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content.json
1 lines (1 loc) · 88.2 KB
/
content.json
1
{"meta":{"title":"业哥speaking","subtitle":"聊产品科技看人生百态","description":"这是一个来自神秘东方的博客,有一个叫业哥的人在这里胡说八道。他会赋予你神秘的力,你将学会量子波动速读法产品经理从入门到神棍JAVA7天入门到放弃中年人生发50讲以及互联网人的终极职业开快车","author":"业哥","url":"http://allensucre.github.io","root":"/"},"pages":[{"title":"categories","date":"2020-02-22T03:52:05.000Z","updated":"2020-02-22T03:52:37.276Z","comments":true,"path":"categories/index.html","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index.html","excerpt":"","text":"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title":"contact","date":"2020-02-22T03:54:46.000Z","updated":"2020-02-22T03:54:53.642Z","comments":true,"path":"contact/index.html","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ontact/index.html","excerpt":"","text":"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title":"tags","date":"2020-02-22T03:53:26.000Z","updated":"2020-02-22T03:53:36.329Z","comments":true,"path":"tags/index.html","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index.html","excerpt":"","text":"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posts":[{"title":"作品详情","slug":"作品详情","date":"2020-06-21T08:32:36.000Z","updated":"2020-06-21T08:32:36.941Z","comments":true,"path":"2020/06/21/zuo-pin-xiang-qing/","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6/21/zuo-pin-xiang-qing/","excerpt":"","text":"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tags":[],"author":null},{"title":"时光网社区启示录","slug":"时光网社区启示录","date":"2020-05-18T05:49:46.000Z","updated":"2020-05-18T07:20:04.157Z","comments":true,"path":"2020/05/18/shi-guang-wang-she-qu-qi-shi-l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5/18/shi-guang-wang-she-qu-qi-shi-lu/","excerpt":"","text":"从一个社区的发展能学到了什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虽然并没有参与过早期的时光网创建,很多老员工很早之前也都不在时光网了,早期的历史已经逐渐不为人知了,但是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老员工访谈,查找外部资料)基本复盘了整个社区的发展历程和关键节点,以此对内容社区型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思路。 时光网发展过程和一些关键节点 早先是个海报站但也可以认为是个海报社区,05年的时候资讯不发达,所以一些喜欢电影的人能汇聚的地方不多,很多影迷就跑到这里来。早些年影迷在这里发生过很多感人的事情,曾经有个阿根廷友人每天都在自愿的分享海报,后来有段时间就突然不来了,等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说他回来了,其实中间得癌症去治疗去了。在那个时间已经构建了早期的社区氛围。这是在还没有被动艺时光收购之前。 时光后来做电影资料库,中国的imdb,时光网不计成本的做了大概五六年(这个事不赚钱),资料库做的非常牛逼,甚至连影人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得奖记录做的极其好,这也得益于创始人是个电影迷,而这里有很多热爱电影又非常专业的编辑。影讯专题等内容也做的非常出色,时光网今天还保留着美国的记者团队,其中两位记者还分别是奥斯卡评委和金球奖评委。这里要强调下,我并不是说喜欢电影的编辑而是说的热爱电影的编辑。只有热爱电影这件事,才能产出受到影迷群体欢迎的内容。后续我在专门谈谈什么是好内容,怎样生产好的内容。 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时光网在当年汇聚了几乎国内最强的那批影评人和用户,社区氛围极其浓厚,我现在去翻看过去的一些帖子都会吃惊到,大家对电影的讨论盖楼既有质又有量,而不是像中国的很多社区论坛,一言不和开骂爆粗。19年的时候我在移动端建设了一些电影话题,虽然因为这些年的变动,用户流失了很多,但是当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出现时,仍然会有大量的有质量的盖楼讨论出现。可见用户的特点和互动性之强。这样的社区氛围建立的很好不太容易撼动。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里面好多网友都互相认识了好朋友,甚至不少走到了一起结了婚,这样的社区氛围也正是这个产品的迷人之处。你真正的融入其中,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于互联网世界的大家庭。 社区小组的发展其实最开始并没有火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增长阶段。但是后来10年时发展曲线已经开始陡峭了,现在很难猜测当年发生了什么,但是从几个小事大概可以猜测出来,10年阿凡达在国内上映,时光网是当时重要的宣发阵地。IMAX 和3D 元年开启,同年时光网经历封站在影迷圈中蹿红。 所以,你从这里面看到了什么 社区是有情感的。没有情感的社区是不太成功的。引申一点讲,任何产品如果能构建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联,最终都会建立起一定的忠诚度和护城河。社区产品是比较典型,像视频网站就没啥情感,哪里有我需要的内容我就去哪里,用户说走就走。 做社区,既要有上帝视角,同时也不要全是上帝视角。社区产品的情感连接很重要,你始终要融入其中的一份子,才能做出好的产品。社区产品或者很多2C产品,如果仅以上帝视角,其实是很难做出让目标用户感到舒服的功能,(别杠,当然也有神人自己不是目标用户依靠洞察也能做出很厉害的产品,但是神人之所以被封神,就是因为稀少和不可复制性),因为社区产品是有情感的,而情感往往是很微妙又难以描述的。不同的人对其感受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很能吃辣,有的人吃一点就辣的不行,然后很能吃辣的人就会说怎么啦,我觉得以点都不辣呀。往往性格敏感和孤独的人更容易做出出色的社交产品,因为这一类人更敏感,所以如果你要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那你就要融入其中。 ”人“是社区产品的核心。一个是社区里人的因素最重要,媒体内容属性比较重的产品,对于人性的关注没有那么高,内容为王。对于社交产品而言,内容反而没那么重要,人性为王。而社区产品恰好介于这之间,既要关注内容也要关注社区中社交关系。找到用户人群的特点,发掘引导他们的需求产生的收益大于创造需求,典型的比如旅游类产品,影评类产品,用户天生自带强烈的表达欲望,通过策略和机制来构建一个良好的表达氛围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内容收益。 对于偏重内容型的社区,在资料信息匮乏的年代,内容只要你有就比别人强,如果你恰好还做的不错那就无敌了;在资料信息爆炸的年代,你要做出好的专业的内容,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社区产品的用户圈层很有意思,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归属和互动。小组是个很好的形式,可以对用户进行圈层,用户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和有价值的内容。借用豆瓣的话,喜欢影音的人大概率也喜欢活动展览等,自然就会有很多讨论的诉求。但是很多做小组的产品直接套用后并没有起色。为什么同样的策略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因素有很多,时代因素,社区用户的底蕴等等,都有影响,也有可能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点。虽然说社区产品靠养成,但是不要觉得慢工细活就一定是唯一的方式,适时的借势爆发一下会加快产品的快速发展。就像直播要抢头部主播,社区树立KOL和借势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点。关于产品的市场流行推荐看一下《跨越鸿沟》。 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做对“几件事情比”做一堆“事情更有价值。复盘整个产品的发展,10多年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掰着指头数的过来。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slug":"产品","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tags":[{"name":"社区","slug":"社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name":"产品设计","slug":"产品设计","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8%AE%BE%E8%AE%A1/"}],"author":null},{"title":"读书笔记:创业要素评估","slug":"读书笔记创业机会评估","date":"2020-03-26T07:15:51.000Z","updated":"2020-03-26T09:18:26.036Z","comments":true,"path":"2020/03/26/du-shu-bi-ji-chuang-ye-ji-hui-ping-g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3/26/du-shu-bi-ji-chuang-ye-ji-hui-ping-gu/","excerpt":"","text":"基础的创业方法论使命,抱负,冒险明确自己的使命,抱负(愿景),冒险意愿 创业机会测试 你的创业使命是什么? 服务某个特定发的市场? 改变某个特定的行业? 销售某种特定的产品? 心中是否真的有激情? 心中是否真的有激情? 在你的创业梦想中,你拥有多大的抱负? 为自己工作? 建立小企业还是大企业? 去创造?去做事?去管理?去领导? 用某些方式来改变世界?