。
场景 3
T1:session 1 执行查询,由于加了 for UPDATE保护,所以需要加 40 上的记录锁(X);
后续步骤和场景 2 相同,不再赘述。
场景 4
这个场景和前面解释的死锁场景(一个有趣的死锁问题)是一样的,不再重复分析。
死锁问题的排查
上面结合了例子讲了一些行级别的并发访问控制导致的死锁问题,最后简单说一下出现死锁问题的排查思路:
- MySQL 8.0 默认开启了死锁检测(innodb_deadlock_detect),原则上不建议手动关闭;此外innodb_lock_wait_timeout参数也不建议设置过大;
- 当出现死锁时,如果开启了 performance_schema,可以通过查询 performance_schema 下的 data_locks 表查看所等待关系,然后手动进行处理;和 MDL 锁等到处理的逻辑类似,如果实在不想分析锁等待的关系,可以把 data_locks 表中所有涉及的连接全部 kill;
- 如有真的出现了死锁,在 MySQL 的错误日志中会打印出锁等待关系,可以通过锁等待关系进行分析,优化业务侧的写入逻辑;
行级别的加锁过程总结
以上就是行级别的加锁过程,做一个总结:
- 行锁并不只是行记录上的锁,行锁的类型包括了:记录锁(Rec Lock)、间隙锁(Gap Lock)、下键锁(Next-Key Lock)和插入意向锁(Insert Intention Lock);
- 行锁是按需创建的,如果是第一次插入,默认不加锁(隐式锁),只有出现冲突时才会升级为显式锁;
- 记录锁(Rec Lock)上只有 S 锁和 S 锁兼容;
- 间隙锁(Gap Lock)上 S 锁和 X 锁可以兼容,X 锁和 X 锁也可以兼容;
- 下键锁(Next-Key Lock)就是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组合,处理的时候也是分开的;
- 插入意向锁(Insert Intention Lock)的产生一定是因为有其他事务持有个待插入间隙的间隙锁;
- 所有锁的释放都是在事务提交时,所以为了减少死锁的产生,建议事务尽快提交;
总结
本文主要是笔者对 MySQL 中表、页和行上的并发访问控制和加锁逻辑的一个整理,总的来说:
- 表、页、行其实就是 MySQL 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 表上的并发控制,或者说表锁主要保护的是表结构,在 MySQL 8.0 版本中,表结构的保护都是由 MDL 锁完成;非 InnoDB 表(CSV 表)还会依赖 Server 层的表锁进行并发控制,InnoDB 表不需要 Server 层加表锁;
- 页上的并发控制,或者说 index 和 page 上的锁主要是为了保护 B+tree 的安全性,乐观写入下,只有叶子节点上需要加 X 锁;悲观写入下(SMO),索引可能修改的节点上都需要加 X 锁。引入 SX 锁增加了读写并发,但是 SMO 操作依然不能并发;
- 行上的并发控制,或者说行锁主要是为了保护行记录的一致性,其实行上的并发控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 MVCC,本文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展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关于 MySQL 内部各种锁的介绍文章已经很多了,而且只要是稍微了解数据库,了解 MySQL 的同学其实都会有一个自己对于各种锁的认知。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一是觉得很多网上的文章都太偏重于概念,一上来就是共享锁与互斥锁,乐观锁与悲观锁,显式锁与隐式锁,要不就是一个表格告诉你各种锁的互斥与兼容关系,而没有结合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加锁,一看一个不吱声;二是最近刚好碰到了几个线上问题,所以趁此机会把之前分散整理的一些文档统一梳理了一遍,更多的还是自己的理解,如果文档中有描述错误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想了下叫做 MySQL 中的锁分析好像也不合适,所以就改成了 MySQL 是怎么做并发控制的。当然,MySQL 中的并发控制远不止这些,有机会的话后面会继续补充。
参考链接:
[1]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4/en/innodb-online-ddl-operations.html
[2]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