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 社会文化榜-文化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这里的“五星”,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c:2650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ào)。 c:2613
刻治六博中兼方,左龙右虎游四旁。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常葆父母利兄弟,应随四时合五行。”以及“左龙右虎掌四旁,朱雀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刻具博局去不祥。”六博局几乎涉及了汉代人所有的时空、宇宙、神人观念,系统而完备。(所谓“博局”,指的是汉代一种棋类游戏“六博棋”的棋盘。)可惜六博玩法早已失传,我们也就一直未能完成对它的意义的全面理解。 c:457
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c:1372
伏羲(xī)女娲(wā)图 唐代纵209厘米、上宽105厘米、下宽83厘米1965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 c:24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和人的灵魂有关的鸟。 c:524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是唐代高昌故国 c:106
西王母和伏羲女娲的共同出现意味着这可能是汉代的“高禖(méi)神”。高禖神是一种和生育有关的神,高禖祭祀简单说来是“求子”行为,其具体细节非常复杂。祭祀高禖的活动类似于一种在树下的男女晚间群聚野合,最后生下孩子来往往连孩子父亲是谁都不知道。高禖这种祭祀活动可能可以被追溯到史前母系氏族社会制度,也可以被我们理解成古人解决不孕不育症的办法。有传说讲到孔丘就是高禖祭祀的产物。关于高禖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很不充分。 c:561
鲵(ní)鱼,即娃娃鱼,有四只脚,叫声像小孩啼哭。鲵鱼是水陆两栖动物,昼伏夜出。有的鲵鱼会长到非常大的个头。解放后湖北就曾数次捕获过60公斤以上的鲵鱼。 c:73
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过去学界一直有争论。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证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国产生的。 c:166
紫微,意思是皇宫;太微,意思是政府;天市,意思是集贸市场 c:536
古代彗星是大凶之兆。二十九幅彗星图的占辞几乎全是兵、丧的倒霉内容 c:61
如果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c:683
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是夏至,最长的是冬至。均分冬至到夏至影子长短的差值,就可以定出一年的二十四节气。 c:417
日晷是靠影子辨识时间的工具,必须在有太阳的时候使用。也就是说,太阳落山后至日出之前的大约六个时辰(约十二个小时),人们无法用日晷计时,与这些时辰相对应的日晷上的刻度也是彻底无用的摆设。 c:150
除了日月季年之外,还有更大的时间单位,这就是章、蔀(bù)、纪、元。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c:888
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 c:843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c:34
簋,往最通俗里说,是装米饭的青铜礼器。 c:33
利簋是有关武王克商惟一的直接文物遗存。 c:201
“孟津”又写作“盟津”,字面意思是“盟誓的渡口”。 c:95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民。'” c:23
“牧野”就是“牧之野”,也就是商邑城外的空旷原野。“牧野之战”,文意不过是“兵临城下之战”而已。 c:237
“吕尚”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他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 c:150
伏羲女娲的长子叫青干(绿叶繁茂),二子叫朱单(繁花似火),三子叫黄难(黄叶凋落),四子叫黑干(枯枝兀立)。 c:292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bū)时(晡时也写作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 c:589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也有人认为在汉朝初年就开始用干支纪年,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c:245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c:455
伽,按照音韵学近世观点,读“qié” c:47
《楞伽经》奥义深湛,文辞优雅,在《六祖坛经》产生之前是中国禅宗最重要的传法经典。大圆镜智、万象光明的心心相印全都与此有关。这部经文起于大慧菩萨向世尊问的一百零八个问题,结束于“修行的人为什么不应该吃肉”的《断肉品》。《断肉品》与世人通常简单认为的说教不同,充满了理性的平实。 c:76
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作六吕。合称为律吕。古书上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包举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c:468
“奏黄钟”“歌大吕” c:36
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地遗址发现了十六支竖吹的骨笛。这些骨笛都是用鹤腿骨钻孔制成,大多有七个孔(所谓七孔,是指在不计吹孔的情况下,笛子上有七个孔。)。出土的骨笛在实际测音时大多一吹即裂,所以只有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勉强吹出了乐音。 c:72
