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浦展 - 精品小说榜-外国文学
“下流社会”这个术语在日本一经出现,立即引爆讨论。这一现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团块次代这些年龄位于三十岁前半段的年轻人中,阶级意识有向下流动的趋势。2.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 “下流社会”,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当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3.作者反对阶级固化,希望通过“机会的全盘平等”来防止社会阶层向下流动。 本书中所说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弱势人群,而是基本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而“上流”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 中国也正遇到这样的社会趋向性挑战,读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取警示与经验。
在曾经号称“一亿人口中流化”的日本,中产阶级难道已经分崩离析?“下流社会”真的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c:61
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c:769
指出因互联网而变得“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了一道“傻瓜的围墙”,人们只跟与自己相同的人来往,而将其他阶层的人拒之门外。 c:669
在全球化的今天,“下流社会”的现象已非个别发达国家所独有,下流阶层的出现对于任何向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其实都是灾难,因而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的失衡、如何消除贫富分化,也许会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 c:240
下流阶层的出现源于社会的阶层分化。收入的两极分化,导致学习机会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平等,结果,社会阶层之间的互换流动性越来越差,社会阶层分化形成固定化的倾向,同时不同阶层的“期望差距”也日益扩大,最终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集团而催生了下流阶层。 c:457
那么,下流阶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便是一种生活的热情。简言之,对“中流”缺少意欲的人,从“中流”中脱离出来的人,或者从“中流”跌至更低水平的人,统统应归为下流阶层。 c:884
欲望低下、能力低下者即“下流” c:123
尤其是必须了解国民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样式。 c:27
当整个社会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时,即使个人缺少上升意欲,也可以在不知不觉间随大气流一同上升,而当整个社会不再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只有上升意欲极其强烈并且拥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最终得到上升,不具备上述动力的人便只有跌落了。 c:716
“团块次代” 一般作为第二次育婴潮世代的同义语而使用,即指1971年至1974年间所出生的人群,当时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出生,4年间共出生约800万人。 c:172
昭和初年世代指的是昭和元年至昭和九年(1926—1934年)出生的人群,1955年至1973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他们正值20—40岁,不仅见证了日本的经济腾飞,也是支撑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c:126
昭和初年世代1931年—1937年出生人群团块世代1946年—1950年出生人群新人类世代1961年—1965年出生人群团块次代1971年—1975年出生人群 c:82
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即意味着国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四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身上 c:269
对大都市圈民营企业的白领阶层来说,成果主义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大了,并且毫无疑问今后还将继续扩大。 c:65
