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兰特.罗素 - 哲学宗教榜-西方哲学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循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 c:2781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c:1242
世界类似于一个岩洞,我们躲在洞内窥探着外面,只能看到现实世界的各种阴影。 c:1013
留基伯有一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万事万物总有一个因,都是必然的。” c:873
当时胜诉者大多为能言善道、演说有感染力的人。当时可以花钱雇人写法庭上的演说词,还可以花钱学习法庭上的演说技巧,教他们的人就是智者。 c:147
普罗泰戈拉最出名的观点是:“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以人为尺度,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人们对此的理解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为标准,因此出现矛盾时很难说谁对谁错。这是一种怀疑主义。 c:790
雅典迅速繁荣昌盛起来,财富和贸易增加了,道德和信仰必然就衰退了。 c:487
柏拉图在哲学方面的学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乌托邦,最早的乌托邦;二是理念论,用来解决各种问题的;三是灵魂不死论;四是宇宙起源论;五是他的知识观。 c:1291
感官能感触到的表象问题属于意见,而背后隐含的永恒的问题属于知识。 c:911
柏拉图犯的错误还包括,他认为知识和意见肯定是从不同事物上得来的。 c:139
学习的时候不能抱有功利性的目的,而是为了净化心灵,以便发现万物背后的永恒。 c:270
一个假说,只要它能推动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无论事后被证明有多荒谬,它都是有用的;但是推动人们对这件事物的认识之后,这个假说便成为了这件事物继续前进的阻碍。 c:1001
苏格拉底说,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体是获取知识的障碍,真正的知识是通过思想体现的,而不是感官。 c:454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得来的,而是本身就有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回忆的过程。只有灵魂能得到知识,知识又是潜伏在人身上的,因此灵魂也就是一直存在的。 c:330
通过柏拉图的描写,我们认识到了苏格拉底,他也成为哲学家眼中的典范。在伦理学方面,他的优点是胸襟宽广,临死前都不忘开玩笑。还有就是他坚持自己的真理。他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喜欢诡辩。并且有时候会有小人心态,比如沾沾自喜。他不惧怕死亡,因为他认为死亡是为了去与众神一起享福,这一点让人对他的勇敢表示怀疑。他不用科学的方式证明真理,而是自己建立起一套伦理学标准,并想尽方法证明宇宙符合他的标准,这是对真理的背叛。 c:230
能产生理智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能产生意见的事物都是可变的。 c:191
标准之间没有真假之分,但是从后果上可以判断有好坏之分。其中暗示了实用主义。 c:230
睿智的人能更准确地衡量万物。 c:119
下面是柏拉图反对“知觉就是知识”的最后论据。柏拉图认为眼和耳朵只是知觉的工具,但不是思考的工具。感官不能对一件事物的好与坏作出判断,感官只能感觉到事物,作出判断的是心灵。知识在于思索而不是印象,所以能获取知识的是心灵,而非感官。因此知觉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真理。 c:198
柏拉图误以为所有感官都是在人体表面,而忽视了大脑皮质。 c:40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数是永恒的。但无论如何,数并非实物,是虚构的。 c:168
这里必须要区分知觉与推论,自己感受到的属于知觉,你知道的别人的知觉是推论来的。 c:130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在观察发展的时候应该有参照和标准。 c:231
他将实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既可以感觉又可以毁灭的,如动植物;第二种是可感觉但是不可毁灭的,如日月;第三种是感觉不到也不会毁灭的,如灵魂、神。 c:320
原因被亚里士多德分为四类: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举例:大理石是雕像的质料因,雕像的本质是形式因,锤子、凿子、石头之间的碰撞是动力因,为什么要制作雕像是目的因。“不动推动者”是一种目的因,为变化提供目的。 c:222
不理性将人区分,理性将人结合。之所以说理性是不朽的,是说人体内神圣部分的不朽,是神的不朽,并不是人不朽。 c:275
他认为有德的行为造就幸福,越有德越幸福。最好的幸福是静观状态的,战争、动乱都是动态的。静观导致悠闲,悠闲是幸福的本质。次等的幸福是作为手段的德行。人不可能处于静态,但是动态中的生活依然分享着理智的神圣,哲学家最理智,因此是最幸福的。 c:296
