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普·S·索恩 - 科学科技榜-科普
《黑洞与时间弯曲》读者可以把它分解成三本:一本传奇,讲物理学家的故事;一本科普,讲黑洞和相关现象的物理学常识;一本手册,讲“我凭什么相信我说的”——正文之外的注释和文献,是黑洞物理学的历史和理论的良好导引。本书就讲了好多大师的故事,特别讲了他们的风格,读者可以走进惠勒深沉的哲学空间,捕捉泽尔多维奇跳跃的思想火花,感受席艾玛温暖无私的烛光;也忘不了加州理工学院满地落叶映照下普赖斯的黑板,在阿尔卑斯山下夜幕中霍金动人的笑脸,也不会忘记作者输给泽尔多维奇的那瓶“白马”威士忌,还有霍金在为黑洞的赌约上按的手印……电影《星际穿越》根据《黑洞与时间弯曲》中有关黑洞的理论演化而来,本书作者,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正是电影的科学指导,因此《黑洞与时间弯曲》也成为看懂《星际穿越》的必备著作。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 c:25
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c:88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 c:69
在一定的范围内或某些特定时候,人们只是承认“科学是有用的”,只停留在对科学所带来的结果的接受和承认,而不是对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的精神的接受和承认。 c:30
,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不隶属于服务于神学,不隶属于服务于儒学,科学活动在原则上也不隶属于服务于任何哲学。科学是超越宗教差别的,超越民族差别的,超越党派差别的,超越文化和地域差别的,科学是普适的、独立的,它自身就是自身的主宰。 c:55
“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 c:18
科学永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的真理,都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证被想象讪笑,结论被假设挑衅,人类以其最优越的物种秉赋——智慧,让锐利无比的理性之刃,和绚烂无比的想象之花相克相生,相否相成 c:74
于是,时间、物质和本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终极探寻之地,成为了人类突破慵懒、挣脱琐碎、拒绝因袭的历险之旅。 c:21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理论,把空间和时间结合为一种叫“时空”的东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弯曲(或卷曲)了。 c:62
我们能让空间和时间充分卷曲而回到过去吗? c:30
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黑洞的里里外外——黑洞质量大,引力场强,实物粒子和光都不可能像平常离开太阳那样从它逃逸出来。 c:24
学一些我们物理宇宙中的尽管奇异却真实的可靠事实;欣赏那些我们还不那么有把握的奇思妙想。 c:51
20世纪20年代初,它解释了水星运动与牛顿引力理论预言的偏离,后来又解释了哈勃(Hubble)和他的同事们在威尔逊山天文台观测到的遥远星云的红移。 c:11
根据相对论,质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即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星体在耗尽高温的核能源后,将坍缩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黑洞 c:72
宇宙形成的“大爆炸”理论。现在,许多证据都支持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宇宙是从一点由紧密堆积的粒子所形成的原初热汤(一般称它为“火球”)膨胀而来的。这一原初事件大约发生在100亿到200亿年前。 c:45
30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为的是去认识爱因斯坦为后代留下的遗产——他的相对论和相对论关于宇宙的预言——去寻找相对论失败的地方,看它如何失败,会有什么来取代它。 c:11
黑洞、白矮星、中子星、奇点、引力波、虫洞、时间弯曲和时间机器 c:20
记忆是靠不住的。相同事件的不同经历者,对那些事件可能有不同的回忆和解释 c:42
人类思想那令人惊奇的力量——在迷途中往返,在思想里跳跃——去认识宇宙的复杂,发现主宰它的基本定律的终极的单纯、精妙和壮丽。 c:133
在空间中有一定边界的洞,任何事物都可以落进去,但没有东西能逃出来;一个强大引力能将光牢牢抓住的洞;一个能令空间弯曲和时间卷曲的洞 c:44
远航6年了,你的船正在减速接近织女星附近的一个黑洞,它叫“地狱”,离地球最近 c:23
散布在星际空间的气体原子(每立方厘米近1个)正受着黑洞引力的吸引(图P.1) c:16
黑洞的一切性质——它的引力作用强度、它对星光轨道的偏转、它的表面形状和大小——仅由三个参数决定:黑洞的质量,你已经知道了;黑洞旋转的角动量,你还不知道;还有黑洞的电荷。 c:68
然而,这时你又想起,空间在奇点附近可以极端卷曲,这样,混沌区域可能在不足1厘米的周长下有几百万千米的半径, c:27
