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格吕宁 - 教育学习榜-教材
《超级快速阅读》是《快速阅读》作者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成名之作。他在临近大学毕业时准备德国司法考试期间,因为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有充足的时间复习备考,便在参考众多学习方法类书籍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一套风靡全球的阅读方法。在书中,这套方法具体表现为“学习流程的四个阶段”:拓宽视野,快速阅读;快速阅读进阶训练;五感并用,超级记忆;《超级快速阅读》告诉我们,只要确定好目标,制订高效的学习和工作计划,掌握科学的读书法、记忆法、笔记法、复习法和时间管理法,学习、考试、阅读、工作、生活都将有条不紊,自然远离压力和焦虑。
书名:超级快速阅读作者:(德)克里斯蒂安·格吕宁译者:郝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 c:20
学习的成效并非只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禀赋或智商,年龄长幼和起点高低也完全不是问题! c:355
我会尝试用最简明易懂的方式和最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传授所有高效的学习秘诀 c:84
科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c:213
由此可见,如果读者想要获得既切实有效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学习方法,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来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c:309
把所有与学习方法相关的因素都融合在一起,逐一探讨每个因素对整体学习效果的影响 c:211
其中囊括了从快速阅读到实际应用的四大阶段,以及其他一些与学习间接相关却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c:132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就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始终在于理解、吸收并且长期记忆所读内容。 c:857
在第一阶段,我们只有先保证深度理解,才能充分了解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总而言之,每个阶段都依赖于上一阶段。 c:422
那就是在阅读的同时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简化此后存储信息的步骤。 c:626
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而不是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向大脑输入信息,缘脑对信息的反应就会变得平和,不会产生应激反应。 c:527
第一条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c:1402
研究结果显示,交谈双方首先需要拥有共同的话题,并且在某段特定的谈话中有机会就双方都认为十分重要的话题进行交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广,他在与其他人交谈的时候就越容易找出双方共同的兴趣点。 c:621
你可以随便找出一个较长的段落,数出其中5行的总字数,然后把这个总数除以5就可以得出每行的平均字数。完成这个练习以后,只要数出自己在1分钟内读完的总行数,再乘以这个平均值,就可以得出自己在1分钟时间内阅读的总字数。 c:269
26个神经比特。但在阅读时,大脑每秒钟处理的信息量却只有40个神经比特,这意味着大脑每秒钟都有80多个神经比特的闲置空间。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件好事,大脑有了空闲不就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吗?其实不然。人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它就会在后台自 c:613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囫囵吞枣、盲目地阅读更多的书籍。正确的做法是,利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更加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大脑理解读到的新信息。当遇到复杂难懂的段落时,更要暂停一下,调动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来帮助理解和吸收新信息。从本书学到的新阅读技巧,足够为你赢得充分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步骤。 c:579
完全符合一般人对阅读效果的理解和想象。同一个文本在阅读时处理得越细致,事后的记忆自然也越深刻、越长久。 c:406
如果我们在开始学习前花一点儿时间,给缘脑做做“热身运动”,提炼出整个学科或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整体内容和宏观结构,就相当于给缘脑发出了积极的信号,请它做好准备去接收新信息。 c:499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并非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每秒钟都会发生许多化学反应。我们的大脑会在潜意识里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产生联想,而且这种联想是不受线性限制的 c:23
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在阅读线性文字的同时,有意识地搜索关键词,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c:379
你先要准备一张大小合适的白纸,然后在横向摆放的纸上划分出4个区域(图2–6)。页面上方的空白处用来记录每节课的主题、讲师、日期和笔记的页码。在下方的左边一栏里,请你依次记录课程的要点,也就是第一层次的内容,整栏内容完成以后,就能起到目录的作用。在中间一栏,你可以跟着老师的进度,记录下从属于每个不同要点的所有关键词。老师每讲一个新的要点,你就在左栏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在中间一栏继续记录关键词,以此类推。右边一栏是供大家补充内容用的,当你课后整理笔记时,肯定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的某些内容,或是从课本上读到相关的新信息,这些都是你应该补充到右栏里的内容。 c:412
建议大家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相关的关键词之间画出连线和箭头。完成了这一步,才能确定地说你已经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 c:264
因为,我们前文中介绍的三个步骤——把握整体行文结构、提取关键词和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恰恰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 c:745
第一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尽量使用横向排版。 c:267
我更希望你会通过比较,找出自己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甚至发现自己的某些处理方法比我的建议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 c:66
[插图] c:57
你可以拿出自己制作的视觉卡片,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读取每一个关键词,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复述一遍全文的内容。 c:286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c:78
所谓的“3–2–1练习”升级版,是在每次完成3分钟的第一遍阅读后,暂停一下,根据现有的记忆制作一张视觉卡片。制作视觉卡片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到停笔,尽量不要超过两分钟。 c:539
