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logical-layer.md b/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logical-layer.md index 5e9e279..5e20322 100644 --- a/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logical-layer.md +++ b/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logical-layer.md @@ -77,7 +77,13 @@ p2p 和 DMCA 之争让我们看到了调整制度生态的潜力和局限性。 ### 域名系统:从公众信任到助记符崇拜 -并非所有围绕逻辑层面的财产性安排的争斗都源自好莱坞和唱片业。版权业范围之外的一场主要争斗涉及域名的分配和所有权。 +并非所有围绕逻辑层面的财产性安排的争斗都源自好莱坞和唱片业。版权业范围之外的一场主要争斗涉及域名的分配和所有权。关键在于物质世界中的品牌所有权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互联网上的关注。域名是用于表示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的实际互联网地址的字母数字助记符。虽然 130.132.51.8 对人类来说很难记住,但 www.yale.edu 却更容易记住。这两个字符串对于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来说都具有相同的含义 - 它们指的是响应耶鲁大学主站点的万维网查询的服务器。每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要么是永久的,要么是由提供商为会话分配的。这需要有人分发地址 - 包括数字和助记符。直到 1992 年,名称和数字都是由互联网最早的开发者之一 Jon Postel 来分配的,其依据美国政府合同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Postel 还运行着一台称为根服务器的计算机,所有计算机都会向该服务器询问 letters.mnemonic.edu 的数字地址,这样它们就可以将人类操作员记住的地址转换为机器可以使用的地址。Postel 将这个系统称为“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 (IANA)”,他将其座右铭定为“致力于维护全球互联网的中央协调功能,造福公众。”1992 年,波斯特尔退出了这项协调工作,政府将其承包给一家名为 Network Solutions, Inc.(简称 NSI)的私人公司。随着申请数量不断增长,政府希望让该系统自负盈亏,1995 年,NSI 被允许开始收取分配姓名和号码的费用。大约在同一时间,图形浏览器的广泛采用使得万维网的使用变得非常简单,对初学者来说也更加直观。这两项发展使得两股力量聚集到域名问题上,每股力量的起源和意图都大不相同。第一股力量由创建和开发互联网的工程师组成,以 Postel 为首,他们将域名空间视为公共信托,并抵制 NSI 将其商业化。第二股力量由商标所有者及其律师组成,他们突然意识到利用域名控制可以将其品牌名称的价值扩展到新的贸易领域——电子商务。这两股力量迫使美国政府做两件事:(1)释放营利性公司NSI对域名空间的垄断;(2)找到一种有效的手段,让商标所有者控制其商标中使用的字母数字字符串作为域名的使用。Postel 最初试图“夺回根服务器”,方法是要求各个区域域名服务器指向他的计算机,而不是 NSI 在弗吉尼亚州维护的计算机。这在政府中引起了轩然大波,Postel 被指控攻击和劫持互联网!然而,他的地位和热情使他非常重视将命名系统保持为公开的公共信托服务。非常不幸,Postel 在 1996 年去世,相应的工作也戛然而止。1996 年底,在互联网协会 (ISOC) 的支持下,一个自封的国际特设委员会 (IAHC) 成立了,该协会是参与互联网规划的个人和组织的专业会员协会。IAHC 的成员中约有一半是知识产权律师,一半是工程师。1997 年 2 月,IAHC 发布了一份名为 gTLD-MoU(通用顶级域名谅解备忘录)的文件。尽管 gTLD-MoU 是小团体的产物,但它声称代表“互联网社区”。虽然没有政府参与,但它已提交国际电信联盟 (ITU)“签署”。约 226 个组织(互联网服务公司、电信提供商、咨询公司和 ISOC 的一些分会)尽职尽责地签署了该协议。gTLD-MoU 第 2 部分宣布了其原则,揭示了该项目的驱动力。虽然它首先宣布顶级域名空间“是一种公共资源,受公众信任”,但它很快就承诺了“当前和未来的互联网名称空间利益相关者可以从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的自我监管和市场导向方法中受益最多”的原则。这导致了两个政策原则:(1)通过释放 NSI 的垄断地位,促进域名注册的商业竞争;(2)保护构成二级域名的字母数字字符串中的商标。该努力的最后一个国际化部分——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官僚机构的利益为代表——是通过创建一个瑞士公司注册委员会并与国际电信联盟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特殊关系而实现的。 + +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参与,这些机构是无法建成的。1998 年初,美国政府发布了一份绿皮书来应对这一混乱的场面,寻求成立一家在美国注册的私营非营利公司来管理域名问题。从绿皮书本身来看,它首先回应了人们对域名注册垄断和域名商标问题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也回应了国外对互联网治理发言权的呼声。尽管欧盟反应冷淡,美国政府还是最终敲定了一份白皮书,并批准成立其首选模式——私营非营利公司。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 (ICANN) 就这样诞生了,它是一家私营非营利的加州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瓦解了 NSI 对域名注册的垄断。它在商标方面的努力有效地创造了一种全球优先产权。在美国政府白皮书邀请 ICANN 研究域名领域商标执行的正确方法后,ICANN 和 WIPO 启动了一项进程,该进程始于 1998 年 7 月,结束于 1999 年 4 月。