这是不是说阿诺尔德还没穿过视界,而且永远不会穿过呢?不。那最后的一丝波长永远在加倍的信号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才能从黑洞引力束缚中逃出来。阿诺尔德在很多分钟以前就以光速飞过了视界。那些还在继续出来的微弱信号不过是因为走得太慢了,它们是过去遗留下来的。 c:16
整个旅程30100光年,在地球看来,需要经过30102年;但在飞船看来,只需要20年。注5这是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定律,高速的飞船会使飞船测量的时间“膨胀”;这种时间膨胀(或时间卷曲)在效果上就使飞船成了一台时间机器,让你在短暂的时间里走到地球遥远的未来。 c:51
1.5个视界周长以内根本没有圆形轨道。那儿的引力作用太强,没有离心力可以同它对抗,哪怕你以光速绕着黑洞旋转。 c:18
但仔细看时,你的船员发现,黑洞的引力场像一个透镜,[插图]恒星和星系的光偏转绕过视界的边缘,在黑洞圆盘边缘又被聚焦成一条明亮的细环 c:20
黑洞视界的上方,光通过那些轨道从遥远星系来到视界。黑洞引力使光线向下偏转(“引力透镜效应”),飞船上的人看见所有的光都汇聚成头上的一个圆形亮点 c:16
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曾宣告(他主要从哲学上考虑),局部的物理学定律(即定律所在区域很小,可以忽略时空曲率)在宇宙中应该是处处一样的。这个宣言被尊为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等效原理。 c:23
经典定律严禁正常大小的黑洞蒸发、收缩、爆炸和毁灭,但量子定律不像这样,它们要求任何原子大小的黑洞慢慢蒸发、收缩,直到某个原子核大小的临界周长。这样的黑洞虽然小,却重达几十亿吨,那时它必然会在巨大的爆炸中毁灭自己。几十亿吨的质量通过爆炸转化为向外喷发的能量,比20世纪人类在地球上爆炸的最大的核武器的能量还大1万亿倍 c:41
对权威的盲从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c:37
他更喜欢把时间花在自学和独立思考上。思考是一种乐趣,令人愉快,能带来满足。 c:15
根据牛顿的物理学定律,决定光的传播速度的是一种被称为以太的物质。光在以太中振荡它的电场和磁场,不论沿什么方向,它总是以一个普适的速度在以太中传播。由于(照牛顿的观点)以太在绝对空间中是静止的,所以任何静止的人在所有方向上将测得相同的光速,而运动者会测得不同的光速。 c:24
杰出物理学家的一个标志是,他有能力“闻出”哪些实验可信,哪些实验不可信;哪些值得忧虑,哪些可以忽略 c:23
而是因为他通过向别人解释疑难和问题,可以在自己头脑中澄清这些疑问。 c:12
爱因斯坦宣布,时间是相对的。每一个以自己方式旅行的人,一定会与其他以不同方式旅行的人,经历不同的时间流。 c:34
光速绝对性原理:不论空间和时间的本性如何,它们的构成必定使光速在所有方向上都绝对地相同,而且绝对与测量者的运动无关。 c:51
如果你我彼此相对运动,那么,我所谓的空间一定是你的空间和你的时间的混合,而你所谓的空间一定是我的空间和我的时间的混合。 c:20
这种图叫作时空图,它以水平方向画空间,以垂直方向画时间,虚线叫世界线。 c:16
收缩是由空间和时间的特殊性质引起的,而不是什么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自然力的结果。 c:29
爱因斯坦假定光速是绝对的,他必然得到的结论是,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它依赖于事物的运动状态 c:32
狭义相对论(说它“狭义”是因为它只是在引力不重要的特殊情况下正确描绘了宇宙) c:25
当引力变得重要时,狭义相对论将失败,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叫广义相对论的新定律(第2章);在黑洞内部奇点的邻近,广义相对论将失败,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叫量子引力的新定律 c:55
确实存在着一组终极的物理学定律(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也许就是量子引力),它们真正地统治着我们周围的宇宙的各个角落。 c:19
爱因斯坦已经证明,空间和时间是“相对的”。物体的长和时间的流从不同参照系看来是不同的。如果我相对于你运动,那么我的时间就不同于你的,我的空间也不同于你的。我的时间是你的时间和空间的混合,我的空间是你的空间和时间的混合。 c:31
宇宙是由一种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四维“时空”结构构成的,这种四维结构在所有参照系看来(当然,我们得学会怎么去“看”)都是一样的,它的存在独立于参照系 c:13
引力是由时空的绝对的四维结构的曲率(卷曲的结果)产生的,黑洞、虫洞、引力波和奇点都完全而且惟一地由这个结构形成,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时空卷曲的一个特殊类型。 c:37
当我们要把一个主题以一种自洽的、一致的、适于教学的方式向公众展开时,我们被迫以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题目,被迫去考察它的所有缺陷和问题,并找寻弥补的办法。 c:24
你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等效于”无引力宇宙中的惯性参照系,你所经历的物理学定律与在无引力惯性系中的是一样的,它们也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定律。 c:22