佐藤俊树著《00年代的社会等级差别游戏》 c:21
它说明了只有“中上”以上的人群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从国民意识的角度印证了阶层差别的逐步扩大。 c:70
“1955年体制”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是全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 c:141
在这样的境况中,继续追求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追求社会所有人群“中流化”便失去了价值,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的生活、最合适的消费,这种新的价值观已经渐露端倪 c:270
在中流化的时代,较之仅仅针对一小部分富裕阶层销售高档商品的欧洲模式,针对日益增多的新中间阶层以较低廉的价格销售优良商品的这部分销售额更为庞大,利润也更加高。 c:138
因此说,日本的企业擅长于生产制造面向中流阶层的商品,而却拙于生产制造面向上流阶层的商品。但由于整个社会的中流化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故此针对中流阶层的中流化模式势必将不再是唯一和有效的了。 c:143
专门针对上流阶层生产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策略将尤显必要。 c:42
这其实是因为市场已经从“中流社会”向“等级化社会”或“下流社会”转变了,而生产者的生产制造模式以及商业经营者的销售模式却仍然停留在中流社会的模式上,以这种不变的模式来应对业已变化了的市场,销售额减少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c:120
要将中流阶层人数减少所造成的销售额减少部分弥补回来有多么困难。 c:59
显然,从利润的角度来讲,针对上流阶层进行销售所获取的利润要多得多。 c:37
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NPO(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活动、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等的人则有所增加; c:156
[插图] c:23
事实上,在《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实施以前,从高中或是大专毕业后进入企业,以“办公室里一朵鲜花”的形象给男性同事做些事务性辅助工作,然后遇到一个对自己一见钟情的男性,称心如意地结婚、退职,这便是许多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生。 c:101
“干物女” c:136
我喜欢“爱马仕”的包。中学一年级的时候用的“路易·威登”钱包是我用的第一个名牌,是当时还在读书的哥哥到国外去旅游买回来送给我作礼物的。 c:12
再有,我喜欢东京大学的学生,如果是东京大学毕业的,收入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人聪明、成熟、有前途,可以考虑结婚。 c:37
“富婆型”女性的特征是高学历、高职历、高收入,一般从事的都是医生、律师、税务师、会计师、咨询师等被人尊称为“先生”“士族”的职业 c:98
“富婆型”女性的丈夫一般也都是高收入人群。这是因为高收入的女性在她们的人生中,在与大学同学、公司同事、客户等的接触过程中,遇到高收入的男性或具有高收入潜力的男性的机会要比普通女性多得多。 c:115
“你知道现在东京美女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吗?或许出乎你的意料,既不是银座,也不是青山,甚至不是涩谷,而是日本桥和二子玉川一带。” c:41
“聪明的女人会烹饪会化妆会英语”! c:46
不过每年还是会买衣服买掉100万左右,但是优衣库之类的东西我绝对不买! c:27
现在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孩子学钢琴,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亲也让我学过钢琴,所以我想我的孩子也应该学学钢琴之类的。不能让孩子成天只知道看电视或是看碟片,要养成他读书的兴趣,不能排斥活字印刷的知识,应该成为一个热爱读书、文静大方的孩子。 c:25
自然派女性最终的目标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店铺或一间工作室,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活跃在各自的领域,倘若这一目标无从实现的话,那么从三十来岁开始,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与“富婆型”女性以及专职家庭主妇型的女性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c:86
现在是快节奏社会,即使自己想多花些时间去做,但是不抓紧时间赶快做又不行,自己想做的事情却做不到,这点让人感觉很烦躁。 c:30