· 有什么样的风险,是你愿意承担的和不愿意承担的? 你会拿目前工作带来的有保障的收入和其他利益来冒险吗?冒多久的险? 你会冒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风险吗?·你会拿自己的钱来冒险吗?会拿多少钱来冒险?· 你会拿家庭来冒险或者拿你与家人及你所爱的人相聚的时间来冒险吗? 这些你爱的人会接受你的这些冒险吗? 你的团队使命、抱负或冒险倾向是否会对企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如果是,以什么方式带来的?应该如何消除这样的风险? 精力管理少即是多 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知道,到处撒网这种方法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大多数创业者手头拥有的资源非常稀少,试图用这样稀少的资源来同时做多件事情,最后的结果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好。少即是多(Lessismore),通常一个人把精力全部投入在最有希望的事情上,最后的效果会好得多。如果所选择的道路最后不能走下去,那么你也能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从而帮助你找到更有希望的道路。也许你读本书的原因之一,就是你正要确定什么是你最好的道路以及它是否足够好,值得你投入全部去冒险。 要在缺乏吸引力的行业中成功的主要答案在微观层面中寻找 关于诺基亚的反思 长期成功没有秘方,你必须不断给成功以几滋养;允许人脉你犯错,允许人脉以某种大胆的行动,你要尽量宣扬正能量(NOKIA 高管) 口头上的创新谁都会,但是诺基亚如何做创新的?流程,NOKIA投资机构 需要牢记 市场与行业的去呗 微观层面的测评与宏观层面的测评如何相辅相成 执行关键成功要素的能力一般来说,即使在相对缺乏吸引力的行业里,至少也会有一些公司能够表现得非常优异,从而使其他公司相形见绌。因此,这个“但是”的意思是:是的,创业者在困难的行业里也能成功,但是他们必须能够: 找出他们特定行业的具体的关键成功要素。 组建一个能够执行这些要素的团队。 找出行业中的关键成功要素也许你会问:我怎样才能找出所处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CSF)呢?在商业出版物、互联网或战略教科书上能找到答案吗?很不幸,在这些地方你找不到答案。关键成功要素的知识存在于一些人的经验里,这些人已经了解(经常是以非常艰难的方式了解)在这个行业中什么事情是绝对要做对的。不管你是否已经有这样的经验,还是你必须求助于那些有这种经验的人,你要找出所在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就必须提出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 哪些决定或活动只要做错了,就会对绩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即使其他事情都做对了。 * 哪些决定或活动只要做对了,就几乎确保可获得卓越绩效,即使其他事情做得不好甚至做得很差。为了找出所在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你可以拿上面的两个问题请教本行业的15~20位思想缜密的成功创业者和经理人。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创业方法论","slug":"创业方法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5%88%9B%E4%B8%9A%E6%96%B9%E6%B3%95%E8%AE%BA/"}],"tags":[{"name":"读书笔记","slug":"读书笔记","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8%AF%BB%E4%B9%A6%E7%AC%94%E8%AE%B0/"},{"name":"创业评估","slug":"创业评估","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88%9B%E4%B8%9A%E8%AF%84%E4%BC%B0/"}],"author":null},{"title":"从底层拆解知识付费与在线教育的差别","slug":"在线教育与知识付费","date":"2020-03-17T03:00:59.000Z","updated":"2020-03-17T06:24:25.905Z","comments":true,"path":"2020/03/17/zai-xian-jiao-yu-yu-zhi-shi-fu-fei/","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3/17/zai-xian-jiao-yu-yu-zhi-shi-fu-fei/","excerpt":"","text":"如果图片加载特别慢(部署在github上),可以查看该地址:【腾讯文档】知识付费https://docs.qq.com/sheet/DQlhJQWFXdkdTS2V5?c=E7A0L0 关键因素分析 内容方式差别 原创模型:三大因素拆解教育与知识付费 如何应用模型进行分析 教育与知识付费主要玩家的差别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在线教育","slug":"在线教育","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9C%A8%E7%BA%BF%E6%95%99%E8%82%B2/"},{"name":"知识付费","slug":"知识付费","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9F%A5%E8%AF%86%E4%BB%98%E8%B4%B9/"}],"author":null},{"title":"抖音快手体验","slug":"抖音快手体验","date":"2020-03-13T05:50:55.000Z","updated":"2020-03-13T06:00:55.507Z","comments":true,"path":"2020/03/13/dou-yin-kuai-shou-ti-yan/","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3/13/dou-yin-kuai-shou-ti-yan/","excerpt":"","text":"抖音和快手的体验 抖音的精致和快手的真实 抖音:哇,这个小姐姐好看,这个美女身材太棒了,这个太卡哇伊了,真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呀,别人家的生活怎么能这么精致 快手:嗯,这才是正常人,怎么可能都那么美,抖音虚假,快手才真实。有大妈有大爷有老铁有白领有村花,这才是自己身边的生活 抖音像鸦片,虚幻的美丽,容易上瘾;快手像杂技,老铁们也有一技之长; 抖音:哇,这个小姐姐太美了,这个也很美,刷了几个之后,已经记不起前面那一个的美了。嗯,虽然你很美,但是我在刷两个就会把你忘记,就是这么快,哥是你永远都得不到的男人 快手:嗨,这个老铁有点意思哈,哈哈,这个老铁也挺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还是忘不了前面那个老铁。总结:过于美好和不切实际的美丽总是虚幻的,像吸大麻一样;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体验","slug":"产品体验","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4%BD%93%E9%AA%8C/"}],"tags":[{"name":"抖音","slug":"抖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6%8A%96%E9%9F%B3/"},{"name":"快手","slug":"快手","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BF%AB%E6%89%8B/"},{"name":"运营","slug":"运营","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8%BF%90%E8%90%A5/"}],"author":null},{"title":"一些碎片的思考","slug":"一些碎片的思考","date":"2020-03-11T13:33:16.000Z","updated":"2020-03-30T05:50:42.827Z","comments":true,"path":"2020/03/11/yi-xie-sui-pian-de-si-kao/","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3/11/yi-xie-sui-pian-de-si-kao/","excerpt":"","text":"一些碎片的思考 产品的扩张和长大,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是运气成分却往往被很多人有意无意的遗漏掉,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是错误的。 大多数产品在市场里的扩张,并不是连续性的,而是存在阶层人群的跨越,认识到用户分组或者用户分层这个概念很重要。 看起来赚点小钱的小项目,实际上付出的精力并不比做一个有更大愿景的项目付出的精力小,所以如果创业还是选个有野心点的方向 写作和分享,一直都是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帮助你建立额外影响力最好的方式之一 deadline 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不要低估人的惰性 看闲书可以无目的的看,如果是针对职场的学习成长,按照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对一件事情思考透彻,比狼吞虎咽的看100篇分析文章都有用 任何产品策略在设计的时候,都至少应该问自己5个为什么,直到无法在问 做事情贵在坚持,每天一点点的坚持比无计划的冒进要好太多,虽然有时候看起来短平快更有效果 时间很宝贵,对自己宝贵,对所负责的产品也很宝贵,窗口期永远是短暂的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随想","slug":"随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9%9A%8F%E6%83%B3/"}],"tags":[{"name":"产品","slug":"产品","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author":null},{"title":"快问快答:社区产品扩大用户规模时,随着新用户进入,如何保持原有社区氛围不会泛化?","slug":"快问快答:社区产品扩大用户规模时,随着新用户进入,如何保持原有社区氛围不会泛化?","date":"2020-02-27T15:29:03.000Z","updated":"2020-03-11T03:39:36.261Z","comments":true,"path":"2020/02/27/kuai-wen-kuai-da-she-qu-chan-pin-kuo-da-yong-hu-gui-mo-shi-sui-zhao-xin-yong-hu-jin-ru-ru-he-bao-chi-yuan-you-she-qu-fen-wei-bu-hui-fan-hua/","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2/27/kuai-wen-kuai-da-she-qu-chan-pin-kuo-da-yong-hu-gui-mo-shi-sui-zhao-xin-yong-hu-jin-ru-ru-he-bao-chi-yuan-you-she-qu-fen-wei-bu-hui-fan-hua/","excerpt":"","text":"快问快答系列:社区产品扩大用户规模时,随着新用户进入,如何保持原有社区氛围不会泛化? 