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生 - 文学榜-文学鉴赏
《中国文学史纲》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实、重要作家、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成就,编著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纲要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最好的入门书。本书是四册中的第三册,为宋辽金元文学纲。
历史上称宋高宗南渡(1127)以前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渡以后为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 c:18
北宋庆历时期范仲淹新政和熙宁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政治上的改革。 c:17
宋初科举承唐五代余风,偏重诗赋,到仁宗以后,则偏重策论,这直接影响了士人的追求和当时的文风。 c:29
著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衡阳石鼓书院(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长沙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号称四大书院。 c:30
李昉等辑集的《文苑英华》一千卷,上续《文选》,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总集,他还负责编辑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五百卷,这三部书和后来杨亿等编集的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并称为“宋四大书” c:20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而且把变革与刷新词调作为转变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慢曲,去俗多雅而又音节谐美,是格律派的代表。李清照主张词要铺叙、典重、故实,则“别是一家”。她的词当行本色,工于写情,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把苏轼开拓的词的境界再扩大,以文为词苏辛词派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姜夔用江西诗派瘦硬峭拔的风格写词,并打开“自度曲”的新路,又把慢词表现技法推进一步。唐五代词,在艺术上已很成熟,宋词不仅在内容方面有所开拓,艺术上也有发展,使词的创作达到最高峰。 c:25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真正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 c:16
北宋文学可分为初、中、后三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是初、中期的分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为中、后期的分界。 c:31
西昆体作家有意识地学习唐代的李商隐,要求抒写诗人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追求形式的华美,杨亿、刘筠为代表。 c:29
王禹偁与柳开同是北宋初期提倡古文的作家,他们都推崇韩愈、柳宗元。柳开(947—1000),字仲涂,大名(今属河北)人。著有《河东集》。 c:25
西昆体因杨亿编集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c:28
这个诗派注重音节铿锵,词采精丽,又喜用典故,是表现才学工力的诗歌。 c:26
浮艳和挦扯是西昆体的大病 c:11
晚唐体的作者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注意刻画清幽的意境。 c:29
北宋初期的词,仍沿袭自中唐以来以短章小词配合令曲的局面。词作多受南唐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的影响 c:16
柳永是“行道”的传统文人,又十分追慕宋玉、曹植的才气,对杜甫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同时也是新历史时期的文人。 c:28
柳永词标志北宋词发展的起点。他和歌妓乐工一起,创制了以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为特色的慢调。 c:32
晏幾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幼子。 c:12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c:12
欧阳修正是上继韩柳,近承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等的古文提倡者,适应北宋政治改革的需要,成为领导诗文革新的宗师,是宋代的韩愈。 c:26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很高,他不仅提出了影响一代文风的主张,而且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c:16
欧阳修的记叙文朴质醇厚,裁节有法,并富有感情色彩。 c:23
他的《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 c:15
《秋声赋》打破了六朝到唐代的骈赋、律赋的格式,吸取韩愈柳宗元古文的成果,是代表“古文家”赋的成熟作品。 c:24
欧阳修的诗歌也开创了北宋的诗风。他深受韩愈和李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文为诗”和形式自由。 c:31
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c:13
欧阳修的词从整体看,尚未摆脱南唐影响,但内容、风格上,又对后来词风的变化起着转化作用。 c:13
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语言简洁流畅,叙事、言情委婉曲折,感情深切,颇似柳宗元的格调。 c:14
苏舜钦关心社会,以报国救民为己任,诗中常常流露出高昂的激情,揭露社会黑暗方面也更为大胆和直率 c:12
梅尧臣认为诗歌的创作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c:15
王安石有不少咏史怀古的诗篇,也都表示了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 c:1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后因贬官黄州,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 c:13
他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磔裂诡异”。 c:19
苏轼在政治上几经挫折,而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这和他的世界观密切相关。 c:11
苏轼的文学主张和欧阳修相近。苏轼主张有意而言,他说:“有意而言,意尽而止,天下之至言也。” c:23
苏轼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同样主张文与道俱,但他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c:33