“太妹型”的女性虽然向往当一个专职家庭主妇,但从其出身阶层考虑,她们与一流大学、一流企业中的男性接触机会很少,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多数都是阶层较低的蓝领男性。 c:46
具体来讲,她们虽向往当一个专职家庭主妇,但是却在争夺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优秀男性的战争中败下阵来(或者早早地便偃旗息鼓,退出了争夺的战场),至今未婚,只得埋头于工作,但是却不像“富婆型”的女性那样能够从工作中发现人生的极大乐趣,在工作方面她们既缺少意欲也缺欠能力。而且与“太妹”相比,她们的学历和知识却富余很多,却缺乏艺术家的审美气质以及自我表现欲望,因而也不可能从事自由自在的美容师之类的工作。 c:107
以前的“高收入丈夫与专职家庭主妇”的传统组合开始崩溃,而“高收入丈夫与高收入妻子”的新型组合呈现出增多的迹象。 c:142
女性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一方面是由于同男性一样从事企业管理和对外业务的女性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派遣雇员、兼职雇员、无固定工作的零工等雇佣形式的女性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的缘故,而这些人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收入增加的。 c:100
80年代,男性的收入越低其配偶的就业率就越高”“进入90年代,这一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至1997年,丈夫的收入与妻子的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几乎已经观察不到了”。反过来说则是,妻子的收入越高,丈夫的收入也越高,这种正相关率近年来越来越高。 c:83
女性结婚前的收入越高,其结婚对象的收入也越高 c:63
女性也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时代 c:18
现在的时代倒不是男女差别、女性与男性之间的阶层差别在扩大,而是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正在不断扩大,再引申开来,则是由于女性父母亲所属的阶层性所造成的差别正在不断扩大。 c:394
迈入30岁的门槛之后,男性也同样会分化成数个不同的类型。 c:41
近年来就职情形一直就像处在冰河期一样,这样的冰河期长期化持续的结果,使得成功就职足以成为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而也助长了胜利者的意识。 c:37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毕业后,并不一定能够进入自己所期望的企业,在学历和就职企业之间出现的反差要大于其他人群的缘故。 c:37
低学历的人群对于就职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害怕成为一个无固定职业者,故此一旦成功就职,其安心感和满足感也更强,“胜组意识”自然也更强烈。 c:170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想成为能够被企业作为正式雇员而录用的人,间接地取决于其父母亲的所属阶层和在这种阶层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本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等因素。因此,并非因为成功就职所以便是“胜组”,而是因其本来就是“胜组”所以才能够成功地就职。 c:333
然而,白领精英们往往缺少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价值观,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大多数人认为好的和向往的东西,他们会抢先一步入手装点自己,并从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c:125
他们没有心目中支持的政党,这反映了在新人类世代中非常典型的厌恶政治、远离政治的社会倾向。 c:153
乐活族”源于英文“LOHAS”。LOHAS是“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略语,意思是“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即所谓的“慢生活”人群。 拥有这一志向的人群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收入,不过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欲念却并不强烈。 c:191
SPA!杂志主要读者群、介于中流阶层与下流阶层之间的白领男性群体被称为“SPA! ”。总体上讲,他们属于不是特别勤奋、不喜欢工作,也缺乏才能的人群,他们不同于无固定职业的自由打工一族,往往是出于无奈而工作的类型,因为他们除了工作之外几乎一无所能。 c:113
。关于自己的人生设计我想等结婚之后再好好考虑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早点退休算了。 c:13
