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福沃德 唐娜·弗雷泽 - 心理榜-心理学应用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书名:情感勒索作者:[美]苏珊·福沃德,唐娜·弗雷泽译者:杜玉蓉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 c:27
“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呗,反正你一直这样。”他告诉我,“但别指望我会在家里等你回来。每次都是我等你,为什么不是你在家等我回来?” c:202
在这类毫无胜算的情境中,我们面对的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技巧的控制者。在一种让我们觉得备受呵护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为了达到目标,也常让我们倍感威胁。而且,即使最后未能逼我们就范,他们还是会让我们被罪恶感和自责压得喘不过气来 c:12
在这种关系中,我们把焦点放在另一半的需求上,却牺牲了自我需要,而且以为这样的让步都是为双方着想,自顾自地陶醉在这看似安全的幻境中 c:15
摩擦的根源并不只是沟通方式不同,而是一方希望凡事都按自己的方式来,却因此牺牲了另一方的利益。这可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而已,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 c:2446
一段亲密关系中有情感勒索的要素存在,并不代表这段关系已经被判定为失败,而是表示我们需要更诚实地面对并改正这种造成自身痛苦的行为模式,让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能回归更稳固的基础。 c:16
这些“情感勒索者”了解我们十分珍惜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些秘密。不论他们多关心我们,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这层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c:37
恐惧(Fear)、责任(Obligation)及罪恶感(Guilt),这些要素也是勒索者为达到其目标而采用的工具。 c:19
我们发现在这种状态下,感官神经会遭到抑制,原本能引导情绪的精密感应器全部失灵。这些勒索者能巧妙地遮掩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压力,经常让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此外,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善意与体贴, c:23
这些使用情感勒索手段的亲友,很少是存心要勒索我们的,他们只不过想借此寻求安全感及掌控权。不论外表看起来多有自信,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焦虑的。 c:1408
每个人都会把一些激烈的情绪,如怨怼、悔恨、缺乏安全感、恐惧、气愤等,带进每段亲密关系中——这些就是我们的“痛处”。只有当赤裸裸地将痛处暴露在别人面前,情感勒索的手段才能奏效 c:12
如果把重点放在别人身上,想着如果对方改变,事情就会好转,这其实很容易。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了解自我的决心与勇气,以及与潜在情感勒索者相处方式的改变。 c:12
我们不可能将所有不快情绪都放进一个贴着“上司”或“丈夫”标签的盒子里,而让生活的其他部分都与这些情绪绝缘。我们反而可能复制这些令我们痛苦的行为,走上与他们相同的道路,也成为一名情感勒索者,将我们遇到的挫折转嫁到一些弱者身上。 c:954
“改变”是最令人害怕的一个词。没有人喜欢改变,几乎每个人都对它心存畏惧。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想尽量避开它。这样的想法也许是造成我们悲惨生活的原因之一,但想把每件事都做得与众不同,绝对是个错误。 c:1163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能减少勒索者强加于你的罪恶感。当你开始改变自我行为模式以摆脱莫须有的罪恶感时,我也会告诉你如何舒缓这份无法避免的不适。只要你以更健康、更能自我肯定的方式来行动,原先的罪恶感就会消失无踪;一旦罪恶感销声匿迹,勒索者自然也就无足轻重了。 c:779
当有人用控制手段持续支配我们,使我们必须对其有求必应,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需求及人格时,情况就变成了情感勒索。 c:1135
情感勒索的所有要素都包含在以上这个场景中: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和屈服,而且这种情况将不断再现。 c:1602
