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间和幸 - 历史榜-中国史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 c:66
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秦的政体又为汉帝国所继承并进一步完善。 c:40
从秦统一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 c:15
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和管理形式,也对中国此后两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c:20
秦统一后,划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随后发展为四十六郡。郡县制的普及,形成了与商、周王朝不同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上的重新统一,带来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秦朝由于存在的时间很短,不可能在历史上充分发挥作用;而不久建立的汉朝,其辉煌的文明所造成的影响,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 c:36
本书则是将中国、日本都置于东亚这一大背景之中的。 c:15
笔者放弃了华夷思想,从多元文化地域集合体的观点对中国进行了描述。 c:28
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发现——里耶秦简 c:15
湖南省湘西地区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眼古井中发现了三万六千余枚秦代简牍。 c:27
里耶古城发掘现场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发现了三万六千支秦代简牍。被誉为胜过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发现的“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发现” c:16
司马迁虽然在秦始皇去世一个世纪后,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了这位第一帝的纪年事迹,但他的记录毕竟是根据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中央朝廷所藏史料进行人为取舍的作品,里耶秦简的大批公文则可以说是秦始皇当时的、未经任何人为编纂的史料。重新认识第一皇帝所处的时代,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c:15
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正月,作为秦王子出生于赵国的邯郸。 c:20
那些记载与其说是叙述暗杀事件的真相,不如说是讲暗杀未遂是如何为秦王攻燕提供了借口。战争也要求有正当的理由。在战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社会中,舆论认为秦迎进了刺客,从结果来看,为的是要惩处背后阴谋的策划者。 c:19
历史就是这样,可以从同一个事实剥离开来,在人们的心中得以不断地扩展。这就是历史之所以又是历史剧的缘由。 c:43
同一个事件,如果史料有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立场,有时甚至出现了矛盾,也并不加以修正。 c:14
《编年记》是一种记载墓主人身世的履历书,魏晋时期以后叫做墓志,将死者的经历刻在石头上埋葬于墓中。 c:22
秦昭王时期国家的领土跨越了国境,不断向东扩大。在早于秦始皇出生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帝国,并于公元前288年称帝,仅仅两个月就成为与称“东帝”的齐湣王齐名的“西帝”。 c:30
郡的设置本是为统治占领地所设的据点。 c:17
战国时期,王国并列。超越王国之外就是国际世界了,由此出现了天下的概念。当时还没有由一人之手统治天下的意识,但已经出现了超越国境,取得支配诸侯的霸权行为。 c:26
蜀地郡守李冰实行的岷江治水灌溉,商鞅变法实施的阡陌制,推行耕地按东西(阡)南北(陌)田间道路规划的田制。还有抗击北方匈奴,从陇西至北地、上郡修筑长城也是在昭王的时代。秦始皇的政治的原型,即来自对昭王政治的认同。 c:26
