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30 lines (169 loc) · 28.3 KB

三十六计.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30 lines (169 loc) · 28.3 KB

三十六计

佚名著 赵中媛译注 - 历史榜-历史典籍

一部兵法奇书,与《孙子兵法》合称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学的双璧,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应用。三十六计共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套,合三十六个计策。很多军事家利用《三十六计》中的谋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战例。

《三十六计》是千年华夏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奇葩,以“谋略奇书”饮誉世界,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兵书“双璧”。 c:187

《三十六计》的口诀为:“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c:1074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诡道也。但在当今社会,不论是商场还是人际之间都应以诚信为本。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三十六计的领悟和应用,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防人为主,不应以其行诡计害人。 c:320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c:522

“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 c:153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c:362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c:65

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c:310

于是,马腾带领其子马休、马铁及五千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三十万,直扑江东 c:30

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亮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南下,救了孙权之危。 c:60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抓住主要矛盾后,借敌方内部力量或盟友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关键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并想方设法将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内部争斗,或是敌方与盟友的斗争,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兵力的目的。 c:425

王大臣在拘押时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c:21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①之势②,不以战;损刚益柔③。 c:211

“当年国君曾向楚王许诺,如果同楚军发生冲突,当‘退避三舍’以报大恩。今日我军暂退三舍,不仅兑现了当年国君的诺言,还可以避开楚军锋芒,待其斗志松懈再与之交战,这样就可以胜券在握。” c:75

重耳借“退避三舍”从容布阵,正是妙用了“以逸待劳”之计,以静对动,掌握了主动权,积极调动敌人,待机而动,不仅在敌人疲惫不堪、无力应对时将其一举攻下,而且因为舍弃了诸多不必要的盲目行动,为晋军减少了许多无谓牺牲。 c:69

战国时期,经过兼并战争,只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c:21

李牧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对匈奴采取防御为主、设法使敌军产生骄傲情绪的策略。 c:24

赵国驻守边境的兵士以为守将胆怯。赵王认为李牧胆小怯战,遣使斥责他,但李牧依然照旧行事。赵王大怒,撤了他的职。 c:18

李牧破匈之战,先是坚壁清野,积极防御,为以后的破匈之战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故意以弱示敌,从心理上麻痹敌人,让对手产生轻敌思想,从而争取到歼敌的有利战机。 c:127

使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c:258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一方面要求决策者反应敏锐,出手果断,因为有利时机往往稍纵即逝,若是等到“火”灭了再行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可盲动,既要避免中了对手引蛇出洞的圈套,又要注意“劫”之有度,不要引火烧身。 c:260

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c:44

这五年,燕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毅在朝中受人嫉妒,饱受谣言攻击。于是田单乘机派人去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和田单正在密谋称王。燕王闻讯,立刻招乐毅回燕国。乐毅见情况不妙,马上就投奔赵国做官去了。 c:20

“趁火打劫”一计在敌我悬殊的战势中,无疑是打击对手、保全自我的有效手段。 c:62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之象③,利其不自主而取之④。 c:147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他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可能撤退的假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c:11

朱宸濠大为震惊,恼羞成怒地说:“谁说唐伯虎是贤士,我看他不过是一个疯子而已!” c:19

他知道如果辞官回乡,宁王说不定会怀疑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借酒装傻,见东西就砸,见女人就追,采用这些表面上“声东”的假象,招致宁王的反感,直至被下逐客令,实现了自己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击西”目的。 c:26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①,实其所诳也②。少阴、太阴、太阳③。 c:143

一是凭空捏造事实,处处散布谣言,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说成存在的,让对方思想混乱。其目的是乘机消灭敌人,获取利益。二是以假乱真,把假的东西装扮成真的,最后再将其巧妙地转换成真的。以此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掉以轻心,从而趁势将其打败。 c:208

第二天,骊姬先在头发上涂了蜂蜜,让蜜蜂都聚集在她的头发旁边。然后对太子说:“太子您可不可以帮我赶走它们呢?”太子于是便忙着在她的身后用袖子赶着蜜蜂,晋献公看见后,以为调戏的事情是真的,心里非常生气,马上就想把太子给杀了。 c:36