● 确立自身立场● 阐明自己的需求● 表明自己能接受的范围● 让杰克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条件 c:1394
·确立自身立场
·阐明自己的需求
·表明自己能接受的范围
·让杰克可以自由决定是否接受这样的条件
c:15
你欠我的,就算你活到一千岁也无法弥补你对我的伤害。 c:20
如果对方真想以公平、互惠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会有以下行动。● 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的冲突点● 知道你的感受和考虑● 找出你不答应他们要求的原因● 不推卸自己在造成冲突过程中的责任 c:1578
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的冲突点 ·知道你的感受和考虑 ·找出你不答应他们要求的原因 ·不推卸自己在造成冲突过程中的责任 c:21
试图掌控你 ·不理会你的抗议 ·坚持他们在性格及动机上绝对优于你 ·对于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c:17
你们没有妥协和变通的空间,彼此的力量没有均衡可言,你所希冀的一切也无法达成。爱与尊重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情感勒索者达到目的时,双方的关系才可能恢复和谐。 c:935
属于“施暴者”的人,总是清楚地让我们知道他们有什么需求,并告诉我们忤逆他们的后果。这种人可能会直接提出要求,也可能不管遇到什么事都闷不吭声,但绝对都会将怒气直接发泄在我们身上。第二种“自虐者”会将所有威胁内化,强调如果不让步,他们会对自己做出某些举动。而“悲情者”则在强扣罪名和使别人产生罪恶感这方面颇具技巧。我们可以了解他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也会在他们的“引导”下了解,他们的愿望能否实现就全靠我们了。第四种“引诱者”则会给我们一连串的测试,如果我们能让步,他们自然少不了给我们一些甜头。 c:991
她对迈克尔那时表现出的权威感与直接切入问题核心的能力印象深刻。 c:31
和施暴者类型的情感勒索者打交道是最难的。如果想要抵抗他们或是坚守自己的立场,就得冒着违逆他们的危险;如果顺从他们,又会让人觉得心里恼火——一方面气施暴者所施加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气自己竟然这么没胆。 c:435
消极施暴者从不用言语表达感受。到目前为止,最令人无法招架的情感勒索者就是这种人了,因为他们从不说出自己的感觉。 c:649
这类人冷冰冰、一语不发的态度,一般人是很难忍受的。面对这样的酷刑,几乎每个人都会缴械投降。我们会这样乞求他们:“说点话吧,对我大吼也行啊!总比你什么都不说好!”通常我们越要求闷不吭声的人说些话,他们就越会抗拒,因为他们害怕面对我们,以及自己的愤怒。 c:674
工作守则的第一条就是绝不要和上司发生恋情 c:47
这段关系确实让人飘飘然,两人不但在性需求上得到了满足,工作上也有互惠关系 c:25
想不到原来对我很慷慨、和善的查尔斯的表现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我要离开他,就可以跟工作说再见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同时应对失恋和失业。好不容易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真的很害怕他会就这样让我走人,但我也不想被人捉奸在床。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没想到会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 c:31
很明显,一旦展开情感勒索之后,施暴者被强烈的自我需求蒙蔽,似乎对别人的感受视而不见,也不会彻底反省自己的行为;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做了最正确的抉择,而且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 c:651
施暴者会把亲密伙伴全当成幼稚的小孩来对待,自虐者则会把对方视作成年人,而把自己当成小孩。当自虐型的人哭闹时,我们必须去哄他们;当他们沮丧的时候,我们就要付出关心,并帮他们解决所有的不愉快。我们还得负责将他们从无助的深渊中救起,好好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 c:985
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脆弱,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沉默的暴君。他们不会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会使我们受伤、困惑和愤怒。 c:813
