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12 lines (108 loc) · 17 KB

产品思维.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12 lines (108 loc) · 17 KB

产品思维

刘飞 - 经济理财榜-管理

产品思维,是每一个产品人的底层能力,也是帮助他们从新手进阶到资深产品人的核心能力。实战派产品经理、滴滴出行司机方向前产品负责人刘飞,将产品经理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认知盲点和实践痛点掰开揉碎进行讲解,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产品新人迫切需要却很难在公开渠道获取的知识。《产品思维》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知用户”讲述如何建立用户模型,即深度了解用户,洞察用户核心需求;第二部分“创造价值”核心讲述在了解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实现产品和用户的价值;第三部分“产品落地”则讲述了一些通过迭代快速验证产品决策有效性的方法。本书既对产品经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也对案例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读者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理解经典的产品思维,实现个人能力的精进与跃迁。

推荐序一 产品思维使人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俞军老师把产品经理的进阶概括为两个阶段:掌握用户模型和掌握交易模型,并把它们比喻为产品经理的本科毕业标准和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 c:1146

推荐序二 用产品思维,以最小成本创造最大价值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c:957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来自小米早期MIUI每周更新的做法;产品价值公式是传奇产品经理俞军的思考结晶。 c:277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沉淀。 c:165

自序 新人迫切需要却难以获取的产品思维

在《从点子到产品》里,我讲的都是产品经理基本的工作方法论,从怎么分析需求到怎么写文档通俗地做了一遍论述 c:109

产品思维延伸出的思考技能、认知方法、科学观念等,成为新人更迫切需要却很难在公开渠道获取的知识。 c:316

对于任何产品工作者来说,获取足够多的别人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再就自己当下面临的境况做分析和拆解,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思维,才是最有价值的。 c:471

前言 产品思维的关键词及核心因素

产品价值=(新价值-旧价值)-迁移成本。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个体价值与产品群体价值的关系,我经常使用这个公式: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量。 c:853

这是互联网产品与传统行业产品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会将大量的纯线上互联网产品的触达成本降至最低,甚至归零。 c:289

大数据的概念被热炒了很多年,其实它最大的价值就是作为认知用户的手段。 c:673

第一部分 认知用户

这种认知是动态的、深入的、差异的。认知用户的基础是用户画像,之后通过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对用户决策判断进行约束,最终才能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 c:1040

用户是一切产品的源头

接下来,要关注的就是两个重要的约束条件,即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也就是外部环境如何影响用户做决策,他们内心的想法又会如何影响决策。 c:946

第一章 用户画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终使用这个产品的大学生,会产生分期付款的需求,一定会自带一些特征。 c:165

用户画像的种种特征和描述,延伸出来的是用户生活工作的环境,是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也有他们的认知能力等。 c:888

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我之前刚创业的时候,是可以随机走访一些人的,多聊几个基本就有大概的判断了,她们有很多共性,可以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户。但当用户规模特别大的时候,比如已经有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用户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去了解用户了,要用一些统计学上的判断,然后确定比较典型的用户。这涉及用户群体 c:370

我们的核心就是五环内的人理解不了的。 黄铮 c:192

第二章 先区分后描述,全面认知用户特征

用户群体特征的重点并不是“描述”,更多的是“区分”。用户群体及特征能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的真实用户,哪些是潜在用户,哪些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哪些是边缘用户。 c:1113

我们要判断的是“当下我们的产品的用户会喜欢哪些功能/服务”,而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情吸引更多全新的用户”。后者实际上跟做一个新产品没有区别,对用户特征的分析要关注的就不是存量用户,而是全新的潜在用户了。 c:542

简单的方式是,我们定向找到一些类似的人,做深度访谈和了解,看他们具体的工作是什么,生活状态和各种社会属性如何。比较耗费资源的方法是,我们通过一些公开或非公开的渠道得到某些同类产品的用户信息。 c:308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我们要判断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潜在用户”和“真实用户”。 c:614

通过创造价值,让用户认可并转化,远比用许多粗暴的运营手段让用户转化有价值。 c:263

试着论述打通会员体系在认知用户群体方面的价值。 c:176

第三章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心理账户指的是,哪怕都是同样面值的收入和支出,在一个人的心中,它们都被分门别类做了编码,重要程度和账户的额度截然不同。 c:714

