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475 lines (238 loc) · 34.6 KB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475 lines (238 loc) · 34.6 KB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司马光 - 历史榜-中国史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即“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为重心,占了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二,是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三家分晋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c:977

无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赵简子的儿子,死后谥号"襄",后文中的赵襄子。 c:161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c:2073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c:3859

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c:2220

搜刮民脂民膏充实的仓库,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又会拥护我啊!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又对百姓不薄,百姓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于是前往晋阳。 c:390

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驾车的人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负责警卫。 c:166

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c:636

豫让说:"不行!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确实困难。然而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c:406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①,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 c:104

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这就是韩景侯。 c:314

魏文侯与吴起

段干木:卜子夏的学生,与卜子夏、田子方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 c:328

魏文侯说:"我与掌管田猎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亲自前往取消狩猎活动。 c:343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c:930

乐羊: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麾下大将。 c:66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c:3159

李克:又名李悝(kuī),魏文侯时期曾主持变法,制定了《法经》。 c:197

看人,平常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c:2979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jū)③弗能过也。 c:248

吴起这人贪婪好色,不过他用兵作战,却是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及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打秦国,攻占了五座城。 c:318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zhǒng)②,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③矣,是以哭之。" c:515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 c:544

彭蠡:故地名,指今江西省境内的鄱阳湖。 c:79

臣以为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 c:251

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c:514

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不能齐心归附,百姓不能真正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吴起默默不语想了一会儿,说:"嘱托给你啊!" c:406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妒忌吴起的才能。他的仆人献计道:"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愎自用,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太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下来的打算。国君您何不试试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达到目的了。"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到了楚国。 c:228

"合纵"是联合弱小国家抵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联合进攻他国。 c:292

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较四周地区先进,因此自称"华夏",将东南西北四周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夷、蛮、戎、狄 c:209

公孙鞅:又名卫鞅、商鞅,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原为卫国的贵族,后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在秦国实行改革、变法,商鞅的变法措施使得秦国走向强大,然而也被保守的贵族所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全家都被诛杀。 c:203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c:383

公叔痤虽是有识人之名,但是为了谋求自己相位的稳固,却不向国君进献人才,先是用计排挤吴起,使吴起逃奔楚国,公孙鞅也是在他临终之前才推荐给魏武侯。 c:225

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就没有出逃。 c:224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2150

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道的范围,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c:1700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c:1319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 c:596

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c:144

井田:井田制,西周时期开始盛行的土地国有制度;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c:172

千人之诺诺③,不如一士之谔谔 c:1143

五羖大夫:指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晋献公的姐姐出嫁给秦穆公时,百里奚被作为陪嫁的家奴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这笔交易,交出百里奚。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穆公与他谈论国家大事,委任其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因为是仅用了五张黑色公羊皮收买回来的,故称"五羖大夫"。 c:160

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 c:689

胡服骑射

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难必不久矣。 c:957

起初,赵主父定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又娶了美女吴娃,十分宠爱,曾经几年都不出宫上朝。生下儿子赵何后,便废去太子赵章,立赵何为太子。吴娃死后,赵主父对赵何的偏爱也逐渐减退,又可怜起原来的太子,想立两个王,犹豫不决,所以引起内乱。 c:300

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

和氏璧:相传由楚人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不被赏识反被砍去双腿,最后得到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 c:82

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答应,这是我们理屈。给了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是秦国理屈。衡量这两者,我看宁可给他宝玉让秦国担当道义上的风险。 c:135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305

荆轲刺秦

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乃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⑩怨而助祸矣。 c:657

做危险之事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谋虑浅薄而致积怨加深,这些都是为结交一个人而不顾整个国家安危的做法,就是俗话说的怨恨加深,助推祸事啊。 c:511

曹沫:鲁国将军,同齐国交战,三战皆败。正当鲁公与齐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时候,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 c:48

胡亥为帝

生而隐宫:天生生殖器官不全。 c:44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因为反对父亲的一些暴政而被派到边境充任蒙恬军的监军。 c:59