问题是:[1]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否存在内在一致性?[2]他在伦理学上的观点是否与他在其他学说上的观点相一致?[3]他的伦理学观点符合不符合我们个人的伦理观念? c:117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观点流传至今,他们认为人或物都有界限,越界就是非正义的表现。人的能力、地位不同,界限也不同,或大或小。界限越大享有幸福越多,天经地义。 c:242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便是提出了三段论学说。三段论就是将一个论证分成三部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c:593
总的来说,把语言学上的主语、谓语的关系硬套在现实中,其中的主语便称之为实体。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 c:186
而当时由于科学知识少,人们的想象更宽广。 c:90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物的“自然”性便是它存在的目的 c:88
他认为天体是永恒的,这一点在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包括太阳在内的天体都是有生有灭的,至今发现的所有事物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亚里士多德的天体永恒论,归根结底来自对日月的宗教崇拜。 c:97
《几何原本》被看做是欧几里得的著作,它是希腊数学的里程碑,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它的缺点是运用的方法都是演绎法,有局限性;并且根据假设进行推论,假设的正确与否没有保证。 c:168
古希腊的天文学知识中全是几何学因素,没有力的因素。牛顿将力的因素引进到天文学当中。不过,后来爱因斯坦在普遍相对论中又摒弃了力的因素。 c:140
古代希腊语地区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城邦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马其顿统治时期;第三个阶段是罗马统治时期。其中,马其顿统治时期又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c:433
希腊的文明完全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之上,农业对希腊的思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文学、艺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住在富庶的城市内的。 c:168
亚历山大死后,两个儿子年龄尚小,最终都被废黜。马其顿帝国分裂成三部分,欧洲部分由安提帕特的后人统领;埃及被托勒密占有;亚洲部分经过纷繁的战乱,塞琉古最终称王。 c:152
大家都在骗人的时候,你的诚实就失去了价值;当随时可能有一把火将一切烧毁的时候,辛苦的积攒也变得没有价值;当低声下气才能苟活于世的时候,追求真理便成了一件多余的事情。正如米南德一世所说:很多人原本不是无赖,但生活的不幸,让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无赖。 c:667
古时候人们对对手的诽谤可谓是信手拈来 c:30
病痛始终伴随着伊壁鸠鲁,他学会了忍受,不去抱怨。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受到鞭挞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 c:96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 c:291
斯多葛派的道德观是无情的、自私的。他们排斥任何感情,包括对别人的同情心。 c:128
他认为幸福是美好的,幸福是一种不受别人打扰也不依赖别人的自由。 c:289
康德认为,善的意志是唯一的善,它必须有目的才能称之为善,目的是什么无关紧要。这种伦理体系在斯多葛派中是这样表达的:世俗将一些东西认为是美好的,这是错误的,但是真正的善就是帮助他们获得这些虚假的美好。 c:288
从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继位开始,之后的二百年间是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和平、稳定的二百年。 c:84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当时生活中有太多苦难,希腊的宗教总是让个人相信幸福;而亚洲经历过更深的苦难,他们的宗教更能止痛,他们的宗教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基督教便是其中一种。 c:378
普罗提诺的形而上学是一种三位一体论,三位中最高的是太一,其次是精神,最后是灵魂。 c:291
天主教哲学是指奥古斯丁至文艺复兴之间十个世纪内的宗教哲学。 c:288
中世纪与古代世界相比,最重要的特征是二元论。 c:329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对上帝和凯撒,也就是宗教与国家都尽忠,这是非常独特的。 c:192
野蛮民族入侵之后,他们从罗马帝国那里继承的基督教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柏拉图与新柏拉图主义为主的哲学,也包括部分斯多葛派学说;二是犹太人的道德观和历史观;三是关于救世之类的学说。 c:160
将一种宗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看做是异教,同时认为主会惩罚异教徒的先知的人,基本都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期待着主将地球彻底毁灭。 c:232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教教义都是出自犹太教,这样说的话,马加比家族拯救了犹太教,同时也拯救了后世东西方的神教。 c:251
