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里希·伯泽尔 - 个人成长榜-情绪心灵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如何学习与坚持学习一样重要。我们自己所习得的学习技巧,可能都不再适应当下的处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如何系统化学习,成为每个人解决的问题。《学习》是一项的研究成果,美国智库研究员伯泽尔将向你展示国际上关于“如何学习”这一学科的新成果,以及相应的简单技巧。这些观点和技巧都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和语言进行讲解,它们将会颠覆你之前所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改造成一个人人可以掌握的过程。
书名:有效学习作者:(美)乌尔里希·伯泽尔译者:张海龙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2 c:20
有效学习,让你爱上学习 c:76
在许多方面,我们都和这个小男生差不多:作业一团糟,还容易走神。那个小男生就是我。我磕磕绊绊地上学,勉勉强强地通过考试。说起我的学习能力,老师们一致摇头,其中一个老师告诉我妈妈:说不定我去学学厨艺更靠谱。 c:70
学校的心理医生用“粗心大意、心不在焉、烦躁不堪”这样的字眼,来描述我当时的表现。 c:60
学校几乎把我判定为思想和行为都很古怪、适应能力差、不善交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 c:52
我当时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如何问问题,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更不知道习得知识意味着什么。 c:822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体系。学习活动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规划,需要反思。一旦人们懂得如何学习,将会更高效、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 c:2108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被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那么他学到的会更多。 c:682
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对某一事实或者观念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指学习一整套的思维方式。 c:1480
秘书类工作很快就会被计算机取代,工厂中的工作也基本都会消失。 c:52
所谓领导才能,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帮助他人成长和进步。 c:999
那我们如何考虑低收入校区的孩子经常没吃早饭就上学这一因素? c:28
校区的预算与教学成果无关。 c:46
自测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13甚至可以比不自测的效果提高50%。 c:708
我只是想概括出一个学习过程的轮廓,14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c:101
价值感:如果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也就更谈不上精通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打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而且必须能发现其中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赋予某种事物具体意义的过程。目标:在精通某项技能的初始阶段,专注才是最关键的。我们需要搞清楚我们要学习的究竟是什么,并且设定阶段性目标。提升:某些形式的练习,可以让我们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这个学习阶段,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打磨技巧,从而提高技能水平。实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掌握了基础内容之后,需要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借此充实我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要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实际意义的理解。融合: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明白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目的方面,了解某一个具体细节或者一个步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细节或步骤如何与其他部分互动。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错误或者过度自信,所以我们需要回顾和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解,从反思学习过程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c:970
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及意义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 c:886
价值感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动力。我们乐于学习某种专业技能,是出于价值感带来的强大动力。 c:966
意义不会自动找上门来,而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2 c:585
动力=一系列的付出(即完成某一任务所需要的努力)+对目标的期待(即对自我效能的理解)+价值感(即事物的意义) c:1442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人们找到打击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c:104
人们可以在其中自发地建造任何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作品。 c:26
从学习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提升学习动力,那么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调整,我们可称之为“学习微调”,即我们要在学习内容和我们自己之间建立更强的关联性。我们首先要明确学习某项内容的长远意义,并借此激发学习的动力。 c:935
不会给予学生们任何指导,学生们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组装自己的作品。 c:65
专业指导都很重要。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是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为了保持高度专注,也为了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我们需要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c:785
抑郁情绪通常源于感到世界毫无意义,其典型的外在表现就是缺乏探索行为。 c:609
