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29 lines (124 loc) · 12.7 KB

03.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29 lines (124 loc) · 12.7 KB

Part 3: 会议篇

说到远程工作时,除了「沟通」外,另一个问题是「会议」。

说到「会议」。其实不论远程不远程。大家都很痛恨「会议」。

为什么?

大家需要会议的原因。是要提升效率,减少返工。但是绝大多数公司里的会议,反而却是工作上最大的效率杀手。

这就形成了一个吊诡的现象。我们需要提升效率,所以才要开会。但是开会,又造成了公司的效率严重下降。

我有个读者,在我动手写这本书之前,就希望我救救他。他认为开会才是他面对的最大问题。他说,实现远程之后,别说协作了。每天占用他最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开会。每天光开会就饱了。还干什么活。。。。

是的。原先开会就很惨烈了。更别说还要加上「远程」了...

而且雪上加霜的。还是这个:原先办公室转头就能达成的沟通。因为在实行远程后,不是挤进了「远程会议」,或甚至变成了「会议本身」。

会不是拿来开的。是来决议与表决的

会议之所以变成所有人的梦魇。其实归根究底,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根本不懂如何有效的开会。甚至误会开会的目的。

我们开会,是为了产生有效的结果。

而很多人以为,却误以为开会是拿来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公司的会,都很惨烈。

没有人「负责任的节省大家的时间」,反而是「大量的在浪费彼此时间」。

真正要有效的开会,必须把握几个原则:

1. 会议是用来表决成果,评估未知风险用的。

是的。会议是拿来表决的。不是拿来讨论的。

这就意味著。在开会之前,每个人就必须准备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大家在会议上选择几个可能会中选的实际方向。依据每个人各自掌握的不同讯息,去挖掘出可能的潜在风险,同时组合拼接成有效的方案,

这件事,我再强调几遍都不为过。

  • 会议是用来表决成果用的。
  • 会议是用来表决成果用的。
  • 会议是用来表决成果用的。

以前我在互联网公司时,最恨跟那些所谓 PM 开会。我甚至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不负责任的工作者。

它们美其名发想、头脑风暴,实际上根本不做事先功课,事先调研,在会议上面信口开河,幻想画饼。好像实做这些功能都不需要开发成本。

有时候,甚至这些产品会,一开还要开上三天到一个礼拜。结果写出来的结论,却是程序员三分钟就能写下来的用户故事,或者是根本无法实做出来的功能。

最气人的是,因为它们开会的结果如此的不靠谱。于是 PM 不甘示弱,认为程序员意见这么多,不如跟它们一起开会,好一起参与「辛苦的决策过程」,不要在事后再唧唧歪歪。事实上,程序员如果真的进去开会,往往不用一个小时,就会吓得逃出来。因为这所谓的「决策发想过程」,实在是过于幼稚以及浪费时间。

这样的情形,在大量的互联网项目组里面大量的发生。

而这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人以为「会真的就是拿来开的」。

不,真正有效的开会,是必须在线下就先形成可靠的可能方案,开会只是用来表决的。

那就意味著,工作者在开会者,必须严肃的去思考,这个会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就自己的认知,可能的选项又有哪些。

2. 具体化会议目标

开会的效率如此的低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会议的目的不清晰。

比如说,会议的标题可能是这样的:

  • 改版新的商店页面
  • 提高用户留存率
  • 推出一个新产品

这样的主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都隐藏著类似的信息缺失。

  • 改版新的商店页面:为什么要改版?在几天之内要完成改版?现有商店页面有什么显著的缺陷?
  • 提高用户留存率:为什么要提高用户留存率?我们要提高多少比率?
  • 推出一个新产品:几天之内要推出?目的又是为什么?我们目标营收又是多少?

加上了这些目标上的「限制」与「KPI」。

你会发现这个会才能「有效的被准备」,「有效的产出成果」。

而不是大家在开会时,双手空空,脑袋空空的就直接在空中互相浪费对方时间。

特别是在远程时,视迅会议抢麦的情况会非常严重。正常会议,稍微插嘴还不是什么问题。在视迅会议中,有时候因为网路关系,甚至完整的表达一个可行方案,都会受到网路轻微不稳干扰。

所以事先准备,具体化目标这件事,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3. 限制会议在 30 分钟之内,且会有要有具体结果

一个有效的长会议。建议严格不要超过 30 分钟。超过 30 分钟,有时候基本上都是无效的讨论。大家的注意力会开始涣散。另外如果真要使用投影片,不可以超过10张。

知名电商龙头 Amazon 的老板 Bezos,甚至是在会议上禁止大家使用 PPT 的。而是使用备忘录。Bezos 要求员工在开会时,要先阅读一份包含主旨、完整句子及叙事架构等约6页的备忘录,接着所有人再一起讨论会议的主题。

这样的方法,才是节约大家精力,提高沟通效率的高效法门。

一般来说。我自己是完全不参与 30 分钟以上的长会。

另外。我们在开会时,非常强调会议后一定要有结论。最好还能马上有 Assignment,具体指派谁进行什么任务,会后马上开票实做分派出去。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会议应有的样子。

4. 加上限制的头脑风暴

有时候,我们有时候做项目,真的还是得聚在一起「头脑风暴」。

那么要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通常我们的头脑风暴会,是这样的。

头脑风暴会,第一件事,头脑风暴的会议人数,不能超过 3 个人。

一旦超过 3 个人,效率就会严重下降。如果真要引入更多人。那么应该拆开多个小组。每一个会议不超过 3 个人。每一组讨论可行方案,最后再开一个比较大的会议进行表决。而不是多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面「头脑风暴」。

