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7 lines (44 loc) · 9.94 KB

4.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7 lines (44 loc) · 9.94 KB

4:精要主义之精要

我们继续讲里吉尔的《生活黑客》这本书。前面我们讲了生活黑客如何管理时间和管理自我,这一讲的主题是管理物品 —— 说白了,就是什么东西值得拥有。

咱们中国人过去以节俭为美德,用东西用便宜的,那种观念放到今天肯定是不适用了。反过来说什么东西都要买贵的、高档的、名牌的,也是一种很土的作风。包括一般大众的物质选择,像什么年轻人追逐流行,小资突出品位,中产讲究风格,这些跟生活黑客的追求比起来,也都太寻常了。生活黑客怎么看待物质呢?

黑客,得讲究掌控和优化。首先你得承认,选择物品不但有风格,而且是有学问的。比如说买鞋,一双300块钱的鞋能穿1年,而一双600块的鞋能穿3年,你买哪个?后者的价格是前者的两倍,使用价值却是三倍,而且样式肯定更好,所以为啥不买好的?这里面存在最优解。

不过生活黑客关心的可不是价格。咱们先说说什么是黑客眼中的好东西。

黑客的好东西

你注意到没有,人们现在买东西爱听“带货网红”的推荐。我最近听说一个卖口红的李佳琦,那真是厉害。生活黑客也推荐东西,不过不是靠李佳琦那种人格魅力。

早在1968年 —— 那时候互联网尚未普及 —— 美国出了一本杂志叫《全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专门推荐各种工具和书籍。这本杂志奠定了黑客的正确品位。比如一位曾经服役多年、动手能力特别强的退伍军人,以亲测有效的态度,向你推荐一个男人会用到的工具:什么是最好使的刀、扳手、锤子之类。差不多相当于今天一个资深程序员向你推荐最趁手的机械键盘。

《全球目录》推荐的工具都性能优异而且质量好,价格可能有点贵但是实用而不浮夸,拿在手里有一种“挽弓当挽强”的感觉。更好的是,这些东西都比较小众 — 一般的商店里买不到,一般人没有 —— 但是恰恰又能方便地通过邮购买到。

你看用这样高级而又小众的工具干活儿,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自带一种嬉皮风格。这大约相当于竹林七贤里的嵇康打铁,位于“行为艺术”和“有艺术感的行为”的交叉地带。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黑客不一定愿意承认,但是他们传承了《全球目录》的物质品位。这个精神是黑客喜欢工具,因为工具给黑客赋能。黑客认为世界是由各种系统组成的,而我有工具就能应对这些系统,我就可以不受限制 —— 工具让我自由。

这种身携利器的乐观情绪,还体现在那些本身不是工具,但是被赋予了工具属性的东西上。比如说有一种代餐,叫 Soylent。这是一种粉末状的食物,冲点水像喝粥一样吃,说是各种营养都搭配好了,饿了喝一杯就行,足以取代一日三餐。有了 Soylent,你就再也不用想吃什么和去哪吃这种麻烦的问题了 —— 它是一种食物,但是因为它彻底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所以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工具。

一般人不一定能理解 Soylent 的精髓。几年前 Soylent 刚出来的时候我就买了一箱,可是喝了一次觉得不好喝就没有再喝了。我爸爸也尝试了一次,他说口感挺像咱中国人以前吃的“油茶面”……然后他也放弃了。Soylent 对我最大的用处是让我发了一次微博。

但是评价 Soylent 这种黑客产品如果你只谈口味就未免流于肤浅。Soylent 跟什么油茶面、蛋白粉之类的食物的本质区别是它带有“极客风” —— 它有 1.0、1.7 和 2.0 版本,它的关键词是“创新”,发明它的创业者得到了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它代表一种生活哲学,它把人从日常食品的监狱中解救了出来,它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

但是有人批评说,像 Soylent 这种创新,其实就是把你妈妈那个年代就已经存在的服务给“重新发明”,帮你做一件你妈妈现在不会再帮你做的事情,注册专利,然后推向市场。

也有人认为这种所谓的黑客工具主义,实际上体现了直男对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焦虑。他们只是想增加一点对生活的掌控感而已。

极简主义

再好的工具对女性也不会有太大吸引力,不过现在有一位女生活黑客引领了一个时代潮流,这就是“极简主义”。

你听说过近藤麻理惠吗?这是一位长相乖巧、不会讲英语的日本女性,因为传授“收纳整理”的方法和倡导极简主义而在欧美世界受到了热烈追捧。我有个朋友,跟他女朋友一起看了近藤麻理惠的节目之后立即扔掉了很多东西。

