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1k
AliOS Things内核驱动移植指导V2.1
EN| 中文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AliOS Things内核移植到一个新开发板上。主要内容包括目录结构介绍、内核移植说明、hal抽象层移植点。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完成内核基本功能、内核功能认证相关的工作。本文不包含具体中间件和协议栈适配相关内容。
AliOS Things参考版本:AOS-R-2.1.0
参考示例单板:
board: aaboard_demo;
mcu: aamcu_demo;
arch: Cortex-M4
===========
下述为新增一个单板支持,必须关注的几个目录项:
目录名 | 介绍 |
---|---|
app/example | 通用用户运行实例,如helloworld实例,可直接使用,无特殊情况不修改 |
board | 用户需要适配、可配置board级代码,系统启动相关代码 |
platform/arch | 该CPU架构内核调度适配接口,可直接使用 |
platform/mcu | 该MCU通用SDK以及对应的hal适配层 |
注意:platform/arch下已经适配了目前主流的CPU架构。其他目录结构,如build目录存放了通用的编译体系,用户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修改;kernel目录下为内核代码,对于移植来说不需要修改。
使用AliOS Things的编译体系需要安装python和aos cube插件。
环境搭建参考github链接:https://github.com/alibaba/AliOS-Things/wiki/AliOS-Things-Environment-Setup
上述链接详细描述了不同的PC环境下,编译环境的搭建指导。
构建步骤 AliOS Things 2.1引入了全新的, 基于menuconfig的配置系统,构建过程更新为“先配置,再构建”两个步骤:
通过图形界面配置,然后构建
$ aos make menuconfig
$ aos make
配置时指定app、board,先生成最简配置,然后构建
$ aos make appname@boardname -c config && aos make
清除构建目录,不清除配置
$ aos make clean
清除构建目录和配置
$ aos make distclean
编译后,会自动在主目录下生成out目录,其中主要关注下面几个文件。
生成文件 | 介绍 |
---|---|
config.mk | 编译工程所有的配置选项 |
binary/helloworld@aaboard_demo.bin | 可执行bin文件 |
binary/helloworld@aaboard_demo.elf | 可执行elf文件 |
binary/helloworld@aaboard_demo.map | 生成map文件 |
=================
按照上述章节描述,对于移植工作主要涉及四个模块的内容,可以概述为移植四要素:CPU、MCU、board以及example。在移植中由于存在依赖关系,实际会依次按照这四个模块来进行适配。
移植一个新单板,需要先考虑其属于哪种CPU架构,来适配对应的CPU调度接口;第二步添加该MCU通用的设备驱动;然后在board模块下添加相应的板级、外设驱动程序;最后按照需要编写该单板需要运行的example实例。
如果移植依赖的某个要素已经存在,则可直接使用,比如要新增一个stm32f429zi单板,其基于Cortex-M4的CPU架构,而Platform/arch已经有相关实现,则可直接使用。
以下章节按照移植顺序,说明新增一个单板涉及到的所有模块适配工作。
涉及目录:platform/arch
arch目录下已经实现了基本通用的CPU架构的porting,如果新增单板的CPU架构在此列表中,则跳过本章节进入新增MCU描述。
下面是支持的arch列表:
CPU Arch | Processor series |
---|---|
ARM | ARM9 |
Cortex-M0/M0+ | |
Cortex-M3 | |
Cortex-M4 | |
Cortex-M7 | |
Cortex-A5 | |
Cortex-A7 | |
Cortex-A9 | |
Xtensa | lx6 |
lx106 | |
C-SKY | cskyv2-l |
Renesas | rl78 |
rx600 | |
MIPS | mips32 |
mips-I | |
Linux | |
RISC-V | risc_v32I |
对于系统中已经支持的CPU架构,可以直接使用对应的platform/arch模块,如果需要新增CPU架构支持,需要适配下面几个接口,其对所有CPU架构通用:
CPU Porting接口 | 说明 |
---|---|
cpu_intrpt_save | 关中断 |
cpu_intrpt_restore | 开中断 |
cpu_intrpt_switch | 中断退出切换(在中断处理函数尾部使用,需要确保被打断的上下文正确保存,中断退出后,回到当前最高优先级任务) |
cpu_task_switch | 任务切换(需要保存老任务上下文、获取最高优先级任务、恢复新任务上下文) |
cpu_first_task_start | 进入第一个任务调度 |