这类人群渴望生活得更加个性化一些,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职业来做,于是口口声声标榜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拒绝进入企业当一名正式雇员。结果,转瞬间年龄就过了30岁,但仍然没有寻觅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不由得暗暗焦虑起来,有些人出于对未来的不安,尽管已经延宕了许多岁月,最终仍不得不进入企业成为一名正式雇员。 c:111
所以有时候根本没买什么大件东西,也感觉不到怎么花的,钱就花完了,所以我的银行储蓄到现在还是零 c:11
年过30岁而未婚的话会使人的阶层意识跌落,因此,在晚婚比较盛行的大都市圈,“下流”的人数理应增多得更加明显。 c:147
越是年轻的世代,其阶层意识就越是低下 c:78
无论男性和女性,在最近十年间团块次代的阶层意识呈现出最显著的下降走势。 c:33
由此可见,即使在被人激赞为高消费时代到来的20世纪80年代,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依然不过是一个清贫的社会。 c:76
然而,真性团块次代一旦踏上社会,成长到25—29岁左右时,必然也会体验到社会的险恶。而由于“消费中毒”使得他们的劳动意欲几乎丧失殆尽,不少人便成为无固定职业的自由打工者,甚至沦为失业者、无业者。 c:133
现在这个时代敢于结婚的人,或者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或者便是对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希望和规划、一不小心而“奉子成婚”的人。收入平平的普通人,已经不可能一面心平气和地期待着今后收入稳步提高,一面循序渐进地结婚、生育,为自己描绘一幅美丽的人生画卷了。 c:332
团块世代与新人类世代仍属于阶层意识较为稳定的社会人群 c:22
总体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人们的社会阶层越低,就越拥有更多的期望和可能性,而社会阶层越高却因为先前的权利被剥夺或被限制,反而期望值越低。 c:224
个人不论有无期望都是由其社会阶层决定的,换句话说,现在的社会分化成了两大阶层,即拥有希望的人群和不拥有希望的人群,并且这种阶层分化呈现出固定化的趋势,也就是丧失未来期望的人群将永远不再拥有期望。 c:297
越是阶层意识低下的人群越是对成果主义或能力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c:103
因为下流阶层中有许多人是自由职业者以及非正式雇员,他们可能根本享受不到论资排辈和终身雇佣的任何好处,又或者他们实际上与正式员工干着相同的工作,因此更加迫切希望根据各自的工作成果享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 c:31
同时包含着两种正好相反的心理,即一方面是对于现状的容忍,一方面又希望这种现状得到纠正。 c:43
与男性相比,下流阶层的女性对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显得极为敏感。 c:45
女性中的上流阶层与男性做着同样的工作,付出同样的辛劳,却得不到公正和完整的评价,因此,她们在感情上往往会更加倾向于成果主义。 c:115
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化(也就是下流化)的进程究竟能够被人们冷静地接受到什么样的程度?而那些没有取得显著成果因而收入在不断减少,却身负养育子女、住房还贷等巨大压力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将何去何从?这一问题也势必越来越严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日本的未婚化、少子化问题必将日益恶化。因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结婚、生育,普普通通地生活,维持普普通通的“中流”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c:154
如果丈夫拥有较高的年收入,则有可能提升妻子的阶层意识。 c:45
毫无悬念,阶层意识越高的人群其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c:37
虽然可以说大学毕业生的阶层意识更容易处于“中流”但谁也不能断言他们更容易挤入“上流” c:23
女性的学历与其阶层意识之间的相关性却相当高。 c:31
近年来,随着高学历化的不断升级,高学历与高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突出,而大学毕业以下学历的人群,其高收入的人数比例日益减少,故此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学历与阶层意识挂上钩,学历越高其阶层意识也越高。 c:132
高收入的男性与已婚女性其阶层意识都明显趋高。 c:46
收入越高的男性已婚率也越高 c:45
年收入超过500万日元的男性结婚之途变得非常顺畅,而年收入超过700万日元,则90%的男性可以轻松结婚,超过1000万日元更是100%都能够步入婚姻殿堂。 c:68