犹太人愿意向希腊人学习哲学,但同时他们严格遵循自己的律法,这也导致他们变得墨守成规。自从律法被制定以来,犹太人对律法的重视日益加剧。墨守成规便导致了他们拒绝那些发现新事物的先知,因此先知写好书后不再说是自己写的,而是说发现了一卷古人的著作。犹太教将犹太人团结在一起,但同时让他们变得保守。 c:138
犹太人同基督徒都喜欢讨论罪恶,但区别在于犹太人很少想到自己也是罪人,基督徒则相反。基督徒将把自己当做罪人看做是一种美德,以表现自己的谦虚。犹太人不会这样做。 c:264
中世纪期间,基督教徒对犹太人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尤其是在宗教骚乱期间,以及十字军战役中。 c:134
基督教最初是革新后的犹太教,只在犹太人之间传播。 c:146
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越来越敌视。基督徒认为犹太人不承认基督的降世,因此应该仇视犹太人。还有,犹太的摩西律法被基督废除,另立了两条戒律:爱上帝和爱邻舍。但是犹太人也未予承认。这些都成了基督教徒仇恨犹太人的理由。 c:154
奇迹并不是基督教特有的,但是基督教的奇迹宣传比其他宗教的奇迹宣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部圣经,也就是一部贯穿世界始末的历史。这也是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相比的优势所在。 c:125
从君士坦丁到公元451年的卡勒西顿万国基督教会议为止,这段时期内基督教世界内一直争论着两个问题:一是三位一体的问题,一是道成肉身的问题。 c:89
“西方教会博士”指的是安布罗斯、杰罗姆、奥古斯丁和教皇大格里高利 c:167
安布罗斯认为,任何人都不该因焚毁犹太教会堂而受到惩罚。这个事例证明,教会在获得权力之后开始煽动反种族主义。 c:75
安布罗斯最卓越的才能在政治方面,他在学术方面不如杰罗姆,在哲学方面不如奥古斯丁,但他的确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第一流政治家,主要功绩在于巩固教会的权力。 c:90
奥古斯丁提出的主观主义同时成了另外两种理论的先驱,即康德时间论的先驱和笛卡尔“我思”的先驱。 c:173
在逻辑学和伦理学方面,柏拉图主义者的表现最出色,也最接近基督教教义。 c:35
由于性欲不受意志的约束,禁欲主义者才如此厌恶性欲。这样一来,道德就可以被定义为:意志要全面控制身体。但是,即使是道德的这种全面控制也不可能控制性欲。总之,似乎性行为与完美的道德不能兼得。 c:97
《上帝之城》最有影响力的是教会与国家分离的观点。对此,它的观点是明确的,即:只有在宗教事务方面完全服从于教会,世俗国家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 c:156
上帝的公正体现在万劫不复的惩罚方面,而他的怜悯又体现在对选民的拯救方面,惩罚和拯救体现的都是上帝的善良。 c:44
公元451年,在卡勒西顿召开了以教皇利奥牵头的万国基督教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基督道成肉身的正统教义,明确诅咒一性论,确认基督存在于人性和神性的双重本性之中。 c:67
《哲学的慰藉》一书中丝毫没有迷信和病态的迹象,也没有过分强求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倾向,呈现的是一种只有纯哲学才有的宁静,这种宁静出自被判死刑的波伊提乌之手是令人赞叹的。 c:122
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建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一件更值得称赞的功绩。 c:67
查士丁尼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法典,本尼狄克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教规,而大格里高利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使教会的权利变大了。 c:218
东方的穆罕默德诞生之时,格里高利已经年近30岁了。 c:76
如果要了解中世纪的教会和它与世俗国家的关系,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这段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c:58
伦巴底人打败拜占庭之后,教皇唯恐也被伦巴底人征服,因此便与已经征服了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法兰克人结盟,确保了自己的安全。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 c:95
随着“不经教皇加冕的皇帝不合法”的确立,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之间就有了一种依存关系 c:71
中世纪的教会有干涉皇室婚姻问题的传统,因为只有教会有权缔结神圣的婚姻。 c:64
假如文明还能延续下去,那么,在未来几百年,文艺复兴以来闻所未闻的多样性文明势必现身,可能会出现比政治帝国主义更强大的文化帝国主义。 c:205
许多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原本都是从波斯来希腊避难的,但在希腊哲学后期,为了避难,他们又从希腊回到了波斯。为了躲避日耳曼人,五世纪的一些学者从高卢逃到了西欧,四百年之后,为了躲避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又逃回了高卢。现代,为了躲避同胞的迫害,德国的哲学家逃往了更远的地方。 c:61
