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 - 精品小说榜-世界名著
每一个真正找到自我的人,都叫《悉达多》!在人类文学史上,《悉达多》以诗意的语言,对个人存在于世的意义进行透彻的探索,已成为追寻真理之人的代名词!李银河、蒋勋、蒋方舟联袂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必读书!影响1.4亿年轻人的心灵成长!《悉达多》全新精装珍藏版5大特色:(1)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获得者”杨武能译本!一字无删!(2)巴蜀译翁译后记!带你领略其作品精髓。(3)原创黑塞小传,深入了解“浪漫骑士”黑塞本。(4)特别收录10幅黑塞亲绘水彩,生动呈现黑塞笔下的诗意世界。(5)精心设计篇章页及内文版式、全新编校,无障碍流畅阅读。古印度青年悉达多拥有一切,但安逸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感到快乐。为了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他独自踏上修行之路。途中,他历经情欲的诱惑、名利的困扰而不得解脱。绝望之际,他来到河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却听到了来自内心的声音……..
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从经常无法忍受的痛苦中,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我开始做自己一生未曾做过的事:绘画。 c:280
一个体验世间、孜孜不倦寻找自我的人的形象,同时呈现他将外部世界与内心融合为一的独特体验。绘画创作给黑塞提供了更多个人体验,给予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很难找到的安慰。 c:61
而他悉达多置身其中,是个正在觉醒的人,是个正在走向自我途中的人。 c:71
后来他在某一个时刻意识到,自己过的是一种荒诞的生活,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个游戏,他感到挺愉快,他有时感到很快乐,但生活本身从身边流逝了,却未曾将他触及。 c:234
大多数人都好像落叶,卡玛拉,在空中飘舞、翻卷,最后摇摇摆摆落到地上。可是也有另一些人,一些为数不多的人,却像沿着一条固定轨道运行的星星,没有风吹得到它们;它们有自身的规律和轨道。 c:357
他悲哀地坐到地上,觉着心中有什么正在死去,他感觉心中一片空虚,不再有欢乐,不再有目标。他静坐着,等待着。这是他在河边学会的本领:等待,忍耐,倾听。 c:172
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c:399
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c:347
“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 c:166
所有圣贤,所有他认识并受过他们教诲的圣贤,没有一个完全企及过那天上的世界,没有一个能完全消除那永恒的焦渴。 c:64
唵是弓,心是箭,箭矢之的在梵天,欲射不容心志偏。 c:107
他们孤苦伶仃,对尘世既陌生又敌视,是人世间的异类和贱民。他们身后飘来一股浓烈的气息,一股宁静的激情、坚辛的磨炼和无情的自我修持的气息。 c:125
事情已经开始,悉达多就要走自己的路了,他的命运现在已经开始萌芽,我自己的命运也与之相连。 c:59
这个婆罗门沉默无语,久久地沉默无语,一直到小窗里星星闪烁,一直到它们改变了图像,房间里的沉默依然没有尽头。儿子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抱着双臂立在那儿;父亲也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坐在麻织的垫子上;只有星星在夜空中移动。 c:30
婆罗门不适合说激烈和气愤的话。可是我心里不满而且激动。 c:35
