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华 - 哲学宗教榜-哲学著作
本书结合中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结合科学文化和生活实际,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在体系结构上作了较为合理的安排,在思想内容上作了新论证、新表述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在本体论和辩证法上作了新解读、新论述。本书旨在深化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为做一名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奠定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从而于科学文化和生活实践有所裨益。
生活实践是智慧之源,智慧之根则是世界观及方法论。 c:79
经验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虽然是自觉而系统的却是有限的抽象度不足的,宗教的世界观虽然是高度抽象的却是反理性的,只有哲学的世界观既是高度抽象的无限的又是高度理性的。 c:77
世界观之所以在哲学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在于它决定方法论、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等其他一切哲学的部门和领域。 c:60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矛盾的存在是荒谬的,万物在本质上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动的。 c:108
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完整地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c:61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四种基本观点:①世界是多样统一的物质世界;②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 c:159
思想方法侧重于实践活动,而思维方法侧重于认识活动 c:107
不能脱离方法来理解智慧,以重大而正确的理论为根据的正确方法是智慧的直接反映 c:44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双重意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分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最高形态 c:29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或集中表现。 c:36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则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 c:98
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都有具体性或丰富性,而哲学的物质范畴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或概括性。 c:42
物质概念同样在这三种意义上来使用:①作为具体概念的物质——物质形态;②作为集合概念的物质——物质世界;③作为普遍概念的物质——物质本身 c:66
一句话,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使其不可能是最高的抽象,势必排除不可感的物质能量之类的自然物质,特别是排除生产方式这类社会物质。 c:2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c:98
物质的辩证性是指物质形态、物质要素、物质层次、物质类型的丰富多样性及统一性。 c:51
物质的可知性是就物质作为对象与人的关系而言的物质的外在“属性” c:46
以客观性、辩证性和可知性为基本属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尤其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坚实基础。 c:32
二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c:14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c:50
什么是运动?“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c:52
事物运动的具体形式无限多样,但基本形式从低到高来分,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思维的六种 c:38
如不能把生命运动归结为物理、化学的运动。因为高级运动形式虽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包含在高级运动形式之内的低级运动形式是服从于高级运动形式的,它与单独存在的低级运动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19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c:28
一方面,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c:35
另一方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c:25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通常提法,但也可以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30
一是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二是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是运动的。 c:42
物质运动的总能量守恒,并且任何运动形式都能转化为别的运动形式而永不丧失其转化能力。 c:23
运动的相对性或相对静止主要表现在:①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明显的机械位置移动,即存在经验意义上的静止;②相对于质变而言,没有发生明显的质的变化。 c:35
“常”都是指相对稳定的规律和本质,它使得事物相对稳定或相对静止。 c:21
①相对静止是事物进一步变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c:24
②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条件。如果事物没有相对静止,而是刹那生灭,我们将无法识别事物。 c:30
,运动有绝对性而静止无绝对性。也就是说,任何静止都是相对的静止,是包含运动的静止。 c:35
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辩证统一(或者静止的运动、相对的静止)表明,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非间断性与(时间和空间的)间断性的统一。运动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 c:13
唯物辩证法在动静一体的前提下强调动主静次,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30
二是动静相含(相渗)。 c:13
我们把运动视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而把时空视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 c:32
我们只有完全认识了为当下做好准备的过去以及当下隐于其中的未来,当下才是清晰的。 c:21
农业社会指向或看重过去;工业社会指向或看重现在;信息社会指向或看重未来。 c:17
马克思就把时间分为三种类型: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必需时间”,满足生存需要的“劳动时间”,满足发展需要的“自由时间”(闲暇时间) c:3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秩序性,而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或顺序性。 c:42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牲畜。 c:22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 c:19
正如运动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时空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c:11
哲学(建立在经验和科学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更为基础性的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运动具有无限转化性,联系具有无限多样性。 c:20
其一,意识是自然界这一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28
其二,意识还是社会物质生产劳动(通常简称劳动)这一特殊物质的产物。 c:26
正是劳动,不仅产生了意识的器官——人脑,产生了意识内容——信息,而且产生了意识的形式或媒介——语言。 c:21
意识虽然直接是人脑的产物,但人脑不能凭空产生意识;人脑产生意识虽然不能脱离自然界,但还要有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这其他联系就是社会物质生产劳动。 c:17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信息来源)的主观映象。 c:29
其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c:14
其二,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 c:19
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 c:11
精神是以意识(正确认知和错误认知)和情感(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为基础的信仰状况,因而精神在广义上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20
