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19 lines (161 loc) · 19.5 KB

春秋左传.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19 lines (161 loc) · 19.5 KB

春秋左传

左丘明 孔子 - 历史榜-中国史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春秋左传(套装共2册)》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言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孔子为“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就是记录下来,削就是删除不写。这笔削之间,都被认为有大道理存在,被称之为“春秋笔法”,存在“一字褒贬”,有“微言大义”。所以就出现了专门解《春秋》的人,他们解《春秋》的专著就是“经传”。传世的经传,最为出名的是《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 c:656

隐公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c:485

小敛:给死者穿衣称为小敛,入棺为大敛。 c:101

《春秋》没有记录隐公就位一事,由于他只是摄政。 c:31

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敬,土地越多,崩溃便越快。 c:86

《春秋》中对此事记录为:“郑伯克段于鄢。”太叔不讲孝悌,故而不称他为庄公之弟;兄弟相争,就像两国国君交战一般势不两立,故而称为“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这也表明庄公早就有了杀弟之心。故而不写太叔“出奔”,是表示谴责庄公。 c:147

冬季十月十四日,改葬了惠公。隐公只是摄政,故而没有以丧主的身份临丧哭泣。 c:24

众父逝世。隐公没有前去参加小敛 c:25

纪裂逆女,卿为君逆也。 c:33

莒子在向国娶妻,向姜在莒国不安心而回去向国。夏季,莒子统兵进入向国,领着向姜回国。 c:21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润溪沼之毛,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行潦之水②,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c:186

夏天,君氏去世——君氏即隐公之母声子。声子去世后没讣告诸侯,安葬后没到祖庙返哭,没祭于祖姑,故而不能称“薨”。没称她“夫人”,故而不记葬事,也不标姓氏,不过她是隐公生母,所以尊称为“君氏”。 c:40

信任不是发自内心,用人作抵押也是没有好处的。能清楚将心比心地办事,又有礼来约束,就算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 c:79

:“不行。先君觉得我贤,让我主持国家。我要是抛弃先君的恩德而不把君位让给他的儿子,便是败坏先君的德举,怎可算贤呢?发扬先君善德的事,能不加紧实行吗?您还是不要毁坏先君的功德吧!”于是,让公子冯出居到郑国。八月十五日,宋穆公去世,宋殇公与夷即位。 c:26

庄公又从陈国娶夫人,称厉妫。生孝伯,不敢孝伯死得早,厉妫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桓公看成自己的儿子。 c:26

受到宠爱却不骄横,骄横惯了却能承受地位下降,地位下降了却不埋怨,心里埋怨却能在行为上加以克制,如此的人实在太少了。 c:116

君子曰:“石,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②。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c:57

鲁隐公四年春天,卫国州吁杀害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君 c:13

要向郑国报复先君结下的仇恨,以此讨好诸侯和稳定国内人民, c:11

石碏,真是一位纯直的大臣,他由于痛恨州吁杀害卫君和石厚助州吁作乱,故而杀掉了他俩。大义灭亲,那正是说的石碏这种做法。” c:34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c:97

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材料所制成的乐器之音。 c:42

国君的职责在于把民众纳入法度和礼的规范。因此讲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就叫做‘轨’,选用材料以制造重要器物叫做‘物’。做事不合‘轨’与‘物’,就叫做乱政。乱政多次出现,一定导致衰败。 c:44

要是不提防意外,便不可领兵作战。 c:24

郑国的军队到了哪儿?”使者答复:“还未到国都。”隐公对使者不以实相告十分恼火,决定停止出兵,便对使者推辞说:“贵君让我一起为宋国的危难担忧,现在问你,你却说敌兵还没有到国都。这我们便没有必要去了。” c:25

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②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c:88

长恶不悛:让恶滋长而不悔改。 c:22

治理国家和家的人,看见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去它聚积起来肥田,挖去它的老根,不要让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便可以发展了。” c:37

周公对周天子讲:“我们周东室迁,依赖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善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害怕人家不来,更别说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来了 c:20

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蔑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 c:35

昏:古时娶妻在黄昏,称为昏礼,昏同“婚”。 c:41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②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c:64

凡是下雨,连续三天以上称为“霖”,下雪平地积有一尺深称为“大雪”。 c:27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以王命讨不庭②,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 c:20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c:43

礼法是治理国家、稳定社稷、让人民有序、对后代有益的法规。许国不遵循法规便讨伐它,服罪了便宽恕它,猜测自己的德行与人相处,估测力量去做事,看准机会才行动,不连累后人,这能够说是懂礼了。 c:17

不揣度德行,不估测力量,不亲近同姓国,不考辨言辞,不明察是非。犯下五条过错,却去攻击别人,息国军队损失很大,也不是罪有应得吗? c:30

桓公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c:55

盯着她走过来,又盯着她走过去,说:“既漂亮又光彩动人。” c:15

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②。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怒耦曰仇,古之命也。 c:57

作为国君,要宣扬善德阻塞邪恶,为百官做出榜样,这样还怕有所疏漏,故而又要宣扬善德给子孙示范。 c:13

美好的婚姻称妃,不和睦的婚姻称仇。 c:37

但凡公室女子出嫁到地位一样的国家,要是是国君的姐妹便由上卿护送她,表示对先君的尊敬;要是是国君的女儿便由下卿护送她;出嫁到大国,就算是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她;嫁给天子,便由六卿去护送,国君不自己护送;出嫁到小国,便由上大夫护送她。 c:15