《自然区分论》把自然的整体划分为创造者不是被创造者、创造者也是被创造者、被创造者不是创造者和不同非创造者非被创造者四类。这样看来,第一类应该是上帝,第二类是柏拉图主义的理念,第三类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事物,第四类是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的上帝。 c:180
教职买卖和蓄妾是所有僧侣改革家一致批评的两大弊端。教会在信徒的捐献下变得异常富有,主教也就拥有了雄厚的财产,因此他们便有财力从掌握主教任命权的国王那里买到主教之职,之后再兜售自己职权内的教职以捞回“成本”。 c:80
教皇在皇帝的支持下当上教皇以后,最想做的事不是回报皇帝,而是设法摆脱皇帝而独立,进而又要求超越皇帝的权威。 c:86
格里高利七世是历代教皇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c:67
一般认为,除了教皇赛尔维斯特二世,十世纪没有哲学家。但伴随着十一世纪的到来,在哲学上真正杰出的人物开始逐渐现身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安瑟伦、罗塞林等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都是支持教会改革运动的修道僧。 c:104
一般认为,经院哲学的源头是罗塞林。罗塞林比安瑟伦年轻17岁,但在哲学史上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安瑟伦,因为他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 c:72
伊斯兰教纪元开始于公元622年。十多年后,阿拉伯人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 c:119
公元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逝世之后,伊斯兰教徒分成逊尼和什叶两派,波斯人属于认为倭马亚王朝是篡位者的什叶派。 c:163
伊斯兰教世界严格的正统教义扼杀了哲学的思辨精神。 c:84
十二世纪注定是一个令我们很感兴趣的时代,因为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主要有:俗世皇帝与教廷的冲突、伦巴底的崛起、十字军东征和经院哲学的发展。 c:222
1095年,在克莱蒙宗教会议上,乌尔班二世亲自命令十字军进行第一次东征。这件事的结果有好有坏,好处是教皇的权力迅速增强,坏处是大批的犹太人被屠杀了。 c:100
尽管在与俗世皇帝的斗争中,教皇的权力不断增强,但一旦世俗的皇帝不能对教皇构成威胁时,教皇的权力也会衰落。 c:73
十字军第一次远征时,德意志的很多犹太人遭到了屠杀。十字军第三次远征时,这种悲剧又在英格兰上演了。在十字军东征之前,全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几乎都把持在犹太人手里;十字军东征之后,犹太人被成批地杀死,之前由犹太人把持的贸易权就落在了基督徒手里。 c:148
经院哲学有鲜明的特征。一是被哲学家局限在自认为正统的教义之内,在受到教会谴责时,哲学家们就自行放弃了自己的意见,这就像是法官服从上级法院一样;二是十二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对亚里士多德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越来越多地被正统教义公认为权威;三是哲学家普遍相信辩证法和三段论法,具有烦琐与好辩的一般气质;第四哲学家突然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共相问题上意见不同这一问题,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主要关心共相问题。 c:110
在维护正统教义方面的贡献比教皇还多的弗朗西斯(1182—1226年)是历史上最可爱的人物之一,他建立了著名的天主教托钵修会“方济各会”。 c:69
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经院派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托马斯不仅在历史上地位重要,而且在当前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在所有教授哲学的天主教机构,他的体系是唯一正确的体系。 c:153
托马斯在《神学大全》里提出了证明存在着上帝的五种论证。一是不受动的始动者论证;二是基于无限追溯的不可能性的第一原因论证;三是一切必然都有最初根源;四是世界上有很多源自于完美的事物;五是很多无生物都在完成一个存在于自身外部的目的。 c:191
因为一夫多妻制对妇女不公平,一妻多夫制又不好确定父子关系,因此要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 c:57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给已经知道的结论寻找论据是诡辩而非哲学。 c:166
他认为,愚昧的原因有如下四种:一是受脆弱且不恰当的权威的影响;二是受习惯的影响;三是漠视群众的见解;四是用炫耀外表智慧的方式掩藏愚昧。他认为,产生所有罪恶的根源就是这四种原因,尤其是第四项。 c:375
培根把实验作为知识的来源之一,也因为重视实验胜过论证而受到了近代学者的赏识。 c:90
托马斯之后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是奥卡姆的威廉。 c:32
哲学史家有一种用后人的眼光解释前人的倾向 c:29
威廉还认为,逻辑是自然哲学的一种工具,可以独立于形而上学之外。按照威廉的说法,关于未来的偶然性事物,还谈不上真伪。他还计划把神的全知与这种观点调合在一起。这就使得逻辑独立于形而上学和神学了。 c:61
由于形而上学和神学与主张钻研逻辑和人类知识并无关联,因此,威廉间接地鼓舞和推动了科学研究 c:46
哲学、神学、政治和社会的大结合完成于十三世纪 c:149