比如陌陌、探探、知乎在扩张的同时,用户就会下沉。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我最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与产品形态和文化都有关系。北京人口几千万,有农民工,有中产阶层,有富豪,有权贵,有外国人,大家都相安无事,都有自己的空间,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城市里的一个个子社群很好的服务了不同的人群,后厂村聚集了互联网人群,朝阳cbd聚集了文化产业人群,郊区和城中村让不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有可以让自己承担的起的歇脚的地方。所有的这些人都认同了这个城市的规则,每个人又在自然的遵守它。但是在换一个城市,比如香港,过去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极其包容,现在由于一些原因开始对大陆很排外,它同样拥有和北京一样的服务组织,但是它的一部分人群发生了变化并拥有了影响力导致了城市文化发生了变化,硬件设施并没有改变,但是软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来的人要么融入其中要么被迫离开,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起作用。人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动物,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要么让新来的人融入这个群体并被这个群体接纳,文化继续延续(b站比较类似),要么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干扰(互不干扰很重要,youtube可能比较类似,就像北京,极其广博但都能相安无事各有各的空间大家各玩各的谁也别妨碍了谁),比较惨烈的就是社群的既存在者和后来者发生了冲突,谁都无法同化另一方,使得其中一方开始退出寻找新的认同圈子,知乎今天的样子可能比较像,原本就像一个大学,几个人正在热情的讨论科学与民主,突然冒进一群广场舞大妈大爷,说的都是隔壁老王偷了张三的枣西边的王二麻子踩了隔壁老王的脚而且嗓门贼大压的科学民主没了音,这还怎么玩 END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tags":[{"name":"社区氛围","slug":"社区氛围","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E6%B0%9B%E5%9B%B4/"},{"name":"社区运营","slug":"社区运营","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E8%BF%90%E8%90%A5/"}],"author":null},{"title":"三省吾身: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懂技术?","slug":"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懂技术?","date":"2020-02-26T15:37:38.000Z","updated":"2020-02-27T03:14:23.346Z","comments":true,"path":"2020/02/26/chan-pin-jing-li-wei-shi-me-yao-dong-ji-zh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2/26/chan-pin-jing-li-wei-shi-me-yao-dong-ji-zhu/","excerpt":"","text":"关于产品经理是否需要懂技术的话题,有很多话题讨论了很久。由于这个岗位的入门门槛比较低,加上前几年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广为宣传,让产品经理被误认为是与运营并列的互联网门槛低的岗位。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需求的敏感洞察和策划,调动资源达成目的做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产品。懂技术最好,不懂的话如果你本身素质够好,也不影响你的发展。当然一点不懂那是不行的,至少要做到跟程序员开发交流无障碍,基本的判断还是要具备的。毕竟调侃归调侃,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是需要有很强的逻辑能力,是个妥妥的艺术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岗位。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些开源项目之后,深刻意识到产品经理如果懂技术的价值。事实上很多开源产品做得非常好,只要根据说明文档用起来就行,这对低成本创业精益验证有很高的价值。如果不是特别与众不同的idea ,对于startup的产品,基本上都能靠 开源产品+ 广大的自媒体和社交平台 来进行快速验证,而这个门槛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是如果不懂技术,往往第一选择是去找开发合作,这个成本还是挺高的,各种沟通成本,如果是组团创业,还涉及到利益分配等等问题。 开发人员懂各种工具,但不一定能意识到它的作用和价值,而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往往对技术有着敬畏之心,过高的估计了实现成本,如果这两者之间的鸿沟可以缩小,会很大的提高生产力,而代价只不过是产品经理学学怎么把工具用起来。显然这是一笔极为合适的买卖 当然如果你天赋异禀,是下个雷军或张小龙,那就当我放了个屁…..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生活随想","slug":"生活随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7%94%9F%E6%B4%BB%E9%9A%8F%E6%83%B3/"}],"tags":[{"name":"产品经理","slug":"产品经理","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7%BB%8F%E7%90%86/"},{"name":"开源技术","slug":"开源技术","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BC%80%E6%BA%90%E6%8A%80%E6%9C%AF/"}],"author":null},{"title":"快问快答:如何提高内容社区的用户粘性?","slug":"快问快答:如何提高内容社区的用户粘性?","date":"2020-02-24T08:33:21.000Z","updated":"2020-03-11T03:39:34.046Z","comments":true,"path":"2020/02/24/kuai-wen-kuai-da-ru-he-ti-gao-nei-rong-she-qu-de-yong-hu-nian-xing/","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2/24/kuai-wen-kuai-da-ru-he-ti-gao-nei-rong-she-qu-de-yong-hu-nian-xing/","excerpt":"","text":"看到互联网社区中有人提了一个社区的问题,针对问题我的回答 内容社区单这几个字的理解就不太好定义,范围可大可小,涵盖的产品太广,但是不同的产品之间策略其实是有挺大差异的,就像我们不能脱离了时代背景去看一个历史人物。如果从内容角度来看,一个内容型产品的逻辑基本就是生产-组织-分发-触达,每一个环节都涵盖了很多因素,比如内容生产,就包括PGC,PUGC,UGC 等多种方式,怎样保证生产的内容能够与用户形成匹配是个不小的问题。从内容的组织角度来讲,按照作者组织,按照内容分类组织,按照专题组织,按照载体组织等多种包装方式,那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我们内容的特点?从内容分发角度来讲,按照时间分发,按照热度分发,基于地理位置的分发,按照订阅分发,按照专家推荐亦或是完全个性化推荐等等,每种分发方式带来的效果差异也很大,在这过程中以什么样的内容最终呈现给用户比较合适?人工干预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分发是以内容的逻辑出发,分发的内容是否到达用户,还涉及到触达环节,用户主动接收内容,用户被动接受内容,主动方式有哪些被动方式有哪些。如果是一个以内容为主的产品,大部分精力可能主要就在解决优化以上的问题,产品的黏性不好概率是以上的某个环节存在问题。如果这个产品的内容是以UGC为主,产品经理面临的问题会更多。通过何种方式能够让用户持续的贡献内容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要解决的问题会更多,不仅仅从内容角度考虑,还要能很好地洞察用户心理。举一个小例子,书影音类的产品,包括豆瓣,也包括时光网,这一类的产品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群组,而这些兴趣群组的设计前提,是洞察了喜欢书影音的这类所谓文艺青年,往往也喜欢活动和展览,看完了书影音和活动展览,自然的就有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怎样去很好的满足这个需求,那就是群组这个产品设计的目的。事实上也的确对整个产品的粘性带来了很大的价值。那像别的社区是否也可以直接套用这种方式?显然是不行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和用户特点去设计策略,并没有通用可行的策略。所谓的粘性就是留存,而留存不像新增这类数据,留存的数据并不是直接做出来的,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手段最终提升了留存。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tags":[{"name":"社区产品","slug":"社区产品","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E4%BA%A7%E5%93%81/"},{"name":"内容产品","slug":"内容产品","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86%85%E5%AE%B9%E4%BA%A7%E5%93%81/"}],"author":null},{"title":"一个神秘的博客","slug":"这是一个神秘的博客","date":"2020-02-17T09:16:30.000Z","updated":"2020-03-11T03:53:17.178Z","comments":true,"path":"2020/02/17/zhe-shi-yi-ge-shen-mi-de-bo-ke/","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20/02/17/zhe-shi-yi-ge-shen-mi-de-bo-ke/","excerpt":"","text":"这是一个来自神秘东方的博客,有一个叫业哥的人在这里胡说八道。他会赋予你神秘的力,你将学会量子波动速读法产品经理从入门到神棍JAVA7天入门到放弃中年人生发50讲以及互联网人的终极职业开快车 这一段纯属瞎扯淡 由于过去多年前在不靠谱的小虚拟主机上搭建了自己的博客,后来虚拟主机公司跑路,致使我多年的博客全部消失殆尽无法找回,博客之路自此也断了。 后来巧合发现了hexo 静态博客系统,直接部署在github托管,既安全,甚至连服务器费用都免了,兴起,部署搭建一套自己的博客系统,重新开始博客之路。