婆罗门父亲抚摩着悉达多的肩膀。他说:“你要去森林里当一个沙门了。要是你在森林里找到了永恒的幸福,就回来传授给我。要是你找到的只是失望,就回来再跟我们一起敬奉神灵。 c:121
“你来了。”悉达多微微一笑,说。“我来了。”果文达说。 c:84
世界之味苦涩,人生即为磨难。 c:325
果文达回答:“咱们学会了许多东西,还会学到更多。你会成为一位大沙门,悉达多。每一种功夫你都学得很快,老沙门经常称赞你。你总有一天会成为圣人,悉达多。” c:21
在红灯区的小酒馆里,朋友,跟车夫和赌徒混在一块儿,我同样可以学到喽。” c:16
达多自言自语似的轻声回答:“何谓沉思默想?何谓脱离肉身?何谓斋戒?何谓屏息敛气?通通不过是逃避自我,不过是短暂地从自我的痛苦中挣脱,不过是对生之痛苦和荒谬的短时间麻醉。这种逃避,这种短时间麻醉,即使赶牛车的车夫在小客栈里也可以找到,只要他喝上几杯米酒或者发过酵的椰子汁就成了 c:363
咱们不是原地兜圈子,而是在往上走,这圆圈是个螺旋,咱们已经上了好几级台阶。 c:88
所有沙门中大概没一个能达到涅槃。咱们找到了安慰,获得了麻醉,学会了种种自我迷惑的技巧。但重要的是那条路中之路,咱们没法找到。 c:154
只有一种知识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在我身上,也在你身上,它在每一个存在物身上。所以,我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死敌正是求知的欲望,正是修行。 c:178
你想想,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如果真的没有了修行,那么哪儿还有祈祷的神圣,哪里还有婆罗门种姓的尊严,哪里还有沙门的神圣呢?!如此一来,哦!悉达多,世间神圣的、宝贵的和崇高的一切一切,将会变成什么啊?! c:22
谁沉思默想,心灵纯净,沉潜于阿特曼,他心中便充满天国幸福,妙不可言传。 c:88
是啊,我们感到神圣的一切,还会剩下什么呢?有什么留下来呢?有什么经得住检验呢?他摇了摇头 c:40
一个名叫乔达摩的人,一位高僧,一位佛陀,终于出现了;此人克服了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尘世之苦,终止住了再生之轮的旋转。 c:34
恰似一个国家瘟疫横行,这时忽然传来消息,某某地方出了一位高人,一位智者,一个行家,他的话语和气息就足以治好每一个遭到瘟疫侵袭的人 c:31
这个世界真是病啦,生活让人难以忍受——可是瞧,这里好像涌出来一股清泉,这里好像响起了一声天使的呼唤声,声音温柔而给人抚慰,充满着高雅的承诺。 c:39
他听说,那所谓佛陀也曾是个苦行僧,在森林里修行过,后来却回过头去过上了舒适的寻欢作乐生活,对这么个乔达摩,老沙门他压根儿瞧不起。 c:14
我对听布道和修行已经怀疑和厌倦了,我对老师们灌输给我们的那些话已经缺乏信仰。 c:56
咱们可是现在就该感谢乔达摩,因为他让咱们品味的果实就是促使我们脱离了沙门! c:32
可是老沙门一听两个徒弟要离开他便勃然大怒,说起话来大声武气,还用了一些骂人的粗话。 c:13
说着他走到老沙门面前,力图聚敛起心灵的力量,用自己的目光捕捉住老沙们的目光,以此蛊惑住他,使他出声不得,丧失了自己的意志,听任悉达多随意摆布,默默地做悉达多要他做的事情。 c:52
“我才不稀罕在水面上行走哩,”悉达多回答,“让那些老沙门去为有这样的本领沾沾自喜吧! c:50
大多数的僧人正拿着化缘钵往外走,准备去城里乞讨他们每天唯一吃的那顿午餐。就连佛陀本人,就连这位世尊,也通常是早上出去化缘。 c:13
他的面容和步履,他静静地低垂着的眼眸,他静静地垂下的双手,还有这静静垂着的手上的每一根指头,都显示出宁谧,显示出圆满;他无欲无求,不刻意仿效什么,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平匀,精神处于一种不破不败的安宁之境、光明之境、和平之境。 c:193
他倒是认认真真地观察乔达摩的头、肩、脚以及他肃然垂着的手,觉得这只手每根手指的每个关节都有学问,都会说话,都在呼吸,都散发出芳香,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c:37
他说生即是苦,世界充满苦难,但是可以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谁走佛陀之路,谁就会获得解脱。 c:109