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47年的短短五年中,秦国王室连遭不幸。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庄王)相继去世。 c:18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c:23
荀卿虽以其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主张“性恶论”的儒家思想家而著称,但又非单纯地主张人生来性恶。他认为由于人生来好利欲,所以在乱世必须用礼仪与法来治理社会,使之有秩序。 c:29
舍人的“舍”是指主人的家,郎官的“郎”是指守卫宫中走廊的近臣官吏。 c:16
秦一直以来积极使用外国人才,那种精神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 c:27
来自邻国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实际上就是个间谍。韩国派遣他来是企图让秦专注于大型土木工程,以此削弱秦国军事力量。 c:26
当时的秦历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以九月为一年的结束。 c:22
“司空”是国家、地方官署管理徭役劳动的机构。“卒”是服兵役或因土木工程而征调的服徭役者。“算”是向普通百姓所征收的人头税。 c:21
秦国一方的逻辑在于:因为六国国王是罪孽深重的暴君,所以为了解救民众进行了正义的战争。 c:15
汉代的诏书从长安送至敦煌需要五十天。 c:16
中国历史常是一治一乱,当乱的时候,总是争皇帝。外国尝有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 c:32
称北极近旁小熊星座的β星为“帝星”,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形状被想象为天帝御驾的车辕和车厢。位于勺的前端、亦即车厢尾部的α星被称为“天枢”。天帝乘此御驾巡视于天极周边。 c:14
“五帝”指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五位。 c:15
五行,还配以方位、季节、色彩、数字。如木配以东、春、青、八,火配以南、夏、赤、七,土配以中央、土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十八天,合计七十二天)、黄、五,金配以西、秋、白、九,水配以北、冬、黑、六等。秦胜了属性为火德的周王朝,所以采用了水德。相应地以“冬”、“黑”、“六”作为制度改革的关键词。 c:50
由于冬季始于十月,所以秦以十月为年初岁首,衣服、旗帜用黑颜色,数字以六为基数,符节、法冠都是六寸(13.8cm〈1寸=2.3cm〉)为长度或高度,车辆宽度为六尺(138cm),度量衡的一步也是六尺,驾车的马用六匹。黄河在当时叫做“河”或“河水”,也仿效水德改称“德水”。又因为水德属阴、主刑法,所以执法严厉。 c:29
秦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设置于战国时期秦国固有领土的各郡,称为内史。第二类是超越国境,建立于被侵占领地区、当然也是沿秦国国境地区所置各郡。第三类是在歼灭六国后,接管的六国各郡。第四类是统一全国之后扩张领土时所设各郡。另外,还有一些超出三十六郡数字之外,不明其所在的郡。 c:26
这种改革并不是综合七国的制度之后所做的新型规格,而只是将秦国旧有制度作为全国统一标准而已。 c:43
秦朝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即前220年,据记载:驰道已经连接了东方的燕、齐,南方的吴、楚,而且一直通到了沿海地区。驰道路面宽幅五十步(约67.5m),沿途每隔三丈(约7m)种植一棵青松,外侧以铁锤夯实。 c:36
地方官吏须在每年九月修筑自己管辖区内道路,进一步说,铺设于全国大范围的道路网是帝国的生命线,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c:17
战国是一个非常能够吸收众人所长、重视交流的时代。 c:13
秦朝设置左右丞相,巡行期间首都的政治委托给右丞相,秦始皇则带着左丞相在巡行地处理政务。 c:11
当时的“山东”,比今天的山东省要广大,是华山以东的意思,在秦的根据地关中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c:28
所谓“八神”,即天、地、日、月、阴、阳、四季、军神等八种。 c:34
据说封禅的“封”指隆土筑坛祭天,“禅”指筑坛祭地。 c:38
