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92 lines (147 loc) · 25.4 KB

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中文版).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92 lines (147 loc) · 25.4 KB

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中文版)

爱德华·克雷格 - 哲学宗教榜-哲学读物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曾让你感到困惑不解,《牛津通识读本:哲学的思与惑》将是理想的入门引论。作者克雷格认为,哲学并非一个曲高和寡的陌生领域,它不过是对平常世事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哲学思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消遣,它还对人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回应。

序言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更准确地说,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c:34

在导论之后,本书以柏拉图的《格黎东篇》来说明“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以休谟的《论奇迹》说明“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以《弥兰陀王问经》说明“我是什么”的问题,这分别对应于通常哲学教科书中的伦理学、认识论和自我的问题, c:109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独断论色彩较浓,很少有人想到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需要论证的,信仰或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或可靠性需要证据来支持,可以作为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对象。 c:235

第一章 哲学之简介

假设有人反对哲学,说“哲学无用”,那么情形如何?第一,他们显然是以某个价值体系为参照。第二,当他们阐述哲学无用的理由时,不管他们的阐释多么简短,不管他们的态度多么固执,他们都会谈到某些类型的思想的无用性,或谈到人类在遇到某些类型的问题时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并非是在否定哲学,相反,必须承认,他们成了哲学内部的另一种声音——怀疑的声音。从古至今,哲学内部从不缺乏怀疑之声。 c:143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改变人们心目中事物的形象,而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则会改变几乎所有人心目中事物的形象。 c:155

探究事情发生的缘由也是人类开始探索自然、相信超自然体的存在时要做的。 c:62

一旦对某个领域的研究开始站稳脚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拥有统一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知识体系,它很快就会从当时人们所知道的哲学体系中脱离出来,开始自行其道,比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因此,那些认为自己是哲学家的人所思考的问题开始减少,而且哲学也往往只能被用来研究那些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合适的问题,展开那些我们无从着手的探究活动。 c:102

乔治·贝克莱(1685—1753)那句挖苦的话:“很少有人思考,但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c:164

第二章 我应该做什么?

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谈论的中心话题都是对理想的政治体制的追求。 c:44

苏格拉底真正关注的是关于公正和美德的伦理问题(“我应该怎样生活”有时被称为“苏格拉底问题”) c:116

苏格拉底回答说一个人不应该关心“众人”怎么想,应该在意的是那些洞晓事实的理智之人是怎么想的。 c:116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始终如一、忠于自己并忠于自己所作所为的理由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c:62

我们不应该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应该听从那些懂得什么是公正、如何正确行事、如何幸福生活或是以应该的方式生活的人的意见。否则我们的灵魂会受到伤害,正如在涉及健康问题时,不听从医生而听从大多数人,我们的身体就会受到损害。 c:116

有关道德的论点:“如果人人如此将会发生什么?”自己做某事就如同允许其他任何人都这么做,所以我必须考虑这种情形的后果,而不仅仅是考虑我个人行为的后果。 c:108

国家因其在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有权支配个人,如同个人是为国家目的而制造的没有生命的工艺品。国家也许能为公民做许多事情,但是你能想象国家所做的事多到公民除了国家允许的事之外没有权利做其他任何事情吗? c:51

第三章 我们如何知道?

许多人都认为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是所有用英语写作的哲学家中最伟大的一个 c:28

要记住大部分伟大的哲学体系都不是简简单单地在我们以前的信仰上增加或是减去一两个事实,而是摒弃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用新的取代 c:156

如果我们相信发生了一个奇迹,而我们的证据都源自他人的描述(通常几乎都是这样的),那么这种认定是有悖于理性的,因为让我们相信所称的奇迹并没有发生的理由应该至少与我们认为它发生的理由一样充分。 c:79

但是休谟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并不是说奇迹发生的可能性必须相当小,而是说奇迹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能的,即违背自然规律的(并不仅仅是奇妙的,……而是真正神奇的)。 c:46

一方面,有些批评意见尽管本身完全正确,却会遗漏一些论点;另一方面,有些反对意见则认为往往一个论点被用来“证实太多的东西”。 c:40

休谟正在问的是,有什么原因首先使得人们形成各种宗教信仰 c:26

毫无疑问,其中所有不同的族群都是独立观察并最终得出几乎一致的结果,因此整个情形就相当于几次重复同一个实验并得出几乎一致的结果 c:16

也许,通过如此多的类比,自然的衰败、腐烂和消散这些事件可以这样解释:任何看起来有可能导致这种灾难的现象都能通过人类的证词得到证实,如果这些证词来自多方且相当一致的话。” c:24

关于休谟的《论奇迹》,要研究其中一些细节问题须花费大量时间,而且有许多人已经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了。但是我们的哲学之旅要继续往前了。 c:16

第四章 我是什么?

