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19 lines (60 loc) · 11.4 KB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19 lines (60 loc) · 11.4 KB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袁堂欣 谢志强主编 -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前言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增强哲学思考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修身处事的智慧和经验;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c:28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111

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美德。学习应该“锲而不舍”,专心一致。同时也告诫人们应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c:18

君子的生性并不是与别人有所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42

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要选择乡里,交游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c:64

总是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哪有不被世人知道的呢? c:18

做到了这样,是堂堂正正的人;半途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 c:15

所以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别人,这叫做急躁;别人只问一件事而却回答两件事,这叫做罗嗦。急躁不对,罗嗦也不对,君子回答别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响应声一样。 c:68

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c:11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向良师请教更有效更迅速的了,其次是尊崇礼法 c:19

问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告诉他;告诉你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追问他;谈论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听他;态度蛮横的人,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是按照礼义之道前来请教的人,然后才接待他,不按照礼义之道而来的人,就回避他。 c:58

修身

故非我而当者⑥,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c:60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c:28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c:55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53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勘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c:37

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而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 c:17

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平心静气的方法去安抚他;对于思想深沉隐伏的,就用平易和悦的方法去同化他;对于勇猛、刚毅、暴戾的,就用疏导不越轨的方式从旁帮助他;对于行动敏捷迅速的,就用动静相辅相成的方式去节制他;对于心胸狭窄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去扩展他;对于志意浮薄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就用高尚的志向去促进他;对于庸庸碌碌、鲁钝懒散的,就用良师益友去约束他;对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就用会招致灾祸的后果使他明了;对于愚钝诚实、端庄、忠厚的,就用礼仪音乐去协调他,用思考探求去开通他。凡是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而捷速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所好专一,思虑不杂更玄妙神奇的了。这就是所说的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 c:30

劳累辛苦的事抢先去做,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端庄、忠厚、诚实、守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 c:11

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目的地,六匹千里马拉的车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纵然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闲荡不做事的人,他们的成就肯定不能超过常人很远。 c:20

人没有礼法,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有礼法而不知其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知依礼法条文类推出来的具体律例,面容就会显得如同草木被雨露滋润一般。 c:19

尊敬老人,那么青壮年便都会来归附;不轻侮处境穷困的人,那么有才能又通达事理的人便都会来聚集;做好事不让人家知道,施惠不要求人家报答,那么贤人和不贤的人都会归向你, c:20

君子虽处贫困,但志向远大;虽身处富贵,但体态容貌恭敬;虽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虽劳累疲乏,但并不憔悴;发怒时不过分地处罚人,高兴时不过分地奖赏人。 c:16

荣辱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⑤;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c:42

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侔侔然唯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悼悼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c:23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c:39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c:11

所以和人说善意的话,比送衣服给他穿还要温暖;用恶语伤人,比矛戟剌得还要深。 c:21

逞一时的快意而招致死亡,是由于忿怒;有分析明辨的能力而受伤残,是由于忌恨;博学多才而身处困窘,是由于毁谤;想要澄清而更加浑浊,是由于言过其实而引起的;用好的食物款待别人而交情更加淡薄,是由于所交接的都不正派的缘故;善辩而不能说服人,是由于好与人争论;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好胜凌人;品行方正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言语尖刻刺伤别人所致;勇猛而不被人畏惧,是由于爱财;守信用而不被人尊重,是由于喜欢独断专行。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是君子所不干的。 c:28

首先考虑道义而后考虑利益的人会得到荣誉,首先考虑利益而后考虑道义的人会受到屈辱;得到荣誉的人常常是处境顺利,做官显达,受到屈辱的人总是身处困窘;通达的人常常制服住别人,处于困窘中的人常常被人所制服,这就是荣誉和耻辱的根本区别。 c:14

然而人们多数去做这些危辱烦劳的事而很少去做那些安荣愉佚的事,为什么呢?回答是:这是由于知识贫乏的缘故。尧、禹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了当圣人、贤君的条件,而是开始于经历各种患难和事故,成功于修养身心的实践,等到尽知事物的道理,然后才达到德行高尚的境界。 c:19

非相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c:40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关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c:15

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骓、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 c:13

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窘的行为:当上司的不能爱护下属,做下属的喜欢非议上司,这是人必然陷于困窘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背后又欺骗毁谤,这是人必然陷于困窘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德的人不能举荐,对足智多谋的人不能尊崇,这是人必然陷于困窘的第三种情况。 c:25

所以拿好话赠送给别人,比金石珠玉还贵重;把善言拿给别人看,比让他看到色彩斑斓的衣服还要美好;让人听到好话,比让他听到钟鼓琴瑟还要快乐 c:11

儒效

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c:1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c:19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16

君道

当今君主最大的毛病是:让贤良的人去治理国家,却又和不贤的人用框框去约束他;让有智谋的人去考虑问题,却又和愚蠢的人一道议论他;让品德高尚的人去实行,却又和品德卑劣的人去怀疑他 c:11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②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③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c:20

所以最能干的人在于懂得什么是不能做和不应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他不去考虑那些不能考虑和不应考虑的事。对于天的认识,要根据已经显现出来的征象预测未来的变化 c:15

老子只看到委曲求全的一面,看不到积极进取的一面;墨子只看到均等的一面,看不到等级差别的一面;宋子只看到人的寡欲一面,看不到多欲的一面。 c:16

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②,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③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④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c:22

礼起源于什么?答道:人生下来就有欲望,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索求,索求若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一定会发生争斗。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 c:17

正名

没有经过考察的言论,没有见过的行为,没有听说过的谋略,君子要慎重地对待。 c: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