李斯献《谏逐客书》改变了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使秦国继续强大 c:55

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c:132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c:227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对齐国示好,因此齐国在秦灭韩赵魏时袖手旁观,最后齐国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 c:65

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终吾年寿,可乎? c:308

作为臣子担心死亡还来不及呢,哪里能有空闲图谋什么造反的事呀! c:34

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 c:109

初,中丞相①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c:152

赵高恐怕二世为此发怒,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上朝。 c:39

韩信拜将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后被刘邦猜忌,以谋反罪处死。 c:82

"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阵,便俯下身子,匍匐在地,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当时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胆小怕事。 c:138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c:220

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很容易得到的。而韩信却是天下无双的杰出人才啊。大王您如果只想长久地称王汉中,自然没有用得着韩信的地方;倘若您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为您图谋大业的人了。只看您怎么抉择了! c:121

项王暗(yìn)恶(wū)叱咤①,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wán)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c:314

三秦:项羽为限制刘邦,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所以称为三秦。 c:99

关中:即关中平原,是黄河支流渭河的下游冲积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 c:63

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别人生了病,他会怜惜地流下泪来,把自己所吃的东西分给病人;但当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该赏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捏在手里,把玩得磨去了棱角还舍不得授给人家,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 c:379

四面楚歌

灌婴:西汉开国功臣,吕太后死后联合周勃平定吕氏叛乱,拥立汉文帝继位。 c:47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溃围,斩将,刈(yì)旗②,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204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227

乌江:地名,今安徽省和县。 c:39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c:333

汉屈(jué)②群策,群策屈群力;楚③(duì)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c:551

汉王刘邦尽量发挥、利用众人的计谋,这些计谋调动了众人的力量。楚王项羽憎恶采用众人的计谋,只发挥个人的作用。善于发挥、利用众人智谋和力量的人就能取得胜利,只凭一己的智谋和力量的人就必定失败,这与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c:703

董仲舒对策

道者,所繇(yóu)⑤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c:177

董仲舒:西汉著名学者、思想家,建议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以及倡导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遵循的重要统治理论 c:85

所谓的"道",是指由此而达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义、礼、乐都是推行"道"的具体方法 c:201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c:447

做君主的人,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肃朝廷,整肃了朝廷才能整肃百官,整肃了百官才能整肃天下百姓,整肃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肃四方的夷狄各族。 c:204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c:428

河不出图:传说伏羲氏时代曾在黄河中出现一条龙马,背上有一张图,就是后来伏羲氏画八卦时所根据的"河图",人们把这样的事看做是圣明君王出现的一种征兆。 c:138

琴瑟声音不和谐,严重时必须解下旧弦,更换新弦,才可以弹奏;实施统治遇到了阻碍,严重时一定要加以改变,才能治理好国家。 c:227

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c:537

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因为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岐山北),所以称为周公,也叫周公旦;参加辅佐武王伐纣,辅助幼主周成王;相传他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 c:67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c:50

尊重听到的道理,就是高明;实践知道的知识,就是光大。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就在于认真注意罢了。 c:564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c:457

平常不培养士人而想求得贤才,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想得到美玉一样。 c:254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c:326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 c:891

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本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消耗灯油一样,自己也没有察觉; c:659

继承一个大治的朝代,继起者实行与原来相同的治国之道;继承一个政治昏乱的朝代,继起者一定要改变治国之道。 c:316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③,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④! c:391

公仪休之相鲁:公仪休是春秋时鲁国的丞相,很喜欢吃鱼,有人就送了一条鱼给他,他没有接受,他的弟弟对他说:"你既然很爱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公仪休回答说:"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不能要他的鱼。"--接受了鱼,要是罢免了宰相,就不能自己想吃鱼就吃鱼了;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当宰相不被免职,就可以长期自给有鱼啊! c:121

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赐予:赐给利齿的动物不再长犄角,赐给双翅的鸟类只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气力谋食,不得经营工商末业,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与天的旨意是相同的。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天都不能满足其贪欲,更何况人呢! c:449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③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c:193