同伴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价值感 c:137
积极上进的精神具有传染性”16。 c:332
但是大体而言,乐高活动圈子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值感或者一种目标。 c:34
一个直接的回答就是,学习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能够看懂我们的自身经历,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c:893
学习是为了发现某种意义,是通过学习活动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思路最终使得学以致用成为可能。 c:878
数学中的心算,可以对通过学习发现某种意义的过程做个解释 c:18
越是采用积极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方式,产生的学习效果越好,这些方式包括小测验、解释或者表演。 c:609
学习中最有效的办法是那些能够让人更加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比如自测、自我解读。他说:“这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作模式。学习并不是单纯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领会知识的内涵。” c:964
(实际上,自我测试才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在参加重要会议前,通常都会过一遍讲话要点。(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找一个空房间,实际演练一下准备讲话的内容。) c:313
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深层思维 c:336
这就是为什么思维活动的方式有助于领会内涵。这种方法帮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掌握细微差别,最终改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可以说,主动认知活动不仅让人们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为牢固,还让人的理解更为深入。 c:322
令人更为吃惊的是,语言磨蚀也会发生在母语使用者身上 c:12
你是仅仅记忆了某一件事,还是试图看到这件事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c:441
如果你为了学习一门课程而需要读一本书,不要总是想着考试结果,那样会让你的学习经历痛苦而沉重。你完全可以选择书中对你有实际意义并且能够引起你兴趣的内容来学,这样学习成绩会更好,而且学习过程也更加愉快。 c:655
最好问问其他人:这个教师是否经常提问?他解释问题是否清楚?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多不多?他给予学生哪些学业上的支持?他对学生是否关心?他的学生是否能够把学习内容与自身联系起来?他是采取什么方式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的? c:468
学习就是一项知识管理的活动,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和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做好情绪管理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 c:706
首先,他忽略了所有不超过三个月的教学项目,因为这些项目时间太短,无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其次,教学项目之前、之后都要进行教学测试。最后,随机控制也是项目的核心要求之一。 c:53
学习活动通常也就是知识管理的活动,4其主要内容包括设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并最终掌握专业技能。 c:539
教师们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哪些才是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c:51
然后,同学们听一名女生朗读一个段落,听完以后对照一张阅读技巧清单,共同讨论这名女生的朗读技巧。 c:13
B.事实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c:20
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你不可能把全部细节安排妥当。你的计划可以改变,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计划。 c:373
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我们需要把它们分解成我们大脑能够消化吸收的片段,然后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分散的信息片段上面。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把专业知识分解,使之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的狭窄通道,并存储在长期记忆的大脑空间里。 c:645
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是达到更深层次理解的第一步,我们学习任何新知,都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c:485
更确切地说,我们的大脑会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绑定”起来,利用旧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含义。 c:263
对每个人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学习某一专业知识的背景知识有哪些。 c:518
我们最佳的学习空间,就是在刚刚超出我们知识和技能范围的边缘位置。 c:550
我们都需要把学习目标设定得略微超越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学习上,我们总需要比以前更加努力那么一点点。 c:538
专家与一般人对事物的思维模式非常不同。 c:62
实际上,能够高效学习的人,都是经常在头脑里问问题的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事情是如何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 c:886
实际上,构成一项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各种因素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旦我们深刻理解了某些知识领域,向他人清晰地解释这些知识绝非易事。 c:203
我们无法让一个专家把某些问题解释给我们听,因为他们也许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缺乏充分的意识;我们也无法通过阅读维基百科将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深度领会的程度——维基百科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关于专业思路和推理过程的解释。 c:182
专业技能如果经常运用,最终就会变成无意识的自动行为。 c:371
科普读物的作用就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被更广泛读者群体接受的文字。 c:64
格拉德威尔的《眨眼之间》[插图],就宣称在不到一秒钟内做出的决定比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要好 c:46