“天命不常定,降于有德而去无德者。天视人民所视,天听人民所听。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君有大过错时则进谏,反复进谏而不听者,就把他换掉。” c:32
十五年的秦帝国历史,如果分为六年、六年、三年三个时段的话比较好理解。最初的六年是与战国六国之战结束之后、带引号的“和平时期”,此间秦始皇进行了四次巡行。第二个六年是“对蛮夷战争时期”。此间,巡行暂停了一段时间之后,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巡行,可他却死于巡行途中。最后的三年是秦二世至子婴的“帝国崩溃时期”。 c:41
不能说“秦统一天下而修万里长城”,而应该说“秦统一天下后,在发动对外战争时修万里长城”。 c:28
咸阳即“皆为阳”之意,指两类阳地之和的意思。河之北为阳,南为阴;山之南为阳,以北为阴。所以渭河之北与九嵕山之南为咸阳。 c:44
“儒”既有温柔也有愚蠢之意,当时所谓“儒”并不仅仅指称那些继承孔子学说的学者,在语气上指愚蠢学者不知其所云的意思。 c:15
正如后世儒生所强调的那样,这并不是法家李斯镇压儒家的政策,李斯的动机在于防止当时秦实行的体制因为受到批判而导致郡县制无法实行。 c:57
当时所谓“诸生”指的是寻求长生不死仙药的方士和信奉孔子的儒者。 c:32
袁仲一先生将士兵俑的身体特征分为三类:脸颊胖乎乎者为关中出身的秦士兵,圆脸尖下颌者为巴蜀出身的士兵,高颧骨彪悍体型者为陇东(甘肃东部)的士兵。 c:19
秦始皇死后,是秦二世在位的三年(前209—前207)和刘邦与项羽之间楚汉战争的五年(前206—前202)。 c:16
刘邦建立的汉朝国家,出自项羽的楚国体制,最终修正了对秦帝国的继承,以所谓“郡国制”的形式坚定地继承了项羽的国家体制。 c:26
他编纂《本纪》《列传》的根据来自于陆贾的《楚汉春秋》。 c:17
陈胜之举不仅是农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的先驱,同时就复兴楚国这一点而言,也为项羽树立了典范 c:18
所谓关中,即以今天西安为中心东西延伸,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或垄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包围的渭河盆地。 c:41
由此,也可窥见日后项羽所建立的楚国。即楚所复兴的并非楚之天下,而是六国联合中的楚国。 c:14
凭自己的力量夺得权力的项羽,最多不过希望推翻秦始皇的帝国;刘邦渴求的则是建立秦始皇那样的帝国。二人志向的不同,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有着相当的表达。 c:22
汉代人认为自己的王朝属火德,或土德:即否定秦而继承周的木德,按顺序所以是火德;或者认为是属水德的秦胜了火德的周,所以属土德的汉胜了秦。上面的故事,象征着出身南方(赤)楚的刘邦,击败了西方(白)秦的意思。王朝变换,皇帝更迭 c:16
从此,刘邦在成为汉王之前一直被称为沛公。称县令为某公是楚的制度,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作为楚国的一员,向秦国发起还击的。沛 c:21
西楚霸王所率十八王国的体制,本来可以掌控整体运转的帝位权威却很快出现问题,进而出现齐、越、汉的反抗,开始走向崩溃。 c:13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连用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可见是重要的祭祀。 c:32
刘邦即位皇帝之后,施行的是依据秦爵位制所定立的汉帝国二十等爵。这是由于他战胜项羽之后,希望摆脱楚制的结果。 c:16
由此可知并不存在楚汉战争中汉军以楚歌欺骗项羽的事情。汉军本来就为楚地出身的将士所组成。汉军攻打楚军,就相当于攻打自己的故乡。应该说当时汉军唱起楚歌是极为自然的。 c:26
司马迁认识到项羽的楚政权在秦汉之间意义重大,因此不是把项羽载入列传,而是以《项羽本纪》的形式置于《秦始皇本纪》和《高祖本纪》之间。 c:19
始皇帝的遗产是以项羽为中介,再由刘邦继承下来的。 c:13
乱世是不问身份的,谁能发挥领导才干,谁就能当皇帝。这可以说是中国权力社会的特征。 c:37
他推出“非刘氏不得王”的方针,将异姓诸侯或废或诛,进行了大清洗 c:16
作为肃清非刘姓诸王的结果,高祖子弟的同族的封国已经有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等八国,异姓王国仅剩下长沙王一个。 c:13
吕雉就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皇后了。 c:24