每天,她都会来烦我,“如果你再不帮我这个小忙,我真的要被炒了!”不然就是,“我现在真的很烦恼,你一定要帮我!”事实上,我不认为她有足够的能力,但我还是把她调进了这个专案,因为如果我拒绝她,似乎显得我很自私。她最后还是逼我让步了——只要我答应这件事,就等于解救了她。 c:49
这种人会让我们了解,要是我们不让步,他们就得尝尽失败的苦果,而且这笔账还会算在我们头上。于是,他们会逐渐激发出我们“义不容辞”的天性。但问题是,如果任他们予取予求,他们可是会食髓知味的。想要“救济”这种人,我们就得全年无休地24小时提供服务。 c:473
引诱者不会免费赠送任何东西,所有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礼物后面都牵着一条绳子。你想得到这些东西,就得耐心跟着他们的指示做。 c:765
这却让她养成了依赖的个性,而我却早早就要学会独立自主——如果我想得到任何东西,都只能靠自己。 c:120
然而把所有的情感勒索者都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并不正确,大家会发现,他们所做的一切并非全出于恶意,只是着眼于自己的利益罢了。 c:577
事实上,情感勒索最令人难受的一点就是,它毁灭了我们之间的信任,让我们无法表达出真实的自己,只能与勒索者建立一种浮于表面的关系。 c:997
对琳恩来说,一人独处的感觉就像掉进黑洞似的,这种绝望会渐渐地将她吞没 c:131
亲密关系的转变让当事人有一股极度的恐惧感,因为这是让我们最感脆弱的领域。我们有办法让自己一辈子都活得自信满满,可是在遭到亲密伙伴抛弃的时候,我们不堪一击。 c:570
我们的情绪健康恰恰需要我们采取相反的做法——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惧。 c:548
在我们结婚之前,他常讲自己的风流韵事给我听,还吹嘘说有很多女人倒追他,深深迷恋他。这些事我一点都不想听,但仔细想想,在这么多女人之中他还是选择了我,让我心里一阵窃喜。 c:76
只要情感勒索者曾经对我们施恩,他们就不会轻易遗忘。与其说这是份礼物,其实更像是一项没有上限的贷款,我们得连本带利偿还,而且往往会入不敷出。重点是,情感勒索者所谓的牺牲并不是真心的,只是为日后索取回报预先做的准备罢了。 c:705
道到底是谁在拼命赚钱,是谁在付账单。我为你牺牲这么大,你怎么可以就这样离开我?你如果再这样想不理我就不理我,就别想再拿到一毛钱! c:47
欲加之罪或许和我们是否真伤害了别人的感受无关,关键是我们相信自己的确做了伤害别人的举动。情感勒索者会要求我们对所有抱怨及不满负全责,并拼尽全力将原来正常运作的“罪恶感机制”变成“欲加之罪生产线”,不断点亮罪恶感的提示灯。 c:621
如果一段婚姻或友谊失去乐趣和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它就只剩一个空架子了。 c:537
屈服于这些情感勒索者,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而已。 c:250
凯伦的罪恶感中混杂了她对女儿的责任感。 c:51
我们对罪恶感存在反应是正常的,但情感勒索者存心不让我们忘记自己犯的错,也不会让这种罪恶感发挥前车之鉴的功能。 c:276
就算罪犯也有出狱的一天,我却永远没办法获得假释! c:118
我们如果让迷雾操纵了我们的生活,将很难得到情绪上的平静。这种手法会瓦解我们的洞察力,扭曲我们的个人生活经历,钝化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迷雾会越过我们正常的思考过程,直接激发我们内心的情绪反应。我们被突如其来地击倒,却还不知道是什么打中了我们。于是,情感勒索者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c:621
这些手法还会将情感勒索者的行为合理化,让他们近乎无理的行为看来更容易被接受、更情有可原。就像那些会对孩子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的父母一样,情感勒索者也是这方面的专家。 c:278
从政治学观点看,这种通过好坏分类看待问题的方法被称为“二分法”,而情感勒索者就是二分法的专家。他们会粉饰自己的人格特质及行为动机,让这些行为看起来十分高尚;至于我们的行为,则会频频遭到质疑,在他们眼中甚至显得污秽不堪。 c:570
情感勒索者会让我们觉得,他们希望我们做的事更令人愉悦、更开放、更成熟,所以我们应该听他们的。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才是最棒的,他们有权让我们照做。同时,无论是用直接还是委婉的方式,他们都会为我们贴上自私、拘谨、幼稚、愚昧、不知感恩、脆弱等标签。只要我们稍有不从,我们真正的需求就会被他们扭曲成人格上的缺陷。 c:822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病态化通常的起因是欲望无法得到平衡。一方开始要求较多——更多的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承诺——却无法达成时,他们就会开始质疑我们爱人的能力,以此来进行索取。很多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价值而做出牺牲,他们相信一点:如果有人爱我,我就得回报同等的爱,不然就是我有问题。 c:644