无中生有”之计,为恶人所用,着实害人! c:31

生性好色的楚怀王听了心花怒放,立刻就赏赐了张仪许多金银珠宝,让他到郑国去多置办些“土特产”回来。 c:22

落魄的张仪利用楚怀王好色和宠妃嫉妒的弱点,以“无中生有”之计,一箭三雕。一方面通过让楚怀王向往郑国的美女,从其身上骗得了大量的财物;另一方面又通过散布消息激起了宠妃的嫉妒之心,让她们心甘情愿地送上钱财,解决了自己的生活困难;最后还巧妙地促成宠妃参加酒宴,让楚怀王碍于形势,无法责怪自己,最终逃过杀身之祸。 c:40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②,益动而巽③。 c:117

而要用好“暗度陈仓”计,需要重视和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暗度陈仓”是双管齐下的策略。因此,要求“双管”缺一不可,鼎力配合。一明一暗,要呼应得十分适宜。这一点很重要,应该成为运用此计的基本思路。第二,“暗度陈仓”之计,关键在“暗”。能暗中行事,拥有竞争取胜的主动权。在实施此计时,不仅要有清晰而明确的意图和目的,更要巧妙地将自己的真正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而且隐蔽得越深、越好,就越可能攻对方于不备,使之措手不及而取胜。第三,“暗度陈仓”需要“明修栈道”做铺垫。用故意暴露行动的办法,掩盖暗中进行的大行动,更有效果。这个“明”是假象,是迷惑和引诱对手的示形示弱。因此,做得越好,就越能让对方相信这是真实,从而产生错觉,导致决策和方略的失误。对方错觉越多,对实现谋略一方就越有利。第四,运用“暗度陈仓”计策的一方,要有相应的实力作后盾,否则效果未必很好。在战争中,如果用计一方兵力太弱,即使暗度成功,也会因为兵力不济,极有可能面临被歼的结局。第五,运用“暗度陈仓”计策时,一定要随时提防被对手识破。竞争是残酷的,双方都会竭尽全力、斗智斗勇。而竞争的结局,不仅是两强相遇勇者胜,更是技高一筹者为王。因此运用此计时,不仅要计划周全、缜密,而且要有被识破的思想准备,要有被识破之后的应对之策。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第六,在用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对方,有效收集竞争对手的行动信息,重视分析、研究对手的动向,然后根据对手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思路,同时还要不断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修正自己的策略,方能步步为营。 c:130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c:41

第九计 隔岸观火

一是要有“火”可观,即敌方内部发生混乱;二是要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必然会引火烧身。而“观火”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c:205

那就是保持中立。没错,当处于这种夹缝之中,左右不是时,保持中立,隔岸观火,是此时最好的防身策略。 c:117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c:50

他们怡然自得地坐在山上,观察远处孙权、周瑜同自己的死敌曹操大战的情况,并利用东吴赤壁大战的胜利,火中取栗,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 c:16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勿使有变③。刚中柔外也④。 c:113

姬光满面笑容地同吴王僚入座就席。席间,姬光假称脚痛而离席,专诸在吴王僚警卫的重重夹带下,手捧一碟香美的炙鱼来到吴王僚面前,突然,专诸飞快地从鱼肚里抽出“鱼肠”短剑,使劲地刺入吴王僚的怀里,短剑穿过三甲、从吴王僚的背部刺出,吴王僚当场死亡,专诸也被吴王僚的警卫乱刀砍死。 c:11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顾大局,看长远,保大利。 c:178

曹洪说出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这样的名言, c:53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②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③。少阴,少阳④。 c:97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②,察而后动③;复者,阴之媒也④。 c:89

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情况完全掌握了才可以采取行动。要反复侦察追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方法。 c:103

诸葛亮利用乔国老及全城百姓的舆论造势,让国太掌控了整个事件,最终使刘备招亲一事在民间流传极广,经久不衰。 c:49

司马喜让赵王对阴姬产生不轨之心仿佛是“打草”,使中山王恼怒不安恰似“惊蛇”。 c:45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②;不能用者,求借③。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④。 c:107