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生活随想","slug":"生活随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7%94%9F%E6%B4%BB%E9%9A%8F%E6%83%B3/"}],"tags":[{"name":"随笔","slug":"随笔","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9%9A%8F%E7%AC%94/"}],"author":null},{"title":"AI在视频领域的一些应用快速探索","slug":"AI","date":"2019-12-01T05:40:11.000Z","updated":"2020-03-23T05:56:03.636Z","comments":true,"path":"2019/12/01/ai/","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12/01/ai/","excerpt":"","text":"AI 在视频领域的一些应用快速探索,目前主要仍然在视觉方面居多。在艺术创作领域有探索,但是偏早期初期。 主要应用 调色修复 快速剪辑 广告传媒领域 工业应用 爱奇艺的爱创媒资 寻找特定的镜头:比如看 1 小时左右的视频节目,往往拍摄素材要拍 1000 多小时。想要从中找某个人的镜头或者特定的表情,是非常耗时的一件事情。所以 AI 主要就是配合后期制作提高剪辑效率。比如寻找吴亦凡的笑,比如寻找斯坦李等 AI 和人工的对比:论剪辑, AI 可能真的不比人工差。未来的侧重点可能有区别:AI可以解放人力,人们可以去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情。 中影:AI 修复神思系统 参考:中影基地“AI+电影”初探-服务业科技_人工智能-综艺报-新知号 核心功能 修复增强:老电影的修复增强 表情编辑 个性化剪辑等:国外目前已经有一些应用了,国内还少,主要是国内像好莱坞大片这种比较少、IBM waston 剪辑了已支付高片 智影:依靠人工智能在线视频制作平台 AI 自动添加字幕 文字转视频 自动拆条视频 团队协作 一键分发 Magisto: 只要你上传图片或者视频,然后选择视频编辑风格和配乐,自动为你生成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分发:将你的视频托管和分发到社交媒体 可以了解商业视频观看次数和完成图来了解和分析观众行为 个人思考 机器更适合做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目前AI入侵艺术创作的结果不是把作品搞砸,就是让作品失去灵韵。 艺术创作目前还难以被AI 取代; AI 在广告领域的发展可期。主要原因3方面 一方面由于视频流量在整个互联网中占据了70%以上+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年青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成长和在社会中占比的提高,视频广告的价值越来越高 由于互联网的渗透,对于很多中小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但是很多非影视相关的中小企业是不太具备视频广告制作成本的(缺乏相应团队&制作成本比较高),所以如果可以通过AI 降低视频广告制作成本,可想而知必然会有很大的商业空间。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tags":[],"author":null},{"title":"社区启示录:尊重用户,尊重常识","slug":"”社区启示录(一)“","date":"2019-11-20T15:17:20.000Z","updated":"2020-03-11T03:39:18.734Z","comments":true,"path":"2019/11/20/she-qu-qi-shi-lu-yi/","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11/20/she-qu-qi-shi-lu-yi/","excerpt":"","text":"奇葩说之前有一期,讲对事不对人的讨论,马东老师最后在点评的时候,讲了他自己的看法,马东老师的点评非常深刻,其中有几个点很有趣:事指的人和人的关系,事大于人,没有人就没有事,讨论事的时候,是在讨论人和人的关系。马老师这段话当然不是指社区的,但是恰好又是做社区所应该理解的,所谓的社区产品,一定是研究人的产品,与其他工具,SAAS等各种产品相比,社区产品要求产品经理对用户的洞察和理解要求更高。 视频地址: https://www.iqiyi.com/v_19rw6u07as.html?list=19rra9dw7i#curid=11292245400_1c8e55fb8413ec99ae2de16a670993d8 市面上很多培训产品经理的课程,产品经理能不能培训出来,也是有不少人讨论。其实产品经理能够培训的,其实都是一些基础工具的应用和一些基础方法的认识。每个人都去学了一样的知识,掌握了一样的工具,但是做出的产品却千差万别;归根到底,掌握了工具和知识,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牛X的产品经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首先是要尊重常识,具有同理心,而尊重常识具备同理心,是无法培训的,是先天养成和你所经历的生活造就的。从这一点来讲,产品经理的确是要拼一定的天赋,如果你的天赋够好,后天的技能和学习让你更上一层楼,如果底子不够好,经过学习之后也能让你成为一个能干事的产品经理。 继续说回社区,去年末的时候着手了社区产品的二期,搭建整套UGC体系和群组体系,社区产品极为重运营,但是有没有运营资源,忍不了,亲自上手去搭建了种子用户社群和重点用户社群,跟用户在一个群里打闹。这个过程给了自己一个很大感受,就是真正的把用户当做一个正常的人来看,而不是口头禅,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虽然一直以来一直都很重视用户反馈和意见,并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定期的用户反馈收集,用户调研问卷,用户访谈,但是当亲自与用户天天混在一起之时,你会发现他们远比你所认为的要丰富的多。采用的方法很简单, 根据产品特点,对用户进行分层,维护数个社群,维护一批热心的核心用户。 与用户打成一片,重视内测中的反馈,如果反馈存在很大问题,产品就应该适当调整,甚至推翻方案或者延期上线 重视用户分组,分别维护和管理,如果是UGC 内容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维护群组管理员,热心影迷群体等分组,产品的内测可以先让这部分用户去试用,如果连第一批用户都无法正常使用下去,那么推广到大众用户群体就更难以持久。(市场的推广不是连续性的,而是跨越性的,推荐书单《影响力》《跨越鸿沟》) 方法很简单,简单未必就没有效果,相反简单的方法做好反而有着无穷的魅力。就像一个战略一样,好的战略未必是极为复杂难以理解,而是浅显易懂的。 记得之前有一次 采访B站睿总,讲了一句话,中国太多企业不把用户当人看,深以为然,放在产品圈简直一点毛病没有。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产品和运营在这方面的能动性,产品经理对用户的研究,也不应该还停留在过去的书面教法,用户反馈,用户调研,而是应该切实的利用工具来维护一个铁杆粉丝社群,相信你一定会有极大的收获。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社区","slug":"社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author":null},{"title":"quora天才的般的产品架构","slug":"quora 天才般的产品架构","date":"2019-11-08T12:37:16.000Z","updated":"2020-03-18T05:34:47.164Z","comments":true,"path":"2019/11/08/quora-tian-cai-ban-de-chan-pin-jia-go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11/08/quora-tian-cai-ban-de-chan-pin-jia-gou/","excerpt":"","text":"做了内容社区产品一阵子之后,在回顾问答类产品,尤其是qoura 的产品架构和运营策略,简直堪称天才的设计。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UGC问答进行内容生产,topic+推荐算法进行内容的分发,更为关键的是,问答社区的内容是具有较长时效性的,甚至很久之后再看仍然不过时,具备长期的内容价值,这与twitter 非常不一样。 其实如果只是做到这一步并不可能形成一个优秀的产品架构,通过问答来促进回答者贡献自己的知识,架构当然非常好,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一些问答的产品。对于UGC产品,怎样形成一个让用户愿意在这里进行内容生产那,内容阅读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quora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更重要的是,与过去以往的问答产品不同,quora 借鉴了twitter和facebook 等的社交机制,每个人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最好的社交名片,当我对一个问题认真回答之后,收获的是满满的激励,赞&评论,以及关注,以及关注之后的notice 机制,非常高级的解决了用户的激励。在我看来这是社区产品最高级的激励体系,而不是像很多产品谈到激励时,就要上积分或者实物奖励。 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传播之间通过互动关系进行关联和激励,随着社区发展,内容消费者也会被带动向内容生产者进行转变,从而保证了社区持续的内容贡献。 对于牛X的产品必然要先具备良好的产品架构,其次要具备很好的运营能力。在这方面quora和知乎如出一辙,通过邀请机制来定义第一批的核心用户,确定社区的氛围调性(社区的氛围调性往往不是你有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从市场传播机制来讲,用户群体的拓展是跨越式的,存在阶层的。第一批有影响力的用户入驻,可以定义为KOL,依靠他们的影响力+贡献,奠定了产品的内容调性和第二阶层(普通大众+粉丝用户群体)的入驻,实现社区用户的持续扩大。 而由于内容的高价值和长失效,此类产品天生的对搜索引擎友好,简直是流量黑洞,搜索引擎收录高价值的内容,必然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内容社区","slug":"内容社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86%85%E5%AE%B9%E7%A4%BE%E5%8C%BA/"},{"name":"激励设计","slug":"激励设计","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6%BF%80%E5%8A%B1%E8%AE%BE%E8%AE%A1/"},{"name":"产品架构","slug":"产品架构","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6%9E%B6%E6%9E%84/"}],"author":null},{"title":"社区的用户为什么要发表写作?","slug":"社区的用户为什么要发表写作?","date":"2019-11-01T14:08:00.000Z","updated":"2020-03-11T03:39:45.628Z","comments":true,"path":"2019/11/01/she-qu-de-yong-hu-wei-shi-me-yao-fa-biao-xie-zuo/","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11/01/she-qu-de-yong-hu-wei-shi-me-yao-fa-biao-xie-zuo/","excerpt":"","text":"做一个内容社区产品,可能要考虑方方面面。