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达利欧 - 经济理财榜-管理
华尔街投资大神雷·达里奥白手起家40多年的生活与工作原则,比尔·盖茨、罗辑思维、吴晓波、张瑞敏、潘石屹、万维钢、傅盛等人力荐。瑞·达利欧是全世界顶尖投资家、企业家之一,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桥水创立至今为客户赚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家对冲基金。达利欧认为桥水的成功源自他所奉行的一套原则,而这些原则也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达利欧认为,我们可以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生活、管理、经商和投资,并将其系统化为一系列原则。这本书阐述了他的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达利欧相信,自己的成功并非因为个人的特质,而是因为他从失败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原则,而大多数人和公司都可以运用他的这些原则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c:1229
在中国经济改革者尤其是王岐山的领导下协力工作 c:944
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c:37085
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调不一致,也许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点。让他跟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节奏是迟缓还是激越。 c:19336
你最好弄明白其他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而且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将不知道如何应对。 c:31053
1.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2.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3.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4.通过平衡风险来保持较大的回报,并降低下行波动。 c:24419
如果你以勤奋和有创造性的方式工作,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东西。成熟意味着你可以放弃一些好的选择,从而追求更好的选择。 c:21792
一个管理者能够实现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组织其他人在没有你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次好的情况是你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最糟糕的是连你自己都做不好。 c:14988
每当面对是实现自己的目标还是取悦他人(或不让他人失望)时,他们都会选择实现自己的目标。 c:11977
想要成功转型,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让胜任的人做CEO,同时拥有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可以在CEO无法胜任的情况下替换他。 c:4656
我看到的情况是,发现自己的性格,过与性格相适应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c:11613
1.不要混淆你的愿望和事实。2.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3.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4.不要让痛苦妨碍进步。5.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c:9364
1.有明确的目标。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c:17272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c:13153
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自然塑造万事万物皆有目的。你最需要的勇气不是驱使你战胜别人的勇气,而是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冀望,你始终坚持做最真实的自我的勇气。 c:10648
a.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 c:5634
为了得到有效的原则,拥抱现实并妥善应对现实至关重要。 c:3601
生活原则概要与列表●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要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 c:4251
很多研究显示,人的幸福感和他赚到的金钱之间相关性很低甚至为零,但是,幸福感与一个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质量高度相关。 c:2375
你必须在适合你的文化环境中工作,这是你保持心情愉快、工作高效的基础。你也必须在一个能够有效创造辉煌业绩的文化环境中工作,否则,你就得不到激励你前行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c:2153
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给公众以虚假的期望,而期望又很快破灭,这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 c:3938
珍视诚实、能力强、表里如一的员工 c:1469
记住:痛苦+反思=进步。 c:2154
很多人以为,掩盖分歧是维持和睦最容易的方法,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回避冲突也就回避了解决冲突的机会;躲过了小的矛盾,之后往往会有大的矛盾,甚至会导致人与人的疏离。而只有直面且积极解决小的矛盾,才会更好地维持较长久的良好关系。 c:3230
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 c:3382
一旦做出决定,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即便个人可能有不同意见 c:1381
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任何成功的领导者都会这样认为。 c:1892
1.记住目标是什么。 2.把目标布置给能胜任它的人(这是最佳情况),或者告诉他们怎样做能够达成目标(这属于微观管理,故略逊一筹)。 3.让他们尽职尽责。 4.如果在你培训他们并给其时间学习之后,他们还无法胜任工作,就辞掉他们。 c:3040
我们的识人标准最重要的就是我所说的三个“C”:品格(character)、常识(common sense)、创造力(creativity)。 c:4085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有力度的个人转变来自一个人再也不想经历的错误所造成的痛苦——“跌到谷底”。 c:2387
很 多人面对铺天盖地的任务会感到无所适从。相比之下,成功者却能从琐碎事务中抽身出来站在高处,观察整个事情的原因和结果。这种高层面的视角能让他们像机器一样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解哪些人、哪些事能做好,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干好,以及怎样把人组合起来形成最佳的工作成果。 c:2055
应对每个问题的手段都要服务于两种目的……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培训和测试。 c:1891
当心那些混淆目标和任务的人,因为如果他们分不清楚,你就不能信任他们并给他们委派职责。清楚目标的人通常能有大局观。一种测试方法是:问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目标XYZ的进展如何?”好的回答是先指出关于XYZ整体进展的总体情况,如果需要,再分述各任务情况来支持论证。只见任务不见目标的人只会讲任务完成情况。 c:2018
如果你不担心,你就要担心了;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必担心 这是因为,担心出差错会为你提供一种保护,而对差错毫不担心,则可能让你暴露于风险。 c:1930
根据我的发现,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即时动手解决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 c:2310
为确保正确完成关键任务,宁要“做两遍”而不要“二次确认”。二次确认的错误率比做两遍的错误率高。做两遍指的是让两个不同的人各自独立完成同一项任务,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结果。这不仅可以确保产生更好的答案,也能让你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和能力的差别。 c:1772
丘吉尔说得一针见血:“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热情不改。” c:2654
把原则阐述清楚,运用各种工具和行为准则来推进实施,形成信任、公平的氛围,使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跟踪其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来加以评估。 c:1176
要确保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体系更强大,也没有任何人重要到不可替代 c:1844
总之,我对你的祝愿是:(1)你能将工作和激情有机结合在一起;(2)你能与同事为了共同的使命而奋斗,收获成果;(3)你能尽情享受奋斗和成果带来的欢乐;(4)你将迅速改善和进化,成就斐然。 c:1952
当然,我希望这些原则能帮助你策划远大的目标,从失败的痛苦中找到突破的路径,进行高质量的反思,最后创造出你自己的行事原则,从而系统性地遵循你的原则,并创造出远超预期的丰硕成果。 c:1074
我相信“痛苦+反思=进步”。换句话说,感受到痛苦是个重要的信号,说明有教训可以吸取。如果你能很好地反思痛苦,你就总能学到重要的东西。这促使我发明了“痛苦按钮”。 c:1583
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9. c:29
我的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是对我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c:106
我们在一起开会,主要是讨论经济和市场,这让我们发现了非常宝贵的经济原则和投资原则,也教会我们更加认清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我们从教训中吸取力量,形成了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其意义更加非比寻常。 c:258
在把工作原则转换成计算机算法的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 c:99
我理解为什么他如此受客户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投入了自己宝贵的时间、技能和情感。 c:61
谢谢你们对我和我的原则的容忍——让我有时间和空间创造出这些原则和这本书。 c:81
在工作中有一套独创的工具、软件、行为准则和词义,有时连美国人也很费解。我在审校的时候,也常常感到很难将 c:121
桥水在全世界都不设分公司,唯独在中国设有全资的子公司。瑞多年前就在公司说,别总想着美联储又说了什么,你们会看到,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盯着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又说什么了。 c: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