现在你已是皈依佛陀的沙门!你已誓言抛弃故乡和父母,抛弃出身和种姓,抛弃自己的意愿,抛弃友情。教义如此要求,佛陀如此要求 c:38
这一万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却在一个地方断裂开了,通过这个小小的裂口,某种陌生的东西,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以前没有、也不能显示和不能证明的东西涌入了这统一的世界:这小小裂口就是你的关于超越尘世、获得解脱的教诲。可就是这小小的缺口,就是这小小的断裂,又整个破坏和瓦解了永恒和统一的世界法则。 c:133
可是我要警告你,好学深思的人,你得警惕众说纷纭和言语之争。问题不在于有各种各样的意见,美也罢,丑也罢,聪明也罢,愚蠢也罢,每个人都可以拥护它们,或者摒弃它们。可是你从我这儿听到的说教,并不是我的意见,其目的也不在于给求知者解释这个世界。它的目的另有所指,它的目的是教人解脱痛苦。这就是乔达摩讲授的内容,除此无他 c:218
我的自我只是表象地、虚假地得到了安宁和解脱,实际上它却继续活着并在长大,因为将来我会有自己的学说,有我的追随者,会有我对你的爱,会使僧侣集团变成我的自我!” c:178
真的啊,我希望自己也能这样顾盼和微笑,这样端坐和行走,如此自由自在,如此端庄可敬,如此深沉,如此坦荡,如此单纯却又神秘莫测。真的啊,一个人只有洞悉了自我内心深处的奥秘,才能这样顾盼,这样行走。是的,我也要努力洞悉自己的内心深处。 c:197
思考正是要认识事物的根由,只有认识事物的根由,感觉才能上升为认知,才不至于迷失,才会变为实体,开始放射出内在的光彩。 c:341
他找到了答案,“那是自我,我想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我要摆脱和克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没法克服掉自我,只能自我蒙骗,只能在它面前逃走,只能在它面前躲起来。 c:291
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事物背后的什么地方,而就在事物内部,在万事万物内部。 c:284
打这一刻起,他周围的世界消失了,他像夜空中的孤星似的站在里边的广袤世界消失了。打这一刻起,悉达多浮出了寒冷和沮丧的冰水,凝聚成了比先前什么时候都更加坚强的自我。他感觉,这便是觉醒的最后一下寒战,新生的最后一次痉挛。接着他重又迈开大步,急匆匆地迅速朝前走,不再是回家,不再是去父亲那儿,不再走回头路。 c:205
世界将是美好的,只要你就这么看它,不做探究地看它,单纯地、天真地看它。 c:249
如果说身体不是自我,感官的游戏不是自我,那么思想也不是自我,理性也不是自我,学习得来的智慧也不是,习得的推导出结论的技巧,从已有的思考推导出新思想的技巧也不是。不,这个思想世界仍然属于尘世,为了喂肥那偶然的思想和学问的自我,却扼杀掉这偶然的感觉的自我,是达不到什么目的的。思想和感觉,两者都很可爱,两者背后都藏着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都值得打交道,都既不可轻视也不可高估,而要从这两者中聆听到内心深处的稳秘声音。悉达多他只想追求这个声音命令他追求的东西,只想在这个声音建议他逗留的地方逗留 c:214
奶水散发着女人和男人的味道,太阳和森林的味道,动物和鲜花的味道,以及种种果实的味道,种种乐趣的味道。它令人陶醉,令人醉得不省人事 c:15
听它的声音,常常凝视它的眼睛,我经常向它学习。向一条河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啊。” c:50
我这也是向河水学到的:一切都会再来! c:75
大家都谦恭有礼,都乐意做别人朋友,都乐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人们都像是些孩子。” c:98
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声音对他说“不”。于是年轻女人的笑脸顿时失去所有魅力,他仍看见的只是一头发情的雌兽湿润的眼睛。他友好地摸摸她的脸颊,随即转过身去 c:42
只见她高耸的乌黑秀发下面,有着一张异常明朗、娇媚和聪慧的脸,鲜红的嘴唇犹如一枚新剖开的无花果,眉毛修饰描绘成了弯弯的新月,乌黑的眼睛聪明而机警,光洁、细长的脖子从绣金的绿上衣中伸出,两只手光滑而又修长,手腕上戴着宽宽的金镯子。 c:23