罗杰重视爱丽丝的看法,虽然他经常隐隐感到自己开始被爱丽丝牵着鼻子走,但还是觉得爱丽丝应该是对的。因此,他同意爱丽丝搬进自己家。 c:29
当有人这么爱你时,她那种强大的能量旋涡会让你身不由己。 c:111
无法像对方爱你那样爱他们并不是你的错。 c:585
他们不会直截了当地说“你不行”,但是,他们会用一个姿势、一种刻薄或批判性的语气或是收紧的下颌明确地告诉你,你确实不行,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c:272
事实证明,一个家庭的问题越大,就越要阻挠其成员恢复健康的努力。这时,情感勒索很容易发生。他们威胁要抛弃、驱逐、惩罚或报复说真话的人,或是对其报以全然反对或鄙夷的态度,将其勇敢之举病态化为自私、多此一举和毁灭行为,瓦解他们的决心。 c:411
就像二分法一样,病态化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判断、智商和人格产生怀疑。这种手法的危害性更高,因为它让我们开始不信任自己的精神状态。 c:427
她发现丈夫的婚外情后告诉他自己打算离开他时,他用尽一切方法要她回心转意,包括联合他的家人 c:21
他说:“外遇也不是毁掉一个家庭的理由。家庭是最重要的,你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想着抛弃它。想想孩子们,想想我们的孙子。”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c:137
每个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各有不同,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秉持相同的看法。但情感勒索者会从各处引用各种论据、评论、经验和文章,只是为了说明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观点。 c:785
最惨的是,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我似乎得以米兰达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否则我永远都不够好。 c:103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勒索者从我们身上学到的,是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对付我们。可见,我们既然可以允许这些手法发挥功用,当然也可以把它们抛到一边,或是削弱它们的威力。 c:464
很多在童年时期失去过重要事物的人,成年后会变得过度依赖和黏人,他们再也不想尝到被拒绝、被遗弃或是被忽略的苦涩滋味了。 c:588
那些受到细心呵护和过度保护的天之骄子往往没有机会建立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失落感的信心。因此,一旦感到一丝失去的前兆,他们就只会惊惶失措,自动拿起情感勒索的武器。 c:477
大部分情感勒索造成的痛苦与困惑,多半是因为我们关心对方并认为对方也关心我们,却突然发现有对方为了自身利益,竟然罔顾我们的感受。 c:699
情感勒索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自我中心的感觉,通常是因为他们认为别人投放在他们身上的所有注意力和感情都不会持久,而且转眼间就会消失无踪。 c:600
每当他表现出不太确定自己目前想要什么时,爱丽丝的过度反应模式就会开始运作。 c:32
我只相信眼前,努力把握当下。我深深植根于现在,抓住现在的每一个机会 c:58
那些爱发脾气、喜欢惩罚别人的人心中其实充满恐惧,但他们却鲜少面对问题或想办法消弭恐惧感,相反,他们感到挫败时,就会把气出在别人身上,这真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有趣的悖论。他们这种行为自然会造成许多不快,让周围的人最后都选择离开,这会让他们原先最害怕的事真的发生。 c:753
对气急败坏的情感勒索者来说,贬低对方是常用的招数之一,因为这不但可以减轻面对冲突时的痛楚,还能减轻失落感。 c:634
情感勒索者对他人的侮辱和幼稚的举动,都会被他们合理化成“这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在这里,情感勒索者确实不像你想的那样充满恶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自认为是为你上了宝贵的一课。 c:515
我发现迈克尔就像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库 c:11
