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his repository has been archived by the owner on Aug 3, 2024. It is now read-only.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78 lines (411 loc) · 17.5 KB

推拿学笔记.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78 lines (411 loc) · 17.5 KB

推拿学笔记

Chapter0 名词解释汇总

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术者用肢体其他部分,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的各种具有规范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以防病治病。

Chapter1 绪论

1.1 历史发展

古称“按摩、按蹻、乔摩、按扤”等

“推拿”之名始见于明朝张四维《医门秘旨》。

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已佚)。

东晋《肘后方》记载手法治疗卒心痛,抄腹法治疗腹痛。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宋医庞安时用按摩法催产、

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学专著:明《小儿按摩经》

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1.2 学科特点

定义:推拿手法是术者用肢体其他部分,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身体特定部位进行的各种具有规范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以防病治病。

基本特征:手法治疗和功法锻炼

理论内涵: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紧密结合

临床特点:宽泛的适应范围和严格的禁忌症

1.3 推拿手法介绍

  1. 推拿作用原理

    • ,调和气血
    • 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 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2. 推拿治疗原则

    • 整体观念,辨证施术
    • 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 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3. 推拿科常见的儿科疾病

    • 肌性斜颈、脑性瘫痪、小儿脊柱侧弯
    • 厌食、疳积、腹泻、便秘
    • 遗尿、脱肛、惊风、夜啼
    • 感冒、发热、咳嗽、呕吐
    • 小儿麻痹后遗症、桡骨小头半脱位等
  4. 禁忌症

    • 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
    •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脊髓损伤的患者
    • 恶性肿瘤患者
    • 结核病、化脓性疾病
    • 血液病及出血倾向患者(血友病、恶性贫血、紫癜)
    • 手法部位有皮肤破损、皮肤病
    • 严重心、脑、肺、肾等器质性疾病
    •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其腰骶部、腹部不宜推拿,也不宜在四肢感应较强的穴位推拿
    • 剧烈运动后、饥饿及极度劳累、身体极度虚弱等不宜立即推拿,以防晕厥
  5. 不良反应

    • 轻者:瘀斑、破皮、擦伤
    • 重者:晕厥、神经挤压伤、关节脱位、骨折

1.4 推拿手法分类

  1. 手法作用、运动形式、运动特点、特殊性

    • 基本手法
      • 手法动作单一,以一种运动形式为主,且临床起基础治疗作用或主要治疗作用应用频度又较高的一类手法。
    • 复式手法
    • 运动关节类手法
    • 特殊:小儿推拿手法
  2. 根据运动形式和特点分类

    • 摆动类手法
      • 一指禅推法
      • 㨰法
      • 揉法
    • 摩擦类手法
      • 摩法
      • 擦法
      • 推法
      • 搓法
      • 抹法
    • 按压类手法
      • 按法
      • 点法
    • 挤压类手法
      • 捏法
      • 拿法
      • 捻法
    • 弹拨类手法
      • 拔法
    • 叩击类手法
      • 拍法
      • 击法
    • 振动类手法
      • 振法
      • 抖法
    • 运动关节类手法
      • 摇法
      • 拔伸法
      • 扳法

Chapter2 摆动类手法

2.1 一指禅推法

定义:用拇指指端(中锋)或螺纹面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拇指做屈伸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腧穴上。

动作要领:

  • 沉肩:肩部肌肉放松,自然下垂,腋窝容有一拳空间
  • 垂肘:肘部自然下垂,低于腕关节
  • 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拇指垂直于治疗部位
  • 掌虚:手握成空拳,四指和掌部放松
  • 指实:着力部位吸定在治疗部位上
  • 频率:120-160次/分
  • 移动速度慢,不可滑动或摩擦3

注意事项:

  • 刚柔并济,以柔和为贵
  • 端平吸定、自然、流畅、平稳、不能跳动

临床应用

  • 着力面小,渗透力强
  • 平衡阴阳,舒筋活络
  • 应用:头痛、眩晕、失眠等

2.2 㨰法

定义:是以第5掌指小鱼际侧吸定于受术部位,前臂发力,带动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促使手掌背尺侧部在受术部位来回滚动。在手法操作时,有一半以上的掌背部接触受术部位上,称为㨰法。

特点:刺激面积大,作用力强,渗透作用明显

动作要领:

