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Signed-off-by: ChenYing Kuo <[email protected]>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74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74 @@ | ||
--- | ||
title: 閱讀是一種朋友間的對話 | ||
date: 2024-09-29 22:17:17 | ||
categories: | ||
- 個人體悟 | ||
tags: | ||
--- | ||
我喜歡閱讀,而且很多人也很熱愛閱讀。儘管如此享受讀書,但有時候不免會被問到你看了那麼多書,到底學到了什麼?又或是聊天間提到某本書,你很興奮自己有看過,然而卻支支吾吾講不出其中的重點。當時間一久,書中內容逐漸忘去,自己也會感覺好像白讀那麼多書。雖然還是很愛閱讀,但是這些種種有時候還是很困擾。 | ||
以上這些都是我之前遇到的問題。為此,我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讓閱讀的過程更加充實。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理解讀書對自身的意義為何,可以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閱讀。下面會分成方法和心態來分別分享我的作法。 | ||
|
||
## 方法 | ||
|
||
我閱讀每本書時都會創一個筆記檔案,其中記錄下面幾項內容,方便自己未來追蹤閱讀時的收穫和想法。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任何書籍,至少像是小說、詩集等文學類型就不能用這種方式。 | ||
|
||
### 閱讀前先問自己 | ||
|
||
這邊我會先問兩個問題: | ||
|
||
1. 為什麼我想要看這本書?我想從中得到什麼? | ||
2. 這本書的架構是什麼?作者用什麼方法來論述? | ||
|
||
第一個問題主要是先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想解決什麼問題。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反問自己作者是怎麼回答的。另外也會比較清楚這本書對自己的意義為何。第二個問題則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作者怎麼論述一個主題,我可以直接針對感興趣的部分先下手。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用來釐清自己是否要閱讀這本書。深入了解一本書是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在投入之前先初步認識一下「新朋友」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先去查查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和讀書心得,避免到後來才發現這本書和自己的預期差別太大。 | ||
|
||
### 劃線上加上原因 | ||
|
||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在讀書的過程中劃線,記錄自己感動的句子。然而有時候會發現這些句子只是當下感動自己而已,事後回過頭來卻不知道為何要記錄下來。這個的原因在於我們會被感動是因為要搭配當下的那個情境,也就是那句話的上下文。失去了當時的脈絡,再好的句子也會讓人不知其所以然。 | ||
|
||
**劃線就如同是單向的輸入而已,要有效率的學習,需要有雙向的溝通,也就是輸出**。我通常會在每句有感觸的劃線上,加上一些筆記,記錄當下的想法。這些包括但不僅限於:為何這句話有感觸?我聯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樣新的想法?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強迫去思考這句話觸動自己的真正原因,這個原因才是我們真正想要記錄下來的本質。 | ||
|
||
### 歸納數個重點 | ||
|
||
當閱讀完一本書,會有幾十、甚至上百道劃線。這時從這些劃線和我們記錄的想法精煉中出幾個重點。**記得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重新寫出來,代表是經過自己思考過後的結論**。這些重點就是簡化版的你從書中獲得的收穫。當別人問你對這本書的看法時,你可以直接回答這些歸納重點,藉此介紹這本書。重點越少越好,如果太多,反而會失去焦點。我個人建議是盡量在五個內,最多不要超過十個。 | ||
|
||
做這些歸納還有一個好處,未來你要回過頭複習這本書在講什麼時,可以直接先看這些歸納就好。因為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只要看到很快就可以回憶起這本書的內容。如果你想要更多細節,這時還可以回去看劃線的句子以及記錄的筆記。透過這樣的方式,基本上就不會有忘記這本書內容的情況發生了。 | ||
|
||
### 如何採取行動 | ||
|
||
對我而言,讀書的目的是要改變自己。可能是改變生活方式,可能是改變心態,也可能是發掘自己對某個領域的興趣。這時我會記錄下未來要採取什麼行動。一本書論述再好、內容再精采,如果只是看過就好,那其實幫助並不是很大。反過來說,閱讀一本書後,只要有改變自己,不論多麼微小,這本書就功德圓滿了。**透過寫下要做的改變,正是強迫讓書真正進入生活影響自己的一種方法**。 | ||
|
||
### 心得發表 | ||
|