极简主义要求你把凡是可留可不留的东西全部扔掉。如果我们把收纳整理法看做物品管理中的“GTD”,极简主义就是物品管理中的“要事优先”。要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你既不能受杂事的干扰,也不能受杂物的干扰。

你应该拥有足够少,而又足够好的东西。

有些极简主义的大师喜欢攀比自己拥有东西的数量。这位大师说他的全部财产只有99件东西,另一位大师他的更少,只有50件。还有一位说他全部的东西可以装进两个箱子和两个袋子之中,另有一位干脆连家都没有,有时候住在一辆房车中,有时候住在游轮上。我不太理解一个人如何只靠 50 件东西生活,我上大学的时候东西都比他多……据说你要是跟他较真儿,他也承认自己的东西比 50 件稍微多一点。

有时候人们因为顿悟而选择极简。比如有个人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去旅行,两人在酒店里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过得挺好,他们只带了最基本的行李箱,什么都不用操心。那为啥非得弄个家呢?

但是有时候极简会让人焦虑。你的家里异常整洁,有一种苹果商店和 Macbook 笔记本电脑式的简约美学,那你就有可能受不了最微小的杂乱。

有些人认为,极简主义来源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不满。鼓吹极简主义生活的其实都是比较富裕的人,三十来岁年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万。他们有能力过物质丰富的生活,但是他们不想那样。一味地追求物质可能会带来空虚感,而极简主义也许能提供一些掌控感。

不过极简主义的流行风口可能已经过去了。2009 到 2011 年是极简主义在美国最为盛行的时候,出了好多书,成就了几位大师。如果极简主义不再是一种时尚,你还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吗?

物质的矛盾

美国人经常把“极简主义”和“禅宗”联系起来,这其中的逻辑差不多是这样的 ——

极简主义使人想到苹果的设计风格。比如你看一个苹果店里,无非是几张木头桌子上放着苹果的产品,没有任何装饰,却有一种莫名的高级感。苹果公司的创始人是乔布斯。而乔布斯早年曾经专门学习过禅宗……所以,极简 ≈ 禅宗。

当然,更深的联系也许是极简主义让人心如止水,而心如止水这个境界很有禅意。

但是里吉尔懂点禅宗。里吉尔说,真正的佛学可不讲究什么极简啊。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是一个王子,过着最奢侈的生活。有一天宿醉酒醒后看见王宫里的人东倒西歪丑态百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意思,决定离家出走。之后释迦牟尼过了一段苦行僧式的生活,到过吃不饱饭、衣不蔽体的状态 —— 但是请注意,他也否定了这样的生活。

佛祖认为,极端的艰苦和极端的奢侈是一回事,都是执着。

那极端的“简单”,比拼谁家东西少,难道不也是一种执着吗?不为外物所控制才是真佛学。现在有人把极简主义演化成了“精要主义”,不再刻意追求东西的多和少。

精要主义的精要在于,你不应该接受生活的默认方式,你应该按照自己的设计去生活。我不太确定这个思路是否符合佛学,但是精要主义代表更主动、更刻意、更有纪律、更系统化的生活方式。

不被外物所控制,乃至于对生活有一种掌控感,这的确不错。工具也好,极简也好,精要也好,生活黑客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

说到这里,里吉尔忍不住再次提醒我们,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一定的财富条件。

难道那些保留了很多没用的物品、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都很傻吗?难道是他们缺少黑客精神吗?其实舍不得扔是一种风险管理。

穷人的生活需要留备份。别人平时骑电动车上班,家里还有一辆破自行车舍不得扔,而你把所有的旧车都处理掉了,只有一辆新汽车。你能说你这是极简,别人是邋遢吗?你的车万一坏了你可以随时租一辆车,别人的电动车如果坏了,修理需要时间,他怎么去上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金钱购买时间。有的人需要用冗余的物品保卫自己的时间。

其实生活黑客是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方式。这个富裕不一定体现在东西和钱上,而是体现在你拥有的选项上。选项多,你才谈得上只保留最重要的东西。你可以住在游轮上,也可以住在房车里,你这么做体现了黑客风,前提是你也可以不这么做 —— 别人可没有这个选择。美国有很多穷人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住在房车里。

而生活黑客们完全明白这一点。有个生活黑客以住在房车里为荣,四海为家,还靠房车主题结交了好多女朋友。他分享了一条经验是这样的:告诉新女友你住房车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给她讲个故事,让她明白这是你的主动选择,可不是因为没钱买房。

回到开头买鞋的问题,如果好东西的性价比更高,为啥有些人不买好的呢?因为好的贵啊!

文字: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