cpu_task_stack_init | 任务栈初始化 |
cpu_cur_get | 获取当前核号 |
涉及到新CPU架构移植,可联系相关支持人员。
规范:新增CPU架构规范,以ARM体系为例
一级目录 CPU arch | 二级目录 Process arch | 三级目录(具体情况可选) Compiler Type | 四级目录(具体情况可选) Process series |
---|---|---|---|
ARM | armv5 | armcc/gcc/iccarm | |
armv6m | armcc/gcc/iccarm | m0 | |
armv7m | armcc/gcc/iccarm | m3 | |
m4 | |||
m7 | |||
armv7a | armcc/gcc/iccarm | a5 | |
a7 | |||
a9 |
三级和四级目录按照具体情况可选。对于三级目录,如果此架构的演化只会使用一套编译体系即gcc,则不需要分此目录;如果二级目录可以区分不同的处理器系列或架构类型,则按照具体情况不需要添加。
规范:arch需要包含下面几个文件
arch文件 | 介绍 |
---|---|
k_types.h | 基本数据类型定义,无特殊情况可沿用 |
port.h | CPU接口头文件 |
port_c.c | CPU适配.c文件,主要是cpu_task_stack_init适配 |
port_s.S | CPU适配.s文件,相关汇编实现 |
章节2.2.2列出的CPU的适配接口按照实际情况在port_c.c 或者port_s.S中实现。其他CPU架构相关的文件需要放在arch目录下,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安放。
规范: 没有例外情况,统一在二级Process arch目录添加对应的编译mk文件。
arch mk添加规范如下(以armv7m为例):
NAME := arch_armv7m #arch_+架构名
$(NAME)_MBINS_TYPE := kernel #多bin情况下,归属kernel还是app
$(NAME)_VERSION := 1.0.0 #menuconfig版本号
$(NAME)_SUMMARY := arch for armv7m #描述
$(NAME)_SOURCES += #组件包含.c文件
GLOBAL_INCLUDES += #包含头文件
ifeq ($(COMPILER),armcc) #区分编译器
ifeq ($(HOST_ARCH),Cortex-M4) #区分Process serie
arch Config.in添加规范如下(以armv7m为例):
config AOS_ARCH_ARMV7M # 定义组件配置选项
bool # 配置选项类型
help
arch for armv7m # 配置选项帮助
if AOS_ARCH_ARMV7M
# Configurations for arch armv7m # 如有必要,定义更多组件内配置选项
endif
Arch组件配置选项命名规范:使用前缀“AOS_ARCH_” + 组件NAME
涉及目录:platform/mcu。
mcu目录存放其原始SDK驱动文件,以及hal驱动对接层。
外设驱动以及用户对于单板的配置代码不放入此目录,以便该SDK能支持该MCU下所有系列单板。
主要目录结构:
Dir\File Description Necessary for kernel run
|-- drivers # board peripheral driver Y
|-- hal # hal API layer, hal uart is necessary Y
|-- aos.mk # mcu makefile Y
|-- Config.in # menuconfig component config Y
|-- ucube.py # aos build system file(for scons) N
|-- README.md Y
mcu的mk文件,其描述了当前mcu组件需要的编译文件和编译选项。
如果该系列MCU能实现一个通用mk文件则使用一个即可;如果该MCU体系下存在多种MCU子系列,那么需要添加子mcu的mk文件,在其中放置不同的属性定义。aos.mk作为主mk,主要放置公共的属性配置,并使用HOST_MCU_NAME来分别引用对应的子mcu。不同的mcu子系列主要是由于其链接的驱动文件或者编译选项等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mk来区分实现。
示例:
aamcu_demo #mcu主目录
|-- aos.mk # 该mcu主mk
|-- aamcu1_demo.mk # aamcu1_demo
|-- aamcu2_demo.mk # aamcu2_demo
在对应board如aaboard_demo的aos.mk文件引用此mcu模块名时,使用格式:
示例:
HOST_MCU_FAMILY := mcu_aamcu_demo
HOST_MCU_NAME := aamcu1_demo
在mcu的主aos.mk中需要分别对子mcu进行引用,使用格式:
include $($(NAME)_LOCATION)/aos.mk
aos.mk其他必须包含项:
NAME := mcu_aamcu_demo #主MCU名,一般是mcu_+当前mcu目录名
$(NAME)_MBINS_TYPE := kernel #多bin情况下,归属kernel还是app
$(NAME)_VERSION := 1.0.0 #menuconfig组件版本号