即使站在基督教观点的立场上,我也必须承认,柏拉图和奥古斯丁被亚里士多德所取代是基督教的一个错误。首先,从气质上看,与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更富于宗教性。其次,从历史上看,一开始基督教神学就适应了柏拉图主义。尽管这不是托马斯的本意,但他毕竟铺平了从柏拉图主义迷梦转进科学观察的道路,而亚里士多德最多就是个经验主义者。 c:73
一般而言,人们把第一次举行大赦年仪式的1300年视为教廷开始衰落的时间。 c:92
十五世纪时,不仅教廷衰落了,政治文化也发生在本质上是异教性质的变化。总而言之,由于这些变化,人类世界不再是一个“泪之谷”,在艺术、诗歌和快乐的喧嚣声中,人们逐渐地遗忘了历经数世纪之久的禁欲主义。大体来说,人们已经不会再对旧的恐怖产生惊慌和恐惧的感觉了,因为新的精神自由已经发展起来了。尽管这种发展没能持续很久,但至少在当下,消除恐惧的却是它。近代世界便诞生在这个快乐而自由的时刻。 c:95
近代哲学保留了大部分个人主义和主观倾向。笛卡尔是这样,后来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和费希特论学说也是这样。至于其他人——贝克莱借助神的概念、黑格尔借助斯宾诺莎的影响拯救自己脱离了完全主观主义,而休谟的经验主义则发展成了怀疑主义。后来,卢梭和浪漫主义运动把主观主义扩大到了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最终形成了巴枯宁主张的完全无政府主义。 c:302
文艺复兴的主要发祥地佛罗伦萨城邦当时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 c:153
在《君主论》一书里,马基雅维利否定了公认的一般道德,认为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如果太善良是要灭亡的。书中还说,有时候君主必须不守信用,只有在守信用有好处时才能守信用。 c:246
众所周知,力量依靠舆论,舆论凭借宣传,在宣传上比敌人显得更有道德是表面上的优势,显得有道德的方法是真的有道德。因此,胜利其实往往掌握在公众认为最有道德的一方。 c:314
最幸福的人是抛弃理性的近乎畜类的人,因为建立在幻想上的幸福的代价最低,因此是最高的幸福,的确如此,想象当国王比实际当国王要容易得多。 c:219
由于讨厌马丁·路德蛮横的作风和憎恨斗争,伊拉斯谟最终还是投进了旧教的怀抱。 c:25
宗教改革是政治和神学的反抗,反宗教改革只反抗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道德自由。笼统地说,宗教改革是德国的运动,而反宗教改革是西班牙的运动。 c:242
科学家的本色不在于他信什么,而在于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理由相信的。科学家的信念是依据事实提出的,而不是权威和直观感觉,这是一种尝试性的信念。 c:299
除了影响人们对宇宙的想象以外,新天文学还有两大贡献,一是承认相信已久的东西也未必是对的;二是承认验证科学的经过就是耐心收集证据的经过。 c:227
开普勒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一定律是:行星是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而太阳就在这个轨道上的一个焦点。第二定律是:在相等时间内,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接线扫出的面积是相等的。第三定律是:行星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当时,只有火星的情况可以证明前两条定律。 c:215
牛顿相信有一个由许多个点构成的空间,还有一个由许多个瞬间构成的时间,而且它们是独立存在的。 c:55
尽管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哲学思想有不够圆满之处,但他是近代哲学归纳法的创始人和对科学程序进行逻辑组织的先行者,因此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c:188
提出假设是最难的科学工作,人们至今还没有能够按一定的规律提出假设的方法。假设是收集事实的必要前提,如果没有假设,事实会让人们无处下手的。当人们必须要验证一个假设时,从假设到结论之间有一段漫长的演绎过程。通常来说,这是一个数理推演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培根低估了数学的重要性。 c:139
关于为什么人不能像蚂蚁、蜜蜂那样互相合作的问题,霍布斯认为,蚂蚁、蜜蜂的合作是天生的本性,而人类的合作却是契约的产物。为保证合作正常进行,人类要把权力集中给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这种契约是人们为服从于大多数人选择的那个权利集中者(即主权者)或组织(即议会)而互相签订的。之后,人们便失去了政治权利,只拥有统治者或统治阶级许可的权利。被这样结合起来的人们就形成了“利维坦”,它就好像是一个人世间的神。 c:115
霍布斯利己主义伦理观的结论之一是:只有在自卫时,对主权者的反抗才是正当的,为保护别人而反抗主权者就是犯罪。另一个结论也很例外而合理,即:对于没有能力保护人民的主权者,人们对他没有任何义务。 c:127
人们一般把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视为近代哲学的始祖。 c:239
笛卡尔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很少读书,工作时间也很短。他的成就仿佛都是在短暂的精神集中时取得的。 c:117
斯宾诺莎的决定论解释说,正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才以为我们能改变未来,其实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未来和过去一样不可改变。希望和恐惧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智慧。 c:286