苏轼诗歌题材多样,但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作品 c:20
苏轼诗歌也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 c:11
《文章精义》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c:19
他的散文自由之至,自然之至,而又极富变化。无论是论说文、记叙文、杂文、散文赋,均多佳作。 c:18
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扩大词境,改变词风,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c:24
黄庭坚、秦观、晁无咎、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c:30
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朝四大书家。 c:12
黄庭坚在诗歌方面影响很大,当时四川、江西等地文人将黄庭坚与苏轼并称为“苏黄”。黄庭坚的崇拜者很多,后又形成“江西诗派” c:18
在诗法上,他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说法。 c:17
这里所谓“点铁成金”,是指诗人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赋予古人的语辞以新的意蕴;所谓“夺胎换骨”,是体味、模拟古人的诗意而进行新的加工创造 c:22
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刊行《江西宗派诗集》,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 c:12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c:14
黄庭坚提出“以故为新”(《再次韵杨明叔小序》)的理论,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c:27
秦观是元祐时期主要词作家,他属于婉约派,词境凄婉。 c:18
周邦彦前期有过和柳永类似的生活经历,后期则是宫廷文人。他也长于写羁旅离别之苦,所以有人把他和柳永并称;又由于他的词律工巧,用语清新,则与秦观并称。 c:21
他的慢词继承了柳永的铺叙,而艺术手法更为丰富,善于运用复杂的联想表现情绪变化的曲折过程,而且善于概括。 c:17
李清照作词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 c:13
宋词作家多为男性,以男性作家描写女性的生活,代女主人公立言,对女性的思想、内心缺乏深入的了解。只有到了李清照,才开始真正深刻地描绘女性内心世界。李清照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描写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对丈夫的真挚感情,于委婉细腻中一洗过去词作中红绿绮艳的媚妩气氛,为词坛带来一种清高生活的意趣,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c:23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出,使之成为非常具体、非常容易为人理解的东西。 c:19
李清照词中今与昔的对比,是其词作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c:15
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她以饱藏着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文字,直抒胸臆,披露真情实感,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强烈的感染力量。饱满的感情、自然的音节,无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的情境,使李清照在宋代词人中独树一帜。 c:17
陆游(1125—1210),字务观,晚号放翁 c:12
陆游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差不多涉及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品里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21
由于陆游对国家有着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地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 c:17
反映南宋农民生活,描写农村风光的诗,在陆游诗集中也占有相当的位置。 c:12
陆游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 c:14
陆游的诗具有概括性强、抒情性强的特点。 c:16
怀古之作是辛弃疾的一大成就,作者往往借登临怀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忧愤。 c:18
辛弃疾表现田园生活题材的词作,既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也有许多歌咏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村习俗的恬淡之作。 c:12
他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加以发展。他不仅打破诗与词的界限,而且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限。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 c:20
辛弃疾写词大量运用典故,曾被前人称为“掉书袋”。但辛词的用典并非全是滥用书本材料以炫耀自己的渊博,相反,有不少词用典恰切,以古喻今,加强了全词的表达。 c:18
辛弃疾虽然与苏轼并称“苏辛”,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两人的词风仍有很大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苏轼,高唱大江东去,一方面又以词体的当行本色出之,加以改造,豪放而谐音律。 c:22
“清空”“骚雅”,代表了南宋雅词的风格。所谓“清空”,就是表面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无穷,富有深远的意趣。“骚雅”即有格调。 c:20
四灵派是指四位温州诗人,因他们每人的名字中都有个“灵”字而得名。 c:18
江湖派以陈起曾刻印的诗集《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收录的基本上是在野诗人的作品。 c:22
严羽是南宋后期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沧浪诗话》是一部系统的诗论著作。这部诗话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其中“诗辨”最为重要。 c:20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便渐趋衰亡。它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联成长篇来演唱各种故事,所以称“诸宫调”。 c:22
《西厢记诸宫调》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作品歌颂崔张爱情,认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以君瑞、莺莺美满团圆为结局。张生从始乱终弃变成用情专一的人物,莺莺也从柔弱哀婉、无力左右自己命运而成为追求爱情、敢于反抗的人物。同时红娘也变得很重要。其中法本、孙飞虎,也各自有他的面目和个性,从而为此后戏曲小说中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开创了先例。 c:17