但是我一直强调一个问题,任何问题要做之前一定要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从设计之初,抄袭别人的产品功能和框架,一定要先分析自己的用户,以及用户为什么在这里生产内容。 说到内容社区产品,尤其是读书影评旅游等产品,你会发现很多用户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自发的去写了非常多的内容。但是用户为什么要表达呢?这个看起来非常明白甚至不应该去问的问题,其实才是很多问题刨根问底的根源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分析过,但是后来有一次看过一本书,叶圣陶写的《文心》,里面有一个对话和我的想法做了一些印证。 小说原文是一个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再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学生回答“要和别地的亲友通消息,就写信,便是作文”“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就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的去告诉他们便当的多”“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下来,我们就动手写作文”“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有一回,我看见亲手种的蔷薇开了花,高兴得很,就写一篇《新开的蔷薇》;再到院子里去看花,觉得格外有味。又有一回,我的姊姊害了病,看她翻来覆去不舒服,我很难过,就写一篇《姊姊病了》;写完之后,心里仿佛觉得松了一点儿。” 在同学回答完后,老师总结了一下,“所以,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神火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那怎么来思考一个影视社区或者读书社区的用户创作和讨论呢? 首先表达是人的天性,写作表达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印刻在你的血液里。 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会有各种原因引起我们的表达欲望,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却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表达需要有合适的土壤。什么样的环境讲什么样的话。 就拿电影产品,例如时光网好了,它具备或者能提供什么土壤呢?首先用户都是一群热爱电影的人居多,这部分用户会更容易有表达创作的欲望,看电影,标记电影,写写影评,刷刷影评,然后讨论下电影里的彩蛋和情节,所以有着非常自然的表达欲望,产品上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氛围,当然由用户群体喜欢独自写作,但是更多的人在这里写作,除了记录之外,是希望有回音的,无论是收获阅读还是收获点赞、讨论,围绕着这条路线所做的事情就是社区核心路线要做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喜欢电影的用户群体一般来讲,类用户的感兴趣的内容又有很多,兴趣和互动欲望也较多,发掘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的表达和互动,就产生了围绕电影电视娱乐杂谈和生活同城的小组。比如有围绕电影讨论的,有围绕电视剧讨论的,有寻找影片播放地址的,由此可以产生很多围绕电影电视的群组,围绕游戏动漫的群组,同样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娱乐杂谈,围绕文化艺术,围绕影人明星,生活时尚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群组,甚至还有同城小组等。 所以产品上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提供一个一个的分隔的空间或容器,来分别容纳这些讨论,构建一个个独特的创作和互动空间。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让用户来创建和维护一个个的独立的空间,实现一个去中心化得社区生态,满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互动。 总结一下,产品上应该如何设计 表达是天性,但是需要有合适的环境。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UGC 的发展。如何构建这个环境,即社区氛围? 首先要提供良好的生产工具,可以让用户便捷的发表。 表达是人的天性,但是往往需要有外部条件的触发,产品外的触发条件往往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产品内的触发条件是可以设计策略,来刺激用户的表达和互动。 比如看到了新闻引起了表达和讨论的欲望,可以通过影讯和新闻的引入来促进 比如在一个兴趣小组里看到了很多其他人发表的内容引起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引入话题,促进互动。 设计用户分层运营策略,先培育培育KOL,逐步逐步培养社区氛围。用户来贡献内容无非是要荣誉感,需要尽量的放大这种荣誉感,同时有公平的社区规则。 设计策略留存和分发特色内容,建设社区特色,保持社区氛围。 优化核心体验:考虑到社区90%的用户行为主要集中在写和赞,评论,所以产品的核心优化功能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E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社区","slug":"社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name":"UGC","slug":"UGC","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UGC/"},{"name":"产品策略","slug":"产品策略","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7%AD%96%E7%95%A5/"},{"name":"社区氛围建设","slug":"社区氛围建设","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E6%B0%9B%E5%9B%B4%E5%BB%BA%E8%AE%BE/"}],"author":null},{"title":"当你在做社区时,你可以从实体社区的建设中学到什么?","slug":"你从实体社区的建设中可以学到什么?","date":"2019-10-01T07:10:08.000Z","updated":"2020-03-11T03:39:43.692Z","comments":true,"path":"2019/10/01/ni-cong-shi-ti-she-qu-de-jian-she-zhong-ke-yi-xue-dao-shi-me/","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10/01/ni-cong-shi-ti-she-qu-de-jian-she-zhong-ke-yi-xue-dao-shi-me/","excerpt":"","text":"互联网的社区与实体的社区相同还是不同?当然是有不同的,一个是虚拟的社区,一个是实际的社区;其实即使是同为虚拟社区或者同为实体社区,它们之间也是不同的,因为人群是不一样的; 但实体的社区和虚拟的社区又是相似的,因为社区的主体都是人,社区都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公园,还是城市,都如此。 与其说社区产品经理是产品经理,其实更应该说设计师或者建筑师。 日本有一位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曾做过很多成功的案例。看过他做的一些案例和分享,他的做法可以为互联网社区提供一些启发。 聆听当地居民的心声是工作的第一步比如聆听居民心声,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用户调研,社区产品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只有了解用户才能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 跳脱设计工作,转为发掘人性跳脱设计工作,转为挖掘人性:实体社区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用户和人性的发掘,只有一建筑设施,是根本不会有人去的。不少年以前国内很多地区大兴土木,建了一个又一个楼盘结果没人去,最后城市变成了死城;而互联网产品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对用户的洞察,抄了别人的一个框架,结果推出去之后发现没人来用,来了也留不住。社区指的不只是人们居住的场所,只要是让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都是社区。 不是打造出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而是规划处能让一万人造访一百次的岛屿这一条对我很受益,我在做社区产品设计过程中,也把这一条作为社区评估的核心数据做监测,其实就是周人均访问频次。我们要做的产品从来不是用户来了一次就离开,而是希望用户来了之后会喜欢上这里,持续的再次访问;把用户当做一个个切实的人去看,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词”用户“。一个好的产品起步,从来不是解决了一群人的一个平庸的诉求,而是解决了一小部分人一个迫切的需求,进而通过他们的影响,实现群体的扩大。 发现问题,立刻着手修改,接着因应各方需求再三修改这些方法其实与互联网的方法是相通的。永远不要想着搞一个大的规划,一劳永逸。不断迭代,不断改进,好的产品是演化出来的。 End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author":null},{"title":"用户为什么要加入社群?来自行业其他产品的研究","slug":"用户为什么要加入各种奇奇怪怪的群组?","date":"2019-03-27T14:41:11.000Z","updated":"2020-03-11T03:39:50.988Z","comments":true,"path":"2019/03/27/yong-hu-wei-shi-me-yao-jia-ru-ge-chong-qi-qi-guai-guai-de-qun-z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9/03/27/yong-hu-wei-shi-me-yao-jia-ru-ge-chong-qi-qi-guai-guai-de-qun-zu/","excerpt":"","text":"为什么加入社群?腾讯同学总结经验如下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事件驱动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协作,我们手机上大量沉默的参加会议、发起活动时组建的群,出去旅游的讨论群,与客户围绕某次合作组建的工作群,以及刘丞懿加入的彩跑群,显然属于此列。关系驱动是指人们因为各种社交关系而聚集在一起,如亲朋好友群、同行交流群、同事们组建的工作群等,程刚组建的群则属于此列。