要想打鬼,借助钟馗”。 c:79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一、利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判断上的失误。或者根据敌人的特点和需求,以多种利益进行诱骗,促使敌人离开其有利地势或赖以生存之地,以达到我们调虎离山的目的,形成对我方有利的局势。二、激怒敌人,使其丧失理智,最后不知所措,只得撤离。三、在敌人的内部或外部制造混乱,敌人为了自保就会逃离。四、断其后援根本,使其感到原地不可留。五、向敌人讲明形势,对其晓以利害,让其自动退让。不动干戈是上上策,但有其局限性,敌人必须是明智之人,否则很难实行。 c:104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c:25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②,紧随勿迫。累③其气力,消④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⑤。需,有孚,光⑥。 c:91

一、抓牢手中的线,以防“欲擒故纵”之计前功尽弃。风筝飞得再高,离我们再远,只要我们手中有一条长线牢牢牵着它,它就逃不出我们的掌心。对待敌人也应该如此,要始终追随敌人的踪迹,在施计的同时防止其跑掉。二、待敌人跑累了我们再擒。敌人只要觉得还有一丝逃生的可能,便会拼命地逃走。在惊慌恐惧中拼命逃跑,既是体力上的消耗,也是精神上的消耗。如果我们在给他施加死亡威胁的同时,又留给他逃脱的幻想,他就会出于避害,一直拼命跑下去。而我们只要等到他跑累了,停下来,丧失了基本的反抗能力,便可手到擒来。三、故意放纵敌人,让其丧失警觉。在敌人面前,我们可以故意退让,让其自我膨胀,以为我们实力弱小,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待其思想松懈,丧失警惕,便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c:95

西门豹的智慧就在于不去和巫婆、百姓争论河伯有无之事,因为这样反而事倍功半,不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他巧妙地顺着大家的思路,欲擒故纵,既然所有的人都认为有河伯其神,那就让巫婆自己去和河伯打交道,从而一举揭穿了巫婆与官吏的把戏,根除了祸患。 c:99

在此例中,晏子为了达到劝服齐景公的目的,宁愿做违背自己原则的事,用后三年的不贤反衬前三年的贤良,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最终赢得了景公的信任。 c:44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之计,实际上就是利用敌人的弱点,给予一点甜头诱敌上当,最后达到战胜或歼灭敌人的目的。 c:46

例中,孙万荣故意放跑被俘的唐兵,并逐步安排契丹老弱残兵出逃,给张、麻二人造成敌军溃退无能的错觉。契丹人诱敌深入,最终一举将敌军歼灭,可谓将抛砖引玉用到家了。 c:18

“抛砖引玉”之计,是在处事做人时,先给对方一些甜头,自己则能得到更大的利益。滴水之情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正是此计的正解。 c:85

在这个故事中,李密抛出“身外之物”这块“砖”,得到的却是生命这块美“玉”,称得上舍得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李密将整个事件安排得丝丝相扣,滴水不漏,因此才能万无一失地救得自 c:27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①,以解其体②。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③。 c:90

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般粗细的细木棍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纷纷跑去向尹子奇报告。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c:29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②,而消其势③,兑下乾上之象④。 c:81

一是准确认清敌人的“釜底之薪”是什么。这是实行此计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都可以作为“抽薪”的目标。二是要在以柔克刚的原则下运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敌人“釜底之薪”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适宜的方式、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c:105

釜底抽薪”之计,一般用于对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这正是原典中讲的“不敌其力”之意。政治斗争中,从侧面剪除强大对手赖以生存的事物,让其失去存在的必需条件,它就会自行削弱或消亡。 c:72

饱暖思淫欲,贫穷起盗心。 c:102

法令出去,大家还会将信将疑。特别是平民百姓,看重的是实利,而不是一纸公文。 c:22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乘其阴乱②,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③。 c:71