确实还不行。你必须有衣服,有漂亮衣服,有鞋子,有漂亮鞋子,必须钱包里有大把的钱,还得送礼物给卡玛拉 c:16
你的嘴像一只新剖开的无花果,卡玛拉。我的嘴也是又红又鲜嫩,跟你的嘴正好般配,你会瞧见。 c:13
爱情可以乞求,可以购买,可以当礼物收受,可以在街上捡到,却不可能靠抢夺获得! c:204
朋友,好多人都想打听这个。你必须去做你已经学会做的事,从而弄到钱,还有衣服,还有鞋子。 c:34
卡玛拉久久地吻着他,悉达多深为惊讶,感觉到了她正在怎样教他,聪明而巧妙地教他;他感到她的嘴唇如何先控制住他,随即又把他拒让开去,然后再将他吸引回来;他感到第一个吻之后,等待着他的又是一长串安排巧妙的、屡试不爽的亲吻,每个吻与吻之间都有所区别。悉达多气喘吁吁地站在那儿,面对着展现在面前的学不完的宝贵知识,真像个孩子似的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c:31
我很会,所以我也就不缺衣服、鞋子、手镯以及所有漂亮的东西。可你怎么样呢?除了思考、斋戒和作诗,你别的什么都不会吗? c:13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简单,”他心想,“没啥大不了。我当沙门时一切都很难,都很吃力,到头来却毫无希望。可眼下一切都很轻松,轻松得像卡玛拉给我上的亲吻课。我只需要衣服和钱嘛,没有别的,这都是些很小很近的目标,不会搞得人睡不着觉。” c:69
对他亲热点,他很有势力。可也别低声下气!我不愿意你做他的仆人,你应当成为他的同类,不然我不会满意你。 c:16
如果你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它会循着最快的路径迅速沉到水底。假如悉达多有了一个目标,一个打算,情况也会如此。悉达多并不做任何事情,他只是等待,只是思考,只是斋戒,可却会像石头穿过水一样穿过世间万物,用不着做什么,用不着动弹,他只被吸引,只让自己沉下去。他的目标吸引着他,因为他不让任何跟他目标相违背的东西进入自己内心。这就是悉达多在沙门那里学到的本领。 c:287
如果这就是你所谓困境的意思,那我确实一贫如洗。可我是自愿的,也就是并未陷入困境。” c:91
每个人都索取,每个人都付出,这就是生活。” c:231
书写有益,思考尤佳。明达有益,忍耐尤佳。 c:265
迦马斯瓦弥小心谨慎地经营自己的生意,往往投入很大的热情,悉达多却视这一切如同游戏,他努力准确掌握游戏规则,对游戏的内容却毫不动心。 c:203
她教他,在一次爱的盛典之后,相爱者如果没有相互佩服惊叹,没有既征服了对方又被对方征服了的感觉,就不可以分开,以免双方有任何一方产生厌倦和乏味,产生那种勉强了人家或被人家勉强的恶心感觉。 c:195
做生意在他似乎只是游戏,从来不会叫他全心全意,从来不会完全控制住他,他也从来不怕失败,从来不担心亏本。 c:94
“当然啦,”悉达多笑道,“我这次去当然是为我消遣。要不为了什么?我熟悉了一些人和一些地方,我享受了殷勤款待和信任,我赢得了友谊。瞧,亲爱的,假如我是你迦马斯瓦弥,我一见生意落了空,就会满怀气恼地匆匆赶回来,可实际上时间和金钱已经损失了。而我呢,却好好地过了几天,学到了东西,享受了快乐,既没有因烦恼和匆忙而损害自己,也没有伤害别的人。如果我以后再去那儿,也许是去收购下一轮的收获,或者为了别的什么目的,那么,友好的人们就会殷勤、快活地接待我,我也会庆幸自己上次没有来去匆匆,流露不快。好啦,朋友,别因训斥我伤了你自己身体!如果有朝一日你发现:这个悉达多给我造成了损失,那么你只须说一句话,悉达多就会走人。不过在此之前,咱们还是彼此将就吧。” c:148
在你内心有一种宁静,有一个避难所,你随时都可以躲进去,获得回家的感觉,我也可以这样。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这样,但大家也有可能这样 c:214
她和悉达多久久地戏耍,挑逗他,推拒他,强迫他,缠绕他,欣赏他娴熟的技巧,一直到他被征服,精疲力竭地静静躺在她身边。 c:35
“我跟你一样,你也不是爱——否则你怎会把爱情当成一门艺术来从事呢?咱们这样的人没准儿就是不会爱吧。那些孩子般的俗人却会,这是他们的秘密。” c:182
指引他生活之路的,仍然是思考、等待和斋戒的艺术;世俗之人,那些孩子般愚钝的人,仍一如既往地叫他感觉陌生。 c:128