背景知识通常是理解一个事物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会如何学习通常就是要搞清楚所学专业从整体上看是什么样子的。 c:451
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还有一个错误的方法,但哪个方法都没有解释清楚。如果你采用错误的方法,那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如果你以正确的方法来做,你仍然有可能做错。17 c:25
元认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元认知的规划部分,即我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吗?第二部分是元认知的监控部分,即我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学习这个概念吗?我取得进步了吗?为什么我要做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呢? c:715
没有了情绪体验,他们无法进行理性思考;他们失去了连贯推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c:111
自我效能就是对自己能力的信赖,是一种一定会成功的感觉。自我效能对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它是管理个人感受的一种方法。 c:712
学习的过程就是用意识的双眼看到成功。 c:252
你是如何掌握学习方法的?如果准备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你准备怎么学习呢?你在教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学生时,与其他家长或者老师有什么不同呢? c:74
与我共同用餐的时候就告诉我,他经常和他的女儿猜一些数学方面的谜语,这样,女儿就会产生“数学很有趣”的感觉。 c:58
人们需要凭自己的力量学习,这才是长远来看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 c:583
学习活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刻苦努力。 c:241
当从事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压力之间寻求平衡。 c:185
头脑清晰非常关键。学习就是要搞清楚我们要学的究竟是什么,想明白我们打算怎么学。我们做好学习准备了吗?我们对该领域有哪些了解?我们下一步具体会学到什么内容?这些目标明确的元认知问题在我们准备学习某一专业技能之前是非常关键的。 c:515
学习需要积极反馈才能做到有效监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且不断试错的过程,善于调整学习时机,做好情绪管理,始终把关注点放在精通专业技能这一角度上,精益求精指日可待。 c:572
一旦我们搞清楚要学什么和怎么去学,就应该立即进入提高专业水平的阶段。确切地说,我们必须进入一个反馈闭环,按照一套结构化的方法来磨炼我们的专业技能。 c:596
在医药领域,尽管每年因为书写潦草导致7000人死亡,但是这种忽略书写规范的情况还是没有改观。 c:60
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阶段性测评非常关键。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有目标导向的反馈意见。 c:382
监控意味着我们要脱离机械模式,并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犯错误了吗?我能做得更好吗? c:317
这种聚精会神地自我提醒确实能够提升整体表现。对自身表现的密切观察会帮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c:163
掌握某种新的专业技能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技能,以及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c:509
为了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需要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犯错、错在哪里,需要获得针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馈意见。 c:391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著作《眨眼之间》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克莱因的研究成果。 c:21
这是我把自己的推理过程与专家的思考过程进行对比的好办法。 c:52
当反馈可以给人们提供新的推理方式,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方式时,这样的反馈才最有效。 c:444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如何更有效地思考。 c:420
坦率地说,世界上不存在不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方法。为了学习新技能,我们要准备好不太舒适、精疲力竭、常常有点一筹莫展的感受。 c:588
试图回忆信息内容而不是反复阅读信息内容的人,展现了更高的技能水平。 c:491
从神经医学的基础层面看,如果我们的大脑坚持不懈地要掌握某些新技能,会促使我们的脑神经回路发生变化,从而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c:247
如果某些练习你做得比较多,大脑就会认为‘这是重要的内容’,于是它就会自动形成提高处理能力的策略。” c:266
教授别人是自己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c:109
但是这种感觉、这种有点吃惊的时刻,就是学习的契机,就是对原有理解的一种修正。我们犯错误的时候都会寻找某种意义,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学习。 c:322
我们有时甚至忘记了只有学习才能带来智慧。智慧和天赋这两个因素是深度交织在一起的。 c:209
在《错的价值》(Being Wrong)一书中,凯瑟琳·舒尔茨说,禁止犯错就等于禁止质疑,就会剥夺我们深层理解的机会。错误是深思必备的一部分;犯错,是人类本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c:299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管理。一旦给自己的感受贴上标签,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这种感受。通常这类情绪管理需要一种自我鼓励,我们需要对自己说说话,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给自己鼓鼓劲儿。 c:343
C.做一些除法习题,做一些乘法习题,做一些加法习题,然后从头再来一遍 c:19
清晰的规则让人们更容易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用依赖情绪也不用多想,人们只需依靠习惯做事情,这样可以节省情绪管理带来的精力消耗。 c:412
要改变头脑中的对话模式,就要告诉自己不要担心犯错,而要关注改进提高,要把犯傻和犯错当成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契机。每当犯错的时候,就要问问自己:“我能从这个错误中学习到什么?我应该如何改进自己?” c:379
胜利是为那些相信获胜并为之努力的人准备的。很多人都想获胜,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着手准备了呢?结果当然会大不一样。” c:255