注意“哲学家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主张”包含两层意思,两层意思都很重要:一是他们认为这个主张正确的原因,二是他们对这个主张感兴趣的目的,即他们想要得到什么。 c:40

“五蕴”认为人是由五大元素构成的复杂体。弥兰陀王称这五大元素为物质形式、感觉(通过感觉这些元素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漠然)、感知、精神构成(即我们的脾气和性格)以及意识。 c:46

如果有人提出一个似乎显而易见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你来说又好像根本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寻找其背后深藏的未被说出的东西就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c:24

柏拉图书中写到一个战车手在努力驾驭一匹温顺的马(理性)和一匹不羁的马(欲望) c:21

那先问那么战车“是不是旗杆、车轴、轮子……缰绳和刺棒的总和”。大部分人都会说“是的;只要我们所指的不是散落成一堆的零件,而是正常拼装组合好的,那就是一辆战车”。但是弥兰陀王还是回答“不,尊敬的长老”。 c:12

部件正确装配就可以说有一辆“战车”同样,只要存在五蕴按传统,就可以说存在“一个人” c:18

但是如果在五“蕴”之外不存在自我,重生的又是什么?从一个躯体移入另一个躯体居住的又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平衡的? c:12

第五章 一些主题

一个问题的提出以及(也许还有)回答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 c:11

伦理的后果主义

在那章的结尾我曾建议:哲学家们想要解决我们的道德问题,首先必须使我们相信道德问题实际上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其中的一种努力就是提出后果主义: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是向前看的,合适的道德上的理由都是看我们行为的后果。 c:94

什么被认为是本身就是好的事情,后果主义就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如果你认为唯一一件本身就是好的事情是快乐,那么你的生活就与那些认为唯一一件本身就好的事情是知识的人决然不同。因此,即使我们都承认自己在伦理上是后果主义者,我们之间一致的东西还是几乎没有。 c:28

一旦我们同时考虑一个以上的基本价值观,我们必定会发现这些价值观有时会互相冲突。 c:23

他所说的快乐根本不是指这些,而是指没有痛苦,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他认为,这种完全无忧无虑的状态便是最快乐的状态。 c:46

伊壁鸠鲁似乎更关心为人们提供建议,使其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自己的快乐或平静,而密尔是个社会改革家,他的伦理原则旨在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c:30

密尔的首要目标更宽泛,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所有人的幸福和你个人的幸福一样,都是你的目标,一个人的幸福与任何其他人的幸福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 c:15

他并不想告诉别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而只想告诉大家人人都应该获得物质资料,接受教育,并拥有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从而用自己的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c:31

正直

正直意味着完整一致,正直作为一种价值观意味着生活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一串互不关联的片段。因此正直要求坚定不移地遵守原则,坚守自己的观点,除非出现新的理由或证据。 c:59

行为的结果(至多)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而要决定这个行为的好坏大概需要你主观地在全然不同的各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 c:58

政治权威——契约理论

一个人如果知晓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敌的威胁,必然会尽可能将身边所有的人组成一个大家族。 c:14

在危难时期,家族作为一种组织最有可能团结在一起,是合作与忠诚的最佳典范。 c:11

证据和理性

休谟在《论奇迹》中说智者根据证据的多少来决定自己信仰的深浅,理性就是这样一种大脑所具备的品性。 c:33

如果我们拥有目标,理性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我们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 c:15

相信自己的信仰正确并坚持信仰,这样事情更容易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据自己的信仰行事,不会犹豫不决。 c:27

理性在人类生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十分含糊,因此它不属于那种能够被证实或完全驳倒的观点,尝试去证实或反驳是不明智的。 c:26