用户心理关注的是内部的用户心智,外部的环境影响施加到用户心智上,才产生各种各样的用户认知。 c:240

如果产品在用户场景上定位清晰,是非常容易宣传和推广的。这样不仅可以单向获取用户心理账户来满足需求,还可以反向影响用户心智。 c:435

第四章 怎样探索用户的心智

如果说用户是产品的根源,那么用户心智就是用户需求的根源,用户所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他们在具体场景下,认知某件事后的反馈,这个认知的基础是用户心智。 c:661

第二,社会心智是很难用外力改变的。 c:295

第一,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以判断用户特征。 c:354

要牢记:我们做功能时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 c:824

要有极强的同理心。除了整合客观信息,有时候产品经理和设计者还要对用户表达的内容做分析拆解,对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决策逻辑做共情猜测,才能知道真相。人是复杂的动物,言语背后是想法,想法背后又是复杂的意识,没有同理心很难捕获对方内心的想法 c:206

用户心智是更深层次的发掘,去探索用户一些言行背后更本质的原因。越本质的东西通常越准确,也越有复用性。 c:165

用户处于社会环境中,存在社会心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社会中的节点。另外,用户还存在许多认知方面的偏误,我们要时刻警惕。当有了这种意识之后,需要建立的是初步的知识框架,就是“我的用户通常有怎样的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而不是大而全的“全人类通常有怎样的社会心智和认知行为心智”, c:170

在社会心智层面,中国人和印度人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c:60

第五章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和迭代,而用户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知用户,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产品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做出受欢迎的产品。 c:564

我对产品领域里需求的定义是这样的:用户对解决现存问题的需要。 c:487

用户很难表达准确的需求,他们表达的充其量是表面诉求。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诉求,也不能盲信这些诉求。我们需要做的是,清晰认知这些诉求背后的需求,知道“更快的马”背后是“更快的交通工具”。 c:731

这其实就是我们讨论过的社会心智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欲望还是受环境影响的,需求对比的永远都是身边的人,需求满足程度比身边大多数人好一点,这就是心理收益最大的时刻,再好出几倍,其实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感知不明显。 c:290

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其实存在较友好的试错环境,不管是App、H5(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第五次重大修改),还是小程序,完全可以用最低成本的方法先尝试,说改就能改。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事先做大量调研,有了初步判断,就可以基于它快速落地执行,然后由结果反推自己需求判断的准确性,持续修正。 c:133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c:106

第二部分 创造价值

只有帮到用户,或让用户认为自己被帮助了,才能创造价值,创造好的体验。是否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衡量用户价值、产品价值和产品体验的标准。 c:431

产品设计者应该为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负责

●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c:837

并以项目结构的方式清晰地为读者展现了可用性的概念、用户需求分析、创意的产生、草图的绘制、人物角色的创建、原型制作、网站设计和最终产品评估的完整过程。 c:44

这些书和维基百科对用户体验的定义实际上是基于“人机交互”的,即在过去通常是我们与电脑交互,现在通常是我们与手机交互 c:19

用户体验应该是使用产品时完整的主观感受。 c:295

第六章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的用户价值

不存在人,就不存在价值;价值是人判断出的使用价值。 c:204

这种较高的用户预期背后的用户心智,是无法通过企业宣传改变的,这就给企业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依据用户的预期去完成产品,而不应说服用户接受我们认可的产品价值。 c:452

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是一体两面,一个关注问题,一个关注解决问题。 c:339

张小龙的讲稿里提到的词频统计:思维模型 0次底层逻辑 0次商业模式 0次认知升级 0次流量池 0次黑天鹅 0次灰犀牛 0次大局观 0次策略 0次复盘 0次焦虑 0次玩法 0次用户 114次朋友 105次时间 43次希望 37次——采铜 《张小龙的四小时演讲没有用哪些词》 c:75

第七章 核心用户价值就是产品要实现的产品价值

产品价值就是从企业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那么核心的用户价值通常也就是我们要实现的产品价值。对于搜索引擎来说,能不能建立搜索准确率的壁垒,就代表能不能实现核心的用户价值;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能不能完成顺畅购物的全部体验,也代表着能不能实现核心的用户价值。 c:279

常见的一般是全链路的平台更多起到的价值是撮合信息和搭建平台生态,而非专注某个链路并做深,这就给了许多垂直品类一些下探空间。 c:235

迅雷创始人程浩讲过:“好的创业项目和好的商业模式,永远要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讲不清楚的项目,通常是创业者没有想好。 c:292