和许多信念一样,每一种态度都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c:48
为了精通某一技能,我们的学习目的就是提升自我,能够做得更好,磨炼自己的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更关心自己的提高,而不是关注外界给我们贴的标签。 c:252
认知失调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当人们从事与个人理想相抵触的事情时,内心会感到不舒服。 c:79
与此明显不同的是,那些把精通掌握技能作为目标的人,则能更轻易地摆脱这种叙事背景。一旦树立了提高技能的目标,他们就不必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技能,因此可以更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c:331
总而言之,我的目标是精通这项技能。我的关注点完全在自己的进步上:学习如何打出更好的篮板球,尝试每次比赛必中一球,在底线防守得更好。更详细地说,我改善了我的“自我对话”机制。如果有一个晚上我表现得很糟糕,我也会提醒自己:这只是一场球赛罢了。 c:167
判断一个学习者水平如何,就是要看他是否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是否有新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始终保持创造性,才能保证知识的精进。 c:490
西凯罗斯把艺术作品称为“可控范围内的意外事件”。 c:35
以概括为例,概括就是把想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的行为。学习活动促使我们问自己:哪些才是重要的?我们如何用别的方法表述这个想法?这类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概括最为核心的想法,实际上就是在应用这个想法,把这个想法用于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场景。这种自问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c:280
当我们不断以具体实例来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运用所学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活动会更有成效。 c:173
有助于知识拓展的各种方法 c:62
当你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就连天空都不会成为限制你的边界。 c:107
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对这个概念理解得更深入。 c:325
辩论也是一种运用知识拓展技能的方式,是对一种想法、一个概念反复演练的另一种形式的“即兴演奏”。 c:281
与其于事后力挽狂澜,不如事先防患于未然。 c:96
辩论也为我们运用专业技能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因为辩论会强迫我们进行因果论证,促使我们进行逻辑思考。这种思考正是学习活动的核心。 c:237
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之所以可行,在于模仿非常具体,没有任何抽象或者模糊的成分,就是简单地照猫画虎的过程。 c:256
我们的大脑理解抽象内容很吃力,我们喜欢有形的事物。当事物是直接的而且是有形的时候,就显得容易理解。 c:310
大脑的这个特点在学习方面也很重要。因为把事物具体化是我们应用知识的有效方式。通过构造出一些可闻、可触、可见的事物,我们就能让这个事物更容易理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我们的大脑明显是一个视觉器官。即使你在视觉感知方面达不到波洛克那样的程度,你的视觉回路也是大脑中最强大的回路。 c:298
B.作者认为,学习过程需要很多反馈和挣扎努力 c:31
充分掌握知识需要实践应用 c:149
高技术高中允许玩电子游戏,只要是你自己编写的,那你随便玩。 c:23
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也就是我们运用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就更加融会贯通,从而成为复杂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我们把知识作为宏观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 c:264
我们通常太担心自己会失败,以至不愿意付诸实践。然而,一旦对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些初步的理解,用心进行过一些练习,我们就需要用明确的、专门的方法加以磨炼。 c:204
技术可以让人在模拟真实世界的场景中演练你的技能,而不必冒太大的风险。 c:15
当教别人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解释这个概念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个观念?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这些问题会强化教导者自身的学习,因为教导者自己必须对这个事情有充分的理解。想做到教别人,自己就需要对讲授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c:212
久而久之,他发现通过在网站上回复问题,自己掌握了很多新技术,产生了很多新的理解。 c:37
为了学习知识,我会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回答一些比以前遇到的难一点的问题。 c:38
一个人要想扩大知识范围,需要一种创造力,需要对新奇感和不确定性保持热情。 c:321
有效学习需要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模糊性的存在,因为专业水平取决于我们如何调整对技巧和知识的看法。 c:284
人们应当用“无限扩张”和“极力压缩”的方式理解一个问题。当我们无限扩张一个问题的时候,指的是把问题抽象化,这就可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当我们极力压缩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把问题最大可能地具体化,这可能让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c:286
多样性造成更多的冲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跟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因为与看待事物相似的人在一起,会感觉舒服。 c:176
质疑能够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 c:151
具体到个人,一个实用的建议就是:多问问为什么,这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确保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保持对事物及其复杂度的敏感性。尝试把已精通的技能传授给他人,这样你就可以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更清醒的认识。另外,在不同观点面前要敢于争论,这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推理过程而收获良多。 c:316
学习活动是在困难的问题上进行的,它需要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c:94