这就意味着信仰某事须有理由这一观点只在局部范围内站得住脚,一旦尝试从更大的范围考虑,该观点就无法成立:这些“理由”其实是由其他一些我们找不到理由的信仰衍生而来。为了圆满解答这个问题,已经产生了一个完整的哲学研究领域,即认识论,或称知识理论。 c:21

一些最根本的信仰,即那些我们赖以生活的信仰,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的。 c:20

我们总是相信事情会像以往一样继续,比如下一次呼吸不会让你窒息,迈出下一步地板不会塌陷,还有成百上千件其他类似的事情。 c:23

但是人类的推理能力,即通过以往的信仰推断出并获得新的信仰的能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是一直不变的。没有这种能力,除了躯体的形状之外,我们就没有什么可被称之为人的东西了。 c:33

自我

无我学说认为人不是一种单一的、独立持续存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复合体,一种由“五蕴”组成的、容易被化解的复合体,“五蕴”本身就是复杂的物体或情状。 c:30

哲学与其历史语境

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受环境影响”的,与思想家们当时所处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连。 c:34

真理往往位于中庸地带,而且比极端的观点更为复杂。 c:34

前面我就提出把哲学视为人类在感到困惑时回望来路的一种尝试。 c:13

哲学著作也许浩如烟海,让人望而却步,但是真正的哲学主题却并非如此。 c:13

问题并不在于熟悉这些重复出现的主题,而在于当不同的哲学家为了自己的目的用自己的方式阐释这些主题时,对他们思想的差别要有敏锐的洞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哲学的理解是日积月累起来的,而且可以积累得相当快。 c:52

问题并不在于熟悉这些重复出现的主题,而在于当不同的哲学家为了自己的目的用自己的方式阐释这些主题时,对他们思想的差别要有敏锐的洞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哲学的理解是日积月累起来的,而且可以积累得相当快。这对你们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 c:33

第六章 关于“主义”

“形而上学”,意指对事实的根本特征的研究(或看法) c:40

大部分以“主义”结尾的哲学词汇(如“后果主义”)都是涵盖很广的词,指代某种普遍的学说。涵盖广则用法灵活,这就保证了这些词能够不断出现,但这同时也会带来危害。最主要的危害就是人们会滥用这些词。不要以为你能说出某个哲学家代表什么“主义”,就能将这个哲学家划入某个派别。 c:31

不过二元论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认为现实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即精神和物质组成的,而人类则是两种东西都包含一些 c:55

前者就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而后者被称为唯心主义(不是心灵主义) c: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其说是因为马克思认为除了物质世界实际上别无他物,还不如说是因为他认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因是物质,即关于社会是如何生产出物质产品的经济学事实。 c:43

当我看桌子时,我真正看到的不是桌子本身,而是桌子在我眼里的样子。 c:18

有些哲学体系(比如黑格尔的)被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他们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物质从属于内心或精神,内心和精神才是决定现实本质、赋予现实目的的真正因素。 c:52

物质主义者始终关注的是物质产品,不是内心、精神或智力产品,而理想主义者并不是指那些总是关注精神却并不关注物质的人,它是指那些坚持自己理想的人。理想,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关心灵的事,因为理想是对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无法拥有的一些境况的希望。但是如果生活状况允许,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尽力实现这些希望。 c:25

理想,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关心灵的事,因为理想是对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无法拥有的一些境况的希望。 c:49

“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存在什么类型的事物?)的范畴,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一对词完全属于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的范畴。 c:60

“经验主义”就宽泛地指称所有推崇感知而舍弃思考的学说,而“理性主义”则指称那些推崇思考而舍弃感知的学说。 c:60

即使你认为知识只是能够感知到的东西,你也不能断言说凡是不能感知的东西就不存在,因为这一点就不是你自己能感知到的。 c:14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理性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直接与感觉世界相关的东西,而是关乎被称为理念或形式的永恒的、超验的实体:善的、公正的、平等的、美的。 c:21