$(NAME)_SUMMARY := driver & sdk #描述
$(NAME)_SOURCES += #MCU组件包含.c文件
$(NAME)_COMPONENTS += #依赖其他组件名
GLOBAL_INCLUDES += #头文件
GLOBAL_CFLAGS += #c文件编译选项
GLOBAL_ASMFLAGS += #汇编编译选项
GLOBAL_LDFLAGS += #链接选项
GLOBAL_DEFINES += #用户自定义宏
每个mcu都需要关联对应的CPU,通过在mk中增加引用cpu arch模块来进行关联,并最终通过在board下aos.mk定义的HOST_ARCH来确定具体型号。
例如对于Cortex-M4:
$(NAME)_COMPONENTS += arch_armv7m
mcu Config.in添加规范如下(以aamcu_demo为例):
config AOS_MCU_AAMCU_DEMO # 定义组件配置选项
bool # 配置选项类型
select AOS_ARCH_ARMV7M # 依赖特定arch
select ... # 依赖其他组件
help
driver & sdk for platform/mcu aamcu_demo # 配置选项帮助
if AOS_MCU_AAMCU_DEMO
# Configurations for mcu aamcu_demo # 如有必要,定义更多组件内配置选项
endif
mcu组件配置选项命名规范:使用前缀“AOS_MCU_” + 组件NAME
涉及目录:board
board中主要存放外设驱动,板级初始化、以及用户对该board的驱动适配文件。
board取名需要使用官方通用名,能方便检索到相关信息
board目录下文件结构部署和命名需要遵循下面布局规则,以aaboard_demo单板为例:
Dir\File Description Necessary for kernel run
|-- drivers # board peripheral driver N
|-- config
| |-- board.h # board config file, define for user, such as uart port num Y
| |-- k_config.c # user's kernel hook and mm memory region define Y
| |-- k_config.h # kernel config file .h Y
| |-- partition_conf.c # board flash config file N
|-- startup
| |-- board.c # board_init implement Y
| |-- startup.c # main entry file Y
| |-- startup_gcc.s # board startup assember for gcc Y
| |-- startup_iar.s # board startup assember for iar Y
| |-- startup_keil.s # board startup assember for keil Y
|-- aaboard_demo.icf # linkscript file for iar Y
|-- aaboard_demo.ld # linkscript file for gcc Y
|-- aaboard_demo.sct # linkscript file for sct Y
|-- aos.mk # board makefile Y
|-- Config.in # menuconfig component config Y
|-- ucube.py # aos build system file(for scons) N
|-- README.md Y
board相关初始化使用的函数名需规范统一,参照如下:
文件 | 函数名 |
---|---|
k_config.c | 实现样例单板aaboard_demo该文件内所有对接接口 |
partition_conf.c | 统一分区初始化接口:flash_partition_init |
board.c | 统一单板初始化接口:board_init |
startup.c | 无特殊情况统一C程序主入口为main; 内部调用单板初始化board_init; 内部调用krhino接口初始化内核; 内部创建主任务入口sys_init。 (具体见初始化流程规范) |
以下列出mk文件中需要修改的关键点:
NAME := board_aaboard_demo #board_+单板名
$(NAME)_MBINS_TYPE := kernel #在多bin情况下,归属kernel还是app
$(NAME)_VERSION := 1.0.0 #组件版本号
$(NAME)_SUMMARY := #描述
MODULE := 1062 #固定
HOST_ARCH := Cortex-M4 #CPU arch
HOST_MCU_FAMILY := mcu_aamcu_demo #归属MCU系列,需要对应platform/mcu下aos.mk组件
SUPPORT_MBINS := no #是否支持app\kernel的bin分离
HOST_MCU_NAME := aamcu1_demo #MCU子系列类型
ENABLE_VFP := 1 #是否支持浮点数
$(NAME)_SOURCES += #board组件包含.c文件
$(NAME)_COMPONENTS += #依赖其他组件名
GLOBAL_INCLUDES += #头文件
GLOBAL_CFLAGS += #c文件编译选项