其一,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或反映世界。 c:19
其二,意识可以能动地改变或创造世界。 c:2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c:13
其三,意识可以能动地利用、调控和适应环境。 c:27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c:28
事物的规律如同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一样是不易被认识的,认识它们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即便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如何在生活实践中敬畏遵循而不是对抗违背它们,这也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c:16
总之,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生活实践中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既要反对宿命论(天命论)也要反对精神万能论(唯意志论),做到科学的预测和明智的行动。 c:16
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②客观存在的世界是多样的;③多样性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统一的;④多样性客观存在的统一世界是在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基础上统一的。 c:16
因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要实事求是 c:18
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句中国古语。毛泽东对此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c:35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有三个内在相连的基本点,分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 c:37
首先,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不想当然,从实际出发。 c:22
如何做到“不想当然,从实际出发”呢?其一,要反对主观主义。 c:12
其二,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c:20
经验主义者把自己一时成功的局部经验视为普遍永恒的真理,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甚至要求他人也无条件地效法。 c:26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c:16
其三,要反对机会主义(冒进主义和保守主义)。 c:16
其次,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21
“不想当然,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那么“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c:20
三是调查研究者要对调查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c:17
其二,干事热情和求实精神相结合。 c:16
其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11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其中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c:20
解放思想的内容实质是人的解放,它包括三个层次:思想解放、利益解放和权利解放 c:14
敢不敢实事求是是个政治品质问题,愿不愿实事求是是个道德品质问题,如何实事求是才是认识论问题 c:16
所谓“多中看一,一中看多”,就是在多样性、差别性中看到统一性、共同性,在统一性、共同性中看到多样性、差别性。 c:22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界(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具有极大的能动性 c:14
既要积极有为,又不能强为,更不能妄为,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c:16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理论——联系的理论、发展的理论、矛盾的理论。 c:31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联状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c:26
联系成立方面的属性之逻辑是: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中介性。 c:13
其次,从联系的存在方面看,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c:11
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结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c:17
所谓“条件”就是与周围环境及其有关事物相联系的,对该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有影响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c:11
结构是事物内在要素的联结方式 c:13
结构和功能当然是有区别的:结构属于事物自身的内部联系,而功能则是一事物通过与另一事物发生外部联系而产生或体现出来。 c:12
所谓形式就是把事物的内在要素组合起来的结构。 c:14
本质是事物深藏于内的根本性质,其实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要素之必然联系,它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或特殊矛盾决定的。 c:16
结构(形式)→本质(性质)→规律(必然联系)→趋势(必然性)。 c:21
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全面、整体、中介地看问题。 c:18
其次,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c:11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争取整体最优。 c:11
其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识别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c:12
怎样做到会看本质呢?一要明确总体思路:现象→功能→结构→本质。二要明确操作步骤:收集掌握材料→分析整理材料→从不甚深刻的本质进入较为深刻的本质。 c:20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必然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16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才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c:14
确切地说,矛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属性,而是最深刻、最本质的关系或属性——对立同一的关系或属性。 c:24
其一,矛盾不是一般的差异关系或属性,而是根本的差异(对立)关系或属性。 c:19
其二,矛盾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或属性,而是既对立又同一的双重关系或属性。 c:18
其三,矛盾也不是对立与同一双重关系(属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对立的同一关系(属性),或者是同一的对立关系(属性)。 c:19
矛盾的对立性(关系)和同一性(关系)是矛盾得以成立的基本属性(关系)。 c:14
矛盾的对立性(又称斗争性)是事物对立面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c:16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是对立面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c:13
其一,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 c:11
其二,对立面双方相互包含或渗透 c:15
辩证的东西 = ‘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c:15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19
其一,外因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c:11
之所以要抓主要矛盾,是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c:13
一事当前要首先考虑内部矛盾,坚持自力更生。但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要坚持自力与他力相结合。 c:13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自力更生又要争取外援,坚持自力与他力相结合。 c:11
发展的实质就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包含量变的质变),就是有规律的上升运动(包含前进的运动),简言之就是新陈代谢。 c:22
人们至多可以通过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而使某一规律失去作用或改变其作用的具体形式,而不能直接创造或消灭规律。 c:12
度是保持事物质存在的量的范围或幅度 c:11
其一,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这要求我们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c: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