::强调关系的社群走得更远::。微信群组建的目的不同,群的寿命也会不一样。社群的第一种分法: ::根据组建目的,社群分为事件驱动型社群和关系驱动型社群。:: 豆瓣对用户社群的总结国内著名影视、图书社区“豆瓣网”从用户行为特点的角度给出了一个答案。豆瓣技术副总裁耿新跃说,用户加入一个社区(或者社群、小组)多半会有数个诉求,分别是: (1)问答求助。当用户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时,如果知道某个群体能回答,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进去。例如,有人想去南京游玩,会选择加入“吃喝玩乐在南京”小组进行询问。问答求助包括用户想要获得的实际利益、解决当下的某些实际问题等。(2)炫耀。与发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为很类似,只是用户在同类和懂行的人面前炫耀会更有成就感。在社交中,这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影响了后续许多关键行为,比如本书即将讨论到的“小池塘里的大鱼”和“三人成虎”,几乎就是围绕这一需求展开。这个特点不仅会解决用户的黏着、持续活跃等问题,还会带来信息扩散。(3)寻找共鸣。用户表达某件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寻找共鸣、抱团取暖。寻找共鸣是常见的情感需求,用户愿意通过互动,甚至争吵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等。(4)分享知识和资讯。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等利他行为也是常见的驱动力(或许是为了积累人气和影响力、获得荣誉)。在实际运用中,利他行为会从多个层面帮助企业用好社群。在这里,可以先行提及一句:和事件驱动、关系驱动一样,问答求助背后的利益驱动和分享背后的荣誉驱动,也是社群的主要驱动力之一。(5)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等。用户通常会为了进入某个群体或结识某些特定用户而加入一些社群或社交圈等。今天许多用户在一些微信群中宁愿沉默也不退出,也与随时找到某些关系、储备潜在关系链,以及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诉求有关。(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请问网易云音乐是如何去刺激用户产出内容的?有做哪些措施来引导用户评论吗? 王诗沐:首先是你这个产品必须是以 UGC 为核心的,其次培育 UGC 要从意见领袖的用户开始做,逐步逐步培养社区氛围。用户来贡献内容无非是要荣誉感,需要尽量的放大这种荣誉感,同时有公平的社区规则,他们自然会来的。云音乐评论之所以突出,是因为我们有点赞和精彩评论。有这种荣誉感的刺激后,有才的人自然会来写评论。 从我对目前产品群组的分析,在影视领域的产品,用户加入社群的诉求至少有以下部分 问答求助:找电影,找片单,找播放地址的群组 寻找共鸣:比如一些喜欢很小众影片的影迷,抱团取暖的用户群,粉丝群群组 分享和荣誉:分享我的影评获得成就收获荣誉,分享我认可的内容(包括新闻资讯和影评)来树立我的人设或者仅仅是单纯的认为好东西值得分享 炫耀:在卡片大富翁的群组很明显,有的人收集了非常多的套装,通过炫耀收获满足;观影量特别高也可以炫耀、 关系:单纯的陌生交友,由于大家共同的价值观,一起玩一款游戏,一起混一个社群,建立起来的陌生又熟悉的关系。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社区","slug":"社区","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A4%BE%E5%8C%BA/"},{"name":"UGC","slug":"UGC","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UGC/"},{"name":"群组","slug":"群组","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BE%A4%E7%BB%84/"}],"author":null},{"title":"如何评估一个产品机会","slug":"创业项目的评估","date":"2018-03-06T05:01:38.000Z","updated":"2020-03-11T03:39:27.886Z","comments":true,"path":"2018/03/06/chuang-ye-xiang-mu-de-ping-gu/","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8/03/06/chuang-ye-xiang-mu-de-ping-gu/","excerpt":"","text":"对于一个产品机会的评估往往是多方面并且是极为复杂的一项工程。不同的产品类型,要评估的侧重点也差别非常大。产品评估或者创业评存在一定的通用方法,但是由于行业的不同和产品的不同,往往还需要结合比较多自己领域的特性来组合评估。过去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创业者草莽式的打法也有很大机会,今天的形式可能比过去更严峻,创业者面临的竞争和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残酷,在真正开始搞事情之前,掌握一些基础的方法还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书籍和作者,提出的评估方法并不一样,有共性有差别,一般谈及产品idea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画布算是比较知名的一种方法。我也有用过商业模式画布去分析问题,但是在这里我更想提另外几种方法,所谓的方法其实都是一系列why的汇总。 《启示录》中的评估和前阿里巴巴卫哲的一个案例我认为值得产品经理或者创业者去了解。 《启示录》 关于评估产品机会需要回答的问题1 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 (产品价值)2 为谁解决这个问题 (目标市场)3 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市场规模)4 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 (度量指标或收益指标)5 有哪些同类产品 (竞争格局)6 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 (竞争优势)7 时机合适吗 (市场时机)8 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营销组合策略)9 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10 根据以上问题,给出评估结论 (继续活着放弃) 卫哲的3+1思考法卫哲的3+1思考法是来自于网络一篇文章。原文在这里 卫哲的3+1思考法:测量项目“靠谱程度”](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005924/) 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摘抄如下 3:需求是从哪里来的?目标客户是谁?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紧迫吗?他们的痛是什么?场景是什么?(用产品之前/之后) +1:解决之后在网站数据上会有什么表现? 前3个问题能够帮我们切入问题的本质,引发更多的思考,后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到底要什么样的结果,如何衡量。 启示录中关于产品评估时要思考的问题更多,对于一个非初创型的产品或者一个正在稳步发展功能迭代的产品,如果只是小功能的迭代,不需要每次都考虑,但是对于一个正在较大项目的立项或者独立产品的立项,这些问题是都需要回答的。 卫哲的3+1在产品经理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更具实际效果,无论需求大小,每次都需要对自己问一遍,应该是非常实用且必备的问题了,每次在做新需求之前问一下自己这几个问题,相信可以毙掉一大批不靠谱的需求。 关于卫哲的第二个问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紧迫吗?”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有了更多机会来全局掌控一个产品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一个产品或者企业,之所以能很好的活着,不在于他堆砌了一个个功能或者一个个产品,实际上往往只来源于做对了几件事。这几件事的成功让这个企业或者产品能够很好地立足,其他的更多在基础上添砖添瓦,甚至是瞎折腾,但是不影响大局,或者说尝试和失败的成功都可以接受。需求的紧迫程度也一个需求是否要加入到执行迭代中也必须去问自己的问题,要知道公司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而需求是可以无限提出的。一个客户端产品,如果资源充沛的话,一两个月一个比较大的里程碑版本,一年其实也就五六次机会让你尝试而已。成功了继续做下去,不成功机会就白白浪费了,甚至窗口期有错过了。 对于启示录中的几个问题,看着只是几个小问题,实际背后有非常多衍生出来的需要你去回答的问题。 例如评估商业机会 需要评估商业模式,你需要评测市场吸引力需要如何评测 目标细分市场的利益和吸引力 与价值链上下游以及与行业横向价值链的关系网络 行业吸引力 执行关键成功要素的能力 竞争可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等等 例如营销策略,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策略如何做?社区产品的运营策略如何? 看起来只是几个问题,但是背后来支持你做分析和判断,可能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最后推荐几本书吧 启示录:对于高阶一些的产品经理大家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比较经典而且没有废话 跨越鸿沟:这本书对针对高科技产品的营销策略,但是对于所有的产品都有参考意义。尤其是对于市场用户的划分很有借鉴意义。 如何测试商业模式:这本书总结了一个创业前评估商业模式的模型,从市场领域,行业领域,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以及团队自身来帮助你梳理你的创业项目,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商业学习的产品经理很有补充意义。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创业","slug":"创业","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5%88%9B%E4%B8%9A/"}],"tags":[{"name":"创业","slug":"创业","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88%9B%E4%B8%9A/"},{"name":"产品评估","slug":"产品评估","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E8%AF%84%E4%BC%B0/"}],"author":null},{"title":"做教育平台为什么不是好生意?