刘邦是应诸侯请求由汉王走上皇帝殿堂的,刘恒则是受汉大臣之请求,由代王成为皇帝的。 c:11
文帝为了及时、准确地调动中央、地方军力,制作了铜虎符、竹使符。铜虎符即将青铜虎形器纵向剖割,一半在皇帝,一半在郡署,双方一致时才能调动地方军力。竹使符即竹形的契符,也是双方一致时才可以征调地方郡的人力。 c:11
文帝下诏废除了三种肉刑。三种肉刑即黥(刺青)、劓(割鼻)、剕(断足)之刑,腐刑(损害性器的宫刑)被保留下来了。 c:13
与周代五等爵不同,秦汉爵制的秩序是包括庶民的、维持专制君主皇帝与庶民之间的个别人身统治的制度。 c:12
醴”是一夜制成的甜酒,“酤”是一夜酿成的酒,“酎”是三次重复酿造的厚重酒,“醪”是未经过滤的浊酒。另外,稻米酒称为“上尊”,稷酒称为“中尊”,粟酒称为“下尊”。能饮一石(十斗,约十九升)的算是酒量大者。 c:35
汉代民众饮酒是受限制的,法律严格规定“诸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即禁止三人以上的宴会饮酒。 c:21
汉代的烹饪基本上是蒸、烤、煮、干几种。今天中国烹饪中以铁锅和油进行炒、炸为主的方法,是从宋代铁锅与强火力焦炭普及之后才开始的。 c:51
“脯”是干肉,“炙”是烤肉,“炮”是整烤,“脍”是生肉。 c:23
灞水与浐水之间夹着的丘陵叫做白鹿原。 c:21
三国魏的曹丕在公元221年禁止了这种玉匣的使用 c:22
从武帝开始的古代一世使用多个元号的制度,直至十四世纪的明代才最终为一世一元的制度所取代。 c:36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二人编纂的,而且不妨说司马谈的作用更大些。 c:14
对于汉代历代皇帝来说,仅仅以宗庙祭祀是不够的,从“五帝”至夏、商、周、秦与历代王朝的祭祀都要实行,这对体现汉王朝的正统性是十分必要的。 c:12
“河、江、淮、济”即黄河、长江、淮水(3240里)、济水(1840里)四大河流,又称“四渎”。 c:25
作为天中心的天帝被称为“泰一”。仰望天空,天是以北极星为中心而旋转的。这个中心里有天极星,天极星里有泰一。泰一乃所有秩序的源泉。祭祀泰一要尽可能地登上接近天的地方。泰山就是这样的地方之一。 c:22
“年”字本来自于“稔”(谷物成熟)的意思,因此以秋季为年终,人们没有不妥之感。 c:20
“五星”是指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等五颗行星。 c:18
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了“丝绸之路”和“东西交流之路”。 c:15
今天所称祁连山的名字,就是匈奴人命名的,是“天”的意思。 c:16
武帝出兵的目的,一是收复河南,复兴秦始皇时期完整的长城;二是将匈奴包围、牵制,确保沿长城一线向西直至祁连山的河西走廊的畅通,以维持与西域的外交。其结果,卫青收复河南、建立朔方郡,霍去病为确保河西走廊建立大功。 c:12
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有别之说,因此儒家的学问被选中为维护帝国体制的学问。的确,从祭祀、葬礼直至封禅、外交,礼都不可或缺。但解说礼的秩序的仅是六艺之中的《礼》,儒家学问并不限于此。《诗》是讽刺政治的,《书》是称赞先王事迹的,《易》的革命思想是讲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春秋》旨在以史为鉴,《乐》乃宗庙祭祀所必备的。儒家有着如此广博的思想体系。 c:29
从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五铢钱,后来一直到唐代高祖时期,沿用了七百年。 c:18
如同《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著作一样,《汉书》也是班彪、班固父子的著作。 c:16
皇后的“后”是“后土”,即大地的意思。与“皇帝”这来自上天权威的称号相对,“皇后”是来自大地的称号。 c:18
据说由于花椒结的果实很多,象征子孙繁荣,所以很适合皇后住所。 c:16
唐代宫中女性的化妆极为细致。其顺序是:一、面部全部抹铅粉铺粉底,二、两颊涂上圆形胭脂红,三、描眉,四、额头贴花钿(花纹发饰),五、靥(酒窝)中点红点,六、鬓角描出斜红(新月形红色),七、涂口红。 c:17
“敦”,大也;“煌”,盛也。 c:29
所谓“滑稽”并非“怪异”的意思。意思是能言善辩,具有像酒从“稽”器流出那样流畅的辩才。 c:14
汉代皇帝有七个玉印:官吏的印称为“印”或“章”,只有皇帝、皇后的印称为“玺”。七印之中有三个是刻有“皇帝”字样的玺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有三个是刻有“天子”字样的玺印(“天子行玺”、“ 天子之玺”、“ 天子信玺”),另一个是“传国之玺”。皇帝即位时,在先帝的棺前,或高祖庙前接受“传国之玺”,以表示自己是正统继承人。 c:21