惩罚手段反而让情感勒索者得以和受害者保持一种密切的情感关系,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他们制造出了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知道自己激起了对方的感受,即使是负面的,也能创造出一种与对方“紧密联系的感觉”。也许你对情感勒索者深恶痛绝,但只要你给了他们关注,他们就没有被冷漠地弃之不理。惩罚手段能让已经破碎的亲密关系维持热情和热度。 c:445
想逃离情感勒索者的心理攻势,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个事实:虽然所有的情感勒索看来都由你而起,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却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相反,这些举动都来自情感勒索者不安定的内心,是情感勒索者为了寻求安全感而做出的。 c:818
正是这些为了保护我们而存在的特质,让我们更易受到情感勒索的控制。它们包括:● 过度需要他人认可● 过分害怕他人生气● 不计代价维持和平● 容易为他人负过多责任● 频繁质疑自我 c:984
以往深信不疑的信念其实一直是外界强加给她的,她拼命捍卫的甚至不是她自己的想法,她对完美家庭的定义应该远比“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离婚”更广泛和深刻。 c:218
我发现我从家人和社群中获得的支持很脆弱,似乎只要我不取悦他们,这种支持就会被立刻撤回,而我必须努力得到他们的认可。 c:301
没有人喜欢愤怒,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总是得想尽办法来避免争端,或者不计代价压制愤怒,那么我们面对愤怒时所能采取的行动的范围,便如同一条绷紧的绳子般。我们会退让,放弃自己的立场,安抚愤怒者,而这些举动同时也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将能对我们予取予求。 c:481
有“阿特拉斯综合征”的人,总是深信他们必须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c:579
我们许多人都担负着要让他人过得好的责任,这是一项过于重大的任务,却不会给我们什么回报。 c:403
同情心会转变为毫无底线的怜悯,让我们为了其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利益。 c:362
这是圣母心的一个完美的训练场。当我们身边就有存在生理或情绪需求的亲人或其他重要的人,我们便会对那些小线索相当敏感,无论是眼皮的跳动、轻声叹气还是语调的变化,对我们而言都深具意义。 c:295
要当一位滥好人,给受苦难的可怜人的心灵带去快乐并不容易,你得付出很大的代价。你要将濒临绝望深渊的人救回生命的岸边,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助人为乐的愉悦常使人们忽略,意在激发他人同情的行为一旦过度,其实就是一种操控,仿佛只要给那些可怜人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得救了。 c:453
我一直希望员工在把我当成上司的同时也当成朋友。我无意以权压人,或强迫大家按我的意愿行事。毕竟我们是同事,不是主仆,谁规定当老板的一定要抛弃人性? c:40
一旦公私不分,人际关系通常都会变得非常复杂,也经常得不到好结果,其中一方权力更大时更是如此。 c:353
我们经常因为担心他人的反应而不敢做那些合理且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事。有些人将自己的梦想和计划束之高阁,只因为“确信”其他人会反对,但他们甚至都没尝试开口。他们想达成某些愿望,却自我设限,通过臆想中的负面结果给自己施压,阻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迷雾。这就是自我勒索。 c:1026
● 我坚守自己的立场。● 我不让恐惧主宰生活。● 我敢跟伤害我的人据理力争。● 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不会让他人插手。● 我信守对自己的承诺。● 我会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不会背叛他人。● 我说实话。 c:837
尊重与保护自我完整性并不容易。情感勒索者会用混乱和吵闹的手段让我们顾不上自己内心的原则,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有在又一次妥协后才会醒悟。 c:435
无论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我们感到多么困惑、自我怀疑和无所适从,我们都不可能完全压抑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我们真相。这个声音不一定好听,我们也常把它抛到意识之外,对其置之不理。但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它就能引导我们获得智慧、健康与真理。就是它,守护着我们的自我完整性。 c:513