产品价值公式揭示了许多产品决策者通常会犯的两个主要错误: ●忽视旧体验; ●忽视迁移成本。 c:422

在法治上,要确立长期用户价值的关注指标,不能单纯追求GMV(成交总额)、订单量这样的指标,还要看用户满意度、留存率这样的指标,这是基础;在人治上,还要提高大家的意识,知道自己所做的产品,究竟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做破坏核心价值的事情,以及当遭遇有价值破坏的案例时,及时同步给所有相关方。 c:418

只不过,哪怕再大的平台,也会有层次鲜明的核心价值,并非所有功能和服务都是核心价值,仍然会有价值分层。对价值的理解和运用是一项核心竞争力。 c:143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浏览量最高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c:127

第八章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用户体验=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 c:207

订餐看似是很容易满足的需求,但要做一个外卖平台很好地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基本诉求,并不是特别容易。 c:25

解决问题是可用性,而低成本地解决就是易用性。 c:417

我建议的建设易用性的方法,是梳理产品整体体验的用户体验地图。 c:303

正确的做法还是要让会做核心决策的角色具备用户体验的意识,他做的决策最终会影响核心用户价值,他关注体验,最终才能实现用户的长期价值。 c:171

试着列举几个生活中类似因为“搞不明白”导致用户体验变差的现象。 c:31

第三部分 产品落地

从创意到实现,除了足够的认知,还包括供给侧能力和迭代思维两个核心逻辑。结合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科学思维 c:364

产品思维是从外到内的认知

有了基本的供给侧逻辑,才能谈具体如何做产品。产品在落地阶段后,最关键的就是迭代思维。认知用户和做用户价值判断,认知行业和做供给侧逻辑判断,是先决条件,但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逻辑,没有人能提前准确预测,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就要靠迭代思维来弥补。 c:368

第九章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总之,供给侧画像回答的就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用户价值,需要什么条件,要做什么才能实现它? c:428

商业价值从最粗略的角度分,只有两类,一类叫作流量模式,另一类叫作交易模式 c:390

试着猜想5G时代到来后,互联网行业的供给侧可能发生哪些变革。 c:59

第十章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第一,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在体验差最大化的核心指导思想下,我们可以找到最重要的体验差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如果是一个从0到1的产品,那需要判断产品核心价值和用户核心体验(可用性), c:260

我们在迭代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结果大致有两种: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 c:345

社会期望偏误(social desirability bias)是在做用户调研时经常遇到的:相较于真实的答案,被调查者更有可能选择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 c:265

第一,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 c:285

你说用户体验是线性增长的,这个我不太认同。许多体验的确是与功能完整度成正比的,不过增长往往是曲线型的,体验越好,增长的幅度就越小。我们需要寻找的,就是幅度开始迅速下滑的那个点,能够最低性价比地满足用户体验。 c:147

这个推论存在哪条数据分析上的认知偏误?真相更有可能是怎样的? c:39

第十一章 借鉴科学思维,建立深度认知和决策

一个产品决策者研究用户、产品、行业,与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和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而负责大规模用户的产品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就是在这个巨大的试验场上做实验的社会科学家:他们有自洽的方法论体系,以及快速学习这些用户和这个行业的能力。 c:223

好的用户专家和产品专家,要能够洞察用户和产品,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背后的用户价值和他们的行为模式,看到如何搭建产品模型,怎样创造价值等。这需要深度认知和决策能力,而不是依靠使用工具和对既有方法论的熟悉程度。 c:335

作为产品经理和产品决策者,我们可以借鉴社会科学领域的哪些有效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呢? c:27

用户画像,用户场景,用户心智,异常体验,供给逻辑,认知偏误等,都在影响最终产品的结果。 c:261

就是去了解学习社会科学里经典的理论,可以拿严谨的教材和通俗的畅销书来配合阅读,熟悉了社会科学家研究人、经济、社会、心理的方法后,也就能掌握且很容易超越本书大部分关于认知用户和价值的理解。 c:181

产品经理没有对应的学科,如果不考虑天赋因素,一定要找,感觉经济学、心理学专业更合适一些。 c:94

后记

就如同每一个科学家、学者,都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创造自己的价值。我的这些沉淀也都基于在产品价值这条路上探索求变的许多团队的经验,基于无数前辈和从业者的总结思考。 c:18

最终哪怕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在大趋势下不再热门,只要有竞争力,任尔东南西北风,你自岿然不动。 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