在有些时候,我们仔细品味人类的生活,包括仔细回味其中全部的灾难和不幸,发现它们只是漫漫宇宙里的一粒小分子,是能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也许这些思想还不能发展成为宗教信仰,但是在这充满苦难的人世间,它们倒也是一个促使我们清醒的助力,也是一剂医治绝望和麻木不仁的良药。 c:157
宇宙论论证是“初因”论证的一种。“初因”论证认为,有限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也有原因,逐个类推,但这些原因不会无穷无尽,至少第一个原因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神。 c:115
尽管不是所有可能的事物都能够存在,但它们都在为存在而奋斗。 c:36
带有明显特征的初期自由主义是英国和荷兰的产物,它属于天主教派的新教,维护宗教宽容,认为宗教战争是愚蠢的;它支持商贸和实业,进而倾向于支持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它尤其尊重凭劳动获得财产的权力;它赞成“至少在起始阶段,一切社会都有选择政体的权利”。 c:9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改变了认识的基础,对个人而言,认识的出发点不是整个社会或者他人的存在,而是自己的存在。 c:144
洛克对政治哲学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他不仅是认识论中经验主义的奠基者,还是哲学自由主义的鼻祖。 c:211
洛克堪称经验主义哲学的鼻祖。经验主义认为,除了逻辑学和数学之外的全部科学都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c:238
洛克据此说,我们有三类知识涉及到实在的存在,分别是直觉知识(指对自身存在的知识)、论证知识(指对存在着神的知识)和感觉知识(指对感官事物的知识)。 c:153
按照快乐或痛苦的远近程度划分,远处的快乐的魅力会因遥远而减小,远处的痛苦的恐怖也会因为遥远而减小。 c:175
有一点让人很奇怪,在政治上,民主国家容不下世袭主义,但在经济上却并不在意任何世袭主义。也就是说,虽然在政治权力上我们反对世袭主义,但在经济权力上却承袭了世袭主义。尽管奇怪,但是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因为儿女继承父母的财产是天经地义的。就这样,政治王朝消失了,经济王朝却一代代传下去了。 c:197
一般说来,最先想出新颖见解的人往往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别人都以为他是无知的,他就这样默默无闻了,然后被人忘记。后来,人们逐渐接受了他当初的见解,在这个时候再次发表那个见解的人便获得了全部的功劳。 c:146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不公推进了文明。 c:208
卢梭和康德之后,自由主义分别被人们称作“冷头脑”和“柔心肠”两派。其中,“冷头脑”派最终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到了斯大林;而“柔心肠”派同样也按照另一些逻辑的阶段,最终发展到了希特勒。 c:209
在发表个人意见时,洛克没有权威主义气派,心态是试探性的,希望通过自由讨论解决任何问题。这导致的结果是,洛克一派最终信仰了逐步的渐进式改革。在政治见解方面,他们是试探和尝试的,主张就事论事。而康德一派则号召追求大目标,崇尚暴力,以爱好和平为耻。 c:88
贝克莱的观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主题说,我们只是感知到了颜色、声音等性质,并没有感知到物质实体;第二个方面说,所有感知到的都属于心(或在心中)。 c:126
除了现实的知觉对象或可能有的知觉对象之外,其他任何事情的命题都是不具备意义的。 c:45
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逻辑终点的大卫·休谟(1711—1776年)是一个在哲学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休谟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把经验主义哲学研究到了前后一致的程度。这意味着,因为他的努力,经验主义哲学已经成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看,他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在他之后的人已经无法踏着他的足迹前进了。 c:159
信念并非合理的东西,因为我们一无所知。 c:44
否定归纳原理是休谟怀疑论的根据。 c:83
休谟想要证明的问题是“归纳是独立的逻辑原理,从经验或其他逻辑原理上都推导不出来”。的确如此,没有这个原理,就没有科学。 c:200
浪漫主义运动将人的本性从社会道德的约束和制约中解放出来,这便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c:364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就分成了两派,其中有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是追随卢梭。现在看来,这两派都结下了丰硕的果实:洛克一派的果实是罗斯福和丘吉尔,而卢梭一派的果实则是希特勒。 c:388
卢梭不反对自然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智力等方面的不平等。他反对的是传统的、人为的特权造成的不平等。私有制中能找到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c:171