GLOBAL_ASMFLAGS += #汇编编译选项
GLOBAL_LDFLAGS += #链接选项
GLOBAL_DEFINES += #用户自定义宏
注意:
(1)、其中HOST_MCU_FAMILY的定义需要对应platform/mcu某子目录下aos.mk中的组件名NAME,一般是mcu_+“mcu名”。HOST_MCU_NAME表示具体的mcu子系列。
(2)、用户可以通过GLOBAL_DEFINES定义宏,如GLOBAL_DEFINES += CONFIG_AOS_CLI_BOARD或者GLOBAL_DEFINES += CONFIG_AOS_KV_BLK_BITS=14。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编译选项 GLOBAL_CFLAGS使用-D定义。
每个board需要关联其从属的MCU,通过在其mk中添加HOST_MCU_FAMILY定义来指定。同时,如果存在子MCU,则还需要设置具体的HOST_MCU_NAME。
例如对于aaboard_demo单板,其要关联MCU是aamcu_demo系列下的aamcu1_demo,在aaboard_demo目录下的aos.mk设置如下:
HOST_MCU_FAMILY := mcu_aamcu_demo
HOST_MCU_NAME := aamcu1_demo
board Config.in添加规范如下(以aaboard_demo为例):
config AOS_BOARD_AABOARD_DEMO # 定义组件配置选项
bool "AABOARD_DEMO" # 配置选项类型,双引号定义该选项显示名称
select AOS_MCU_AAMCU_DEMO # 依赖特定mcu
select ... # 依赖其他组件
help
... # 配置选项帮助
if AOS_BOARD_AABOARD_DEMO
# Configurations for board aaboard_demo
# "BSP SUPPORT FEATURE" # 硬件支持的能力
config BSP_SUPPORT_UART
bool
default y
...
endif
board组件配置选项命名规范:使用前缀“AOS_BOARD_” + 组件NAME
涉及目录:app/example
example目录主要存放用户实际需要运行的程序,默认用户app统一入口为application_start。
原则上不建议新增example,除非目前的example不能满足功能需求。app/example下为通用运行实例,如果新增example,需要具有通用性,而不是为了某个特殊,或者临时性的修改。
以helloworld目录为例:
helloworld
|-- helloworld.c # helloworld source code, including app entry ”application_start”
|-- Config.in # menuconfig config file
|-- aos.mk # aos build system file(for make)
|-- k_app_config.h # aos app config file, has higher priority than k_config.h
|-- ucube.py # aos build system file(for scons)
|-- README.md
NAME := helloworld #example名,和目录统一
$(NAME)_MBINS_TYPE := app #在多bin情况下,归属kernel还是app
$(NAME)_VERSION := 1.0.0 #menuconfig组件版本号
$(NAME)_SUMMARY := Hello World #描述
$(NAME)_SOURCES += #example.c文件
$(NAME)_COMPONENTS += #依赖其他组件名
GLOBAL_INCLUDES += #全局头文件
GLOBAL_DEFINES += #全局宏定义
example Config.in文件编写规范(以helloworld为例):
config AOS_APP_HELLOWORLD # 定义组件配置选项
bool "HelloWorld" # 配置选项类型,双引号定义该选项显示名称
select AOS_COMP_OSAL_AOS # 依赖其他组件
help
Hello World # 配置选项帮助
if AOS_APP_HELLOWORLD
# Configurations for app helloworld # 如有必要,定义更多组件内配置选项
endif
组件配置选项命名规范:使用前缀“AOS_APP_” + 组件NAME
将新增example加入系统配置菜单:
如果新增example在“app/exampe”目录下,编辑“app/exampe/Config.in”
如果新增example在“app/profile”目录下,编辑“app/profile/Config.in”
例如:
source "app/example/helloworld/Config.in" # 引用example配置文件
if AOS_APP_HELLOWORLD # 如果example组件被启用
config AOS_BUILD_APP
default "helloworld" # 为AOS_BUILD_APP赋值,与example目录一致
endif
注意:AOS_BUILD_APP默认值必须与配置命令行(aos make app@board -cconfig)输入的app保持一致.