如今的女性可以说变得越来越奢侈了。从前的女性会期待结婚后,夫妇二人共同奋斗去打造一个富裕的小家庭,可现在的女性不再这样想了,她们期望从结婚一开始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裕生活。当然不止是女性如此期望,她们的父母亲也同样如此期望。 c:159
与男性相比,女性对于“啃老”的自卑感似乎并不如男性那么强烈 c:73
对女性来说,结婚本身就足以使她们提升自己的阶层意识,而对于男性来说,只有当用自己的工资收入来养活妻儿的时候,方才有一种自己是上流阶层的感觉,虽说是团块次代,但其头脑中的家庭意识却出人意料的陈旧。 c:144
换句话说,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有不少夫妇是为了保证家庭的总收入不低于700万日元,才不得不有所节制地少生孩子甚至不生孩子的。 c:84
女性年轻时与父母亲一同生活,婚后与丈夫共度二人世界,待怀孕生子后再与父母居住到一起,这是一种最最不易产生下流阶层意识的生活方式。虽说出乎意料地显得十分保守,但实际生活中这似乎正是女性把握住幸福的一种生活模式。 c:268
未婚而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所谓“啃老族”女性,随着她们年龄的增大,其阶层意识呈“下流”的比例也愈见增多 c:29
假设2则断定阶层意识“下流”的女性会遭遇结婚难,仅这一点就更加可怕。这个假设强调的是能否结婚由年轻时所属的阶层决定,而本人的阶层通常又是由父母亲的所属阶层所决定的,可见它十足是个令人恐惧的“阶层固定化假设”。 c:47
据说年收入超过400万日元,无论男性女性都会倾向于独身生活 c:50
年收入400万日元是脱离下流阶层意识的最低底线。 c:43
事实上,23岁以上、年收入超过400万日元的女性中,阶层意识为“上流”的人数众多,并且越是年龄大,其比例也越是增多(见图4-6)。可见只要拥有超过400万日元的年收入,即使是年逾30岁仍旧未婚的女性,照样能够生活得很幸福。 c:86
这个旨在宣扬门当户对才是人间婚姻幸福的长篇连载居然持续了这么长久,可见过去20多年间日本社会阶层固定化的情况相当严重。 c:25
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的女性,其阶层意识为“上流”的占25%,而“下流”的仅有18.8%。 c:24
在笔者这个年龄段的人眼中,说到研究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囊中空空、靠做编外助教挣点生活费,成天疲倦不堪,而近年来的研究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却仿佛成了富裕家庭小姐闺秀们乐此不疲的一种兴趣爱好,似乎三十年前唯私立教会女校不读的上流阶层家庭的女性,如今都一窝蜂地进入研究生院去深造了。 c:38
女性派遣雇员及自由打工者在结婚和生育方面处于很不利的境地 c:27
阶层意识最高、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家庭是那些由高收入的丈夫与专职家庭主妇以及孩子所组成的物质上无忧无虑的家庭,其次是由夫妇二人组成的富裕的“丁克族”家庭。 c:219
说起来,没有民主化也不可能有恋爱结婚,一个缺少个人自由的社会是很难产生出恋爱结婚这种婚姻形式的,因为存在着阶层以及个人身份差异的壁障,恋爱结婚势必会受到阻碍。从这个意义上讲,恋爱结婚是最适合中流化时代的一种婚姻形式。 c:78
结婚是最能够连结相同阶层的人的行为,什么个人权利啦、恋爱自由啦,等等,不同阶层的人之间邂逅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即使邂逅,一般也较难发展成为恋爱和结婚的对象 c:104
在阶层化的时代恋爱结婚势必遭遇阶层这一无法轻易逾越的壁障。 c:157
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 c:65
团块世代和团块次代呈现的倾向却相反,特别是阶层意识为“上流”的团块世代男性,其追求个性以及自我实现的愿望非常强烈。 c:27
“上流”价值观向年轻世代渗透的结果,使得原本就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年轻人愈加“下流化”,助长了年轻人中低收入人群的不断增多,使其“下流”的比例有增无减。 c:108
“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是一道人生咒语 c:85
“尊重个性的家庭”也是下流阶层居多 c:25
在过去三十年中,日本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以团块世代为中心的社会,重视个性与自我主张的思想也随之渐渐蔓延,社会也更加富庶了,在此过程中,日本社会终于成为这样一个社会:即使是下流阶层的年轻人,也开始拼命注重起个性和所谓的“自我主张”来。 c:104
自我主张泛滥整个社会却造成了一个逆反现象:年轻一代越是“下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志向越强烈,而越是“上流”阶层其追求个性的愿望反而显得薄弱 c:185
此外在1979年,越是有自我能力感的学生,越是追求更高的学历。但是在1997年,有自我能力感的学生已经变得不那么追求高学历了。 c:65