这位牧师宣称自己信仰自然宗教,自然宗教是不需要神来启示的;世界上也只有这一种宗教能称之为宗教。他还说,无论是神对人的启示还是默示,都是需要别人的证明才存在的,但是人是会犯错误的,人的证明是不足信的。而自然宗教不需要中间人来传达,他直接启示到每一个人身上。 c:53
他认为小国家适合民主制,中等国家适合贵族制,而大国家则适合君主制。 c:196
政府成员的意志有三种:个人意志、政府意志、总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越来越大 c:75
《社会契约论》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圣经》 c:121
近代哲学家中最伟大的人物是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 c:103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是想证明,我们掌握的知识虽然不能超越经验,但与经验一样,有一部分知识也是先天的,并非由经验按归纳方式推断而来。按照康德的观点,先天的这一部分知识不仅包含逻辑,还包含了许多不能算是逻辑的内容。 c:293
康德认为,知觉的直接对象一半由于我们的知觉器官,一半由于外界事物。 c:64
下面就来说说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个反抗的形式。浪漫主义的反抗始于拜伦,经历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发展,后来又演变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理性主义的反抗源自法国大革命时的法国哲学家,在经历了英国激进派和马克思的发展以后(在马克思身上取得了更深入的形式),终于结出了苏俄这个果实。 c:294
人口论的首创者其实并不是马尔萨斯,而是这位孔多塞。马尔萨斯之所以知道了人口论,全都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要知道,他的父亲是孔多塞的门徒。在孔多塞最初提出的人口理论里,他还提出了节制生育的理论。 c:61
在马尔萨斯发表了关于人口论的肮脏结论之后,这种狂热倾向就被制止住了。 c:31
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抗强调意志,倾向于牺牲理智,还赞成使用暴力。作为民族主义的盟友,浪漫主义形式的反抗在实际政治中很重要。 c:121
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理论的第二个部分。 c:79
黑格尔有这样一个论断: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c:265
历史哲学的对象就是精神以及精神发展的过程。精神的对立面是物质,通过两者的比较就可以认识精神的特性。物质的本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身之外具有中心,而精神的中心却在自身之内。 c:228
在黑格尔看来,时不时地发生战争倒还是件大好事。因为战争状态有助于我们认真地对待这个世界以及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财物——它们是那么地虚无,竟然毫无益处。 c:134
实在性的问题属形而上学的范畴,价值的问题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c:64
关于部分,只有确定它在全体中的地位,才能对它有一个真实的认识。 c:32
叔本华哲学的三个来源分别是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 c:117
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源自康德,算是康德哲学体系的改制品。他主张,被知觉作用当做身体的其实是意志。 c:109
叔本华说,宇宙的意志是邪恶的,进而又说意志都是邪恶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意志都是人类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源泉。苦难是所有生命里的必需品,因此这种苦难还会随着知识的增长相应地加深。对于意志来说,它永远也不会满足,能够令它满意的目的永远都不会出现。尽管生命总会被死亡打败,但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仍然要坚持追求,即使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放弃。如果人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可是愿望一旦被满足了,人又会变得贪得无厌,这样说来,世界上就根本没有幸福可言。 c:158
悲观论和乐观论,选择信仰哪一个,和理性无关,因为这是一个气质的问题。 c:173
尼采(1844—1900年)认为自己是叔本华的后继者,其实,在许多地方他都超过了叔本华,尤其是在思想的连贯性和条理性方面。 c:115
与拜伦的观点一样,尼采的观点也属于贵族的无政府主义见解范畴。 c:57
在他看来,大部分人的存在,是为了体现极少数优秀分子的优秀和优越,因此,这大部分人是没有权利要求幸福和福利的。 c:134
自古以来,圣贤分为天生的圣贤和因恐惧而成为圣贤两种。对人类有一种自发的爱的当然是天生的圣贤,这种圣贤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做好事。相反,因恐惧而成为圣贤就像因为惧怕警察而不敢偷盗的人一样,如果没有地狱之火或怕被报复心理约束,他一定会作恶多端。 c:113
我认为,普遍的爱是创立这个世界上我所希望的所有事物的原动力,但尼采却很轻视这种爱。现在,尼采的门徒们已经得意了一段时间了,但我们仍然可以抱有这样的希望:希望这段时间能很短很短,即将迅速地逝去更好。 c:99