=====================
上一章节按照目录结构来说明适配新单板关注的目录结构,此章节针对特定移植点来说明具体关键特性的实现。对于一项移植工作,建立完相应的目录结构,并完成或者核对相关适配点的修改后,才能完成适配工作。此章节还可以对适配工作后的核对工作提供参考。
以下具体列出新单板适配的关键特性点。
第一项关键移植特性点就是CPU的架构支持。对于系统中已经支持的CPU架构,可以直接使用对应的platform/arch模块,如果需要新增CPU架构支持,参考章节2.1。
Tick相关的需要有两处修改:
在tick中断处理接口内部需要调用krhino_tick_proc,并且在处理前后需要加入krhino_intrpt_enter和krhino_intrpt_exit。krhino_intrpt_exit中会使用cpu_intrpt_switch发起新的任务调度。
样例:
krhino_intrpt_enter();
krhino_tick_proc();
krhino_intrpt_exit();
修改位置:
参考board/aaboard_demo/startup/board.c中SysTick_Handler实现。
可按照实际情况在对应驱动代码中直接修改。
需要将tick中断的频率配置给相应的寄存器。AliOS Things 在k_config.h中有相关RHINO_CONFIG_TICKS_PER_SECOND的设定。
修改位置:
参考board/aaboard_demo/tartup/board.c中board_init的实现,通过RHINO_CONFIG_TICKS_PER_SECOND配置时钟频率。
可按照实际情况对应驱动代码中修改。
系统需要支持基本的串口打印功能,库函数_write_r已经对接到hal_uart_send接口,因此对接相应的hal接口即可。
修改位置:
参考platform/mcu/aamcu_demo/hal/hal_uart.c
k_config.h文件中包含了所有内核裁剪配置,包括模块裁剪、内存裁剪。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块需求,以及内存大小来进行修改裁剪。k_config.h统一规范放在对应board的config目录下,参考:board/aaboard_demo/config/k_config.h
k_config.h中定义了一系列内核相关的宏定义,主要包括模块的使能、栈的大小以及任务的优先级等等的配置。
对于内核模块的裁剪来说,需要运行的上层app直接影响了具体哪些内核模块需要打开。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来选取合适的k_config.h作为基础参考版:
每个board的目录下,都放有一个ucube.py文件,内部通过linux_only_targets定义了该单板支持的运行实例,如helloworld、udataapp、linkkitapp。如果新增单板需要支持的运行实例和已有单板类似,则可直接拷贝其k_config.h过来作为基础版本。
对于内存裁剪,不同的CPU由于需要保存的栈上下文有区别,所以在不同的平台上会有区别。基本考虑点是任务的上下文大小,任务内部的处理需要的大致栈大小。这里给出参考的较小任务栈配置,用户需要按照自身资源的情况来调整。
RHINO_CONFIG_TIMER_TASK_STACK_SIZE 128
RHINO_CONFIG_K_DYN_TASK_STACK 128
RHINO_CONFIG_IDLE_TASK_STACK_SIZE 100
RHINO_CONFIG_CPU_USAGE_TASK_STACK 100
需要运行上层协议栈时,
打开RHINO_CONFIG_WORKQUEUE项配置栈大小,内核运行时,此项不需要打开:
#define RHINO_CONFIG_WORKQUEUE 1
#define RHINO_CONFIG_WORKQUEUE_STACK_SIZE 512
可以使用krhino_task_stack_min_free接口来获取某任务的空闲栈大小。如果系统支持了cli,可以使用tasklist命令来输出所有的任务栈信息。下图 “MinFreesize”, 表示该任务运行到目前为止未使用的栈空间,单位都是cpu_stack_t(4字节)。
k_config.c 中定义g_mm_region结构体来内核的堆空间。内核初始化时,会自动调用该内存空间。
如果要使用内存申请功能,则需要打开RHINO_CONFIG_MM_TLF宏,来使能k_mm模块,并且配置对应的堆空间。