那些在学校或学校以外都缺乏自我能力感的高中生,他们不想在学校里学习,只是一味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也是无法实现的有关亚文化的梦。如果既没有能力,又一味空想做梦,始终无法从梦中回到现实来,那倒的确是个问题。 c:138
虽然以追求自我主张为志向,却无法真正实现愿望的人,不仅对生活的满意度无法提高,而且低收入也使得他们的阶层意识日渐低下。 c:120
在年轻的时候,靠自我主张来生活可以感到满足,可一旦过了30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c:83
自我主张派大多未婚、无小孩、非正规就业 c:26
自我主张派的人一般无法接受像结婚生子这样普普通通的人生。 c:52
过度追求自我主张是造成晚婚化、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c:101
拘泥于自我主张、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朋友不多,找工作也不太顺利,容易沦为非正规就业者,因而一般收入较少,阶层意识也变得低下。 c:104
沟通能力的高低,对于年轻人的成功与失败意识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也更容易拥有美好的婚姻,其结果就是进入较高阶层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比较大。相反的,过于拘泥于自我主张、逃避与他人沟通、拒绝适应社会的年轻人,最终沦为低阶层的可能性更高。 c:327
所谓的社会规则,全部是由那些头脑聪明的家伙为了保护自己而制定的,而对自己不利的地方都被他们遮遮掩掩地糊弄过去了。也就是说,假如你们不肯动脑筋去学习,样样事情都嫌麻烦的话,一生都会被人骗。你们如果不想被骗,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就得好好读书。” c:320
“下流”男性自我封闭,“下流”女性自我展现 c:19
然而从不同阶层的差异来看,阶层越往“上”的人,对户外活动的兴趣越大,比如旅游、休闲、滑雪、骑车旅行等,还有少数人喜欢打高尔夫球(见表6-1)。 c:144
所谓“3P”,即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和掌上游戏机(Play Station),这三样东西称得上是团块次代下流阶层的神器。也可以再加上两个“P”:瓶装饮料(PET Bottle)和薯片(Potato Chips),凑成“5P”也蛮不错。 c:196
如果按不同的阶层意识来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阶层越往“上”,选择阅读、园艺、音乐欣赏、烹饪等的人越多,这些女性选择的大多是比较传统的专职家庭主妇的选项(见表6-2)。 c:87
这种倾向也正好印证了先前苅谷刚彦教授的说法:阶层越往“下”,越是在亚文化的兴趣方面有“自我主张”。 c:199
大众一方面沉浸于因瞬间的激动而产生的内在幸福状态(“嘉年华会式”的狂欢),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存在着“被榨取、最后被抛弃”的危险性,将又唱又跳当成展现自我来享受的下流阶层,可以说正是这种“嘉年华会式”社会的象征 c:157
在被问及“你感到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刻时,团块次代中阶层意识属于“上流”的男性大多选择享受美食的时候、全家在一起的时候以及与好友在一起的时候等;而“下流”人群则大多选择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轻松休憩的时候,选择让身体充分活动的人较少,由此可见不喜欢与别人接触正是这一人群的主要特征 c:115
再来看团块次代中上流阶层的女性,除了享受美食以外,学到新知识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时候以及自我得到展现的时候等,都能使她们感觉到幸福 c:73
喜欢购物的“下流”与无暇购物的“上流” c:15
上流阶层的人喜欢与自己的地位、职位、年龄相符的东西,还有高价的东西和老铺里卖的东西,不过他们不限于特定的品牌和厂家 c:31
下流阶层所喜爱的品牌,很可能只是原宿后街那些流行小店里的品牌。 c:18
至于手表,喜爱“劳力士”“卡地亚”等名表的,反而是“中流”和“下流”人群居多。此外,单就团块次代的“上流”女性来看,多数人喜爱“西铁城”这个品牌, c:42
上流阶层的一大特征是:不论男女,选择家具及家庭装饰以及理财和投资的人相对其他阶层较多。 c:91
阶层差距是由人际沟通能力的差距造成的:“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很明显就是沟通……被视为不擅长沟通的孩子,很容易心灰意冷地将自己归入‘败组’……这种沟通能力上的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自我封闭一类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c:210
上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开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特别讨厌的人,他们人际关系好、处事谨慎、有执行能力,依赖性较弱,而下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忧郁、优柔寡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c:235