爱因斯坦认识到:在我们真实的引力宇宙的任何地方的任何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中,物理学定律必须与它们在理想化的无引力宇宙的惯性参照系中相同。爱因斯坦称它为等效原理,因为它断言,在引力存在时自由下落的小参照系与没有引力的惯性系是等效的。 c:34
在建立了等效原理以后的几天里,爱因斯坦用它得到了一个令人惊愕的预言,被称为引力的时间膨胀:如果谁相对于引力物体静止,那么,离物体越近,他的时间流越慢。 c:45
地球潮汐是太阳和月球的潮汐引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c:16
在理想化的无引力宇宙中,既没有空间的卷曲,也没有时间的卷曲,时空没有曲率。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这个宇宙中自由下落的粒子必然沿绝对的直线运动,在任何一个惯性参照系看来,它们都必然保持相同的方向和相同的速度。这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则。 c:17
“在黑暗中找寻我们感觉得到却表达不出的真理的年月里,那强烈的欲望和动摇的信心以及成功前的焦虑,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c:14
在黑暗中找寻我们感觉得到却表达不出的真理的年月里,那强烈的欲望和动摇的信心以及成功前的焦虑,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c:34
爱因斯坦的时空卷曲定律,即爱因斯坦场方程指出,“物质和压力使时空卷曲。” c:13
时间卷曲的一个结果是,从恒星发出的光会经历引力红移。因为光的振荡频率由光发射处的时间流决定,从星体表面的原子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时,将比从星际空间的同类原子发出的光具有更低的频率。频率降低的量完全与时间流变慢的数量相同。较低的频率意味着较大的波长,所以,来自星体的光必然会以星体表面时间膨胀的数量向光谱的红端移动。 c:29
波长移动之所以无限大,是因为时间流在视界处是无限膨胀的,而波长总是以与时间膨胀相同的量移动。)波长无限大移动的结果是消耗了所有的光能,因此光也不复存在了 c:15
量子力学不是将天狼B和其他白矮星的内部压力归因于热,而是将它们归因于一种新的量子力学现象:电子的退化运动,或者叫电子简并[插图]。 c:27
高密度物质要让自己对抗它的引力是困难的——星体只有在小于1.4个太阳质量时,才可能与挤压它的引力相抗衡。这意味着没有哪颗白矮星的质量可以超过1.4个太阳! c:20
物质形成铁核时,核力会比在它们形成其他任何类型的原子核时,将中子和质子束缚得更紧。 c:12
白矮星物质向中子星物质的转变发生在4×1011克/厘米3的密度。计算表明了转变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电子被挤入原子核,核的质子吞没电子而形成中子。物质从而失去了一些维持压力的电子,压力阻抗突然变小,这导致了物态方程曲线的陡落(见上图)。 c:13
质量大于2个太阳的恒星在死亡时,坍缩是必然的,而且,只要死亡中的恒星没有释放出足够的质量将自己减轻到大约2个太阳的极限质量以下,它的坍缩就不会产生白矮星、中子星或者任何其他类型的冷死星体。 c:13
黑洞无毛——“毛”说的是那些可能探出黑洞泄露形成它的原来恒星的细节的东西。 c:23
他们通过计算机计算和公式计算导出的结论令人失望:不论黑洞旋转多快,脉动都是稳定的。黑洞脉动的确要从洞中攫取旋转能量,但它们也通过引力波辐射能量;而辐射能量的速率总是大于从黑洞的旋转中获得能量的速率。因此,脉动能总会消失,脉动永远不会增强,从而黑洞不可能被脉动破坏。 c:11
当高速运动的电子遇到磁场时,会因磁力作用而绕磁力线做螺旋运动(图9.4),在螺旋中发出电磁辐射。 c:11
如果一个量的总体是部分之和,我们就称它是线性的;否则,它就是非线性的。 c:12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特性。它说的是,如果你想高度精确地测量一个物体的位置,那么在测量过程中,你必然会对物体有一种反作用,从而以一种随机的不可预料的方式干扰物体的速度。位置测量越精确,物体速度受到的不可预料干扰就越强烈。 c:17
每个规范包括三个基本因素:一组数学化的物理学定律;一组供我们洞察定律和帮我们与人交流的图像(头脑里的、口头上的和画在纸上的);一组典型事例——即过去的计算和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是教科书上的,也可以是科学论文里的。 c:15
巴丁、卡特尔和霍金对黑洞力学定律的认识更牢了,这些定律与热力学定律有着惊人的相似。[插图]实际上,只要以“熵”替代“视界面积”,以“温度”替代“视界表面引力”,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黑洞定律都等同于一个热力学定律。[插图](所谓表面引力,粗略地说就是静止在视界上的人所感受的引力作用强度。) c:11
当黑洞持续辐射,将质量转化为外流能量时,它的质量下降,熵和面积下降,而温度和表面引力升高,黑洞收缩而变热,从结果看,它在蒸发。 c:17
在黑洞中心,在BKL潮汐引力振荡到达极点的时空区域,存在着一个奇点:在那儿,时间不复存在,空间成了量子泡沫。 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