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5 lines (8 loc) · 3.36 KB

Web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5 lines (8 loc) · 3.36 KB

Web 1.0時代(1989-2005年),互聯網的早期階段,加密貨幣並未出現,但這是互聯網的搭建和資訊傳播的時代。在Web 1.0中,網絡是靜態的,信息是單向的,由少數大型機構控制和提供。這個時期並不具備去中心化特性,而是以中心化的門戶和平台為主導。在 90 年代開始的網路,是以電話線撥號方式與伺服器連線,最高速度只有 56 Kbps。當時,主要是收發電郵及瀏覽「Yahoo! 雅虎」這一類單向、惟讀(Read only)的入門搜索網站。

Web 2.0時代(2005年-2020年)的出現帶來了更大的變革,使得互聯網內容具有了互動性。這一時期,企業開始提供獨立而中心化的服務,價值集中在少數幾家巨頭企業如FAMG(fb)。創作變得更加容易,並且網路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來自廣告收入,這也導致了隱私和安全問題的暴露。

Web 3.0時代(2020年以後)則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其核心理念是使數據不再依賴於機構或個人,而是依靠開放的數學算法與協議。基於Web 3.0的應用程式(DApp)強調網絡的開放和分散式安全。在這一階段,用戶和創作者可以保有其貢獻的內容所有權,並且有機會獲得回報。同時,用戶能夠更清楚地掌握數據的用途,擁有更多的決策權,這也為隱私保護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Web 3.0代表了一種更加去中心化、開放和注重用戶權益的互聯網模式,將數據和權力回歸給用戶和創作者,成為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新方向。

Web 3.0 「還個資於民」的各種可能性,全賴一個「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技術叫作「區塊鏈」(Blockchain),而區塊鏈技術又是源自於 2009 年誕生的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

區塊鏈1.0的誕生開始了這場變革。它以比特幣為代表,通過實現去中心化的點對點電子現金支付系統,首次展示了區塊鏈技術的威力。這種革命性的系統讓加密貨幣在網絡上直接流通,無需經過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機構,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保障了安全性和透明度。區塊鏈1.0打破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框架,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甚至有人預言這種去中心化特性或許最終導致全球性貨幣統一。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區塊鏈2.0隨之而來,以以太坊為代表。這一階段的關鍵突破是智能合約的引入,開始整合更多的應用。以太坊成為一個開放的開發平台,允許開發者構建和運行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式。『智能合約』的出現使得複雜交易得以自動化和不可篡改,從而在金融服務領域產生了極為革命性的應用。區塊鏈2.0在金融領域的實際運用包括P2P交易、身份登記、所有權驗證,甚至自動支付利息、分紅等,帶來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和金融生態。

而在區塊鏈3.0的舞台上,去中心化被更廣泛地應用。這個階段的關鍵在於把去中心化帶入更多領域,不僅僅是金融。去中心化身份和隱私計算成為重要關注點,數字身份在這一階段變得不可或缺,而去中心化身份(DID)更是重要一環。區塊鏈3.0的核心理念是用戶自主,這意味著基於技術層面的創新基礎設施的搭建,以確保用戶能夠自主控制並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