  • 立臂:腕关节伸直,前臂处于中立位
  • 竖掌:手掌冠状面竖起,以小鱼际肌腹贴在治疗部位,手掌冠状面与治疗部位垂直。
  • 频率:120-160次/分

操作

  • 沉肩,垂肘,手掌冠状面竖起,以小鱼际肌腹贴在治疗部位,手背部4-5掌骨基底部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
  • 肘关节微曲放松,腕关节放松,通过前臂主动推旋,带动腕关节屈伸的复合运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
  • 手法频率120-160/分

注意事项:

  • 着力面始终紧贴治疗部位,不能来回托擦与滑移
  • 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能忽快忽慢,时轻时重
  • 腕关节屈伸要自然,不要引起跳动

临床应用:

  • 除面部、前颈部、胸腹部外,其他部位均可应用
  • 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 用于颈椎病、腰突症、肩周炎、偏瘫等大部分疾病

2.3 揉法

定义:以指、掌、前臂或肘吸定于受术部位体表并做与节律的环旋、上下、左右运动的手法。

分类:指揉、掌揉、前臂揉、肘揉

特点:柔和渗透,以内摩擦产热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要领

  • 各关节放松,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
  • 带动皮下组织做回旋运动,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或滑动
  • 肌肉丰厚处可用叠指揉法、叠掌揉法

注意事项

  • 着力部位:吸定在治疗部位上,动作灵活协调而有节律
  • 幅度:环旋揉动的幅度应适中 适用范围
  • 大鱼际:头面部
  • 掌跟、肘:腰背、臀、四肢肌肉发达处
  • 指揉:全身各部
  • 全掌揉:腹部、小儿囟门

疾病: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Chapter3 摩擦类手法

3.1 摩法

定义:术者用指、掌作用于受术部位做环旋摩动的手法,称为摩法。

  • 不可过重,不要带动皮下组织
  • 若直接接触皮肤,可涂润滑介质
  • 顺时针为泻法,逆时针为补,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3.2 推法

定义:用指、掌、拳或肘部着力,紧贴体表,运用适当压力,做单向直线推压运动,又称为平推法。

要领

  • 着力部位紧贴体表,指腹/掌跟/四指近端指间关节分别用力,但压力不可过重
  • 单向直线推压
  • 按照经络走行、气血运行及顺肌纤维方向移动
  • 呼吸自然,不宜屏气
  • 若非两手同时在身体两侧做推法时,应单手推

注意事项

  • 压力适中,方向要正确
  • 防止推破皮肤,可配以冬青膏、滑石粉、红花油等介质
  • 拇指端推达与拇指平推法距离宜短,其他推法推动距离宜长 应用
  • 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以背部与四肢多用
  • 特点:刺激缓和
  • 成人多用于治疗结束放松手法,小儿推拿应用广泛

3.3 擦法

以手掌掌面、指面、小鱼际或大鱼际为着力面,在治疗部位沿直线做往返移动摩擦的手法。

  • 诸多手法之中温热效应最强
  • 频率:80-120/min
  • 动作幅度要大,使推拉的距离尽量拉长
  • 比推法轻,比摩法重

分类

  • 指擦法
  • 大小鱼际擦法
  • 掌擦法

注意事项

  • 着力部分紧贴体表,压力适中
  • 沿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 往返距离尽量拉长,动作要连续不断
  • 速度要均匀且快,不可擦破皮肤,使用擦法后一般不再于该部位实施其他手法
  • 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受凉
  • 局部发热为度,时间不宜过长
  • 润滑介质

作用

  • 明显温热效应
  • 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 虚证、寒证、痛证
  • 运用广泛:四肢、颈项、腰背部

3.4 搓法

定义:双手掌相对用力,对被夹持的肢体做来回搓揉,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的手法。

注意事项

  • 夹持不可过紧,搓动频率要快,嘱患者放松
  • 术者自然呼吸,切忌屏气

应用

  • 多用于四肢、胁肋部,能够舒筋通络、放松肌肉
  • 治疗肢体酸痛、关节活动不利,常用抖法联合应用,作为治疗结束的手法

3.5 抹法

用拇指螺纹面或掌面在体表做直线或弧线运动。

  • 抹而顺之,用力较轻
  • 受术部位可涂抹润滑介质
  • 抹前额、眼眶、面部、肋间、掌心、颞部

Chapter4 挤压按压揉捏类手法

4.1 按法

以指、掌或肘尖着力,由轻到重,由浅而深,垂直于体表。

分类

  • 指按
  • 掌按
  • 肘按

操作方法

  • 着力紧贴施术部位
  • 按压方向与治疗面垂直
  • 不可猛然下压
  • 下压得气后,需维持按压力持续数秒
  • 按压时,可借助自身重力来施加压力手或臂无需主动用力