他羡慕一件他自己缺乏,那帮人却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那份重要性,这就是他们对欢乐与恐惧的认真热情劲儿,这就是让他们不安却又甜蜜地永远迷恋的幸福。这帮人永远迷恋自己,迷恋女人,迷恋他们的孩子,迷恋名或利,迷恋种种规划或者希望。但有一点他没有向他们学到,这就是孩子般的快乐和孩子般的愚钝;他向他们学到的,恰恰是他讨厌的,是他蔑视的东西。 c:248
淫欲和死亡乃是近亲啊。 c:167
就好像一个人吃得太多或喝得太多,要难受得呕吐出来才会感到一身轻松,失眠的悉达多也希望能来一阵恶心呕吐,好摆脱这些享乐,摆脱这些恶习,摆脱这整个毫无意义的生活,摆脱他自己 c:56
就在这时,他突然十分害怕,心里异常难受,仿佛他扔掉这只死鸟,也随之扔掉了他自己身上的一切价值,一切善良美好。 c:44
回首过去的生活,他觉得真是毫无价值,既无价值又无意义,一点儿生动的东西、堪回味的东西、值得保存的东西都没有留下。他孑然一身,两手空空,活像个从河里打捞起来的落水者。 c:177
他拥有一棵芒果树,拥有一座花园,可这有必要吗?这对吗?这不也是一场愚蠢的游戏吗? c:28
便想起了自己城里的住所,想起了自己的卧室和床铺,想起了摆满佳肴的餐桌。他疲乏地笑笑,摇了摇头,告别了这些东西。 c:14
在最后那次幽会的时候,她对此感受尤为深刻,可却在失落的痛楚中寻欢作乐,明知已经是最后一次把他紧紧抱在胸前,最后一次感到自己完全被他占有,被他渗透。 c:37
得到悉达多失踪的第一个消息,卡玛拉走到窗前,走到养着一只罕见的小鸣禽的金丝笼子边上。她打开笼门,捉出小鸟,放它飞走 c:43
他深深纠缠在轮回中,已经像一块海绵,从方方面面吸满了厌烦、悲苦和死亡的滋味,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吸引他,取悦他,安慰他了。 c:102
不,已经没有目标,只有这深深的痛苦的渴望:摆脱这缠绕着他的混沌杂乱的梦魇,吐掉这变了味的酒水,结束这可悲、可耻的生活! c:58
是的,他完蛋了。他剩下的事情只是毁灭自己,砸烂自己生命的丑陋躯壳,丢弃它,把它扔到幸灾乐祸的神灵脚下。这正是他渴望的巨大解脱:死亡,砸烂这个他憎恶的形体!但愿水中的鱼群把他吃掉,把悉达多这条狗、这个疯子、这具腐尸,这个衰败的、被糟蹋了的灵魂吃掉!但愿鱼群和鳄鱼吞噬掉他,但愿恶魔把他撕成碎片! c:35
。它是所有婆罗门祈祷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的那个古字,那个神圣的“唵”,意思大致是“功德圆满”,或者“完美无瑕”。就在这一声“唵”传到悉达多耳畔的一刹那,他沉睡的心灵突然苏醒,认识到自己正在干蠢事。 c:52
为求得内心的安宁,不惜毁灭自己的肉体! c:54
变成了一个新人,一个出奇的精神饱满、头脑清醒、乐天好奇的人。 c:35
但脸上的神色依然如故,流露着热忱、忠实、求索和谨小慎微的德性。 c:26
我不去哪儿。我只是在路上。我去朝圣。 c:39
现象世界转瞬即逝,我们的衣服,我们的发式,以及我们的头发和身体本身,更是转瞬即逝。 c:80
我失去了财产,或者说财产失去了我。 c:37
他热爱一切,对眼前一切都满怀着欢乐的爱。现在他觉得,先前他病得那么厉害,就因为他什么都不爱,任何人都不爱。 c:248
曾记得当年自己在卡玛拉面前夸耀过三件事,三种高贵的、不可战胜的本领:斋戒、等待、思考。这是他的财富、他的权利和他的力量,是他远行万里的结实游杖;在年轻时勤奋而艰苦的岁月里,他学会了这三种本领,仅仅这三种本领。 c:114
他想,一切过眼烟云般的世事已经溜掉了,现在我又站在阳光下面,像当初我还是个小孩子时一样;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学过 c:43
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了俗子凡夫?也许这条路曾经挺美好,我胸中的鸟儿并未死去。可这又是怎样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能重新开始。 c:138
你终于结束了对自己的憎恨,结束了愚蠢、无聊的生活!我表扬你,悉达多,在多年的愚昧之后终于有了个好想法,终于干了点儿正事,听见了你胸中那只鸟儿的歌唱,并且跟随它去了! c:118
填满肚子却让灵魂饥渴难忍; c:58