今天可见最早的陶埙是半坡遗址的一孔埙,其实就是可以模仿鸟鸣的狩猎工具。 c:53
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武丁时代的陶埙表明,公元前13世纪左右,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 c:52
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大石调(又作大食调)、双调、商调、越调 c:202
均钟的功能,是在它上面弹出绝对音高,给编钟的调音提供标准。往最通俗里说,均钟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我们给钢琴调音时提供基准音的音叉。 c:62
这段铭文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已有绝对音高的概念;二是当时已有“变宫”这个音的概念。 c:31
所谓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 c:307
吹灰是古人候气的方法,据说是用葭莩(jiā fú)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了。 c:166
由于古人把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后世作家常喜欢用十二律的名称代表时令月份。 c:78
曾侯乙建鼓的鼓座用青铜制作,由八对曲旋蟠绕的龙组成,像火焰升腾的形状。 c:31
镈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组合使用的乐器。众乐并奏时击打镈来控制节奏,起到定音打拍子的指挥作用。 c:67
排箫古名“箫”或“参差(cēn cī)”。 c:67
《史记封禅书》上说,有一天太帝(黄帝)听素女弹五十弦的瑟,那忧郁的旋律让他悲伤不已。于是他命人将瑟劈开,变成二十五弦。唐代李商隐有诗句说“锦瑟无端五十弦”,而出土的先秦古瑟却大多是二十五弦。 c:137
箎是一种横吹的竹管乐器 c:51
磬是石制打击乐器,是八音之一。单个使用的磬叫特磬,多个成组配套使用的磬叫编磬。 c:83
倨句(jù ɡōu)指的是器具曲折的形状。钝角形的叫做“倨”,锐角形的叫做“句”。 c:65
所谓“鸣金收兵”就是用击打铙发出的声音来指示士兵撤退。 c:172
“节”字本意就是竹节。“节”作为符节来讲,指的是古代由君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 c:433
错金工艺非常繁难,即便有伪作,也比较容易被识破,所以有错金饰的青铜器鲜见伪品。古代错金工艺有两种。一种工艺是用大漆将金丝粘在铜器上,或者是用小锤子和小錾(zàn)子将金丝砸进青铜器表面的沟槽里。鄂君启节就是用这种工艺制造的。另一种工艺是将黄金溶在汞(水银)里制成泥状的“金汞齐”(齐,读jì,通“剂”。金汞齐意思就是金和汞混合制成的“药剂”。),涂在花纹凹槽里。将涂有金汞齐的铜器拿到火上烘烤,汞受热会蒸发,而黄金则留在了花纹凹槽里。如此反复几次,就完成了有质感和厚重感的“错金”。这里说的后一种错金工艺又称“金涂”,实际就是高度技巧化了的“鎏(liú)金”。 c:183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jì)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c:492
所谓气候变暖,其实未必伤害到人类狭隘的短期利益。反倒是气候变冷,才是各国政府需要积极反应、警惕对待的重大危机。当气候变冷,饥馑、战祸与政权倾覆也就接踵而至了。 c:319
虎是秦国的图腾动物,秦人用“卧虎”的形状来制作兵符,寓意虎指代秦国的军队:备战中的秦国士兵就是蓄势待发的虎。 c:260
秦国最高统治者在春秋时期称为“公”,后来僭(jiàn)越称“王”。 c:81
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 c:40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c:489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所以习惯上把监察官称为台官。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192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c:194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c:286
《论语·为政》一上来说的就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观念,最早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时代。 c:60
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讲到三年举行一次“大比”, (先秦士以上阶层世袭,士以下靠选举,这就是“大比”。)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 c:59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c:243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 c:204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xiè)元。 c:226
传说康煕皇帝年轻时曾匿名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而实际上,康熙的成绩很可能是因为他的皇室书法风格暴露了身份,露了底,让阅卷大臣得以察知这是康熙皇帝写的卷子。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启功的字体在爱新觉罗家族(清代皇室)中有很多人会写(比如启骧、启源等人都会),这种字体是爱新觉罗家族参加科举考试的专用字体。罗工柳就说,启功的字是他们家族用来参加殿试考状元的规范字。 c:104
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来看,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 c:575