注意事项

  • 切忌迅猛暴力,以免造成组织损伤
  • 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重量

4.2 点法

与按法极其相似。按法的着力面更大,点法着力面较小。

  • 指端、指间关节、肘尖
  • 力量较强,可以加上肢力量
  • 关节要求锁定状态

4.3 捏法

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挤压受术部位的手法

  • 通常边挤捏边沿肢体纵轴方向移动
  • 连续操作时要有节律性
  • 指间关节尽量伸直,增加接触面积
  • 二指捏、三指捏、五指捏
  • 配合上提动作演变成拿法,若再捏背部肌肤,则为“捏脊”

临床

  • 脊背、四肢、颈项
  • 健脾消积(小儿捏脊)
  • 舒筋通络、整复错缝、保健防病

附:捏脊法

捏脊是用拇指或食指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或食指、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

操作时可“捏三提一”。

捏拿肌肤之多少应当适度。

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小儿疳积。

4.4 【拿法】 ※

“捏而提之,谓之拿”

可分为三指拿和五指拿

  • 捏、提、揉

  • 腕关节放松,指间关节伸直加大接触面积

  • 提起后要有回送动作,使得动作连贯柔和

  • 重复多次,节奏操作

  • 缓和连绵,不要断断续续

  • 避开骨突部位

作用:

  • 健脑安神,舒筋解痉,通络活血
  • 头痛、头晕、颈椎病、肩周炎下肢疼痛、疲劳及肌肉萎缩
头部:拿五经

自前额发际至两侧风池穴处,5个手指分别以中指沿着中间的督脉、食指和无名指沿左右两侧膀胱经,拇指和小指沿着左右两侧的胆经,施以头部拿法。

4.5 捻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受术者的手指或足趾作往返搓揉。

Chapter5 弹拨类手法

5.1 弹拨法

定义:用手指端面沿与筋腱等条索状组织垂直的方向,作来回揉拨,状如弹拨琴弦的手法。

本法刺激较强,用力要适当,“太轻则力浮,过重则力死。”

弹拨时间不可太长,一般3-5遍即可。

拨动时,不应在体表形成摩擦。

用于生理、病理条索状组织。能够剥离黏连、调理筋膜、解痉止痛。

Chapter6 叩击类手法

6.1 拍法

用虚掌拍打体表的一种手法。

6.2 击法

  • 拳击
    • 拳心
    • 拳背
    • 拳底
  • 掌击
    • 掌跟
    • 掌心
  • 指击
    • 二指
    • 五指
  • 棒击

多在治疗结束时应用,严格掌握各种击法的适用部位和适应证

因人、因部位选择击法的种类。

Chapter7 振动类手法

7.1 振法

接触面小,适用于全身腧穴;掌振法接触面大,适用于头顶部、腹部、背部等部位。

7.2 抖法

双手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做连续抖动,称为抖法。

抖动幅度小,频率快。

注意事项

  • 自然呼吸,操作时不可屏气
  • 操作前多配合拔伸法、搓法
  • 术者有习惯性脱位时慎用上肢抖法
  • 腰部疼痛严重,禁用抖腰法

Chapter8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严禁暴力牵拉,遵循生物力学原理。

8.1 摇法

将患儿肢体关节做被动性环形旋转运动。

幅度要在生理范围内进行,摇动不可过快。

  • 颈椎摇法
  • 肩关节摇法
    • 托肘摇肩法:治疗肩周炎等
  • 髋关节摇法
  • 踝关节摇法
  • 膝关节摇法

防止粘连,恢复功能。

8.2 拔伸法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沿纵轴方向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