秋,秦侵芮,败焉,小之②也。 c:14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c:22

凡是祭祀,初春举办郊祭,孟夏举办雩祭,孟秋举办尝祭,孟冬举办祭。 c:19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c:59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名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c:58

我听说小国能跟大国抗衡,是因小国得道而大国失道。所说的道,便是对人民忠实,对神灵虔诚。国君想着为百姓谋福利,便是忠。祝史说话正直诚实,便是信。 c:23

名有五种,即信、义、象、假、类。依据出生时的特点起名是信,用表达德行的起名叫义,以相似的物体起名的叫象,借用万物的名称起名的称假,用和父亲的字号起名的称类。不可用本国国名为人名,不可用官职名为人名,不可用山川名为人名,不可用疾病名为人名,不可用牲畜名为人名,不可用礼器礼物名为人名。 c:69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c:69

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c:40

诗经》讲:‘君子屡次结盟,动乱一定滋长。’这都是由于不讲信用的结果。” c:26

他走路时把脚抬得很高,这便表明他意志不够坚定 c:12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c:46

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c:19

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c:34

但凡妾跟王后并同,庶子跟嫡子相等,权臣跟卿士权力等同,地方大城跟国都一样大,这些都是引起国家祸乱的缘由。 c:19

庄公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c:55

但凡驻扎军队在外地,只住一夜称“舍”,住两夜称“信”,住两夜以上称“次”。 c:21

君王的福寿快到头了。出征当精神饱满,您却心跳意乱,这是上天的启示。先君大概晓得了,故而在临战前,要发布讨伐命令时,而您心跳意乱。要是军队没有损失,您在途中寿终,那便是国家的福气了。” c:13

夫能固位者,必度于本末而后立衷焉。不知其本,不谋;知本之不枝,弗强,《诗》云:‘本枝百世。’ c:37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48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娶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c:60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②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c:35

凡两军交战,敌方还没摆开阵式便将某方打败,这称“败某师”。双方摆开阵势,称“战”。一方军队严重溃散称“败绩”,俘虏了敌方将帅称“克”,设下伏兵击败敌方称“取某师”,周王朝的军队击败称“王师败绩于某”。 c:34

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c:52

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 c:39

一个人是否有所害怕,取决于他自己的气势,妖怪是因为人才兴起的。人无罪过,妖怪不会自己兴起。人一旦远离了固定的法则,妖怪便会产生,故而,也便有了妖怪。 c:22

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c:18

胥命:诸侯相互约言,但不歃血 c:14

《诗》云:‘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c:24

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c:42

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② c:28

君子对此评论说:“酒是用来举行各种礼的东西,饮用不可过度,这是义;款待国君饮酒,能够说是完成了礼,但又不使他过分,这即是仁。” c:19

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①,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②。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c:15

天子非展义①不巡守,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 c:27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c:35

夫礼乐慈爱,战所畜②也。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而后可用也。 c:13

但凡诸侯的女儿回娘家叫做“来”,被丈夫休弃叫做“来归”,本国国君的夫人返回娘家叫做“如某”,被休弃则叫做“归于某”。 c:24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c:32

外嬖:受宠的男子叫外嬖 c:12

凡城邑,有宗庙存放着先君牌位的称“都”,没有宗庙的称“邑”,建造邑称为“筑”,建造都称为“城”。 c:39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c:43

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c:24

凡是出兵,有钟鼓之声称为“伐”,没有称为“侵”,轻装部队突击称为“袭。” c:35

斗於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c:12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对华夏以外四方部落的总称。 c:24

闵公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c:33

:“不去庆父,鲁难未巳。” c:32

安逸恰似毒酒,不能贪婪 c:11

亲近讲礼仪的国家,依赖政权稳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乱不可救的国家。这是成就霸业的方法呀 c:31

天子统治百万之百姓,叫‘兆民’;诸侯统治万民之众,叫‘万民’; c:12

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c:24

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今命以时卒,其事也;衣之尨服,远其躬也;佩以金,弃其衷也。服以远之,时以之,尨凉冬杀,金寒离,胡可恃也?虽欲勉之,狄可尽乎? c:14

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c:12

僖公

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c:14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c:49

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c:17

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c:21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②。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c:35

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c:32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c:25

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 c:11

招抚存有二心的国家,要依礼,怀柔地处远方的国家,要用德,只要不违反德跟礼,没有人不归附的。 c:16

《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c:41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48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①? c:29

礼,就像一个国家的躯干;恭敬,则是装载礼的车子。不恭敬,礼便无法实施,礼不能实施,国家上下便会昏乱,还靠什么延续下去呢?” c:15

《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 c:24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c:15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c:30

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②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c:16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c:51

让自己的愿望服从别人是行的,不过要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愿望就很少能成功。 c:13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27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c:19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c:15

任命一个人便要听取他的意见,并交给他一项任务尝试一下。要是他有了功绩,便赐以车马服饰作为酬劳。 c:12

文公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c:18

《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 c:12

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 c:15

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 c:13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c:14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c:14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c:18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唯执事命之。” c:19

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c:18

宣公

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多次劝谏,灵公很厌恶,便派麑去刺杀他。麑早上去时,赵盾家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他便坐在那里打盹。麑见此情景,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样恭敬勤奋之人,是民众的主人。杀了民众的主人,便是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便是不信。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一条,便不如死了的好。”便撞到槐树上死去。 c:16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c:12

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①。 c:14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c:28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30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c:15

成公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 c:15

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①,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c:15

襄公

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 c:12

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c:11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c:20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c:24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c:19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c:11

昭公

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c:14

哀公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