另外,女子出嫁后往往在姓前冠夫姓,这个习惯在今天的香港仍然沿用,比如“陈方安生 c:79
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shì)号 c:88
孟姜女庙前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的句读(dòu)有十多种,最常见的断句读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朝,读zhāo,意思是早晨);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c:189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c:319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只有两位最高权力拥有者被人谀称为“老佛爷”。这两个老佛爷都出在清代,一个是康煕,一个是慈禧。 c:217
由于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 c:50
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 c:71
后来“酉”被借用去表示天干地支,为了区别,人们在“酉”字旁边加上“水”的偏旁,这就是“酒”,而表示盛酒器则是在“酉”旁边加上了一双捧着酒的手“[插图]”,这就是“尊” c:111
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着权力与财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礼俗。 c:346
最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臣是男奴隶,妾是女奴隶。 c:268
最初君子是贵族统治阶层的通称,小人是被统治阶层的通称,后来以所谓有德无德来区别君子和小人。 c:306
周代的冠礼(加冠仪式)就是由这种“成丁礼”变化来的。 c:80
匕,意思是汤匙,与鼎相配合使用。 c:53
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shì)日(选定加冠的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zī)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 c:263
古代的婚姻,据说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也就是迎亲。 c:488
人将死时叫做“属纩(zhǔ kuànɡ)”(《礼记·丧大记》) c:212
西周的组玉佩是用来约束人行走仪态的。组玉佩挂在身上,行走时却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响。(玉是比较脆的材料,撞击容易碎裂。所以国人说玉害怕“惊“”跌“”撞”。)级别越高的人,身上的组玉佩就越长,行走时的步子就越小越缓和雍容。 c:175
古人认为蝉靠喝露水生活,又能蜕壳,是一种高洁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生物。玉琀蝉在死者口中代表他的舌头,赋予死者在幽冥世界中永不丧失的言辩能力。 c:341
袁安碑字体遒美流转,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正大,是汉代篆书碑刻中书法水平最高的。 c:55
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 c:185
在宗法制度的时代,人民是“高度自治的”。常见的民事纠纷(包括小的经济纠纷和刑事案件)都是请“三老”(同族的三位长者)裁断。三老不能解决,才会开祠堂。闹到要开祠堂,通常都是非常大的事了。祠堂里族长和长辈甚至有权决定当事人的生死。经过宗族力量过滤后仍需要上升到官府手里的案子,是不多的。宗法制度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机器,在功能上协同互补。 c:205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c:131
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c:235
嫡(dí)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 c:208
这样,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高贵,对其余诸子来说,在家族上是以兄统弟,在政治上是以君统臣,这就抑止了统治阶层的内讧(hòng),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统治,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层都努力保存宗法制度。 c:90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ūn,同“昆”)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c:290
《墨子·明鬼》里说,封土植树的祭坛在燕国叫“祖(泽)”,齐国叫“社稷”,宋国叫“桑林”,楚国叫“云梦”。 c:244
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叫做五服。五服的名称是斩衰(cuī)、齐衰、大功、小功、缌(sī)麻。 c:376
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也是斩衰),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这叫“髽(zhuā)衰”。斩衰都是三年丧(实际上是两周年)。 c:151
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146
“姑”可以用来指丈夫的姐妹,同时又可以指丈夫的妈妈(即女子的婆婆); “舅”可以用来指母亲的兄弟,同时又可以指丈夫的爸爸(即女子的公公)。 c:73