第二步。我们的头脑风暴会,是使用一个大的 A2 或 A3 纸张。由其中一个人执笔,开始把灵感写下来。

等到灵感写得差不多后。我们在针对整张纸的议题逐一 breakdown 讨论。

A2 笔记是日本知名顾问,大前研一推荐的工作方法。用一张 A2 纸写一个主题,在会议的现场就能导出结论。

本来我也对这个方法嗤之以鼻。要写笔记就用 A4 就好了。用到那么大的纸又不可能增进多少效率。

但是当我实际使用之后,却发现 A2 真有神奇的效果。可以说是纸张的大小上限,基本上就决定了灵感的上限。用 A4 打草稿,无论如何怎么写就是觉得思维会撞到墙一样。

但是,A2 的笔记本却极难买到。于是我的折衷作法,是上网买对开的 A3 笔记本。如此一来,对半摊平打开来也有 A2 搬的尺寸。

我们若要进行头脑风暴会。即是以 A2 纸上的大架构为基础,逐一去讨论去开展。

当然,这个方法,也是可以搬到网上的。但是可能就要辛苦一些。可能就要使用类似会议白板的方式,一个人写在白板上面进行直播。

这里我推荐可以使用 Maxhub 出产的会议平版 TV。这个会议平版的好处有几

  • 1) 无限大小画布
  • 2) 在书写之后,保存结果,直接发成向量 PNG 给与会者

以小会取代大会

有些新加入的程序员或产品经理,会对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感到非常大的惊奇。

原因是我们团队基本上不太开会(30分钟的会)。坐在位子上大家平日也不太沟通,更是讨厌别人来打扰他。但是做起项目却如同有如心电感应一样。对接起来又快又准。一个礼拜甚至可能可以完成别的公司一个月的进度。

他在原先公司,开过大大小小的同步会,开到死,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么神奇的事情我们究竟是怎么办到的?

这背后归功于,其实我们公司不太开大会。而是以小会与流程取代。

我们日常会开几种小会。

1. 每日站立会

在站立会议中,报告格式是这样的。参会者必需要在一分钟内报告以下事项:

  • a. 我之前已經做了什麼
  • b. 我現在要做什麼
  • c. 之後我要做什麼
  • d. 我需要其他人幫我什麼忙

2. 全公司大会

我们公司每周一会开一个全公司大会。基本上就是大型的全公司站立会版本。

也是报告以下事项:

  • a. 我之前已經做了什麼
  • b. 我現在要做什麼
  • c. 之後我要做什麼
  • d. 我需要其他人幫我什麼忙

差别只在于单位由「日」改成「周」,对象从「单位同事」改为「全公司」。

虽然这个会相较于站立版本会有点长。可能会开到 30 分钟去。

但是,透过这个,大家就能大概闻到「空气中的方向」。

再来,有一些跨部门的讯息以及进度,大家也能够很快的同步。甚至在这个会议中,两秒钟就能够得到跨部门的支持与解决。

3. 周四的指挥官会议

我们在每周四的下午大约 16:00,部门的 Leader 需要参加一个大约 30 min 的会议,叫指挥官会议。回顾上一周进度,决定下一周的方向。

指挥官会议的典故这样来的。

这是我在知名辩论家黄执中在罗辑思维「你如何听懂我说的话」学到的一个概念。

30年代,美国陆军的一个排接到的任务是,明早六点钟要登上一个山丘,在山丘上做好防御工事,掩护运输队通过,然后下来帮他们断后,到另外一座桥进行准备补给。结果第二天一上去,发现山上已经有人了,上不去了,或者天下大雨,上不去,怎么办?

他们的指挥官命就是一句话,如果明天交给你的任务什么都做不到,唯一只能做一件事时,是什么?

那就是保护「运输队通过」。

每个士兵,在接到这个指令时,脑子里会有一个指挥官命令,他知道明天做的事就是保护运输队,一发觉山路泥泞,无法准时在六点上山时,就会立刻改变目标,当到了山顶,发觉视线非常糟,没法瞄准山下的敌人时,也会改变计划。队员自己就会权衡什么是轻、什么是重。

所谓的「指挥官命令」,就是「只能做一件事,你做什么?」

公司里面事情实在太多。而且细微的进度往往也不是「计画」能计画出来的。而是按照时势发展出来的。

这个会议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个目的就是回顾我们上周的主任务,是否有达标,中间是否有出什么差池。检讨上周的目标偏差与效率。第二个目标是根据上周的情况,去规划下周的主要目标任务。

这个会议只讨论战略,不讨论战术。

做四休一原则

因为 2020 的全球疫情影响。远程协作至今才入大众的视野。在此之前,远程公司多为软件公司。而一些远程软件公司有一个做四休一原则。

也就是员工只认真在周一到周四认真冲刺进度。而周五虽然也是上班,但其实是被保留下来,回顾、充电、做 side project 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选择在周四开指挥官任务的原因。对我们来说,周四是上一个礼拜项目的结束日。如果我们在周四进行检讨以及规划。各部门就能在周五好好的去咀嚼,调整。

如果真有上个礼拜做不完严重 delay 的进度,大家也能趁周五周六拉一下进度。如果没有的话,这个时间就留下来进修,或整理本周累积出来,需要整理归档的教程。

如果是周五再开回顾会议。基本上就没有同事要鸟你下周想干嘛了。

你真不需要时时开会

一般人对会议的定义,是拿来同步、发想、追踪进度用的。我们团队不是没有会,不喜欢开会。而是我们不喜欢开那些「没有效率、不负责任」的会议。

相反的,我们是用一系列的小会,以及工作架构设计,去达到低干扰的非同步工作状态。

所以才能大家虽然不说话,不交谈,仍然具有心电感应一般的效果。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