因此他必须走进世俗世界,必须迷失在情欲、权力、女人和金钱之中,成为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至僧侣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因此他只好继续忍受丑恶的岁月,忍受恶心,忍受空虚,忍受毫无意义的生活的荒诞无稽,直到结束,直到苦涩的绝望,直到荒淫无耻的悉达多死去,直到贪得无厌的悉达多死去。他死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却已从酣睡中醒来。 c:193
当年我是离开他的茅屋,步入了一种新的生活,而今这生活已经陈旧了,衰亡了——但愿我现在的路,现在的新生活,也能从他的茅屋开始 c:22
悉达多觉得,谁若是懂得这条河和它的秘密,他也就会懂得其他许多东西,许多秘密,所有的秘密。 c:26
河水流啊流啊,一个劲儿地流啊,但却总是在那里,总跟原来一模一样,然而又每时每刻都是新的! c:164
“是很美,先生,正如你所说。可是,每一种生活,每一项工作,不都也很美好吗?” c:75
乐于倾听,乃是这位船夫最大的美德:像他这样善于倾听的人很少。他一句话没说,讲述者就感觉他把他的话全都听进去了;他只静静地、坦诚地、怀着期待地、一字不漏地听着,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也不加任何褒贬,只是倾听着,倾听着 c:157
于倾听的人很少见,我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善于倾听的人。这方面我也要向你学习。” c:52
你已经向它学到了一点,就是努力向下,努力往下沉,向深处探索,这很好。 c:181
我已经摆渡了许多人,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全都认为我这条河只是他们旅途上的障碍。他们旅行是为了挣钱和做买卖,还有去参加婚礼,去朝圣,而这条河正好挡在他们路上,船夫呢,就是要帮他们迅速越过这个障碍。 c:102
首先向它学习倾听,平心静气地倾听,以等待和坦诚之心倾听,不怀激情,不存热望,不加判断,不带见解。 c:362
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 c:286
河水的声音里包含世间万物的声音。 c:22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流水的声音,而是生活的声音,存在的声音,永恒变化的声音 c:98
不,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么学说的。可是这个人一经有所发现,却可以称许任何学说、任何道路、任何目标,什么也不能再把他与生活在永恒中的、呼吸着神的气息的千千万万人分隔开来。 c:216
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永恒长存。 c:216
悉达多却走出去,在茅屋前坐了一夜,倾听着潺潺的河水,往事一阵一阵冲刷他的心,一生的所有时光同时涌向了他,把他团团包围在了中间。 c:25
“你经受了苦厄,悉达多,可我发现你心中并无悲伤。” c:39
于是悉达多开始意识到,儿子给他带来的并非幸福和安宁,而是烦恼和忧虑。可是他爱孩子,宁可忍受爱的烦恼与忧虑,也不要没有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c:129
他不像你,出于憎恶和厌倦逃离了富裕生活和城市;他是违背自己的心愿,不得已才抛弃这一切的 c:19
水喜欢跟水一起,青年喜欢跟青年一起,你儿子现在待的可不是利于茁壮成长的地方! c:17
我正在争取他,正在争取他的心;我要用爱,用善意和耐心,将他的心抓住。有朝一日河水也会对他讲话,因为他也是应召唤来的。 c:33
你不会强迫他,不会打他,不会命令他,因为你知道,柔能克刚,水可穿石,爱心胜过暴力。很好,我赞美你。不过,你所谓不强迫他,不责罚他,不是你的一个失误吗?你岂不是要用爱心来束缚他?岂不是每天都在用好心和耐心令他羞愧,使他越发难受?你这难道不是强迫他, c:146
有哪个父亲,有哪个教师,能保证他不过自己的日子,不沾染生活的污秽,不承担自己的罪孽,不自己啜饮生活的苦酒,不自己寻找到自己的路呢?你难道相信,亲爱的,也许有谁能幸免于此吧? c:198