戏曲、散曲、小说在元代得到了长足发展,它们逐渐取代诗、词、散文而占据文坛的重要位置。 c:15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杂剧文学剧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反映了戏曲集表演,唱、念、做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c:22
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元代的流行歌曲,是词的通俗唱法,在文学史上,它属于一种新兴的诗体。 c:14
《诗经·颂》和《楚辞·九歌》中祀神的歌舞,是由歌舞、音乐、舞蹈三者组织而成,有的包含故事情节,又由巫觋装扮成神或其他人物,配合音乐、歌舞队共同表演,所以可以说它是歌舞剧的雏形。 c:14
北宋时杂剧逐渐从众多杂戏中独立出来。 c:16
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承宋大曲、唱赚、金院本和诸宫调,并在诗词、讲唱文学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c:26
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首先是宋金后期教育的发展,有相当数量的文人进入瓦肆伎艺领域 c:25
元代的统一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c:11
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c:23
关汉卿、马致远、白仁甫、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c:32
《窦娥冤》全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c:18
关汉卿在杂剧由民间伎艺人创作发展到作家文学的过程中,是贡献最巨大的作家。他是关心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文学家,也是最熟悉舞台表演,全面继承杂剧艺术传统的剧坛宗匠。 c:11
关汉卿所创作的剧本,则突出了主要的故事内容,特别是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使杂剧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c:13
白仁甫,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c:11
白仁甫的杂剧,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 c:22
《汉宫秋》是马致远前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现存最早敷衍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c:16
马致远的思想,不仅在元代文人当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于在历史以及现实中存在着的是非不分、贤愚不辨,感到无限愤慨,乃至于陷入绝望的境地,因而,试图从神仙、隐士中去寻求解脱。但这些并不能驱散他心中的苦闷,他不断地寻求、探索,却始终没有找到出路。他的消极情绪是极为明显的,但他的激愤之情,也在悲凉的思绪之中回荡。因此,他的作品仍不乏豪放的气势。 c:14
马致远还善于运用凝练的语言,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c:11
《西厢记》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一部以多本连演一个故事的杂剧。 c:20
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两人一见面便相爱,便誓订终身,从不细写他们恋爱的经过与他们在恋时的心理。《西厢》的大成功便在它的全部都是婉曲细腻地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外,中国无第二部。” c:18
莺莺是大胆的、刚强的礼教叛逆者,又是一个矜持的、怯懦的贵族小姐,尽管她内心中炽热地燃烧着爱情之火,但她表面却仍是一个深沉幽静的闺中女子,这便是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形象。 c:16
《西厢记》主要人物集中,情节比较单纯,但他善于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的差别,从而构成喜剧冲突。 c:12
《王粲登楼》和《倩女离魂》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 c:14
他的《两世姻缘》和郑光祖的《㑇梅香》《王粲登楼》,宫大用的《范张鸡黍》,又被明中叶人称为“四段锦” c:13
散曲是对剧曲而言的。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辞,是一种新兴的诗体。 c:30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句式长短不齐,有一定格式。与词比较,它没有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调;用韵加密,但平仄韵可以通押。曲最重要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这样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c:25
小令还包括“带过曲”,它是由同一宫调里习惯连唱的两支或三支曲调组成 c:19
套数,又叫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的组曲。 c:28
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杂剧相对而言。 c:15
《琵琶记》的产生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并逐渐取代了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25
南戏是在北宋杂剧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结合地方俗曲歌舞而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c:19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 c:16
《琵琶记》的词采成就最高,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而最重要的则是体贴人情的戏剧语言。 c:14
《荆钗记》《白兔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被合称为元末明初“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 c:26
话本小说的体制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题目、入话、正话和篇尾。 c:11
小说话本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反映婚姻爱情的作品,描写讼诉案件,揭示社会矛盾的作品和讲述神仙鬼怪的作品。 c: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