||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能夠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複述出來。寫成心得需要對書有足夠的了解以及思考,最終轉換成有架構的文章。當然大部分的人沒有這麼多時間做這件事情。我自己是只有在看到很喜歡的書時才會透過心得分享來整理想法,這樣才更方便推坑給其他朋友。 | ||
|
||
## 心態 | ||
|
||
除了方法以外,我認為重新認知閱讀這件事非常重要。用不恰當的心態來閱讀,不但無法享受讀書本身,更無法吸收其中內容,只是帶來焦慮感而已。下面分享四點我對閱讀的想法。 | ||
|
||
### 閱讀是作者與自己對話的過程 | ||
|
||
以前我會想,有很多人把各種書的重點整理好了,像是幾分鐘了解一本書這類的文章、影音,是不是我就可以不用去看了,直接吸收他人的重點整理就好。甚至現在 AI 已經很方便,讓 AI 幫忙抓重點就好,根本沒必要自己去閱讀。畢竟很多書就只是為了講述一兩個道理而不斷論證而已。後來我才察覺,如果只是一兩句話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認知,那世界上大家都只要去讀讀格言佳句就好,書籍根本沒存在必要。 | ||
|
||
閱讀是一種對話的過程,作者提出了想法,刺激我們的思考,激發出了創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作者的認知世界開始交疊產生影響,有了新的思維方式。**我們真正想要收穫的從來不是作者的思想理論,而是藉由這些所帶來的刺激**。在閱讀某些書籍時,可能有人覺得內容了無新意,但是有些人卻很喜愛,因為作者的敘述方法能夠不斷激發他產生出新的想法。這些想法而非內容,才是閱讀的價值所在。 | ||
|
||
### 閱讀沒有 KPI | ||
|
||
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是從一開始很愛讀書,到後來追求讀書速度和數量,最終才回歸閱讀的本質。閱讀的目的在於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但很多人都會搞錯方向以為讀越多書越好。最終出現了很多怎麼一年讀 N 本書的理論,或是怎麼樣練成速讀的方法。我明白看到明確數字的提高是對人類成就感的一種刺激,會讓人更願意努力去達成。然而,我還是覺得這樣雖然能達成目標但是卻會養成畸形的心態。 | ||
|
||
由於現在清楚知道讀書是為了有新的思考,我更願意放慢速度,有意識拉長讀一本書的時間。我們都知道跟優秀的人相處會改變自己,相處越久影響越大,那為什麼不願意多花點時間跟優秀的書慢慢相處呢?每天都接觸一點,拉長時間,這樣更可以潛移默化影響思考習慣。人總是有慣性的,**看完一本書後的刺激往往只能維持短短數天,但是透過長時間每天相處,這樣的影響力才能滲入生活之中**。 | ||
|
||
### 閱讀不該形式化 | ||
|
||
從過去的學校教育中,其實制約了我們書要從頭開始看到尾的習慣。不但要按照順序看,還需要注意課本中的每個細節,因為考試很有可能就是從某個沒注意到的地方出題的。然而這樣的習慣並不適用真的想要從書中得到收穫。我們會想看一本書,大部分情況都是懷抱著某個課題希望獲得解答,想看看作者對此的看法。既然是想得到答案,那就沒必要用傳統方式閱讀,可以隨意跳著看,尋找解答。有些對自己幫助不大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跳過或快速帶過。不需要有強迫症一定要每個地方都看過才是真正讀完。 | ||
|
||
除此之外,看書這個行為,只要有從書中一句話獲得啟發,就值回票價了。過去我會希望把這本書提到的所有道理方法都記錄下來,並且細細理解。特別是有些作者會把方法或想法列點出來,這讓人覺得是重點,一定要記起來。但是後來發現這樣並沒有意義,有些自己沒有觸動的知識就算紀錄起來也沒有幫助,很快就忘記了。不如全心專注在真正為自己帶來影響地方,好好品味理解。**一本好書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劃線的地方也會不一樣**。接受這個事實,知道未來可能會在合適的時間重新閱讀,因此現在只要享受這本書就好。就算是重讀,透過比較過去的筆記和擁有更多人生經驗現在自己的想法,也是一種有趣的體悟。 | ||
|
||
### 閱讀就像與朋友相處 | ||
|
||
閱讀本質上就是用比較低的成本認識跟你有不一樣視野的朋友。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跟朋友聊天,透過分享他的經歷,看見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拓展了認知圈。然而這樣的朋友,特別是和自己性質相異的,並不是那麼多,大部分認識的朋友還是在同溫層中的居多。不過,閱讀卻可以帶來相似的效果。閱讀的過程就是在和作者交流,他分享自己的人生視角,為讀者帶來新的啟發。這也是突破同溫層,看見不一樣世界的好方法。 | ||
|
||
把書當成朋友還有一個好處,我們不再著急要把書看完了。試想,有哪個人會為了交更多朋友,只是跟眼前的人快速聊聊就結束嗎?**我們會更專注跟這位「朋友」互動交流,從他身上獲得知識,並且反饋自己的想法,建立起一種「對話」**。透過思考他的生命和我的有什麼不同,啟發了新的想法,開啟自己人生不一樣的可能性。 | ||
|
||
## 結語 | ||
|
||
以上分享是從我過去看書的經歷中摸索出的作法,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扎實的收穫。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和書相處的方式,適合自己最重要。如果我的分享能有稍稍為你帶來啟發,那就再好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