那只是一种他无法做到的认识,然而他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柔情,还有他害怕失去孩子的恐惧,却比这认识更加强烈有力。从前,他可曾对什么如此痴迷过?可曾如此深爱过某个人,爱得如此盲目,如此痛苦,如此无望,却又如此幸福? c:120
悉达多清楚感到,这种爱,这种对儿子的盲目的爱,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人性的表现,它就是轮回,就是一注混浊的流泉,一汪幽暗的潭水。不过同时他又觉得,它并非毫无价值,而是必不可少,它源于自己的天性。这种欲望也须要满足,这种痛苦也须要品尝,这种蠢事也须要干一干。 c:229
“我才不是你的奴仆哩。我知道你不会打我,你根本就不敢!我可是知道,你想用你的虔诚和宽容不断惩罚我,让我自卑。你想让我成为像你一样的人,也那么虔诚,那么温和,那么明智!可我呢,你听着,为了叫你难受,我宁可做强盗和杀人凶手,宁可下地狱也不做像你这样的人!我恨你,你不是我父亲,哪怕你当过我母亲十次姘头也不是!” c:35
他做的恰恰是你自己耽误了的事。他想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走自己的路。嗨,悉达多,我看出你很痛苦,但是你受的这种苦,却让别人感觉好笑,你自己过不久也会感到好笑。” c:102
他内心深处知道,儿子既不会丧命,也不会在森林里遭遇危险。可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停地往前跑,不再是为了救孩子,而只是出于再见孩子一面的渴望。就这样,他一直跑到了城边上。 c:58
他清清楚楚看见自己怎样受到卡玛拉款待,怎样得到她的第一个吻,怎样自豪而又轻蔑地回顾他的婆罗门生涯,自豪而又急切地开始他的世俗生活。 c:16
他深深感到对逃走了的儿子的爱,觉得它就像自己内心中的一道伤口,可他同时也感到,给他留下这伤口不是让他老去戳、老去搅,它势必会开花结果,势必会光彩耀眼。 c:86
他看出人们就为这些活着,就为这些忙碌终日,四处奔波,相互攻击,彼此争斗,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没完没了地烦恼;可他却因此爱他们,在他们的每一种激情和每一种行动中,他都看到了生活,看到了那种生气勃勃的、坚不可摧的精神,看到了梵天。在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刚强和盲目的坚韧方面,这些人可爱又可敬。他们无所欠缺,学者和思想家完全不比他们高明,只是除了一件小事,一件唯一的区区小事:就是意识,就是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 c:309
只要苦没受到头,只要还没有解脱,一切都会重头再来,会反反复复忍受同样的痛苦。 c:174
没有改变的,只是他脸上的欢乐,还有他光明磊落的善良。 c:67
他什么都讲,什么都愿意讲,哪怕是最最难堪的隐私他也能说出来,他什么都袒露无遗,什么都能兜底儿讲出来。 c:20
这个一动不动的倾听者吸收了他的忏悔,就像一棵树吸收了雨水一样,这个一动不动的倾听者就是河水的化身,就是神的化身,就是永生者的化身。 c:70
悉达多讲完了,瓦苏德瓦便用他亲切的昏花老眼望着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向他传送来爱与快乐的光辉,表达出他对他的理解与体谅。 c:18
各人有各人的目标,各人为各人的目标痴迷,各人有各人的困恼。河水忧伤痛苦地吟唱着,满怀着渴望地流向自己的目的地。 c:274
一切一切全结合了起来,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一切痛苦、一切喜悦、一切的善与一切的恶,全结合到了一起,就是这个尘世。一切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这事件之河,就成了生活的交响乐。 c:199
悉达多停止了与命运抗争,停止了烦恼痛苦。他脸上绽放着睿智的欢乐,心中不再有不合时宜的愿望,它懂得了圆满完美,乐于顺应事变的河流,乐于顺应生活的潮流,满怀着同情,满怀着喜悦,热衷于流淌,隶属于统一。 c:271
我要去森林,我要融入统一。”瓦苏德瓦满面红光地说。 c:22