8.3 扳法

扳动关节使其做被动的旋转或屈伸、收展称为扳法。

短暂的、快速的运动。

  • 胸椎对抗复位法 效果好
  • 腰椎扳法
  • 四肢扳法
    • 肩关节
    • 踝关节

四肢扳法通常没有关节响声。

切忌暴力,骨质疏松禁用。

Chapter9 颈椎病

病因病机

  • 内因:颈椎间盘及颈椎部件退行性变(20y+)
  • 外因:各种急慢性颈部外伤及受寒

临床表现

  • 颈型颈椎
  • 神经根型(中老年常见多发)
  • 椎动脉型
  • 交感神经型(C5旁压痛)
  • 脊髓型

鉴别诊断

  • 神经根 v
    • 落枕:晨起突发头项强痛,较为局限,多伴有病变部位肌肉筋挛,无上肢症状
    • 前斜角肌综合征:明显压痛,肤色改变,肩臂下垂时症状加重
  • 脊髓型 v
    • 磁共振是很不错的客观检查,用于排除
    • 颈脊髓肿瘤
    • 脊髓空洞症
  • 椎动脉型 v
    • 梅尼埃病:年轻女性,突发性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眼球震颤
    • 耳石症
    • 位置性低血压:蹲位起立眩晕,即法即止,旋颈试验阴性
  • 交感神经型 v
    • 与心绞痛鉴别

治疗

  • 原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关节整复
  • 部位:颈肩背部加上肢穴位(风池风府、肩井、肩外俞、天宗、曲池、小海、合谷)
  • 主要手法
    • 起手手法:㨰法、拿法、按揉法
      • 具体操作:医者拿揉颈项两侧软组织
    • 治疗手法:拔伸、屈伸旋转
      • 具体操作1: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侧肩部,双手拇指顶按风池穴,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牵引颈部20s,重复3-5次
      • 具体操作2:拔伸的同时可作前后屈伸旋转,以调整微小错位,对有棘突偏歪,椎间关节紊乱的颈椎节段,可施以颈椎定位旋转扳法
    • 结束手法:按摩揉肩背部,配合拍法,以使患者感到轻快为宜

预防调护

  • 注意肩颈部保暖
  • 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
  • 睡眠枕头高低适宜
  • 科学使用电脑
  • 常常做颈部保健,预防疾病发作

Chapter10 落枕

治疗目的:改善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调整关节紊乱,恢复颈部功能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关节整复

主要手法:拿揉、㨰揉、拔伸、摩揉

预防调护

  • 避免伏案过久,注意肩颈部保暖
  • 睡眠枕头高低软硬适宜
  • 颈部保健操

Chapter11 肱骨外上髁炎

又叫“网球肘”,属于慢性劳损性疾病,归类为伤筋范畴。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缓慢,发病时不能做握拳、旋转前臂等动作。局部压痛,Mills征(+)。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松解粘连,恢复肘关节功能。

㨰法、揉法、弹拨法

Chapter12 肩关节周围炎

若发生于50岁左右之人,中医学称为“五十肩”。

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广泛疼痛与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肩痛、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鉴别诊断:肱二头肌肌腱腱鞘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 等

Chapter13 膝骨关节炎

50-60岁以上女性多见,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膝关节劳损、退变。

痹症、骨痹。

Chapter14 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腰椎间盘退变,外力或积累性劳损,使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在损伤处膨出或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或其他周围软组织,从而引起腰部或下肢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临床上以L4/L5、L5/S1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

病因病机

  • 外伤:主要包括急慢性损伤,如长期慢性劳损和急性暴力损伤
  • 内因:机体退变,,一般20-30岁之间纤维环开始变性
  • 受凉

分型(依据髓核突出的方向)

  • 向后突出(最重要)
    • 单侧
    • 双侧
    • 中央型(一般引起典型坐骨神经痛,症状出现快,休息时症状可减轻)
  • 向前突出(不引起症状,无实际临床意义)
  • 向椎体内突出

临床表现

  • 腰部疼痛
  • 腰部活动障碍
  • 下肢放射痛
  • 脊柱侧弯
  • 主观麻木感
  • 患肢温度下降
  • 跛行

治疗

  • 目的:缓解肌肉紧张,调整关节紊乱,改变突出物位置
  • 治则:舒筋解痉、调整关节、通经止痛
  • 选穴:腰阳关、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

手法

  • 㨰法、揉法
  • 按法、拔伸法、扳法
  • 擦法

具体操作

  • 腰椎牵引
  • 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
  • 点按腰部及下肢穴位以宣散气血(膀胱经及下肢穴位)
  • 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
  • 促使受损的神经根恢复功能

注意事项与预防调护

  • 急性期病人卧硬板床休息1-2周
  • 注意腰部保暖
  • 不宜弯腰,不宜搬抬重物
  • 练习倒走、燕尾式等以加强腰背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