中国人明确的讲“风水”的文献可以上溯到托名为郭璞著的《葬经》。《葬经》中描述了“气”的概念,说气“遇风则散”, “界水则止”,也就是说“气”遇到风会被吹散,遇到水则停止向前运行。所谓风水,也就是对于居住环境的考察,其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这个环境能否“聚气”。 c:234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 c:91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 c:270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 c:88
瓦,是覆盖在屋顶的陶片。瓦当(dànɡ)是筒瓦最接近屋檐的一节。当,同“挡”,意思是挡板。瓦当也就是屋上瓦片的头端。 c:65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bì)门圭窦,甕(wènɡ)牖绳枢。 c:204
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版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 c:114
斗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 c:54
春秋时代中国已有高台建筑,战国已有了楼。斗栱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明清以后,斗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零部件。 c:53
汉代以前绝大多数马车都不超过四匹马,这辆车却使用了六匹马。这在东周是至高无上的级别,坐在车里的人,是东周天子。 c:94
春风桃李花开,秋雨梧桐叶落,已经又是一个不同的人间了 c:158
洛阳是东周(东周就是我们说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都城,即周天子居住的城市。 c:30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天子的陵墓,也就是所谓西周王陵,从来没被发现过。 c:52
古代驾二马为骈(pián),驾三马为骖(cān),驾四马为驷(sì) c:294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ɡ),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ɡǔ)(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 c:104
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c:256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作轭(è)。轭和衡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轭用于大车,衡用于小车。 c:53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cān)乘,又叫车右。 c:247
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c:193
车上最重要的部件就是车轴。车轴因为要承力和承受摩擦,是车上最容易出问题的核心部件。 c:23
古代的车的车轴是固定在车厢上的,并不旋转。车行走时,套在轴上的车轮不断旋转。车轮与轴接触的部位叫做毂(ɡǔ)。 c:27
軎是装在车轴最外端的轴套。中山国學昔月(cuò)墓出土的车軎纹饰华美。 c:23
中国最古老的伞出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是装在马车上使用的。马车上的伞,在汉代的名字叫“车盖”。 c:95
秦始皇陵出土的这辆车的车厢三面有窗,可以根据天气冷热选择关窗或开窗,所以又叫辒辌(wēnliánɡ)车。 c:38
石,作为重量或体积单位,读“shí”比读“dàn”更正确。西汉时期政府规定的“石”是重量单位。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在西汉等于120“斤”。西汉的1斤约合今天国际标准单位的250克,恰巧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市斤”单位的一半相等。西汉重量的1石就等于今天重量单位的30“公斤”。 c:164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jì)、黍(shǔ)、麦、菽(shū)、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 c:448
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337
粮食炒成干粮叫糗(qiǔ),也叫糇(hóu)粮。 c:175
古代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鸟则代表权力,代表男性。 c:323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层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ɡēnɡ)字从羔从美 c:306
饺子发明的时代远早于唐代,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中展有一件新都出土的东汉庖(páo)厨陶俑,陶俑面前的菜案上就赫然放着一个饺子。 c:75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òu)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逾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c:311
醍醐(tí hú)是上等的乳酪,依《涅盘经》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凡此都可证明,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韩愈《初春小雨》诗“天街小雨润如酥”,可见唐时汉人已逐渐习惯于酥酪了。 c:237