很多情感勒索中的受害者都像凯瑟琳一样,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权利感受到这些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他们可能会将情绪内化,转成抑郁,或者是将状况合理化,以压抑自己感到愤怒的事实。 c:303
当我们不好好保护身体,它就会用疼痛来提醒我们。 c:221
情感勒索中最奇特的悖论就是,情感勒索者越加强对我们的精力、注意力或是情感的索取,我们就越无法对他们付出。我们常常连最微小的爱意都不愿释放,就是不想被情感勒索者误读为我们愿意在他们的压力下屈服的信号,所以我们成了吝于付出情感的小气鬼,不想一再满足情感勒索者的希望和幻想。 c:694
当一段关系已不再稳固、亲密时,我们就会开始以各种方式粉饰太平。我们不高兴,却假装自己很快乐;我们觉得情况不好,却谎称一切都好;即使很兴奋,我们也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假装爱着那些压迫我们的人,即使我们爱的那个人早已消失。于是,以前的关怀与亲密之舞变成了一场假面舞会,让双方越来越多地隐藏起最真实的自我。 c:546
一旦你不再担心害怕,不再被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牵着鼻子走,你就会知道自己面前其实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你可以自主选择要跟谁走得更近,要为别人的生活负多少责任,还有你真正想把自己的时间、热情和能量用在哪里。 c:663
你无须懂得莫尔斯电码或旗语,只要在改变过程中,记得缩写为SOS的这三个简单的步骤: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和制定策略(strategize)。 c:738
当你卷入了周围两位朋友或家人的争端中,让自己远离暴风圈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不为任何一方传话或是充当调停者。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你无法抽身,两个人针对彼此的消极情绪一定会倾倒在你身上,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解决。 c:676
首先,冷静一下,看看情感勒索者的要求。一、对方到底想要什么?二、对方是怎样提出这种要求的?是含有爱意、语带威胁还是很不耐烦?描述一下当时的状况。三、如果你并没有马上妥协,情感勒索者有什么反应?想想他们的脸部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尽量描述仔细。情感勒索者的眼神看来如何?他们的手和手臂放在哪里?跟你说话时他们站在哪里?有没有使用什么手势?语调听起来如何?整体的情绪看来怎么样?尽量把你想到的都写下来。 c:503
在与情感勒索者交手的过程中,我希望你不要有任何“自动”的行为模式。无论事情有多微不足道,请你先审视对方提出的要求,尤其是要求的呈现方式。明确其中到底是什么给了你负面的感受,并将这个要求放在你们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下分析。 c:461
要记住,有时一个要求中最令人反感的要素是提出要求的态度。 c:420
在评估情感勒索者的要求时,即使是像“答应的话,会伤害我或其他人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能帮助你认清勒索者对当下情况目光短浅的解读。 c:223
如果我答应了某人的要求:● 我是否仍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我是否会让恐惧控制我的生活?● 我会正面迎击伤害过我的人吗?● 我能做我自己吗?我是不是会对别人唯命是从?● 我能否继续遵守对自己的承诺?● 我能保持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吗?● 我是否出卖了别人?● 我说实话了吗? c:423
当朋友或亲戚中存在成就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彼此间就会产生妒忌和怨憎,破坏原本的关系。一个家族中的成员尤其容易因为金钱纷争而落入刻板的角色印象,成为救人于水火者、家族英雄或不负责任的孩子。 c:221
在本来想读书的时候为了取悦对方而做出妥协,跟在感觉不舒服或压力很大的时候被迫做爱,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c:77
如果你能在剔除那些你不可接受的要素的前提下做出让步,同时也能得到情感勒索者的共识,保住这段关系,那么这种妥协才是完美的。你的目标不是僵化的二选一,而是把情感勒索者缺乏的“公平付出和接受”观念重新注进你们的关系之中。 c:276