来自一线产品负责人的经验总结","slug":"”为什么教育平台不是一个好生意“","date":"2017-10-23T05:19:28.000Z","updated":"2020-03-11T03:37:41.766Z","comments":true,"path":"2017/10/23/wei-shi-me-jiao-yu-ping-tai-bu-shi-yi-ge-hao-sheng-yi/","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7/10/23/wei-shi-me-jiao-yu-ping-tai-bu-shi-yi-ge-hao-sheng-yi/","excerpt":"","text":"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教育产品突然火了起来,各种培训类产品纷纷转线上,各种工具平台纷纷在此时砸起了广告赶紧拉客户,也有不少嗅觉灵敏的创业者又开始研究在线教育是不是又要起风口了…..,坦白讲,发生这么大疫情是一件严肃悲伤的事情,除了生命安全外也对线下培训带来了很大打击,但是对在线教育却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教育了市场对于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作为一个做过几年教育产品还在某动物公司内部做过教育创业的产品经理来说,也把自己过去的一些经验来总结一下。 什么是教育平台产品教育产品其实从不同维度来划分,会有很多种划分,虽然都统称为教育,但是不同领域的教育产品的打法差异非常大。什么是平台产品?其实这个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定义,但是行业内一般是有代指的某一类产品,比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类比一下就是教育领域的淘宝,具有多品类多数量的课程,同时作为一个桥梁连接了内容消费者和内容创建者。垂直类目的课程是否能称之为平台呢?如果只是教英语的,提供了数门课程的教育培训,一般是不认为是平台的,但是像沪江这样的产品,虽然是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领域,但是课程足够多,垂直品类下又细分了不少子品类,称之为平台其实也是没问题。从产品属性来划分,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不一定完全是互斥关系。但是目前主要代指的就是类淘宝领域的教育平台,例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为什么说教育平台不是好生意说到生意,就不能不提教育这件事的商业模式。其实教育产品的模式非常简单,把课造出来或买进来,然后在卖给用户,这中间的收入扣除你所有的成本就是你最后的利润。而利润最后是否为正或者能否持续经营下去,受到获客成本,课程制作或采购成本,运营成本等多个因素影响。那教育平台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呢? 课程产品的非标化使得决策和评判复杂先来看内容,教育产品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而课程这种产品和所有内容产品一样具有非标准的特性,简单讲就内容的标准无法统一,用户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课程的缺点比较容易判断,认定是一门好课它的标准却是千差万别。这也是教育产品与电商领域主流产品的不同之处,电子数码有各种参数和性能帮助你判断,服装有材质和设计区别,即使你不是专业人士,但衣服好不好看总是能够一眼看到。 而教育产品的特殊性还在于,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内容还有体验的部分,也就是机构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一门课程往往要学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合不合适,这也导致用户要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合适自己,一方面只能看课程的表面标准,比如名师,课程的价值,名人背书,学员动态,当一门课程无法直观的判断是否合适时,营销包装便起到了引导用户的作用;另一方面只有用户真正进入课程学习,才会更直观的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这个成本就比较高,当学习了两节发现不合适,你发现已经投入了数个小时了,这时候到底该不该放弃,真是对用户幼小心灵的璀璨。 正是由于课程这种商品的非标准化,导致了其评判和决策的复杂,与电商领域的主流3C 快消服装等品类商品有很大的差别,不少教育平台型产品想直接复制淘宝模式是有很大差别的,最终发现投入了很多,却并没有形成互联网的规模化效应。梦碎淘宝。 教育平台在初期的运作难度更大。 由于教育平台同时要满足两方的诉求,往往有一定积累的企业和产品在做平台时更容易切入,要么有用户,要么有内容,当要做大之时想办法解决另一方就可以。但是如果是从0到1去做一个平台,遇到的困难会大。以我曾经做过的教育平台产品为例,备靠一定公司品牌出去谈了不少合作机构,但是教育平台初期是不具备流量和内容分发能力的,找到了一定的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原因耐心陪你玩多长时间也是个问题。很多具备实力的内容和课程机构,在看不多很好的投入产出比时不一定愿意与你合作,即使找到了具备实力的机构,在投入之后效果不明显也不会在对平台这边投入精力,往往一些中小创业团队会倾向于合作,很多中小团队往往在内容质量方面又存在一定欠缺(不是全部,但是有很大比例)。我们当时谈的大小机构都有,其中有一个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平台上开直播来授公开课和转化用户,运作了几次之后发现反馈和产出并不理想,最终也不了了之,不在投入更多精力。 机构的对平台的诉求基本是两方面,一方面品牌推广,一方面招生。如果是线下培训机构,课程客单价较高的课程,往往也不会把核心内容放到你的平台上来,担心内容的泄露,除非你的议价能力很强。所以非常多的机构都是把平台作为一个吸取用户和流量转化的地方的,放一定的内容吸引下用户,其他的就到机构方面去学习,平台一方面要博弈内容质量,一方面又要考虑转化问题。而初期的平台用户本来就有限,作为中间商没有很好的运作自己的用户而是导出去,用户对你的价值其实难以认可。不过有一批具备自己内容,初期没有自己教学平台的机构,而且愿意利用你的平台来尝试把内容全部放到平台教学,其实往往给平台可以带来更高的价值。 流量利用效率较复杂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对于教育平台,它的公式就是 利润= 流量* 转化率所带来的售课收入-所有成本和费用。产品经理期望的是这个平台能够有足够多的用户和足够多的课程,他们之间产生了足够的交易,进而平台依靠其中的抽成收获利润。模式看起来简单,但是执行过程中问题却是比较多。 不同品类之间隔阂非常大。教育平台的两方,用户希望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有价值的课程,而机构和老师则希望平台有着巨大的流量,可以为我带来很多招生,这是双方对平台的期望。之所以称为平台,品类往往是多样的,所以流量的来源也往往需要多样,但是复杂也体现在这里,比如一个视频平台,即使内容有综艺,电影,生活vlog各种品类,但是用户在这里都是为了收获时间的消磨和大脑的预约,无论文娱类内容怎么分类,大体上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听个相声和看一场电影,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其实是相同的(海派清口的阿波老师可能不同意,咖啡比大蒜要高个档次呢)。但是在教育领域不太一样,一个想学java 的用户和一个想学绘画的用户,虽然都有学习属性,但是并不是一类用户,计算机编程教学和美术教学,可以算作两个垂直且不相关的赛道,很难将不同品类的课程卖给同一用户。即使有的课程有所谓的名师等等,课程的推广和招生依然很难。技能教学类的平台由于领域足够多,大部分内容不是普适性的内容,某一个领域所谓的名师也只是局限在这一个圈子里,大部分人压根不认识这人,他的受众只是一小部分人。有一次跟国内某在线直播教育巨头聊合作,这个巨头跟讲,他们很有名气,老师自带光环,只要放到你们这边,肯定会带来足够多的用户,实际并不然。 如果可以解决用户流量,流量如何分配和转化也是个问题。用户流量虽然有,但却是很分散的,来平台的用户需求多种多样,但是最终通过漏斗一层层筛选最后落实到一个品类的课程流量是有限的。以我当时做过的产品举例,虽然背靠视频平台,通过努力把站内的流量已经做到了行业前三,但是由于流量来源主要来自于视频主站导流,经过一层层的转化最终能落到合作伙伴的技能直播上的人数并不多,流量的质量和转化效率并不高,往往难以满足内容合作一方的期望。 技能类的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复购极其低,往往一次性消费。考研考证升职就业等品类绝大部分用户都是在外在驱动力情况之下才会进行学习,称之为被动式学习。而主动学习往往有两个前提,学习和学习条件,而目的是不可控的,所以只有条件才具备一定的商业化价值。如果不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特别的问题,绝大部分人不认为自己需要去学习什么时间管理等课程。无论是哪种课程,用户学完了就离开了,学的好他感激你,觉得还不错但是也不来了,学习体验不好,那更麻烦了,用户先骂你一顿然后在离开,同样也不在来了…… 真正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学霸其实并不多,毕竟学习是件逆人性事情,如果不是被逼,刷个抖音快手小视频多好,饱暖思淫欲嘛~所以教育培训这个行业很多年,活的不错的往往是那些以解决用户被动学习的高价格培训,因为赚钱的机会只有一次,只有在此时薅够了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产品不要图大而全,从精品和细分品类切入更容易成功的原因。因为可以很好的描述清楚目标用户的需求和打造适合的内容,内容的供应链生产比较容易控制,流量的转化比较高效。 那作为平台,是否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优质课程和产品,激发二次消费意愿供对方购买?首先,前提可以找到优质的课程和内容提供方,而且他们愿意进行合作,这涉及到内容供应链的能力。其次,作为平台怎样可以界定和区分出来哪些课程是优质给到用户,由于课程本身是给非标准化产品,所以标准的制定非常难,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会导致平台内容参差不齐,同时为用户带来较高的决策成本。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知识付费产品的逻辑,比如得,内容适用的群体足够广,面向的用户群体有很大的共性,内容的质量又是自己严格把控降低用户的消费决策成本,虽然内容价格低,但是卖的量足够多,反而可以把收入拉到一个很不错的水平。 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获客转化的影响教育机构获客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如果了解线下培训机构的招生情况,就会发现真正找到目标用户并完成购买转化的流程是比较折磨人的,不是一件依靠某个平台就能搞的定的事情。对于有一定价格的课程,往往要加上销售人员转化和跟进的过程。高价课程的获客成本基本在20-50%,有的甚至更高,不同的机构可以做到获课成本不同,普遍来讲都在30%左右,一般都是拿到线索(线索就需要各种投放去收获,或者打造自己的私域,或则提高转介绍)来转化,而不是想当然的挂个课程介绍用户自然就会买单。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的用户多疑的很呢。 线上和线下机构用户获客转化策略,低价课程和高价课程的用户获客转化策略,也是有差别的,教育平台往往对低价线上课的转化还可以,但是对于高价在线课或者线下课的转化效果不理想。如果只能转化低价线上课,平台自己的收入是很难做上来的,说白了就是做一个内容售卖商场,商场里的货物价值又不高。