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即爪子上五个指头),蟒是“四爪”(爪子上四个指头)。贝子、贝勒等的蟒袍上的蟒都是四爪。但是皇太子、皇子、亲王、世子、郡王穿的虽然是“蟒袍”,长袍上绣的却是“五爪蟒”。“五爪蟒”和“五爪龙”在形状上几乎无法区分,这时用来区分是“龙袍”还是“蟒袍”的标志是衣袍的颜色。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太子蟒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用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则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c:199
衣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jìnɡ)衣、足衣等。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 c:80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miǎn)、弁(biàn)三种。 c:201
先秦主流的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上衣下裳”,即上身、下身的衣服不相连;另一种则是上、下衣相连一体的服装,这就是所谓“深衣”。 c:223
汉代的裤,即所谓“袴(kù)”,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胫(jìnɡ)衣,也就是仅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裆部都没有遮拦。另外一种考古发现的接近于现代裤子形状的下衣,裤裆部位也是彻底大开口,连封裤裆开口的布带都没有。 c:143
《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指的就是秦国士兵在寒冷的夜间相拥取暖,两个人裸身互抱,缩在同一件贴身衣袍里。“与子同袍”和《诗经·邶(bèi)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样,说的都是征人(打仗的士兵)之间同仇敌忾(kài)、生死与共的誓言。 c:177
当我们讨论古代服饰的时候,所谓“左衽”“右衽”“左襟”“右襟”的“左”和“右”都是相对于穿衣者本人而言的。 c:154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 c:13
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冠盖”又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所以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c:208
商代社会地位高的人一般都穿适合运动的上、下衣分开的紧身服装;而宽袍大袖的深衣(有时甚至连腰带都没有)则是身份低贱者的服装。 c:93
《史记》中说,秦人尚黑。但秦始皇陵兵马俑说明,秦军的帽子和黑色没什么关系。秦军下层士兵与官吏的巾、帻、冠几乎全是朱红的,只有极少数地位非常高的将军的冠是黑色的。秦人陈布出来的军阵是让人震慑的红色汪洋,汪洋中潜藏着十七级军衔以上最高位置的将军(秦人军队一共有二十级军衔)。只有最高位的将军,头上才佩戴着不起眼的黑色冠。(淹没在红色海洋中的黑色冠,也难以被敌方弓弩手瞄准。) c:63
漆纚纱冠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乌纱帽”,它的出现时代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 c:48
衮(ɡǔn),这是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 c:146
编制绳结是人类最早期掌握的劳动技能之一,它甚至早于人类学会保存火种,更早于人类掌握陶器制造技法。 c:74
中国的传统编结技法在1949年以后一度衰微。“中国结”这个名称是台湾学人提出的。1981年台湾汉声出版公司推出了陈夏生主编的《中国结》,在东南亚和欧洲引起轰动。中国结由此得以复生并广为人知。中国结在大陆复兴流行是1997年以后的事。编制中国结的化纤绳材在今天批发市场的俗名仍然是“台湾玉绳”。 c:131
有裆的裤子叫裈(kūn),又写作帜軍。 c:117
上古的鞋叫屦(jù),有麻屦、葛屦等 c:138
古人的草鞋叫蹝(躧、屣,读xǐ)(《说文》说,躧是舞履,字亦作蹝、屣),又叫屩(距乔,读jué)。 c:84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 c:84
《西游记》里说,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结拜兄弟)。而历史上真正的情况是,玄奘去西天取经,并未得到李世民的批准。玄奘西行实际上是“叛逃”出境。玄奘和李世民也根本没有拜把子的事情。要说“御弟”,玄奘是麴文泰的御弟倒是真有其事。 c:152
司母戊鼎后被运往南京,作为给蒋介石六十大寿的礼物。 c:23
撇开假耳朵的遗憾不谈,司母戊鼎庄严伟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鼎中之王,是传国重器。 c:82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 c:114
席镇是用来压席子(镇席)的,一般是方形席的四角各放一个席镇。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我们见到的考古出土席镇的制造材料有石、玉、青铜、金四种。 c:84
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筒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等),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完全不同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搓捻转动笔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说个没完没了的所谓“笔法”,其实指的就是这种转笔技术。 c:259
“藉藉”意思是非常有名的样子,“藉藉无名”却是说“非常有名的没名气”,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词。从这点上讲,用“藉藉无名”来描述猫也是非常贴切的。) c:236