六艺: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c:84

李陵伐匈奴

李广:西汉名将,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中,因为迷路错过了作战,羞愤自杀。 c:71

,四五天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中。匈奴在上风放火,企图烧死汉军;李陵也命部下放火烧光周围的芦苇以自救。 c:88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是为了诋毁李广利,为李陵游说开脱,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c:151

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说道:"朕自即位以来,干了很多狂妄悖谬的事情,使天下人愁苦,朕后悔莫及。从今以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天下财力的事情,一律废止!" c:85

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c:188

五谷:指五种谷物。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c:67

秦人:秦汉时期,匈奴称中国人为秦人,唐以后才称为汉人。 c:84

而凡是力量不足的人,总爱向别人显示自己的强大" c:204

臣光曰: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chóu)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c:187

代田:代田法,赵过发明的一种农业种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在地里挖浅沟,泥土堆在一边形成低垄,春天播种在沟里,夏天将垄推到沟里以培土,第二年种植的时候沟垄的位置互换以达到轮作的目的,就是代田法。 c:72

臣司马光曰:天下果然并非没有人才。汉武帝先是喜欢征服四周蛮夷建功立业,便有许多勇猛不怕死的人充满朝廷,使其开疆拓土,无不如愿。到后来休养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又有赵过等人教导百姓耕耘,使百姓获得很大利益。同一位君王,前后的兴趣爱好迥然不同,而总有相应的人才为其所用。假如汉武帝兼有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气度,来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难道会没有夏、商、周三代那样的辅佐之臣吗! c:174

霍光废帝

指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的儿子,八岁继位,由霍光辅政,去世时年仅21岁,无后。 c:50

废太甲:伊尹是商国的丞相,太甲在位时不遵守法度,被伊尹放逐,让他悔过与重新学习,三年后才让其复位;伊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 c:53

九卿:西汉时指的朝廷中九个机构,包括太常(掌管国家祭祀等礼仪,又兼管文化教育)、光禄勋(掌守卫宫殿门户)、卫尉、太仆(主管皇帝车辆、马匹,国家的畜牧事业)、廷尉(掌刑狱)、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c:88

杨敞的夫人急忙从东厢房对杨敞说:"这是国家大事,如今大将军计议已定,派大司农来通知你,你不赶快答应,表示与大将军同心,却犹豫不决,要先被诛杀的! c:128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c:38

今日的会议,必须立即作出决断,群臣中最后响应的,我请求用剑将他斩首! c:49

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 c:36

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c:32

霍光道歉说:"大王的行为是自绝于上天,我宁愿对不起大王,不敢对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爱,我不能再常常侍奉于大王的左右了。"说完洒泪而去。 c:69

昆阳之战

巨毋霸:王莽时期的巨人,据《后汉书》记载,巨毋霸不仅身高超过三米,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事,他能够驱使、控制虎豹犀象等猛兽来作战。 c:71

"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①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拔,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今不同心胆,共举功名,反欲守妻子财物邪!" c:52

严尤建议说:"《兵法》上写着:"围城要留下缺口",应让被围之敌得以逃出,从而使围攻宛城的绿林军害怕心虚。"王邑又不听取这个建议。 c:178

马皇后抑制外戚

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 c:76

马援,战国时赵国著名将领赵奢的后代,因赵奢称封"马服君"所以有了马这个姓氏;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伏波将军"。 c:97

皇后便分析推理,都合情合理。然而她从不为家人私情干预政事。因此明帝对她的宠爱敬重之情,始终没有减弱。 c:82

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 c:272

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 c:199

儿女孝顺,最好的行为是使父母平安。 c:107

刘英谋逆

虞延:东汉前期名臣,汉光武帝时担任洛阳令,外戚阴氏有客马成犯法,被他处决而得罪了阴氏,所以在楚王刘英谋逆的事件中,因阴氏中伤,被明帝下诏斥责,羞愤自杀。 c:24