理性无法告诉我们所有不能感知的东西的情况,它只能大致告诉我们经验应该是什么样的。理性能做到这点仅仅是因为经验是由大脑形成的。理性在独立发生作用时,实际上只能告诉我们大脑是怎样活动的——这就是为什么理性能够做到它所做的这些事,而不需要依靠我们对世界上其他东西的感知。 c:27

“怀疑主义”一词如果出现在哲学著作中,往往指更普遍的一些东西:拒绝接受许多领域中关于知识的断言,或是怀疑许多种信仰。 c:34

怀疑主义者一旦获胜看起来就不再像是怀疑主义者了,更像曾经观点正确的批评家。 c:14

如果你想坚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那么记住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生活将是一场永久的智力战 c:22

皮浪主义者最常用的怀疑主义策略就是提醒我们事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并不仅仅取决于该事物,还取决于看该事物的人当时的状态,以及事物借以显现的媒质。 c:41

因为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很难说清楚相对主义的观点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从实际的层面来看,在关键时刻又很难做到袖手旁观。 c:20

笛卡尔:《方法论》

笛卡尔同时还把亚里士多德主义看作是一种障碍:它阻碍人类去认识本质,就像怀疑论自身也阻碍人类认识本质一样 c:16

笛卡尔的反应是声称如果要避免生活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之下,一生中就必然要有一次打碎自己整个的信仰体系,然后进行重建。 c:50

我所做的不会对任何大众习俗产生威胁,我所要颠覆的不过是我自己的信仰而已 c:23

既然有时候你的感觉欺骗了你,那么考虑一下这种可能性:任何时候感觉都可能会欺骗你,实际上可能一直都在欺骗你——感觉不过是一场梦或是一种幻觉。 c:30

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

而且黑格尔的反对者们建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其一是由丹麦思想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发起的存在主义;其二是分析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是摩尔、伯特兰·罗素,另外还有年轻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c:42

但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观点却不同。他的观点源自对事实以及推动事实发展之力量的宏大构想,此乃厚实、持久的形而上学 c:28

黑格尔的学说认为理念体现了思想的自然顺序,因此思及一个因素不可避免地促使大脑考虑另一个因素,对这两个因素的考虑又导向第三个因素,如此发展,直到最后形成整个体系。 c:23

第二个重要区别是,柏拉图在谈到理念时似乎是把它看作独立于其他东西而存在的,黑格尔的理念要存在则首先必须有某种东西来体现它,因此必须存在“自然”——我们周围存在的非常熟悉的具体事物的集合 c:29

理念是抽象的,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自然则既有时间性又有空间性,并且是具体的。理念是由公理、基本概念组成的,自然则是由大量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自然是物质的,理念当然不是。 c:30

人类的大脑是精神的载体,不过大脑中真正发生的是理念逐渐做到了完全了解自己。 c:24

黑格尔认为事实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此,都在于理念最终应该完全了解自己的本质 c:25

精益求精”所下的定义——理念,即驱使所有一切发生的力量,最后完全了解自己的本质;其次是因为他对于是什么在驱使一切发生这个问题的描述过于深奥——不是某个人格化的神,也不是神化的超人,而是理念,一个类似柏拉图的形式的体系 c:15

理念,在这个阶段被称为精神或Geist,通过“世界历史名人”(你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名人)的意志,指引历史发展的方向。 c:14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

不要过多关心在哲学和科学之间划出分明的界线。 c:14

人们的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称这本书为《物种起源》,似乎认为书中谈论的物种就是我们人类。当然不是:书中几乎没有谈到人类。 c:13

在达尔文的体系中“适者”一词仅仅意味着:在当时可得的条件下,最适合的才能生存(以及繁殖)。这个词与道德、智力以及美学上的优越性毫无关系。 c:37

自然并不关心要按照我们或任何其他人的道德准则来构建这个世界。 c:23

进化过程创造出来的——注定要创造出的——与他们设想中的理想人格不一致。 c:1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哲学家是可怕的炸药,其本身毫无安全可言 c:16

今天我们知道的如此之多,但是关于自己我们知道的又如此之少。 c:34

尼采的方法是探询这些价值观的历史发展,它们的家谱,尼采称这为“谱系”。这些价值观源自何处,人们是怎样开始相信这些价值观的?为什么人们会相信这些价值,或者换句话说,这些价值观能为持有它们的人做什么? c:38

