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69 lines (86 loc) · 16.3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69 lines (86 loc) · 16.3 KB

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 经济理财榜-管理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版权信息

书名:引爆点:如何引发流行(新版 c:18

微小的转变可以对个体、组织和社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c:215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事业经历。现在我可以从小型的线下项目中看到更多的价值。这本书值得市场营销人员和诸如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生们一读。 c:55

格拉德威尔的思想抓住了你的想象。 c:16

与当前针对大众潮流和焦点小组市场营销的盛行哲学不同,一个小群体或一单独、偶然事件可以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并引起大规模跟风,从而大大地改变流行文化。 c:190

《引爆点》是一本大受欢迎的早期科学作品,涉及范围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团体动力学,同时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c:118

借鉴传染病的理论来思考社会生活是一种多么管用的方法。 c:180

它讲述的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如何改变世界。 c:91

格拉德威尔从一个有趣的角度看待人类学和商业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极有说服力地印证了150这一神奇数目的存在。一旦超过这个数目,人类团体便会功能失调。 c:108

无论是时尚界、艺术界还是政界,潮流的传播和病菌的散播如出一辙。 c:150

从儿童发展,市场营销到社会流行病学,它把这些内容抬升到一个角度,让这些相距甚远的观点彼此连接。 c:32

这是一部任何关心社会是如何运作,以及思考如何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的人都不容错过的作品。 c:70

中文版序 理解流行

你我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你会认为这样的人可有可无吗?如果你这样想,并且过高估量自己的能力,认为没有这样的内行和联系员,自己也能搞定一切的话,那就错了。我想,这就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最大误解。我曾经这样认为过,但当我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烦琐事务时,我才明白,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和外部世界联系的那一根重要的电话线。 c:248

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三种人是我们每个人同外部世界相联系的纽带——无论我们是否承认。 c:902

这三个关于流行的问题who(何人)、why(为何)和how(如何),是关于流行的3W难题。 c:884

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包括我的同事小新在内的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事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随身听无法比拟的容量;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极端重要,甚至外部环境的一个微小变化,都能决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 c:1826

前言

暇步士品牌的主打产品是拥有轻型绉胶鞋底的美式经典拉绒山羊皮鞋。 c:51

暇步士占据了流行潮的制高点,而这一切仅仅是始于曼哈顿东村和苏荷区几个年轻人穿上了暇步士鞋。 c:247

纽约市的两个极度贫困街区布朗斯维尔和东纽约就仿佛变成了鬼城。 c:30

纽约警察会告诉你,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城市警力部署显著加强;犯罪学家们将其归功于政府严厉打击之下,不法交易的减少和人口的日趋老龄化;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则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市的经济状况日趋好转,就业率上升,是工作机会把很多人从犯罪边缘拉了回来。以上这些都是可以拿来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加剧或趋缓的传统理由。 c:147

第一,传染性;第二,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第三,变化是突发式的而非渐进式的。 c:1224

01 流行三法则

强效可卡因改变了邻近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疾控中心说,强效可卡因正是梅毒肆虐的推动力。 c:103

疫情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个甚至两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我将这三个变化条件称为: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c:3119

附着力因素法则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 c:2506

02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 c:2025

也就是说,各行各业中都有一些交友能力超凡之人,这些人就是联系员。 c:739

计算了他们的“平均培根步数”,得到的答案是2.8312步。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做过演员的人平均用不了3步就能与培根联系到一起。 c:56

比如约翰·韦恩在他60年的演艺生涯里出演了179部电影,却仍然排在第116位,他的“平均培根步数”是2.7173步。问题就出在:约翰·韦恩一半以上的电影都是西部片,也就是说,他总是与同一群演员出演同一类电影。 c:64

而对于联系员来说,他们之所以能跨入许多不同的领域,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在发挥作用,这种天性集好奇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活力于一身。 c:719