陆续虽遭拷打,言辞神色从不改变,但面对饭菜却痛哭流涕,不能控制。审案官问是何缘故,陆续说:"母亲来了,而我们不能相见,所以悲伤。"审案官问:"你怎么知道她来了?"陆续说:"我母亲切肉无不方方正正,切葱也总是一寸长短。我见到这食物,所以知道她来了。 c:50

九族:泛指亲属;有两种说法,一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第二种说法是父族四(自己家,父亲出嫁的姐妹家,自己出嫁的姐妹,自己出嫁的女儿家)、母族三(外祖父家、外祖母娘家、外祖母出嫁的姐妹家)、妻族二(岳父家、岳母娘家)。 c:71

黄巾起义

先让病人下跪,说出自己所犯的错误,然后喝下符水,有些病人竟然就此痊愈,于是,人们将他信奉如神明。 c:58

汉灵帝刘宏(公元168-189年在位),汉灵帝及其叔父汉恒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灵帝宠信宦官,公开卖官鬻爵。 c:50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115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91

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是故虞舜先除四凶②,然后用十六相③,明恶人不去,则善人无由进也。 c:178

杜邮之戮:指忠臣无辜被杀;战国时秦国大将武安君白起,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受到相国范雎的嫉恨,向秦昭王进献谗言,最后白起被昭王强令离开咸阳,行到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的时候,被秦昭王赐死。 c:116

嵩能温恤士卒,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军士皆食,尔乃尝饭,故所向有功。 c:115

皇甫嵩能够体恤士兵,每次行军休息时,总是等到营帐全部立好,他才去休息,士兵全都吃了饭,他才去吃。所以能够所向无敌,建立功勋。 c:151

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①日月,责其成功。 c:103

兵固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①,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②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 c:241

在军事上,有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情况,从前秦末项羽争霸的时候,人民没有确定的君主,因此要奖赏归附者,以鼓励人们前来归顺。如今天下统一,只有黄巾军起来造反,如果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而严厉镇压,却能惩罚罪犯。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会进一步助长叛军的势头,他们在有利时起兵进攻,不利时则请求投降。这是放纵敌人的做法,不是上策 c:260

赤壁之战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c:116

田横:战国末齐国贵族,秦末起义后占据齐国旧地自立为王,刘邦建立西汉后不愿称臣投降,最后自杀。 c:34

马超:字孟起,因曹操杀害其父马腾,率军攻打曹操,兵败后投奔张鲁,最后又归顺刘备 c:32

五子良将(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 c:96

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中,死伤众多。 c:43

邓艾奇兵度阴平

北地王谌(chén)⑤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汉主不听。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 c:81

晋武帝平吴

我军兵威振奋,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其余的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 c:52

淝水之战

谢玄:字幼度,谢安的侄子,东晋名将,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出名的精锐部队"北府兵"。 c:71

"谢安身居朝廷要职,却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加上兵力不足,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 c:39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⑥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qíng)敌⑦,何谓弱也!"怃然⑧始有惧色。 c:58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③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不觉屐齿之折。 c:102

元嘉北伐

我生发未燥,已闻河南是我地。此岂可得!必若进军,今当权敛戍相避,须冬寒地净,河冰坚合,自更取之。" c:43

孝文迁都

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迁都。 c:33

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c:170

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 c:130

昔魏武④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c:74

曹操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依仗名正言顺。苻坚之所以失败了,其根源也是由于他失德无道。怎么能是人数少就一定能战胜人数多,力量弱就一定能战胜力量强的呢?" c:74

干成大事业的人,并不向众人征询意见。 c:88

隋初新政

苏绰:字令绰,西魏名臣;辅佐宇文泰进行改革,创立了计帐法 c:47

苏威不值④我,无以措⑤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c:37

四皓分别是:苏州太湖的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的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的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的夏黄公崔广。 c:105

租调:中国古代的税制,以家庭成年男丁的数量为标准;租是上缴粮食,调是上缴绢绵。 c:38

粮食布帛宁愿积蓄在民间百姓家里,也不要储藏于国家府库。 c:98

杨勇之废

孝悌恭俭:"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恭"是对下属同僚的恭敬,"俭"是勤俭。 c:75