我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在面前放一张空椅子,想象那个让你气得要死的人就坐在上面(放上那个人的照片也可以),然后大声地把你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觉说出来。在情感勒索者不在场时,用语言表达出对他们的感受,可以释放积压已久的怨气,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如果你对着情感勒索者本人大发脾气,不但对事情毫无帮助,甚至可能使你们之间的气氛更糟糕。 c:276
就像婚恋关系中的情感勒索一样,我们并不会特别注意这种职场上的情感勒索行为,纵容情况不断升级,最终我们只能选择离开。 c:76
一旦能确定合理的标准,才能发现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才能审视其对自身及他人的影响。 c:244
如果你能坚定立场并为自己的权益奋战,平时那些欺压你的人反而会示弱,而且奇怪的是,他们可能会因此更尊敬你。 c:436
有时,一段亲密的关系就像一瓶牛奶,你及时把它放在冰箱里,还能保鲜一段时间,但如果放在外面太久,变酸了,就怎么都救不回来了。 c:260
冷静下来之后,我知道对孩子最坏的做法就是让他们继续跟着杰这样的父亲,以及一个痛苦、不快乐的母亲。我们都得脱离目前的情况,这是唯一对大家都好的方法。 c:34
父母们通常都认为,他们“为了孩子”绝不能离婚,但对孩子来说,每天面对父母之间充斥的敌意及绝望,受到的伤害更深、影响更大,一次干脆利落的分手反而是好事。 c:399
不断念出那句有力的声明——“我受得了”,并想象自己离开目前纷乱的环境,成为一位旁观者。这两种技巧都能帮助你在此艰难时刻获得平静与镇定。此外,还有几种适用于每个人的减压运动也很有帮助,如冥想、瑜伽、舞蹈以及各种运动和爱好,或是多花点时间和让你觉得轻松自在的人相处,都会让内啡肽水平增加,让你觉得更快乐,也更能消除原先不快的感受。 c:337
这四种策略——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以及运用幽默——是终结情感勒索最有效的方法。 c:814
● 我知道这件事会让你不高兴,但事情非得这样不可。● 我们都不是坏人,只能说我们的需求有些不同。● 我只能负起一半责任,另一半是你的。● 我知道你非常懊恼/生气/沮丧,但这件事没有商量余地。● 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我就知道你会那么想。● 我很遗憾你这么生气。 c:417
人们不喜欢被攻击,但往往乐于帮助人解决问题。 c:327
帮朱改正或是应对造成她依赖性的早期心灵创伤并不是他的工作。朱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成长起来,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婚姻成为一种伴侣关系,而非父母与孩子般的关系。 c:199
艾伦只有愿意把朱当成盟友,而非敌人,才不会忽略这种可能性,与她并肩解决问题。 c:204
团队合作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尽自己所能,在大家咬紧牙关努力工作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空间来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c:204
但是请你停止这种乖孩子和坏孩子的比较游戏。你和我都是大人了,而且你又不是我父亲,我也不是你女儿,况且我还比你大三岁呢!还有,米兰达也不是我姐姐,所以我得脱离这个扭曲的人工“家庭”。 c:42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你也要改变自己——这种交换必然会按顺序发生。 c:293
没有人喜欢自己单方面退让,而且我们讨厌独自解决问题,这种心态让很多人不愿意做先行动的人。但条件交换能创造双赢局面,容易被双方接受,同时也消除了一个使我们排斥和他人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原因——被对方伤害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气愤,让我们想要他们付出代价。 c:430
在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不要再用一声不响消失的方式来向我施压。你说离开就离开,不留下只字片语,只会让我发疯。 c:31
你如果不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界定你在双方关系中所需的底线,是无法知道对方会有什么反应的。 c:354
情感勒索者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和施压手段有多让人痛苦,因为受害者都太害怕、太愤怒了,根本没有勇气告诉对方真相,而且认为说也没用。换句话说,他们喊痛喊得不够大声。 c:455