不要用这些时间囫囵吞枣地阅读更多的内容,而要主动阅读,多停下来思考,把重点放在理解内容上。 c:287
学习流程的第三阶段五感并用,超级记忆 c:34
正确、深刻地理解内容是长期记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打好,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白白浪费时间 c:509
除了调动五大感官共同记忆以外,任何方法都无法获得长期记忆的效果 c:210
我们最好还是把立足点放在已知的五大感官上,集中精力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 c:67
第二条学习原则:要想记住某条信息,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大感官。 c:380
通过讲故事来调动五大感官 c:97
听故事的时候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这五大感官 c:129
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生动,想必你很容易就可以想象出一连串的画面吧?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把整个故事从头到尾回想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的细节越具体越好。 c:39
运用这个方法,小朋友可以轻轻松松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他们绝对不会因为觉得乏味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与之相反,他们说不定还会喜欢上这种了解世界的方法,总是缠着你讲故事呢! c:44
通过阅读得来的信息,人脑大约能记住10%;听来的信息,大约能记住20%;从图片或图表中获取的信息,大约能记住30%;边听边看的话,大约能记住50%;如果在被动接收以后,又向其他人主动讲述一遍,大约可以记住70%;如果经过实际应用,大约能记住90%。 c:609
视觉型的人要多读书多看图;听觉型的人在选课的时候多选讲座类课程,或者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轮流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触觉型的人则要在校外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278
注意力与五大感官密切相关 c:22
所谓自律,就是一种反复完成同一任务的能力。他将自律分成三部分:明确目标、坚持不懈和自我控制。 c:531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短时记忆力的上限,并且根据这个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c:200
所以,在连续学习了40~50分钟以后,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入暂时饱和的状态。这时如果不及时休息一下,大脑就会“罢工”,记忆效果也会直线下降。 c:378
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不仅能够在学习上有更多收获,还可以真正享受生活。 c:56
03 时间管理的最优法则 c:51
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安排好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从而让你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陪伴家人、享受人生。 c:413
设定目标时需要遵循的原则——SMART原则。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以下5个德语单词:Spezifisch(具体), Messbar(可衡量), Anspornend(积极), Realistisch(现实)和Terminierbar(有时间限制)。 c:572
请挑选出7个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人生角色。在筛选的时候千万不要贪心,因为一个人通常不可能同时扮演多于7个角色。请大家一定要留意保持三大方面的平衡,尽量确保每个方面都至少对应两个角色。 c:160
说到复习,不得不提记忆的三大类型:超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 c:211
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怎样才能加深印象呢?秘诀在于科学运用自己的五大感官 c:209
我们每次学习新知识以后,都可以通过短暂的休息使记忆力水平达到最高点,我们必须根据这个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好让这条曲线始终保持在最高水平。 c:228
第一轮复习能够使记忆力水平在最高点上保持大概一天时间。因此,我们要在它还没开始下降之前及时完成第二轮复习。具体来说,就是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复习前一天学习的内容。完成了这个步骤以后,记忆力水平可以在最高点上保持一周左右的时间。不用多说聪明的读者就会知道,一周以后该进行第三轮复习了。以此类推,最后一轮复习大概在接收新信息的一个月之后 c:426
05 五大感官的协同练习 c:44
记忆力没有优劣之分。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记忆力差距,是因为有些人懂得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大脑,有些人则不懂得相关的记忆技巧。 c:78
要想准确记住一个人的姓名,必须将姓名这个抽象的文字信息与这个人的长相联系在一起。 c:144
我们在记忆名字的时候可以将其与熟人或是名人联系起来。 c:33
按照这种方法练习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够很快地给每个新名字安上一个有趣的图像了 c:47
在格吕宁学院的官网www.akademie-gruening.de/lernbuch上 c:36
没有人生来就过目不忘,人与人之间记忆力的差距完全在于是否运用了正确的记忆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c:197
共感技巧练就超级记忆力 c:102
当我们需要记住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时,只需要提前将每件商品分别与一个具体的图像联系在一起即可。当涉及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时,由于其中的知识点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出现的先后顺序。 c:92
我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力始终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其一是将新信息与既有的知识网络联系在一起,我们称这种思维过程为“联想”;其二是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五大感官,完成共感这一重要步骤。 c:485
希望大家可以给每个数字各找出一个最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图像,然后反复想象,直到你一看到其中某个数字就能马上联想到相应的图像。如果有时间,你也可以制作一套小卡片,在每张卡片的正面写上一个数字 c:74
我们练习的重点始终在于训练自己的感官,所以尽量多花一点儿时间想象得具体一些。 c:62
备长达数小时的演讲。所谓“轨迹记忆法”,意思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某个特定的轨迹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简化记忆的目的 c:285
把方法应用到你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 c:63
首先,如果是为了准备考试才学习,你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如果你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一场演讲,那么抽出一点儿时间来阅读一些关于修辞学的著作是不错的选择。 c: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