关于这些问题,人们通常的反应是说:某件东西的价值、某件东西值多少,这取决于它现在的样子。它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则是另一件事了。 c:12

他对道德价值体系来自上帝这种说法毫无兴趣。他从人类的需求以及人类心理中寻求人类价值观的源头。 c:14

如果人类发现某些类型的行为(来自个人)对自己有利,对社会的平稳运作有利,他们就说这些行为是“善”的,并大力鼓励这样的行为;而如果人类发现这些行为对自己不利,就说它们是“恶”的,并且遏制这样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行为如果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就会被认为是善的——其他人宣布这个行为是善的,因为他们由此得到了好处。 c:56

民众利用他们能够使用的极少数方法中的一种来减轻自己的失意和愤恨,即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关于压迫者的都是“恶”的,而所有他们自己的、与压迫者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对比的都是“善”的。 c:32

。对于“群氓道德观”,他最反感的是这种道德观并非产生于对自己生活方式(就像上层阶级的生活风尚一样)的肯定,而是通过否定他人的生活方式得出的:他们研究那些充满活力、自由、高傲、自信、专断的统治者,然后充满怨恨地宣布这些人的品质是恶的,因而与之相反的品质,比如消极、奴性、谦逊、无私则是善的。根据尼采的推测,“群氓道德观”是对生活的否定。 c:45

关于人类痛苦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人类能明白自己忍受痛苦的理由——甚至发现痛苦中蕴涵的荣耀,如果他们发现理由足够充分,那么人类就能忍受很多。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在遭受痛苦的人想找出造成这种痛苦的人——这样做的效果就相当于使用麻醉剂,用愤怒的外衣将痛苦隔绝在外。 c:47

第八章 有什么?为谁?

回到本书的开头部分(第1页)我谈到了三大问题:我应该做什么?存在着什么?(即现实是什么样的?)以及我们如何知道? c:14

个人

作的努力,就是不公平的,伊壁鸠鲁在政治方面的唯一建议就是劝大家不要涉足政治。 c:40

因为成功并非取决于物质条件,即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人安排的事情,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待物质条件的态度。这就是关键所在,因为当你明白自己现时的心境基本不受后续生活影响时,快乐便产生了。 c:32

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远离肉体疼痛与精神焦虑。 c:34

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远离肉体疼痛与精神焦虑。容易达到的简单的快乐并不逊于奢侈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快乐,并且靠后者得到的快乐会诱发焦虑:获取这种快乐的途径可能会被夺走。 c:16

权力能够对文明社会的任何成员正当行使的唯一目的……应为阻止对他人的伤害。 c:27

如果人们完全拥护真理,真理就会成为人们口头的死公式——对真理的反对保证了真理能够一直活跃在思想中。 c:29

工人阶级

与黑格尔相同的是,马克思也认为历史展示了一种必然的进步;与黑格尔不同的是,他认为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经济:物质生活条件。与黑格尔相同的是,马克思认为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矛盾得到了解决;但矛盾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著名的“阶级斗争”。 c:35

今天我们讲“工作成就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 c:31

女性

任何主要的哲学思想都需要潜在的受益对象,即使利益可能只是假想出来的。 c:32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传统出发,认为对环境的反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假装我们完全被环境所主宰是不真实的,是在逃避责任。 c:34

当一个人在其他东西,即一个人的“他者”里发现了自己的其他方面时,自我认识便出现了。 c:22

女性是男性的“他者”,且双方的自我了解都取决于这一点。 c:24

波伏娃同时呼吁男人要承认女人的独立和平等,而女人则要坚持独立、平等,并认识到自己本来就应该如此。 c:11

当我们废除了半数人类的受奴役状况以及这种状况中隐含的整套虚伪制度时,人类的‘分类’将揭示出自己真正的意义,人类夫妇将找到自己真正的形式。 c:11

职业哲学家

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考验的原因之一是,它们是有感而写,内容对人类是有好处的,而且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热情和智慧。 c:25

哲学同生活一样的广泛,在其巨大的文库中,有着最富智慧的美德,同时也有最富智慧的瑕疵。希望哲学只有美德没有瑕疵,就如同希望人类没有思想一样。 c: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