判断一个学习者水平如何,就是要看他是否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及是否有新想法。 c:397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化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构成系统化思维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推论假设、实验验证、类比推理等。 c:434
理解一个课题的深层内在联系,通常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然而这也是我们最终的学习目的,这是我们精通一门专业的途径。 c:265
系统化思维促进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c:148
所谓精通就是指对知识结构如何相互关联具有清晰的认识。 c:450
我想要搞清楚,思考事物的内在关系是否能够帮助我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以此优化我的知识体系。 c:41
酒体轻盈的红酒要配口味清淡的事物,比如水果,而酒体厚重的红酒可以很好地搭配烧烤牛排这样的食物。 c:23
在一个专业领域中寻找内在联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反映出该专业领域的深层结构。 c:190
人们通常会被问题的表面细节分散注意力,他称之为“认知的最大障碍”。 c:204
在其他学习领域,无论是记忆类测试还是解题技巧,也符合这样的规律:通过混合练习,把不同的例子交叉结合,就容易对隐藏在背后的关系产生更充分的理解。8如果对这套体系更敏感,实际结果要高出40%。 c:309
假设的思维方式强化理解的深度 c:154
假设会促使人们进行推理,它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c:216
C.做一做与文字内容有关的测试题 c:23
缺乏较深的知识储备和预备训练,人们就会陷入细节中,造成认知负荷超载,学习效果自然就非常差。 c:278
还有另外一种学习专业领域深层体系的方法——可视化。 c:141
人们对视觉形式展示的专业领域的体系领会得更透彻。18通过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专业技能的内在关系,人们可以获得深入的理解。 c:132
图形化组织手段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展示知识内容的内在关系。 c:163
类比是理清深层关系的驱动力 c:142
类比确实处于理解相互关系或者掌握系统化思维的核心地位,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出现的或者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 c:73
类比的核心在于比较,确切地说,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和不同的事物。 c:150
类比是帮助人们学习的最佳方式。给人们提供与答案相似的事物,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极大地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c:94
类比可以让思想或者事物的区别更加明显,是一种从相似进而发现相异的学习路径。 c:167
类比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需要我们牢记:促使我们采用更深层次的推理形式。 c:128
类比的终极作用——类比是推理的动力。 c:76
在学习活动中,一定是先有内容,才会谈到内容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我们没有学到这个知识领域中的思考技术,那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学有所得。 c:194
这个方面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我们经常需要学习新的技能,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其次,如果掌握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强。理解知识的深层结构体系,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下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知识。实际上,解决问题可归结为类比推理的过程。 c:208
所谓诊断就是将疾病与症状匹配的过程 c:52
解决问题与学习活动类似,是一种方法、一个流程。 c:83
第一阶段: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核心概念和性质。波利亚说:“你一定要真正理解你的问题——未知的问题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数据?”第二阶段: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规划出如何解决问题。波利亚说:“发现已有数据与未知问题的关联。”第三阶段:计划实施阶段。这是一个执行和验证的过程。波利亚说:“看看你能否证明你的想法。”第四阶段:回顾阶段,或者称为“从解决方案中学习”的阶段。通过观察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们可以夯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c:306
成功解决问题有赖于本书中讨论的很多内容。人们需要设定目标、制订计划,需要掌握背景知识,并把计划付诸行动。人们还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压力测试,寻找问题的内在关系,进行事物的类比,采用概念图这类辅助工具,最终勾画出问题的典型形态以及背后的完整体系。 c:205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回顾与反思,这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温故而知新,才是推动知识更新迭代的终极法则。 c:265
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 c:204
马克曼对抽水马桶工作原理的理解,可以认为是一种思维假象。他认为自己懂了,觉得自己解释得清楚,但实际上,马克曼无法清晰地描述这个装置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当然也不可能把抽水马桶完全拆开再重新组装回去。 c:50
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要多。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对自己未知的东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c:291
造成学习活动中过度自信的一个原因是熟悉程度较高。如果一个观念过于得心应手、习以为常,人们就有可能认为自己对这个观念理解深刻,即使事实未必如此。 c:213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那么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错误;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那么学到的内容就相对较少,因为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人们就会减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c:308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不仅仅可以解决过度自信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通常不够集中,我们需要经常回顾所学的内容,因为我们通常更像机器人,更机械而不是更深思熟虑。这不是说我们经常会判断错误,而是说我们有时根本就不做判断。 c:166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个是我们直觉的大脑,自动做出迅速反应;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一个深入思考的大脑,缓慢而笨拙。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于直觉大脑,而这种方式通常运转良好,因为它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和努力,而我们通常不愿意投入任何的脑力活动。 c:156