堆空间定义有三种方式:链接脚本定义、汇编定义、数组定义。推荐方式:链接脚本定义。
其基本原则是要预留一个内存空间作为堆使用,并将其交给g_mm_region管理。
参考文件board/aaboard_demo/config/k_config.c关于堆空间的说明。
链接脚本中定义堆空间:
PROVIDE (heap_start = __stack); //end of stack
__heap_limit = ORIGIN(RAM) + LENGTH(RAM);
PROVIDE (heap_end = __heap_limit);
PROVIDE (heap_len = heap_end - heap_start);
堆的起点heap_start定义为栈的结尾,堆的结尾heap_end定义为RAM的结尾,这样剩余RAM的空间都交给OS管理。
对应的krhino的堆空间初始化为:
k_mm_region_t g_mm_region[] = {{(uint8_t *) &heap_start, (size_t) &heap_len}};
注意:这段内存分配给堆使用,并不是表示内存都耗尽了,而是将其交给OS管理,用户通过malloc出来的内存都是从其中申请。
汇编中定义堆空间:
heap_len EQU 0x200
AREA HEAP, NOINIT, READWRITE, ALIGN=3
heap_start
Heap_Mem SPACE heap_len
heap_end
此方式并没有将剩余RAM的空间都直接交给OS管理,需要用户自己来调整大小。
对应的krhino的堆空间初始化为:
k_mm_region_t g_mm_region[] = {{(uint8_t *) &heap_start, (size_t) & heap_len }};
直接定义一个数组:
#define HEAP_BUFFER_SIZE 1024*30
uint8_t g_heap_buf[HEAP_BUFFER_SIZE];
此方式也没有将剩余RAM的空间都直接交给OS管理,需要用户自己来调整大小。
对应的krhino的堆空间初始化为:
k_mm_region_t g_mm_region[] = {{g_heap_buf, HEAP_BUFFER_SIZE}};
系统从复位启动到main函数入口的流程使用该board通用的启动汇编来实现,此处关注进入main函数内的系统启动流程。
主要包括:board初始化,内核模块初始化krhino_init,创建主任务krhino_task_dyn_create
,内核启动krhino_start。
主任务会在krhino_start开始调度后进入,如果不创建主任务,则系统会默认进入OS自身创建的其他任务运行,比如idle任务。
注意事项:
(1)、单板初始化接口统一使用board_init;由于此接口调用时,内核尚未初始化,此初始化阶段不能激活中断处理,否则会触发中断调度;
(2)、内核初始化统一使用krhino接口,如krhino_init和krhino_start;
(3)、krhino_init前不调用malloc、printf函数。原因是此类库函数被内核重定向,会调用内核接口aos_malloc,依赖内核的初始化;
(4)、内核初始化本身只会创建内部任务,如idle/timer任务;初始化流程中需要创建主任务,供用户app运行。统一通过krhino接口如krhino_task_dyn_create来创建主任务;主任务的入口统一为sys_init;
(5)、在sys_init中,可以添加相关中断激活程序的驱动,比如开始tick计数并触发可能的tick中断,具体实现参考对应单板;如果需要初始化相关中间件和协议栈模块,使用aos_components_init接口;最后,在非多bin的情况下,统一调用application_start进入上层app入口;多bin情况下,由aos_components_init内部分发处理。
参考代码(board/aaboard_demo/startup/startup.c):
系统初始化示例:
int main(void)
{
/*irq initialized is approved here.But irq triggering is forbidden, which will enter CPU scheduling.
Put them in sys_init which will be called after aos_start.
Irq for task schedule should be enabled here, such as PendSV for cortex-M4.