为了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下,我们可以将那些力量暂时弱小,立场暂时不够坚定,不知依从哪方的角色顺手夺取过来。这是一种利用迷乱事态,趁对手陷入彷徨之机,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 c:99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②;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③。 c:71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从酷吏来俊臣的手掌中逃脱,而得以自保,就是因为他善于“形人而我无形”。他深知来俊臣残忍而卑鄙,如果硬碰的话,自己肯定会性命难保。因此,他假意招供,分散了对手的注意力,降低了其警惕性,从而为自己申冤创造了机会。 c:33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c:68

一、抓准时机是关键。要抓住有利时机,该关就关,该捉就捉。二、避强就弱。一般而言,一旦将强敌困在“屋”里,他一定会闹得天翻地覆、门破屋塌。因此,所关之敌一般都是小股弱小力量,不关强敌。三、关牢大门,防敌逃窜。首先,“关门”的地点一定既要有利于全歼敌人,又要有利于我方集中优势兵力,如此,才能增加胜数。而“贼”被关在“屋”里一定不会老实、安分,他一定会拼死抵抗,设法冲出重围。因此,大门肯定是其重要突破口,守好大门也很关键。 c:65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③。上火下泽④。 c:75

、从容易攻破的地方入手,其势如破竹,可以尽快打开局面,事半功倍。获胜之后,对士气也会是一种激励,进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反过来促进更大的胜利。相反,如果从难者开始,久攻不下,士气就会大减。因此,对付众多的敌人,就更应从易者下手,有次序、有重点地予以歼灭 c:55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c:35

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c:44

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c:23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②。困,有言不信③。 c:71

处于敌我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当有敌方威胁它屈服的时候,我方应立即出兵援助,以取信小国,顺势扩展我国势力。对处于这种困境的国家,如果只空谈支援而无实际行动,它是不会轻易相信我们的。 c:77

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它们,使它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 c:16

如果华阳夫人不在繁华时树木,趁早结好于二十余个儿子中的贤孝者,举嫡收子,则色衰情弛之后,即便能够开口也难以如愿啊!现在,异人贤孝,他理解自己处于长幼之间,地位难以为嫡。华阳夫人诚宜此时向安国君提出以异人为嫡,则‘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异人为子,子者为王,华阳夫人就能够实现:夫在而重尊,夫去不失势。这是‘一言而万世之利’的考虑啊!” c:23

吕不韦在邯郸娶了赵姬,赵姬天姿国色。异人好色,见赵姬,便想与之白头偕老,竟然开口请吕不韦相让。吕不韦含怒,但是他想:既然我已经破家钓奇,怎么能够半途而废呢?于是,他深谋远虑,狠心地献出了赵姬。当时,赵姬已经怀孕,她瞒着异人,期年生子,取名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c:34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②,抽其劲旅③,待其自败,而后乘之④,曳其轮也⑤。 c:69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②,警以诱之③。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c:70

有时在“士难诛尽”、法不责众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这种处理一人来警戒众人的方式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c:37

他派一批精明的将士扮作河中城百姓,潜出城外,在郭威驻军营地附近开了几家酒店,这些酒店不仅价格低廉,还可以随意赊欠。于是,郭威的士卒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到酒店喝酒,一喝便是酩酊大醉,将领们对此也不加约束。 c:11

如果当初他碍于情面,继续姑息养奸,那最终高唱凯歌的就会是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三人了。 c:11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②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③,云雷屯也④。 c:109

宁可假装不知道而按兵不动,也不要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做事要沉着镇静,不能泄露自己的真实动机。这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时,如蓄力待发般平静。 c:139

谋出于智,行于密,败于露 c:106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一般来说,容易诱骗的对象有四种: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而轻敌者。 c:209

上屋抽梯”之计,与“过桥拆板”、“过河拆桥”类似,比喻诱人前去做某件事而断绝其退路,有蓄谋暗中使坏的意思。 c:47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①,力小势大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③。 c:80