我们看起来只是比较懒,从认知角度看,也确实如此,我们不愿意主动花精力关注什么事。想要聚精会神是要花精力的,虽然我们有意识地关注了,但直觉仍然在发挥作用;虽然我们有意识地深思熟虑,但直觉仍然会在每一个具体行为中发挥作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一下事实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直觉思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8 c:151
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是一种思维习惯 c:71
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问问自己:我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难点在哪儿?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 c:206
自测是另外一种进行评估的方法,它能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 c:241
清晰地识别尚未完全掌握的内容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法。 c:122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应当在他们还没学过的内容和近期学过的内容之间切换,交替学习。 c:25
间隔时间学习法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可以用来对抗遗忘。 c:83
哪怕是最少量的按时间间隔的学习活动,即进行定期复习都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c:116
记录作为一种媒介,会减慢我们的思考过程,会促进我们深入思考。记日记就是一种改善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c:259
认知活动需要内心的平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处于压力、愤怒或者孤独的情绪中,我们是很难学习知识与技能的。 c:287
人们要想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就要在头脑中不断反思和梳理 c:133
人们停下来,动脑筋想一想,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 c:129
独处对放慢思考也有帮助。我们独自一人时会放慢思考速度,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或者审视我们的推理过程,或者梳理一下我们的思维过程。与此类似,可视化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特定场景,想象我们在这个场景如何运用所学内容,这样自然可以用较慢的节奏思考整个过程了。 c:175
学习方法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无论借助哪种设备,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仍然依赖于人们对意义的不懈追求,也就是以意义为核心目的的探索过程。 c:144
让有效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c:23
情境感知能力”,即一种对周边环境的理解能力,可能是这次事件的根源。 c:38
实验表明,情境感知能力是人们可以通过花时间锻炼而逐渐掌握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人们可以通过集中学习、练习和回顾逐步掌握。 c:69
恩兹利鼓励飞行员问自己“如果……会怎样”的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对飞行更系统化的认识:如果这个不工作了会怎样?如果没达到效果会怎样?如果发动机不工作了会怎样? c:72
价值感:如果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也就更谈不上精通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打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价值的,而且必须能发现其中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赋予某种事物具体意义的过程。 目标:在精通某项技能的初始阶段,专注才是最关键的。我们需要搞清楚我们要学习的究竟是什么,并且设定阶段性目标。 提升:某些形式的练习,可以让我们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这个学习阶段,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打磨技巧,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实践:在这一阶段,我们在掌握了基础内容之后,需要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借此充实我们的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要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实际意义的理解。 融合: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明白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习目的方面,了解某一个具体细节或者一个步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细节或步骤如何与其他部分互动。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错误或者过度自信,所以我们需要回顾和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解,从反思学习过程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c:239
每个人都应当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这也正是我希望通过本书倡导的核心观点。 c:147
报告强调了小测验的价值,讨论了间隔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的重要作用,倡导更多“解释性的提问方式”,以及发现不同案例之间内在联系的价值。 c:112
带有目标的学习,以具体目标带动学习能力的提升” c:143
实际上,进行更持久的学习活动,可以让人更长寿、更幸福。学习能力,是生活在21世纪的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c:100
我们必须掌握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c:55
要关注学习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具有持续的动力。 c: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