假如为了维系一段关系,你只能让情感勒索者不断予取予求,那么你就必须问问自己,这种关系中到底有什么值得你付出自己的幸福来换取。如果对方不希望看到你变得更坚强、更健康、更自信,那你极力维持的这段关系本质上是什么?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c:570
我一生冒过很多次险,只要我能保持极高的自我完整性,我便能忍耐别人不赞同的沉默甚至尖锐的批评。 c:578
我不想像我母亲那样过完一生——没有父亲的允许,她甚至连街道都不敢过。 c:33
要让自己不再恐惧他人的不认可,你必须了解自身的价值,你要明确你的观念中哪些是真正属于你的,哪些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你的。这意味着你清楚自己重视自身的哪些品质,并有勇气与责难对抗,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渴求。 c:648
不论你最后是否要继续和这个人相处,为了学会应对愤怒,你都需要有这种认知。大吼大叫的施暴者和闷不吭声闹情绪的人,其实内心都是恐惧的小孩而已。 c:560
我害怕这种痛苦和悲伤的感觉,也害怕不确定感。我害怕一切又要重头来过, c:23
当你决定离开生命中重要的人时,你会面临情绪的强烈震荡和不安感的危机,但危机并不仅仅意味着危险,如果你能理智、勇敢地应对危机,你可以实现自我成长,迈向更好的生活。 c:419
你拥有的资源越多,能付出的就越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的生活十分丰富,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情感和职业上的满足感、朋友、爱好和充足的金钱,你就能在不损害自身幸福的前提下付出。相反,如果你正面临离婚、工作不顺、入不敷出的困境,要你付出一大堆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别人的需求,就太强人所难了。要学会合理付出的确不容易,但事实就是,如果你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又怎么能对别人伸出援手呢? c:402
● 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出于恶意? ● 你的所作所为是否非常残忍? ● 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在虐待对方? ● 你的所作所为是否有侮辱性、贬损性? ● 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对方造成了实质伤害? c:350
但是我知道唯一能帮助她的方法就是,不再告诉她她可以做什么,让她自己找到答案。 c:46
但你如果只是烤焦了吐司,或是建议别人看了一部大烂片,根本不用如何自责,何况现在的情况只是你在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哪怕情感勒索者不希望看到你这么做。 c:119
你已经了解情感勒索者的行为都是出于恐惧与挫败感,而他们口中你的缺点,通常在他们身上也找得到。于是,他们便把这些缺点投射在你身上,希望你能承认。现在,就让我们把原本就属于情感勒索者的问题全数归还给他们。 c:433
当我们的潜意识在抗拒一些积极的转变时,我发现,这时用比喻和故事的方法,会比传统的谈话治疗更有效。 c:163
你不能从我的珠宝店里拿走任何东西,你拥有的一切都被你挥霍掉了。我曾经希望我们能变得很亲密,但我们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就算我给你这些珠宝,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c:84
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这个故事,能让珍保持一些情感上的距离,也让她更能看清与姐姐间的关系。用童话的写法来写这个故事,能通过创造性和幽默感——对抗罪恶感的最佳利器——释放她的想象力。罪恶感很沉,想象力却很轻,即使是最阴暗的感受,都能在想象力的激发下被释放出来。 c:305
只要你不再坐等别人的改变,转而从改变自我行为着手,你会发现,奇迹是真的会发生的。 c:361
我很惊讶自己竟然这么迟钝。想到自己曾经望着妻子的眼睛严苛、残酷地对待她、贬损她,还以为自己是在纠正什么错误,我就充满了悲伤,我为自己曾经伤害了她,浪费了时间,亏待了我们的感情,错误地表达了与内心完全相反的情绪,以及没有尊重世间最重要的东西——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性而感到痛悔。 c:110
你将会了解,只有在你屈服之下才能够持续的亲密关系,对你的人生根本毫无益处。 c:409
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c: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