阶层越是“上流”的女性,越不屑“颠覆传统”,且越具有传统的男女观念。换句话说,不怎么重视传统的男女观念以及自身形象的女性,往往有着更强烈的反传统志向,阶层意识也更低。 c:176
选择“朝气蓬勃”“自己有明确的想法”“主张自我”“大胆”“敢为人先、具有领导魄力”“喜欢照顾别人、体贴”“坚忍”等具有领导者色彩的性格的,也是上流阶层的女性居多(见表7-2)。 c:63
《受人欢迎的说话技巧》 c:22
因为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而沟通就是要积极地表现自己,唯一不同的只是推销自己和推销产品而已。 c:150
沟通能力越强的男女,结婚越是容易,越能胜任工作,也越能够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沟通能力越差的男女,就越不容易结婚,越喜欢一个人独处,越没有工作与消费的欲望。 c:209
阶层越是“下流”,越不阅读时尚方面的杂志 c:31
下流”女性从总体上来说对时尚的关心度相当低。 c:47
而“萨莉亚”“麦当劳”“罗多伦咖啡”“吉野家”“松屋”等则在下流阶层的女性中拥有众多支持者。 c:21
“下流”女性对于饮食生活的关心程度较低。她们觉得烧菜或吃饭是件麻烦的事情,经常不吃早餐,常常食用便利店里的盒饭或方便面,不太关心食品中的添加剂以及营养成分,饮食缺少规律,导致过量进食或拒食的危险性也很高。 c:99
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之前,越贫穷的人越不吃加工食品。因为加工食品相对价格比较贵,所以通常都会自己动手做饭。然而现在,加工食品反而便宜,与其自己做饭,还不如去便利店、家庭式餐厅或小酒馆比较划算。因此,阶层越是“下流”的人,越是依赖加工食品产业。 c:110
日本的消费者就像美国一样,正因收入的变化而产生两级分化的趋势,如果无视低收入阶层,日本的企业今后将无法取得成功。” c:105
郊外下流阶层女性”在价值观方面没有突出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她们本来就是一群没有鲜明的价值观的人。 c:68
从这些选项中显现出“郊外下流阶层女性”有略微孤独、缺乏活力的倾向。 c:23
由此可见,“郊外下流阶层女性”所期望的只是最低限度的幸福。 c:34
高收入的夫妇,也许会早早地便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而低收入的夫妇,却只能让孩子接受普通的教育。这样一来,这些孩子之间的阶层差距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c:61
团块次代的女性阶层越往“上”,期望女孩子有“高雅举止”的人越多,其中上流阶层女性所占比例为58.8%,中流阶层和下流阶层分别为46.2%和25.8%。新人类世代也是如此,期望女孩子有“高雅举止”的上流阶层女性占46.2%,中流阶层为40.4%,下流阶层则为37.1%,各阶层之间的差异不甚显著。 c:13
新人类世代从幼年就开始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乐器,在当时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c:23
发现团块次代的“上流”女性教育下一代的观念似乎是要将孩子培养成既高雅又兼具国际化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c:77
这些新职员都是从小学开始就要经过入学考试的一代,他们从小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选拔”,而且是一群只与自己同阶层的人来往的年轻人,如今开始踏上社会了,这些有着强烈优越感的人能否胜任这样粗重的工作?他们能够体会普通大众的心情吗?实在令人为之担忧。 c:110
然而书越是有个性,收入可能就越少。 c:25
团块次代女性那种“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的教育观念,是否真的能够为孩子创造美好的将来? c:33
无论哪个国家,上流阶层都喜欢住在高的地方,比如山上或是丘陵之上,在美国有比弗利山庄,在巴黎则有蒙马特高地。如果没有山丘,那就建造一座人工山——超高层的住宅楼,住在最上层,领略身居高处高高在上的感觉,东京的“六本木山”便是这样诞生的。 c:79
所谓中流阶层,无非就是代表资本主义实质文化的领导阶层”“这个定义不仅适用于日本,而且适用于所有的产业社会”。 c:69
从东京市中心迁往郊外居住的时代已经结束,眼下正进入人口在各个县内流动的时代,也即是“郊外定居时代”的开始。 c:41
高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人,愈加离不开自己居住的地方。现在郊外也有豪华的百货公司和时装商厦,所以没有必要特地去都市中心购物,于是便诞生了“当地一族”。“当地一族”的价值观就是在郊外这样的“村子”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c:56