王莽的经济政策无论如何是在追求平均主义。 c:13
王莽时期的货币制度,在短短七年中进行了四次改革,共计发行三十七种货币,措施极为复杂。 c:13
王莽政权的改革是对西汉中期以后儒家官学化进程中设想的儒教国家结构的最初尝试。 c:36
王莽政权崩溃的原因还在于过急、过激的经济政策招致人们的不满,屈辱的外交政策引起的怨恨。 c:17
东汉建立之时,因为以皇帝刘秀“帝乡”南阳为中心形成了豪族集团,所以也有观点称东汉王朝为豪族联合政权。 c:17
所谓“地方的时代”的意思,是说中央集权政治进一步受到地方行政组织充实化的支持,进入了与中国全体的统一性、均一性相比,地方社会特征更加凸显的时代。 c:24
所以在北宋时期人们加上司马彪《续汉书》的八篇《志》,合为一百三十卷,即今本《后汉书》。 c:13
虽然公元25年是东汉开始的年份,实际上完成统一却是三十年后的中元元年(56)。 c:19
与经书的“经”(纵线)相对、对经书进行辅助说明的,由于起着“纬”(横线)的作用,所以称为纬书。还有所谓“谶纬”的叫法,是对解释经书之“纬”与预言之“谶”的总称。 c:17
但应该看到谶纬思想的出现,是儒教已经进入了与皇权结合、作为支持皇帝制意识形态新阶段的产物。 c:35
董仲舒的解释:皇帝一方面有等同的上帝之德,一方面又是上帝之子的“天子”。 c:14
出现于西汉末、兴盛于东汉时期的谶纬思想,一直延续至南北朝时期。最终因其预言色彩过重,在隋文帝时遭到禁止,隋炀帝进而予以严厉取缔,多数书被焚烧。 c:16
其独到的科学批判精神,唯物论思想被当时主流意识视为异端,但是作为东汉儒教的一个分支是值得注目的。 c:18
东汉二百年中,从公元一世纪末的九十年代直至进入二世纪,的确是水害、旱灾、虫灾、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以东汉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与西汉相比的话,西汉214年中的灾害年份仅32年(15%),东汉195年中却有119年(61%),可谓频发。 c:27
气候学家竺可桢指出,从东汉时期年平均气温开始下降,一直持续至六世纪。 c:17
东汉屡屡流行传染病的原因,一是由于干旱与水灾造成粮食匮乏,以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二是为寻求粮食而出现的大范围人口流动也造成疫病的大流行。 c:35
西汉初期成为“史”(记录官)的标准是能够读、写五千以上的汉字,东汉的官吏标准是能够读、写九千字。 c:14
明帝的“明”是“照临四方”,和帝的“和”是“不刚不柔”,顺帝的“顺”是“慈和遍服”的意思,使用的都是对外交予以高度评价的词语。 c:12
罗马帝国统一地中海世界是在公元前27年,中国乃西汉时期。 c:14
“大秦”这一国名意思是规模很大的秦国。虽然秦已经灭亡,西域人仍然继续称中国为“秦”。“秦”就是China一词的来源。“汉”是现实中王朝的名字,“秦”则是地域名称。西域人将与“秦”(中国)匹敌的西方大国称为“大秦”。 c:30
把罗马皇帝的肖像刻在大理石或货币上,以便在帝国内得到认同,提高权威。中国的皇帝不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反而提高威信。此乃文化上的不同。 c:12
孝行受到表彰、不孝受到惩罚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乡里、家族内秩序因战乱、自然灾害等贫困、流民化问题所引起的社会崩溃。 c:12
儒教是以其将乡里社会、国家的集团秩序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观念形态,得到强权国家的保护而发展的 c:28
在儒教的秩序体制无法治理社会混乱时,道教作为支持民众政治行为的观念意识就显示出优势。 c:13
幼年皇帝即位,意味着在其背后母亲以皇太后临朝的道路被打通,结果往往出现外戚左右政治的局面。 c:17
夏商周三代以女色招灾,秦以暴虐政治亡国,西汉因外戚而断绝,东汉以宦官而倾国 c:44
以皇帝中心形成了官僚、外戚、宦官的三者势力,三种关系之中东汉宦官巧妙地掌握着实权。 c:17
东汉时期与后代唐、明并列,都是宦者政治抬头的时期。 c:12
六朝时期贵族制的源流正在此清流派势力之中。清流派地方豪族,抑制了自身本来作为领主的阶级立场,维持并企图再造当时趋于崩溃的乡里共同体。 c:16
“封建”一词并非对欧洲中世社会feudalism的翻译,而是中国的传统制度。是在皇帝直接统治的郡县之外,由诸侯、列侯分治领地的制度。这是一种没有政治独立性说到底是具有维护中央集权机能的制度。 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