汉代的分餐制,从漆案的摆设上看得很清楚。和今天大家吃饭用筷子不同,西汉初期主要还是靠吃饭的人用自己的手来抓取食物送进嘴里。马王堆出土的这双筷子仅限用于分餐以及从滚汤中捞取食物。 c:112
刚从漆树上采出的漆是生漆,需日光暴晒或熬制后过滤才能制成可直接使用的熟漆。为了漆成后器物表面光亮如镜,上漆时的环境条件必须设定成气温约30℃,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古代的人不具备完善地调节工作车间温度湿度的能力,通常只能在湿蒸溽热的夏天才能完成漆器的制作。 c:102
弋射是在射出的箭后拴上绳子,便于将射中的鸟兽收回。射出的短箭叫“矰(zēnɡ)”,箭上系的绳子叫“缴(jiǎo)” c:82
“扑满”就是陶制的存钱罐。 c:132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 c:129
先秦的鼎因为青铜材料本身的原因,经常是煮肉时鼎中的水还未烧开,青铜鼎腿却被烧化。所以鼎中盛放的肉类一般都是先在陶器中烧熟后再倒入鼎中的。 c:106
青铜的鬲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普遍使用的陶鬲演变而来,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器。鬲从春秋中期衰落,战国时已很少,到秦汉就完全绝迹了。 c:50
甗的下半部是鬲(用作水锅),上半部是甑(zènɡ,蒸锅)。甑下有带孔的箅(bì)子,用来通水蒸气。甗是蒸食器,一直到汉代都能见到。 c:61
簋和鼎一样,使用的数量表明了贵族身份的级别。一般使用时是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 c:107
盨是盛食黍稷(米饭之类)的器物,形体一般接近长方体。盨出现在西周中期,自春秋以后不再使用。 c:65
簠是祭祀和宴飨(xiǎnɡ)时盛放黍、稷、稻、粱(米饭之类)等饭食的器具。 c:49
敦(读duì,不读dūn)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敦由簋发展变化而来,所以《仪礼》中簋与敦不分。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 c:82
豆是盛肉酱一类的器皿。这种带盖的豆出土数量很多。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作为礼器的豆,通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成对出现。 c:60
爵是饮酒器。图中的爵左上部长管状结构叫“流”(流用于倾注酒),右上部尖角叫做“饮”(“饮”,这里读yìn。饮用于喝爵里的酒)或者“尾”。 c:63
商朝因饮酒而灭亡。西周吸取了经验教训,在非祭祀场合是禁酒的。 c:108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c:80
上古煮饭用鬲(lì),蒸饭用甗(yǎn) c:72
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甗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甗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c:43
筷子古代叫箸(zhù),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 c:127
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 c:108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平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c:65
觚也是宋代学者推测出的定名。觚是饮酒器,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就彻底绝迹了。 c:37
“中国”一词,最早就是在何尊上出现的。 c:153
彝是青铜礼器的共名。方彝意思是方形青铜器,这是清代学者的定名。容庚将它列为酒器。方彝流行的时代是商代和西周初年。 c:39
卣的定名也源自宋人。青铜器中尚未见到有自名为卣的。通常,带提梁的青铜酒器都定名为卣。 c:53
觥是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年。 c:57
罍是贮酒器,初见于商代晚期。罍出土数量不多,它盛行到春秋中期为止。 c:51
盉是用于调节酒与水的浓度的器物,以控制酒精度的高低 c:87
盘是承水器,匜是注水器。盘和匜一般配套使用,用匜浇水洗手,洗过手的水用盘承接。盘和匜在商代出现,一直到战国都在使用。 c:75
失蜡法(英文中所谓lost wax casting)一般用于铸造立体结构非常复杂的、用常见合范法(模具组合法)所不能胜任的产品。失蜡法首先用蜂蜡、松香和牛油混合的蜡料雕出要铸的产品(蜡型),然后往蜡型上浇粘土澄洗出的泥浆,撒石英砂、碎植物纤维、锯末(木 屑渣子),等等。待干后再浇粘土和黄泥混和澄洗出的泥浆,再撒砂子。反复多次在蜡型外制好型壳后,将型壳拿到火上加热。蜡遇热融化成液态,从型壳中流失。此后将型壳烧结(不能陶化,故而烧结温度一般不超过800℃),再向型壳内倒入融化的金属液体进行铸造。冷却后敲掉型壳,我们就得到了和蜡型形状一模一样的铸造产品了。 c:64
禁是商周时期用于摆放“尊”的座子。青铜铸造的“禁”非常稀少,至今总共仅发现七件。大家推测,禁有许多都是木质的,所以不易保存。 c:41
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读古代诗文,碰到平仄不对、韵脚不配的情况比比皆是 c:22
汉字读音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汉代以前的读音被称为上古音,南北朝至唐代的读音被称为中古音,宋元明清的读音被称为近代音。 c:217
八卦中的“离”这一卦代表火,代表光亮,代表天上的太阳。《周易·说卦》上又说:“离”卦,就是眼睛。《周易·说卦》里还说:离为龟。综合《说卦》的意义,“离”根本就是在说:神龟为目。 c:108
猪,张开眼睛,仰望星空。它的脸上充满疑问,充满狡黠(xiá),充满智慧。天舞宝轮,花开十二。我们不要做痛苦的思想者苏格拉底,我们也不甘于做愚蠢而快乐的猪。有智慧、爱思考、幽默乐观的猪,走的才是“中道”。 c: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