边沁认为,快乐和幸福就是善,相应的,痛苦就是恶。这就是边沁的被人称为“功利主义”的观点的核心内容。 c:233
和伊壁鸠鲁一样,在边沁的理想里,安全大过自由。他之所发展到了激进主义,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计算了快乐和痛苦之后得出一种平等信念;二是让他所理解的理性决定所有事物的决心。 c:93
和边沁一样,詹姆斯·穆勒也认为唯一的善就是快乐,唯一的恶就是痛苦;但他最看重的是适度的快乐,认为最高的乐趣是知识上的乐趣,最大的美德是节制。 c:151
激进主义者是哲学上的一个过渡学派,两个比它们更重要的学说体系就是源自于他们的。这两个学术体系是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 c:151
社会主义不是哲学上的主义,而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主义,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不属于哲学史应该关注的的范围。然而,在卡尔·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也有了一套哲学体系。 c:168
尽管马克思主张了这么多,可我还是认为他有两个错误之处。第一个错误之处是,必须加以考虑的社会情况应该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马克思只强调经济,忽视了政治;第二个错误是,如果一旦把问题确定为细节和专业的,那么社会因果关系就可能不大适用了。 c:198
作为哲学家,马克思的过于实际的特点就是一大缺点。 c:82
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征是时间。不过,这个时间不是数学时间,而是外在瞬间的均匀集合体。 c:83
在猛烈的激情与喧嚣中,没有地方容纳理性演奏的弱小音乐声,也没有闲情逸致进行公平的沉思。 c:57
在我们沉思的一瞬间,我们就超脱了动物的生命,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了将人从野蛮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的伟大的目标。 c:77
根据“中性一元论”,精神和物质都不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构成世界的材料其实是在二者之前的一种东西。 c:42
我们如果想证明“构成世界的材料是经验”的说法成立,那么就需要证明可以通过经验察觉到推断没有察觉到的事物,否则就没有理由相信除我们之外还有存在的事物 c:42
在实践上,我们常常在不具备作出决定的根据时,就被迫作出了决定。即使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决定仍旧是决定。 c:65
杜威认为,一切实在事物都有时间性,虽然思维的过程是进化的过程,但也不是永恒理念的开展。 c:96
所谓探究,就是通过控制或指导,把不确定的事变成在区别层面和关系层面确定的事,以便把不确定事物的要素转化成一个统一整体。 c:73
我和杜威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在信念关系到往事时,我从信念的原因判断信念的好坏;而杜威从来不管信念关系到了什么,他只是从信念的效果判断信念的好坏。 c:71
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这种危险可以被叫做“宇宙式的不虔诚”。人们视“真理”为取决于事实的东西,然而很多事实又是人力不能控制的。至今为止,哲学教导人们要谦卑的必要要素之一就是这个关于真理的定义。这个办法可以有效地抑制骄傲,可是,这种抑制力一旦消失,人类将更快地奔上某种狂热之路。说到这种狂热,我们知道,它是一种职权陶醉,是随着费希特进入哲学领域的,它使得包括哲学家在内的所有近代人都很容易陷入这样陶醉。我以为,当代最大的危险就是这种职权陶醉,不论是什么派别的哲学,即使它是在无意间助长了这种陶醉,它也是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危险。 c:76
自毕达哥拉斯以来,两派对立的局面一直存在于哲学领域。在这两派中,一派在数学的启发下产生了思想,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托马斯、斯宾诺莎和康德;另一派则受经验科学影响比较深,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洛克以后的近代经验主义者。 c:157
偶数一定和全体整数一样多。 c:54
在哲学的全部历史中,构成哲学本身的一直是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起的部分。这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个是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它关系到人类的最佳生活方式。 c:290
如果是真正的哲学家,就应该严格审查所有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c:87
凡存在这种习惯的领域,狂热就会少一点,而相应的同情和相互理解就会多一点。哲学在放弃了武断和浮躁之后,继续坚持启发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c:142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也是二十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以及怀特海一同创立了分析哲学,影响深远。 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