利润比较可观的是高价课,平台却很难切的动,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高价课程一般是要伴随一定的教学服务,而不是只依靠几个视频,只有课程的服务跟得上,课程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问题来了,既然作为平台,要批量满足机构的需求,只能提供满足机构的通用需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就导致了一些教育机构的教学方案无法通过平台来满足,只能通过自己的产品来解决。 所以你会发现,平台上成交的订单往往都是小单。基本就是200以内,如果一个课程超过500,这个课程就不仅仅是视频了,往往需要伴随一系列教学服务,无论是直播,作业,还是各种督促服务,服务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平台无法批量去做的,只能依靠机构自己去解决。当然也有一些方案,比如可以在平台提供的现有能力录播+直播等能力基础上,通过QQ 答疑,督促用户学习等,也能够提供一定个性化的方案,但这种情况一般只有深度合作伙伴才能做到,如果能搞定几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其实分成比例和收入规模是远大于卖各种各样个散课。微专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教育平台是否还有机会?目前来看,教育平台已经走过了很多年,基本可以认定以电商或者视频逻辑来做教育产品平台,不是一个好生意。曾经这个领域的一些不错的产品,也过得比较暗淡,百度传课关闭了,腾讯课堂靠着腾讯庞大的用户体系且行且珍惜,网易云课堂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样,并到有道之后并没有受到很大重视。几家的数据我大概也清楚,其实还是比较惨,但是就不方便透露了。之前跟一些从业者聊过,大家也基本认定了这个事情不太可行。 说到底,虽然不同的教育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大,但其实底层的逻辑其实是通的。可以把控良好的内容与服务,做好产品设计,能够维持一个可承受的获客转化,是我总结的互联网教育产品能否活下去的三大要素。产品(教育产品而不是互联网产品,概念不同)的内容与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做好教学服务,保证学习效果才是教育这件事的本质。 绝大部分教育平台型产品做得不太成功,基本都是在用流量思维来做事。只是卖点视频课程,或许称之为课程售卖或分销平台更合适,与真正的教育产品打法差距还是挺大的。教育产品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出合适的教学产品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和留存是重要的指标,用户思维为主。而交易平台考虑的GMV往往更多, 流量思维为主。铺设大量SKU,快速导入流量进行转化,在电商领域虽然适用在教育领域却有点水土不服。 教育行业发展的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出现一个趋势,平台机构化,机构平台化,平台意识到了教学产品的特殊性,构建好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才是竞争力的根源,而机构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越来越具有平台化的能力。最终可能好的平台就是一家教育机构,而做的不错的教育机构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大体量的平台产品。 虽然我前面讲的教育平台问题比较多难度很大,但是如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未必就不能发现新的思路。对于大公司而言或许可以尝试这个事情,毕竟教育的蛋糕足够大且诱人,有一定用户基础的平台或者有很好的内容合作伙伴可以去布局,像视频网站从做视频的逻辑出发,即使这个事赚不了什么钱(万一跑通了赚的不错呢,还多了一个卖会员卖广告之外变现手段),但也是战略的补充,毕竟用户的体量摆在那里,需求肯定是存在的,提供多样化的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大盘的活跃和留存数据,在资本市场也好讲故事。但是对于小公司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好爸爸“,建议还是踏踏实实从小做起,现在的”小“为了能够先好好活着,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因为平台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找准一个利基市场或者特定品类切入,踏踏实实做事,成功的可能性比开始就规划做个大平台要靠谱的多,即使BAT也不例外。共勉!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产品实战","slug":"产品实战","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4%BA%A7%E5%93%81%E5%AE%9E%E6%88%98/"}],"tags":[{"name":"在线教育","slug":"在线教育","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9C%A8%E7%BA%BF%E6%95%99%E8%82%B2/"},{"name":"产品","slug":"产品","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4%BA%A7%E5%93%81/"},{"name":"创业","slug":"创业","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88%9B%E4%B8%9A/"}],"author":"业哥"},{"title":"在线教育bussiness model","slug":"bussinessmodlecanvas","date":"2017-03-04T12:39:35.000Z","updated":"2020-03-17T02:07:16.990Z","comments":true,"path":"2017/03/04/bussinessmodlecanvas/","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7/03/04/bussinessmodlecanvas/","excerpt":"","text":"一张图就可以总结出目前在线教育行业所有相关核心因素,万变不离其宗。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tags":[{"name":"商业模式","slug":"商业模式","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95%86%E4%B8%9A%E6%A8%A1%E5%BC%8F/"},{"name":"在线教育","slug":"在线教育","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5%9C%A8%E7%BA%BF%E6%95%99%E8%82%B2/"}],"author":null},{"title":"我能活到今天大抵是一系列的组合了","slug":"我能活到今天大抵是一系列的组合了","date":"2015-07-19T08:36:36.000Z","updated":"2020-03-11T03:39:49.875Z","comments":true,"path":"2015/07/19/wo-neng-huo-dao-jin-tian-da-di-shi-yi-xi-lie-de-zu-he-liao/","link":"","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2015/07/19/wo-neng-huo-dao-jin-tian-da-di-shi-yi-xi-lie-de-zu-he-liao/","excerpt":"","text":"晚上不知在何处看到一篇关于毒素的文章,大抵是讲,钚以及其他一些毒素,肉毒杆菌毒素等毒性强弱的问题,我之前是查过的,然后今天忽然又感兴趣起来,于是我查了相关肉毒杆菌的介绍,也知道打肉毒杆菌美容,去皱纹的原理是什么,也知道其实还是比较安全的,没有我之前意想的,打不好直接干死一个人得危险。在这查询毒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另一个毒素的介绍,蓖麻毒素,也是一种极强无比的毒素,来源于蓖麻籽,这让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上山,山上有好多人家种蓖麻,然而那时我却并不知道这玩意不能实用,周围人也并没有告诉我这一点,以我小时候的怪癖,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尝一点的性格,我居然没对蓖麻籽下口,想来也真是惊悚和幸运,背脊一阵发凉。。 毒素列表中还有一个,汞中毒。汞中毒我倒是没有,我唯一跟汞接触的是在初中做压强实验,用到了汞这种材料,但是也是有一点风险,有一次实验,有一些汞洒出来在桌子上,桌子是不平的,汞在上面散开成了一些小珠子,下课后我和几个人在那围着观察,可是班里的一个混蛋居然跑到桌子旁边,对着桌子大吹一口气,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彼时我们几个正张着嘴在那围观,这意味着,一些汞蒸气,散落的一些汞珠,有可能已经进入我的身体,然后那会毕竟年轻,虽然有这个意识,却并没有过多深究,如果是今天,非揍残那小子不可。 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种玩物,铅。我小时候一直有远大的理想,想成为发明家,咳咳。从朋友那里搞了一个铅块,于是成天拿着勺子盛着铅块,放到蜡烛上烤,直至融化成液体铅,每到这时,心里就有一阵窃喜,深以为自己离发明家又近了一步。然而那会却并没有人告诉这样搞是危险的,会铅中毒。今天我也偶尔会头疼,记忆力并不是很好,我很怀疑是不是铅中毒,或者小时候其他事情作的。。。幸运的是我却并没有挂掉,虽然作,却并没有到致死的地步 现在看来,我能活着在这写文章,大抵是一系列幸运的组合罢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github-emoji') .forEach(el => { if (!el.dataset.src) { return; }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img.style = 'display:none !important;'; img.src = el.dataset.src; img.addEventListener('error', () => { img.remove(); el.style.color = 'inherit'; el.style.backgroundImage = 'none'; el.style.background = 'none'; }); img.addEventListener('load', () => { img.remove();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mg); });","categories":[{"name":"生活随想","slug":"生活随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categories/%E7%94%9F%E6%B4%BB%E9%9A%8F%E6%83%B3/"}],"tags":[{"name":"生活随想","slug":"生活随想","permalink":"http://allensucre.github.io/tags/%E7%94%9F%E6%B4%BB%E9%9A%8F%E6%83%B3/"}],"author":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