1985年,日本国土厅颁布了“首都改造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于东京市中心的功能过于集中,因此准备将一部分功能分散到郊外,拟定中的分散区域为东京都的立川、八王子,神奈川县的横滨、川崎,以及埼玉县的大宫、浦和,并准备将千叶县的千叶市发展成区域行政中心城市。此外,再将三县内的厚木、平塚、横须贺、青梅、所泽、川越、东松山、熊谷、成田、柏、船桥、东金和木更津扩充为副中心城市。 c:44
在某种程度上,郊外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独立而又完备的状态,这样,在郊外长大的年轻人当然就会喜欢自己居住的地方,完完全全变成“当地一族”。 c:84
现在零售业销售额增加的区域大多是在郊外。 c:3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不过是一部分“胜组”的人士为了独自一人生活,或者过“丁克”生活,才搬到都市中心去住。 c:18
居住地固定化,接触的人也固定化,加之团块次代中越是下流阶层的人群越是依赖手机和互联网等助长自闭的“现代玩具”,这与其说是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地球村时代,还不如说是退回到了以往的村子里。 c:186
一流大学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这方面还具有多样性。然而如果是二流以下的大学,别说是特地从各地前来入学的学生少,就连越过各铁道沿线来入学的学生也很少。因而这些学校的学生,很多都住在同一个县内,或者是住在同一条铁道沿线。 c:41
虽说住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像大学这样的社会化的学习场所,本来不就需要具备多样性吗?既有来自东京山手圈内的富家子弟,也有从偏远地方来的贫寒学生,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作为社会缩影的意义。如今大学里已经没有贫寒的学生,只是聚集着住在同一铁道沿线新兴住宅区里的中流阶层的学生,大学生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充满刺激。 c:87
当时东京等大都市聚集着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不同的价值观在那里相互碰撞,进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 c:112
养老孟司在他的超级畅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互联网本是人们面向世界的一扇窗(Windows),但有时却也会形成一道“傻瓜的围墙”,因为只一味地相信世界由此真的变小了,而想不到它渐渐将人们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岂不是傻瓜么?倘若人们只同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来往,以为大家同属中流阶层,都是平等的,而将他人拒之门外,这样即便是在同一阶层中,也会不知不觉间进一步扩大阶层差距。 c:238
今天坐电车的时候,有个年轻男子坐在身旁狼吞虎咽地啃着“麦当劳”的汉堡包。这个穿着T恤、懒得刮胡子的年轻人,究竟是靠什么来生活的呢? c:19
上流阶层或许已经不再向往下流阶层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是否定那种自甘堕落、毫无责任感的生活方式。 c:175
到了四十多岁仍旧做事半途而废的人终究是要被淘汰的,最后剩下的是那些真正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能以独有特性为武器工作赚钱的人, c:175
完全的机会均等,就是消除由父母的财力、职业、地域等孩子自己无法选择的外在环境的差别所造成的一切不平等。就算父母很贫穷,没有很高的学历,从事的又是地位很低的职业,也即便教育观念不正确,缺乏活力,住在大多数人都是低阶层同类人的地方,但只要孩子有能力,再怎么高等的教育都应该让他接受,再怎么高位的职业也都可以让他去从事。在机会完全均等的社会里,不存在因为阶层不同而产生的不平等现象。 c:126
(1)“穿靴式”入学考试 c:25
将更多具备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选送到素质较差的中学里去。 c:37
(3)大学教育互联网化 c:28
(5)上流阶层要尽“高贵者的义务” c:32
对于上流阶层来说,这既是一种高贵的义务,又能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 c:25
对于出钱的一方来说,与其缴纳那些不知道用到哪里去的税金,还不如采用捐赠的方式将财富贡献给社会,因为捐赠是透明化的,捐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财富捐给了什么样的团体或个人,开展了什么样的公益活动等。 c:30
过去阶层低的人比起阶层高的人,总是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现在情况变成了阶层越高的人工作越辛苦,而阶层越低的人工作越闲散,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工作。这样的话,那些还在辛苦工作的人,究竟是在为了什么而工作呢? c: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