*/
board_init(); //including aos_heap_set(); flash_partition_init();
/*kernel init, malloc can use after this!*/
krhino_init();
/*main task to run */
krhino_task_dyn_create(&g_main_task, "main_task", 0, OS_MAIN_TASK_PRI, 0, OS_MAIN_TASK_STACK, (task_entry_t)sys_init, 1);
/*kernel start schedule!*/
krhino_start();
/*never run here*/
return 0;
}
主任务初始化示例:
static void sys_init(void)
{
/* user code start*/
/*insert driver to enable irq for example: starting to run tick time.
drivers to trigger irq is forbidden before aos_start, which will start core schedule.
*/
/*user_trigger_irq();*/ //for example
/*aos components init including middleware and protocol and so on !*/
aos_components_init(&kinit);
#ifndef AOS_BINS
application_start(kinit.argc, kinit.argv); /* jump to app/example entry */
#endif
}
用户app入口示例(参考app/example/helloworld/helloworld.c):
int application_start(int argc, char *argv[])
{
int count = 0;
printf("nano entry here!\r\n");
while(1) {
printf("hello world! count %d \r\n", count++);
aos_msleep(1000);
};
}
===================
AliOS Things提供了基本的内核测试用例集,用于内核移植后的测试验证,所有移植的平台都需要运行该测试样例,确保内核功能的正确性。
内核测试集目录:test/testcase/certificate_test
在上面目录下提供了两个测试文件rhino_test.c和aos_test.c。其中rhino_test.c针对于纯内核rhino的测试,aos_test.c针对于至少包含AOS API层的移植。
目前主要的认证项都会通过aos层,如果只关注rhino_test.c相关纯内核的验证,需要做以下修改:
- 修改rhino_test.c配置项,如:
/*以下字符定义可任取名字,不能为空*/
#define SYSINFO_ARCH "unknown"
#define SYSINFO_MCU "unknown"
#define SYSINFO_DEVICE_NAME "unknown"
#define SYSINFO_APP_VERSION "2.1.0"
/*kv和yloop不属于纯krhino模块,需要关闭*/
#define TEST_CONFIG_KV_ENABLED (0)
#define TEST_CONFIG_YLOOP_ENABLED (0)
- 将rhino_test.c和cut.c/cut.h加入编译体系
可以将test/testcase/certificate_test目录下此三个直接拷贝到对应mcu下,新建一个test目录并加入到makefile;其他IDE直接添加编译文件。
- 在主任务中调用test_certificate执行测试用例认证直到用例通过即可。
上面属于纯rhino内核的测试方式,如果带aos接口层的测试请参考,
AliOS Things Kernel 测试指南:https://github.com/alibaba/AliOS-Things/wiki/Manual-API
===================
公共代码原则上避免修改,以影响其他单板。通用文件修改后,需要确认不影响其他工程的编译和运行。如果影响公共代码,需要清晰说明:是修复bug、增加新特性、或是改进功能,并介绍如何完成的。
公共代码范围:目前除新增board目录、新增mcu目录,其他目录或者文件都视为公共文件,包括app/example目录。修改后,都可能影响其他单板。
在编译选项中,严禁加-w选项关闭编译告警,以控制上传代码质量。
-
原创为主尊重版权,请作者的标明自己的 copyright 信息,并签署CLA
-
谨慎处理 GPL/LGPL 等强制开源许可证的代码,考虑以下替代方案
(1)将 GPL/LGPL 或类似许可证源码编译为二进制程序,作为独立软件使用
(2)将 LGPL 或类似许可证源码编译为动态连接库,并以动态连接方式调用
(3)将 LGPL 或类似许可证源码编译为静态链接库与应用程序相结合发布,但同时提供整个应用程序(含 LGPL 静态连接库)的目标代码和 LGPL 库源码
- 允许使用的 license: BSD, MIT, Apache License Version 2.0, Zlib, CDDL 等宽松开源许可证
-
Build: 代码 autobuild, PV build 通过
-
Test: PV 测试通过(目前暂无此步骤)
-
Agreement: CLA 已签署
| Home | Tutorial | Hardware | Porting Guide | Utilities | API Reference | Technical Docs | Certification |
Crafted with ❤️ by AliOS Things Team.