因此,“树上开花”之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含义:一、借树开花。借助别人的树因利乘便,开花结果。之所以要借树开花,主要是因为自家的树还太弱小,无法开花。二、借鸡生蛋。借用别人的力量,可以在不增加自己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自己原本不能实现的目的。三、狐假虎威。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但还想吓唬或迷惑对方,于是可以千方百计地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让本来并不强大的力量,在对方面前显现出非常强大的声威气势。四、虚张声势。此计所造成的声威气势,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力量。作为一种虚幻的假象,它不会对敌人产生真正的威胁,但足以起到让敌人在心理上受到威慑的效果。五、巧妙伪装。运用本计策的一方必须伪装得完整逼真,不露出半点破绽,否则,最后结局最惨的必然是自己。 c:79

“树上开花”,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它是一种无中生有之术,借以混淆观树者的视听,或达到施计者的其他目的。 c:33

虞诩多次使用“树上开花”之计,先是日增锅灶,后是假装不会放箭,最后则用三千骑兵假扮强大兵力,将羌兵迷惑得不知虚实,盲目行动,最终大败,可谓深谙用兵之道! c:43

在军事上的实质就是通过借助别人或客观的声势及力量,来壮大自己,震慑敌人 c:29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①,渐之进也②。 c:84

军事上的“反客为主”,一般来说就是寻找敌人防御上的漏洞,趁机插入其腹地而攻其要害,控制敌方的指挥系统、首脑机关或要害部位,利用有利时机,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达到兼并或者控制他人的目的。 c:53

且说李密降唐以后未得重用,心中很是不满。这一切李渊心中都有数,但表面上却假装格外关怀,称李密为弟弟,并把舅女孤独氏嫁给李密为妻,也是想尽可能稳住他的心。如此,李渊的“反客为主”才得以成功实施。 c:14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①。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②。 c:101

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的敌方,尤其是对敌方的主帅,要用情感作为糖衣炮弹去消磨其意志,使敌人贪图安逸享受,丧失战斗力,从而趁机取胜。而这一计策,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理解为可以凭借任何敌人信赖的人、物或事,来左右敌方,使其精神涣散,意志消退。总之,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损敌谋略。 c:105

用物质或美女诱惑敌人,尤其是腐蚀其主要人物,使其贪图安逸享受,以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就是“美人计”。 c:39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①,疑中生疑②;刚柔之际③,奇而复奇④。 c:93

空城计的实质是说,本来是空虚的,再以空虚来表现,就会让人对本来的空虚产生怀疑,反倒以为我们是有实力的。 c:91

几千年来,用兵打仗都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决不可让敌对一方知道自己军队的详情。因此在用兵打仗上,往往是,能攻的装作不能攻,要打的装作不要打,要在近处行动的装作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的则装作在近处活动。 c:40

然而要用此计,主帅必须高度智慧,确实要能做到知己知彼。诸葛亮不仅深知己方已十分空虚,无力抵御虎狼之师,甚至连逃走都已不可能。同时,他又料定司马懿对他的评价是一生小心谨慎,从不弄险,不打无把握之仗。 c:15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c:79

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 c:29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c:72

善杀人者,在智不在力。 c:18

此例中,要离为使“庆忌”相信自己,不惜代价地牺牲自己的身体与亲人,用这幕“苦肉计”让庆忌对他完全放弃了提防,最后终于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使命,可谓用心良苦! c:27

在生活中,如果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迎合对方之好恶心理,顺着他的特点去行事,是不是就可以诱骗对方了呢?“苦肉计”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c:30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①,以杀其势②。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③。 c:74

连环计”之巧,在于巧施计谋,使敌人自相牵制;“连环计”之高,在于接连用计,计谋迭出,计中有计,环环相扣,往往让对手防不胜防。 c:25

从曹操的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平定马、韩之乱中,曹操先后用了“暗度陈仓”、“反间计”、“调虎离山”、“欲擒故纵”等计策。可见,曹操不愧是一位“连环计”的运筹高手。 c:24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c:73

三十六计将“走为上”列为败战计,就是要告诉人们:这是在自己处于绝对劣势之时,为谋求胜利所要设用的谋略。“退”是为了“进”,这个“走”是暂时的。 c:24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 c: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