正如弗鲁姆金描述他作为这一过程的公共利益专家的经历一样,这个过程看似透明和开放,但实际上是一项由工作人员驱动的不透明的起草工作。[22]结果是,商标所有者对构成域名的字母数字字符串拥有非常强大的全球产权。这得到了具有约束力的仲裁支持。由于控制了根服务器,ICANN 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其仲裁决定。如果 ICANN 决定,例如,www.mcdonalds.com 的所有者是麦当劳快餐公司,而不是一个假想的名叫老麦当劳的农民,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被引导到公司网站,而不是个人网站。一些主要商标所有者对 ICANN-WIPO 流程保护其商标的程度并不完全满意,因此游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更为严格的法律。这项法律将使商业品牌所有者更容易获得包含其品牌的域名,无论用户是否有可能将假设的老麦当劳网站与快餐连锁店的网站混淆。 + +增加域名空间占用的重要性程度取决于利用人类记忆来查找信息的文化实践将继续广泛传播的程度。商标字母数字字符串作为二级域名的价值的基本假设是,用户将通过输入“www.brandname.com”作为他们获取网络信息的标准方式来进行相应的电子商务活动。这显然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物理空间中,收集价格、质量等比较信息的成本非常高,品牌名称起着重要的信息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软件可以比较价格,链接到供应商的产品评论服务很容易建立,实施成本也很低,品牌名称成为良好信息的障碍,而不是其促进者。例如,如果用户只能四处寻找他们想要的信息是在 www.brandname.com、www.brand= name.com 还是 www.brand.net 上,那么现实世界中的名称识别就会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这正是知名商标所有者力求确保尽早将商标用于域名的原因——它向用户保证,他们实际上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他们习惯的产品,而不必通过搜索算法,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与令人讨厌的初创竞争对手进行比较。随着搜索引擎变得越来越好,并且越来越紧密地集成到浏览器的基本功能中,用户如果想从达美航空购买机票,只需输入“www.delta.com”,而不是在集成搜索工具栏中输入“达美航空”便会在第一个搜索结果中显示该航空公司,这种想法已经变得过时了。然而,古怪低效的文化习俗可能会持续存在。如果这种习俗确实会持续存在,那么产权的轮廓就很重要了。随着法律在过去几年的发展,拥有包含特定字母数字字符串的商标几乎总是赋予商标所有者优先使用该商标中包含的字母和数字作为域名的权利。 + +域名纠纷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的套利。一些人预测带有品牌名称的域名会很有价值,于是注册了大量此类域名,然后等待措手不及的品牌所有者付钱让他们交出域名。 ### 浏览器战争 diff --git a/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problem-of-security.md b/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problem-of-security.md index e04089f..548b1a6 100644 --- a/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problem-of-security.md +++ b/content/posts/book-of-open-source/the-wealth-of-network/ch11/the-problem-of-security.md @@ -46,5 +46,6 @@ translater: 19. Mary Madden 和 Amanda Lenhart,《音乐下载、文件共享和版权》(Pew,2003 年 7 月),http://www.pewinternet.org/pdfs/PIP_Copyright_Memo.pdf 20. 参见 111 F.Supp.2d 第 310 页,脚注 69-70;PBS Frontline 报告,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hollywood/business/windows.html 21. See 111 F.Supp.2d at 310, fns. 69-70; PBS Frontline report,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shows/hollywood/business/windows.html . -22. +22. A. M. Froomkin,《半私人国际规则制定:从 WIPO 域名流程中吸取的教训》,http://www.personal.law.miami.edu/froomkin/articles/TPRC99.pdf +23. diff --git a/content/posts/open-source-economic/open-source-literature-review.md b/content/posts/open-source-economic/open-source-literature-review.md index 5c46534..01ef764 100644 --- a/content/posts/open-source-economic/open-source-literature-review.md +++ b/content/posts/open-source-economic/open-source-literature-review.md @@ -62,6 +62,8 @@ Kata Container 联合创始人王旭在一次圆桌讨论中谈到作为开发 ### 开源是否对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出现在技术的不断的扩散和知识的传播(Bessen, James. (2022))的地方,从解绑(unbundling)的角度而言,几次的技术变革浪潮都和它有关,从1969年IBM的解绑战略,将软件从硬件中分离出来(Grad, Burton (2002)),再到Linux成为互联网时代事实上的标准(Joel West and Jason Dedrick,2001),再到Amazon开发出EC2,以及CNCF 发布的云原生Landscape,我们看到解决技术复杂性和降低成本,工程师们在努力的通过知识的扩散途径:开源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来实现的。 + ### 开源发展的理论逻辑 @@ -78,18 +80,23 @@ Kata Container 联合创始人王旭在一次圆桌讨论中谈到作为开发 ## 文献引用 +* Bessen, James. (2022). The New Goliaths: How Corporations Use Software to Dominate Industries, Kill Innovation, and Undermine Regulation. 10.12987/9780300265026. +* Bill Gates is the first programmer to raise the issue of software piracy. February 3, 1976 , "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 * Chris DiBona, Sam Ockman, and Mark Stone 等,Open Sources: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1st Edition January 1999 * Glyn Moody, Rebel Code: Linux and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London: Allen Lane, 2001, -* +* Grad, Burton (2002). A personal recollection: IBM's unbundling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IEEE. 24. 64 - 71. 10.1109/85.988583. +* Joel West and Jason Dedrick, “Open Source Standardization: The Rise of Linux in the Network Era,” 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 14, 2 (Summer 2001): 88-112. DOI: 10.1007/PL00022278 +* Moglen, E. (1999). Anarchism triumphant: Free software and the death of copyright. First Monday, 4(8). https://doi.org/10.5210/fm.v4i8.684 * O'Neil, Mathieu , Cyberchiefs: Autonomy and Authority in Online Tribes, Pluto Press, 2009-3 * Scott Bradner,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节选自 (Chris DiBona, Sam Ockman, and Mark Stone,1999) -* 《我们的信任:为什么有时信任,有时不信任》,(美)布鲁斯•施奈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 +* Schrape, Jan-Felix (2017) : Open source projects as incubators of innovation: From niche phenomenon to integral part of the software industry, SOI Discussion Paper, No. 2017-03, Universität Stuttgart, Institut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Abteilung für Organisations- und Innovationssoziologie, Stuttgart +* Simcoe, Timothy & Watson, Jeremy. (2019). Forking, Fragmentation, and Splintering. Strategy Science. 4. 10.1287/stsc.2019.0094. * Weber, Steven. (200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Why It Matters. 10.1515/9781400831616.178. * 《The Sucess of Open Source》,Steve Web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Oct. 2005) -* Grad, B.. (2002). A personal recollection: IBM's unbundling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IEEE. 24. 64 - 71. 10.1109/85.988583. -* Bill Gates is the first programmer to raise the issue of software piracy. February 3, 1976 , "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 -* Moglen, E. (1999). Anarchism triumphant: Free software and the death of copyright. First Monday, 4(8). https://doi.org/10.5210/fm.v4i8.684 +* +* +* 《我们的信任:为什么有时信任,有时不信任》,(美)布鲁斯•施奈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 ##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