联系员的特点就是:涉足过许多不同领域,结果他们就把所有这些领域联系到一起了。 c:887

首先,她能主动去联系自己领域以外的某个人 c:34

这同时意味着,当一种观念或一种产品离联系员越近,这种观念或产品得到推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否也是暇步士鞋骤然风行的原因之一呢? c:905

在社会流行潮中,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 c:1551

美国独立战争实际上并不始于列克星敦之战。它始于那个寒冷的春天的早上,从一个小马童开始,然后由为数不多的几个极为特殊的人物,引发一股口头信息传播浪潮,它继而席卷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这些特殊人物就是几个推销员,以及一个同时具有内行和联系员天赋的男子。 c:219

03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毒”

发起预防破伤风流行潮所需要的不是铺天盖地的新信息或额外信息,而是让学生们知道如何把破伤风一事合理安排到自己的生活里;增加一张地图和注射时间安排后,就把小册子从一堂抽象的健康危害课——这堂课与他们以前听到过的无数其他类似的理论课没有区别——变成了一个针对个人健康的实际建议。一旦建议变得实际而且符合个人需要,它就会变得令人难忘。 c:1010

它只是告诉大家,孩子如果看懂了屏幕上发生的事情,就会集中注意力。但这并没有告诉我们孩子到底看懂了什么,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并没有说明白孩子是否在关注他/她应该关注的东西。 c:169

心理学家巴巴拉·弗拉格(Barbara Flagg)带领的哈佛大学研究团队,这些人都是拍摄眼球运动的专家。眼球运动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思想,即人的目光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被称为视觉距(perceptual span)的范围内。我们在读书时,目光一次大概只能捕捉一个关键字以及左边的4个字和右边的15个字。 c:265

《芝麻街》给我们的经验是:如果你认真考虑了所用材料的结构和形式,你就能通过些许调整大大加强其附着力。 c:339

《芝麻街》的目标就是既要吸引儿童,又要吸引大人。其关注焦点是,许多儿童——尤其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家长不鼓励或者不参与他们的教育过程。《芝麻街》的主创人员们就想创作一部母亲愿意与子女一同观看的节目。 c:88

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对单词及其意思做出好几种假设。最重要的一种假设是心理学家埃伦·马克曼所称的互斥性法则(principle of mutual exclusivity)。简单地说,儿童不相信任何一个物体能同时拥有两个名称。 c:283

山姆·吉本是早期《芝麻街》节目的制作人之一,他说:“我认为在商业广告片里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不是展示某样产品,而是在销售一个理念。 c:435

学龄前儿童背后的驱动力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那样是对新奇事物的探询,而是想要理解事物和预测事物。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重复的确很有意义,他们需要重复。在一遍又一遍地看故事时,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他们的一种能力体现,同时,我认为他们通过预测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会产生一种确定感和自我价值感。 c:782

《蓝狗线索》是一种猜谜故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合理安排线索的顺序。开始的内容应该比较容易,这样观众能建立自信,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让孩子们感到挑战性越来越大,并把他们吸引到故事叙述中去。 c:311

虽然只是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这个小变动往往是一个节目的关键所在。 c:20

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附着力给我们的教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c:1669

04 环境威力法则Ⅰ: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当地小报甚至称戈茨为“地铁治安员”和“死亡愿望杀手”。在听众可以拨打电话参与的广播节目里以及大街上,戈茨都被人们奉为英雄,因为那些曾在地铁里遭受过抢劫、恐吓或袭击的纽约人偷偷有过的幻想被戈茨变成了现实。 c:20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犯罪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乔治·克林。威尔逊和克林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幢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 c:943

津巴多的结论是,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这里的关键词是“情境”。 c:451

聪明的孩子作弊要少,女孩儿和男孩儿作弊一样多,年龄大的孩子作弊更多,稳定、幸福家庭出身的孩子作弊要少。 c:52

环境威力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逃票现象等。 c:510

05 环境威力法则Ⅱ:150,一个神奇的数字

如果让人们在人群中做出推理或决定,他们得到的结论与他们独处时给出的回答截然不同。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潮流中去。 c:958