螫手:出于陈寿《三国志》"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意思是被毒蛇咬了就果断把手腕截断,以免毒素蔓延危及生命,指为了顾全大局可以牺牲局部的利益。 c:77

玄武门之变

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 c:116

李渊所谓母亲是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姐姐 c:36

是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②,盖所存者大故也。 c:150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儒家讲究孝道,父亲生气打儿子,儿子应该逆来顺受,但是当父亲将可能把儿子打死的时候,儿子就要避开,以免父亲得到不慈祥的名声。 c:92

⑤投杼之惑:杼是织布的工具;春秋时期,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先后有几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她丢掉织布的工具,翻墙逃走了;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c:92

中、明、肃、代:即唐朝中宗、玄宗、肃宗、代宗,这几位皇帝继位之际都发生过武装政变。 c:48

一般说来,创立基业传给后世的君主,是子孙后代学习的典范,后来中宗、玄宗、肃宗、代宗的帝位传承,难道不是以太宗的做法为借口么! c:68

魏徵进谏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 c:3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c:236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74

马嵬之变

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 c:31

甘露之变

甘露:甘露原是一种植物,可供药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祥瑞,据说是一种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的圣药,实际上只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 c:70

"小太宗"李忱

万寿公主:唐宣宗的女儿,嫁给郑颢,郑颢公元842年考中状元,万寿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嫁给状元的公主。 c:113

衣黄、衣绿、衣绯、衣紫:唐代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的衣服有一定的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绿色,九品深青,其他不入流的官或者平民黄衣。 c:104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c:105

唐宣宗聪明细致,沉着果断,用法不徇私情,能虚心纳谏,从谏如流,不轻易将官位赏人,谦恭谨慎,生活节俭,爱护百姓的财物,所以大中年间的政治较清明,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有人思念歌咏,称其为小太宗。 c:150

黄巢进京

其部下将士久为盗贼,极为富有,看到贫穷的人,往往施舍财物。但几天以后,又各自出来大肆抢劫,焚烧坊市,到处杀人,死尸满街,黄巢无法禁止 c:74

伶人之祸

郭崇韬:后唐名将,辅佐庄宗打败契丹,消灭后梁又平定西蜀,然而他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是在政治斗争以及为人处世和性格方面有所欠缺,最后因宦官及伶人陷害,被刘皇后害死,死后庄宗也没有为他平反申冤。 c:62

北京:指太原,太原是唐高祖李渊起兵之地,与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并称"三都",五代时延续了这种称呼。 c:77

割让燕云

后世称为"幽云十六州",主要位于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省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使中原王朝失去屏障,对北宋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c:72

郭威称帝

冯道: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担任宰相。 c:53

附:《资治通鉴》大事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c:57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没有后嗣,田氏齐国遂代替姜氏齐国。 c:51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卫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c:40

公元前309年,秦任樗里疾为右丞相,是中国有丞相之始。 c:114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打败,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俘虏。 c:63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泰山封禅,追命即位以来年号,并定今年为元封元年,中国使用年号自此始。 c:163

公元前35年,陈汤上书汉元帝,表明讨伐北匈奴的原因,提到:"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c:139

公元178年,灵帝刘宏为解渎亭侯时,时常贫困,继位后,感叹前任桓帝刘志不会持家,于是下令开西邸卖官,二千石2000万,四百石400万。 c:43

董卓废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董卓任相国,权倾朝野。 c:30

公元196年,杨奉送汉献帝刘协回洛阳,曹操率兵入朝,挟刘协迁都许昌,曹操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c:49

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赴感业寺进香,见到做太子时就喜欢的武曌,于是引武曌入宫,封为昭仪。第二年,武曌诬王皇后及萧淑妃谋逆,害死二人,高宗立武曌为皇后。 c:40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大举攻辽,辽益津关、瓦桥关守将先后投降,又欲攻打幽州,世宗因病撤军,不久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c: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