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上天之道,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再拉高一点,拉得过满了就减少点,拉得不足就增补它。
老天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人类的法则却不是这样,人间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圣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得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傲,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能和成就。
客观自然运行规律,就好像拉弓射箭一般。老子喜欢借用具体事物来打比喻,什么风箱、轮毂、山谷、河流等,这次拿拉弓来说明天道的运行特点。
拉弓如果弦拉得高了就会压低一点,低了就再拉高一点,拉得过满了就减少点,拉得不足就增补它。射箭只有不偏不倚,不增不减,恰如其分才能命中目标。说明天之道在于维持自然界的平衡。
上天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以此保持相对的平衡,这样世界才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
而人类的却不是这样,人类与上天是相反的。人间法则是弱肉强食,从本已不足那里抢夺过来奉献给有余的。这是因为人类贪婪自私,造成强者恒强,富者愈富。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人间法则学习上天法则,即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来补给天下呢?唯有道的统治者可以做到。统治者掌握着大权,他们如果肯实行天道,是能够使得人类社会也保持相对平衡的,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功成而不处:处,“占有”的意思。帛书版为成功而弗居。见:通“现”,表现。 因此,得道的统治者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贤能和成就。所以得到的领导人会遵循清静无为,去掉私欲杂念。这样的领导者减损自己的富余,而补充给老百姓。
本章老子主要讲公平公正原则,体现了一个平衡思想。万物是平衡的,多了要减损,少了要增益。自然界始终维持一个平衡法则,客观世界才得以循环运转。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要遵循平衡法则,一旦秩序被破坏,那么就会天下大乱。而人性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总想打破这种平衡,去获得额外的收益。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抑制自己的私欲,“损有余而补不足”,厚待百姓,让利于民,保持自身的质朴与清静。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与拉弓的道理类似,多了就得收,少了就得张。也就是凡事保持平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这个世界终究是平衡的,人类也改变不了自然法则。因此有余的会减少,不足的会增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非常有名的两句话,道出了天道与人道的本质。天道有常,人道无常。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有私欲和贪婪,有余的还想从不足的那里攫取,这是造成贫富不均和权利不平等的根源。而天之道本身就是客观公正的,不善不恶,无仁无义,它使得万物都保持相对平衡,所以它能长久。长远来看,人道也是天道的一种,只要把时间拉到足够长,就会发现人道也是有常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的统治者会把自己多余的财富拿出来补给贫穷百姓,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无道的昏君则不管民众死活,不断压榨劳动者的汗水,从贫穷的老百姓那里攫取,最后搞得民不聊生,人们被迫揭竿而起。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里指有道的圣人,也就是统治者,有所作为,大展身手,但不会因此而居功自傲,自恃其能。真正的圣贤,有了功劳也不会强调是自己的,而是认为是劳动者创造的。“不欲见贤”意为不会表现出自己的贤能,绝不炫耀,而是始终保持谦卑、低下、质朴的德行。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的是天道的法则,即“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和人类社会的情形恰好相反。圣人成功后不居其功,正是效法天道的法则,用自己的有余补天下的不足。领导者如果能懂得天道和人道之差别,也知道人道其实也是天道中的一部分,那么就会修正自己的德行,使得人道如天道。
平等、公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也是人类得以长期共存的基本法则。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作为后来人,我们更加应该去遵循,并且去理解天道与人道其中的差别。
通行本第七十七章与帛书版七十九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