船家啊,你该不也是一个寻求正路的探索者吧?” c:21
“一个人探索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眼睛只盯住他所寻找的事物,结果就什么也找不到,什么也不能吸收,因为他总是想着要找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便受到这个目标的约束。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然,没有目标。 c:464
“在继续赶路前,悉达多,请允许我再提一个问题。你有一种学说吗?你有一种信仰或学问,一种你须要遵循的、能够帮助你生活和立身行事的信仰或学问吗 c:60
但是让我学得最多的,是这儿的这条河,还有我的师傅瓦苏德瓦船夫。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位瓦苏德瓦,他不是思想家,但他却像乔达摩一样知道必须知道的东西,他是一位完人,一位圣者。” c:54
知识可以传达,智慧却不能。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 c:516
他的目光和他的手,他的皮肤和他的头发以及他身上的一切,都闪耀着一种纯粹,都闪耀着一种宁静,都闪耀着一种开朗、和善与圣洁的光芒 c:66
果文达呆呆地盯着他的脸,心怀着恐惧和渴望,目光流露出永远探索却永无发现的痛苦。 c:39
于是果文达发现,这张面具的笑,这超越汹涌而来的芸芸众生的统一的笑,这等齐万千生死的共一时间的笑,这悉达多的微笑,正是乔达摩佛陀那始终如一的,平静、文雅又捉摸不透的微笑,它也许善意,也许嘲讽,它聪慧明达,变化万千,就像果文达千百次满怀崇敬地亲眼目睹的那样。于是果文达知道,大凡完人都这样微笑。 c:113
虽说《悉达多》是个“印度故事”,却跟《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一样,讲的也是一个禀赋非凡的年轻人的成长、发展、成熟,通过毕生的探索、发现直至垂暮之年终于实现理想的漫长过程。 c:64
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玛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了俗子凡夫? c:67
悉达多“既从河水悟到万物之辗转循环,却又永恒不灭,即为自身之写照,开始领悟‘道’即自身(和《娑摩吠陀》中“你的灵魂便是整个世界”所述意境完全同样)的真理,破解了自己思索半生的迹语,也就迈入了‘成道’‘成佛’的正确途径。” c:78
关于宇宙人生,时间空间,来世今生,永恒无常,死生苦乐,家庭社会,男女之爱,亲子之情等等,无不在这部篇幅十分有限的小说或诗里得到优美而智慧的表述,值得读者去一一发现,细细咀嚼,因此而获得阅读的愉悦,心灵的陶冶、净化。 c:35
1911年 黑塞进行了一次长达八个月的印度之行。由此对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哲学思想产生兴趣。他不仅热爱中国诗歌,还对老子、庄子的哲学颇有研究。它们对黑塞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东方思想也渗透在黑塞的文学创作中。 c:20
1922年 《悉达多》(又译作《流浪者之歌》)出版。 c:15
1927年 发表长篇小说《荒原狼》,是黑塞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这部小说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c:19
1930年 发表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小说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在给友人的信中称:“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他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爱。” c:22
1946年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