06 个案分析:流言、运动鞋和转变力量

滑板运动中有一个动作叫“云中漫步”(airwalking)。运动员从坡道上起滑,落地之前双脚离开滑板,在空中夸张地迈一两大步。这是传统溜冰项目中的经典动作。 c:15

再观察上个月和这个月的变化,戈登就能够对全国的时尚和流行状况有个大概的把握。3个月、半年或一年之后,她再比较她手下的革新者与普通孩子在言行方面的异同,她就基本可以判断哪些酷的东西又将流行起来。 c:98

如果一件事没能打动开创新潮的某些人群而进入主流社会,那往往是因为那件事本身并没有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 c:320

07 个案分析:自杀和吸烟流行潮

“当我在路口等绿灯时,红灯正亮着,我有时会犹豫是否要在这时违反交通规则,穿越马路。”菲利普斯说道,“而如果某人这么做了,我也会这么做。这是一种模仿行为。我从某个正在做出越轨行为的人那里,获得了模仿这种行为的许可。 c:251

吸烟对个人来说几乎都必然会与一样东西相联系,那就是“成熟”。 c:216

在一个罐子里挑选大麻种子一事……这件事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代表坏事,它代表成熟,以及它能让你立即变成另一个人。 c:112

传染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播者的作用之一,而附着力从根本上说是信息本身所拥有的特性。 c:485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阻止尝试,而是确保尝试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c:353

令人悲哀的不是这些小男孩的尝试活动,因为尝试正是小男孩们所喜欢做的事情,悲哀之处在于他们选择的是他们不可以尝试的事情。遗憾的是,绝对不会有一种安全的自杀方式可以拯救密克罗尼西亚岛上的青少年。然而,有可能存在一种更加安全的吸烟方式,通过对上瘾过程中那些引爆点的关注,我们就有可能使吸烟变成一种更加安全、更加不易上瘾的行为。 c:148

08 结论

这是《引爆点》一书总结的第一条经验。要想发起流行潮,就必须做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个别人物法则认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应该充当口头信息传播潮的发起者,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感兴趣的话,你的有限资源应当集中用于这三类人身上,其他人都无关紧要。 c:1232

后记 真实世界中的引爆点

从根本上讲,艾滋病的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疾病现象)。它的传播是由于信仰的崩溃和社会结构的缺陷,是由于贫穷和不公,是一个社会中个别人的原因;有时候,精确地分析出致病的病毒仅仅是科学家的一种游戏,因为如果把力气用在信仰、社会结构、贫穷、不公和一些个别人物身上,艾滋病的流行可以更有效地被抑制。 c:437

别再老跟我说你想做什么之类的陈词滥调,用这本书里讲的思维方式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c:42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困境,好校长说,除非我有好老师,否则我才不会到问题学校去;而好老师说,除非有个好校长,否则我才不会到问题学校去。很多努力——比如减免贷款,都没有见到任何效果。” c:39

对这纷繁多变的社会,我很乐于谈论以下三点:隔绝,尤其是青少年的与世隔绝;信息交流免疫力的上升;现代经济中内行的重要作用。 c:269

第一种流行潮产生于与世界隔绝,第二种流行潮产生于对世界的模仿反应。 c:261

这是与世隔绝的流行潮:他们遵循自己内部独特的、谜一般的规则,只有在青少年自己封闭的世界里这才能被理解。 c:316

凯利将其称为“传真机效应”,或者称之为“充裕定律”[the law of plentitude:加入网络的个体越多,网络(包括网络中的个体)价值越高。 c:686

在一个受控于隔绝现象和免疫现象的世界中,理解口头信息传播这些原理的重要性也是空前的。 c: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